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行業

六下語文教學反思五課

行業1.68W
  六下語文教學反思五課

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以讀爲主線,以《長歌行》導入新課,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導練,“燕子去了,又再來的時候;……”,“洗手的時候,日子從臉盆中過去;……”,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

六下語文教學反思五課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做得較好的是:

1. 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

2. 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 使閱讀中領悟到

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不足之處:有些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引導學生去掌握。因此,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後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麼問題,自悟會有什麼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後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係還需進一步認識。

  六下語文教學反思五課

《頂碗少年》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趙麗宏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新弦的雜技表演——一位少年頂一摞瓷碗進行表演,在做一個大幅度動作時,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重新表演,第二次又失敗了,他仍舊鎮定下來繼續表演,第三次終於成功了。這件事給作者帶來了人生的啓示。全文緊緊圍繞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

以往類似的文章,我常常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情……來分析、體會表演的緊張、精彩。可這次我靈機一動,是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他們自瀆自悟。可教學時,總得有一根線來撥動學生的“思”弦呀!於是,我抓住了“頂碗”中的“碗”,找出幾處描寫碗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到這個句子有什麼感受。

在讀第一次表演時,學生悟到了“敬佩”——對少年精彩表演的敬佩,“失望”——對少年表演失誤的失望。然後藉助文章中的語言理解、朗讀,學習效果十分理想。同樣第3、4、5段的學習也是採用這樣的方法,課堂氣氛顯得活躍起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課文的研讀中去,對少年高超的技藝、失敗之後的不放棄感悟得十分深刻。這樣,對課文的研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下語文教學反思五課

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所以指導學生朗讀尤爲重要。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老師通過流暢自如,聲情並茂的範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文言文比較短小,所以我在課堂上直接出示全文,標號停頓記號,讓學生在書上做好停頓記號,這樣能流利的朗讀古文。在這堂課中,採用以教師爲線,以讀爲面的教學方法,收到良好效果。使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學弈》講了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對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育。《兩小兒辯日》中我們看到文句對仗工整,兩小兒辯論的言之有理。這不失爲我們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好的典範。可見古代兒童說話就講求邏輯推理性,雖然當時的科學不發達,沒有先進的儀器進行測量、考證,但是他們善於思考,積極動腦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知道創造發明就是從質疑開始。另外文中也傳達了一種信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可貴的是孟子很誠實的承認自己無法評判,事實求是的認識事物。

因此從文言文的教學中,對於我們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中國古代的一種爲人處事的一些方法,也讓孩子們對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有了更多的感性,讓我們有機會去讀古文,走進我們豐富多彩的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