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分析與個人對策的論文

職業1.68W

論文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 職業壓力 對策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分析與個人對策的論文

論文摘要: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各界對高校教師寄予厚望,使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感到超出其承受範圍的壓力。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是外因和內因決定的,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壓力是我們對刺激產生的一種心理與生理上的綜合感受。塞利博士(hansselye)認爲,壓力是種認知,認爲某種情況超出個人能力所能應付的範圍。教師的職業壓力是指在工作環境中,使教師個體受到威脅的壓力源長期、持續地作用於教師而使教師產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爲反應的過程。有研究表明,教師中感受到壓力較大和壓力很大的共佔72.5%[1]。高校青年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身處學校各部門工作的第一線,承擔了大量的教學、科研和行政性任務,在教學中有無數雙眼睛盯着你,片刻不得鬆懈,不能有差錯。所以,許多教師感覺壓力很大,以至於身心疲憊,大大影響了身體健康,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不乏有英年早逝的先例,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巨大損失。高校青年教師更是職業壓力的高發人羣。就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的來源進行分析,進一步就如何適應教師職業壓力、獲得快樂,從教師個人角度提出應對策略,以拋磚引玉。

  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外因

1.社會對高校教師期望值過高

高校教師一直被認爲是工作在象牙塔中的精英,是爲人師表的楷模,是學識淵博、有教養的人,是人格完美、無所不能的人。隨着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社會各界對教師寄予過高的期望,尤其是高校教師,使得高校教師深感壓力巨大,但忽略了他們首先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且社會總希望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爲高校教師的勞動具有遲滯性,對學生的影響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凸顯出來。於是在此之前,人們會高頻率地看到各種社會輿論、報刊對教師能力的質疑,對教師責任感的指責,對教師德性的拷問,這一切使得高校教師經常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

2.高校把社會壓力轉嫁給教師

當前社會急功近利的趨勢十分嚴重,社會要求學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優秀人才,一旦未能如願,就可能抱怨、指責,高校深感壓力,只能將壓力分解消化,轉嫁到教師身上。而且隨着高校擴招,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平民化,教學資源相對不足,高校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不斷加重。然而高校教學體制改革不斷變化和深入,一方面要求教師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師大量搞科研,申請課題、發表論文。這種超常的工作負荷使高校教師不堪重負,產生極度疲勞和心力交瘁,長期處於過高壓力的狀態。據有研究者對613名高校教師的壓力調查顯示,90.3%的高校教師工作一天之後感到疲勞[2]。另外,高校教師由於工作負荷量過重,競爭日趨激烈,人際交往時間較短,使得人際交往障礙增多,有效溝通減少,人際關係緊張。劍橋大學的基里亞科等人指出“學生對教師工作的惡劣態度”和“學生的不良行爲”是導致教師與學生人際關係緊張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的主要來源[3]。在這種人際交往緊張狀態中,缺少家人關心、學校支持、社會理解,極易產生過大的職業壓力。

  二、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內因

1.教師的能力素質過低

考克斯等人研究調查指出“事業沒有發展”、“常常感到壓力”等與教師的能力素質差有關。教師備課、授課經驗不足,組織能力不強,口頭表達能力欠缺等,極易導致工作不順心,難以承擔教學任務。

2.教師自身過高的期望

教師能力素質過低也是教師的職業壓力來源。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只是造成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的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而個人因素正是這個內因,主要包括高校教師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質和感受力強度。

3.教師抗壓能力過低

教師個人感受力的強度不同,所感知到的職業壓力也不同。高校教師作爲一名獨立的個體,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對壓力的感受也是因人而異。在同等的壓力狀態下,對有些人來說是適度壓力,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卻是過度壓力。感受性過強的教師容易感到職業壓力過大,因爲他們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對自我要求過高,容易產生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至於信心不足,進而悲觀失望產生壓力感。

  三、教師職業壓力的個人對策

1.教師職業的三個境界

孔子說,學習有三個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仿效這種說法,教學也有三個境界,即知“爲人師”;好“爲人師”;樂“爲人師”,知“教(爲人師)”者不如好教(爲人師)者,好教者不如樂教者。

何謂知“教”,其基本條件是在具備專業知識,掌握了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何謂好“教”,其基本條件是瞭解教書育人中蘊藏着巨大的社會意義,及教師職業的高尚性,甘守清貧,苦中尋樂。何謂樂“教”,不僅知“教”,而且好“教”,並能從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獲快樂。這太難了,如何才能做到?

2.怎樣做到三個境界

知“爲人師”是把教育教學當做一種職業,是平常說的職業境界,是從業的基本條件,從業者需要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除了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要學習教育學,瞭解傳授知識的基本規律,因爲要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所以還要掌握心理學基本原理,以完成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除了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之外,教師需要多方面的技能,如“三筆字”。目前的大學教學中,由於普遍採用多媒體教學,新進的老師普遍學歷很高,大多是博士,他們製作ppt課件的能力不錯,而傳統的教師技能則有較大的欠缺,有的.老師不要說粉筆字,就是鋼筆字都比較差,更不要說毛筆字了,其實這會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當前老師在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能放棄傳統的教學技能。

知“爲人師”更多是掌握做教師知識與技能,是把教師職業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在其工作中伴隨着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因此,教師個人的知識、情感、人格等可能會在學生中有放大的效應,桃李滿天下是最好的褒獎,誤人子弟則是高懸的警鐘。

做教師僅有知識理論是不夠的,更是一個實踐活動,而且面對的永遠是個性多樣、充滿活力的學生,如何把理論知識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比掌握知識更具體,更豐富多彩,也更有挑戰性。如果照搬書本知識,就會在實踐中碰壁。所以,即使知爲人師是第一境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爲掌握知識沒有捷徑可走,只能直接、間接途徑獲得,而理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知”易“爲”難。如果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可能比較勉強,甚至不喜歡,也可能不太適合從事這種職業,因此,感到學生難教,教學太累。

好“爲人師”是把教育教學當做一種事業,就是平常說的把職業當做事業來經營,這是一種頗受推崇的境界。即所謂做一行,愛一行;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凡的業績,職業變成事業。在教學活動中,覺得自己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感到光榮自豪,是感到教育教學的意義而產生的快樂,未必能體會到教學中的樂趣。

“好”首先是一種態度,愛好或熱愛,雖然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但無論什麼事情,在行動中保持熱愛,就不單單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往往在初爲人師時,滿腔熱情,繼而熱情逐步平淡,最終不感興趣,甚至厭煩,也就是愛好容易堅持難,“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所以貴在堅持。教師的日常是很平凡的、周而復始,沒有什麼新鮮刺激的事,很容易使人提不起精神,產生職業倦怠感。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好爲人師。而真正作到好爲人師,必須做到或者向樂爲人師努力。樂“爲人師”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造並享受快樂。

首先,享受學習之樂。教學中獲得快樂,包括教的快樂,學的快樂,二者相互影響,教學相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學生有學習的快樂,教師自己要善於學習,並獲得學習的樂趣。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所以必須終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專業水平,而終生學習也不容易堅持,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成爲一個“樂知者”。“朝聞道,夕死可也”,孔子學音樂,“三月不識肉味”。作爲教師,學高爲師,學習是應用之義,是必須的,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享受其中的樂趣,然後把這種方法和樂趣傳授給學生,是獲得樂爲人師的第一步。

其次,教學過程之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怎樣把看似重複的課堂教學,變得時時更新,生機盎然;教學本身非苦非樂,關鍵在於創造性地傳授知識,讓學生在輕鬆快樂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長智慧。

第三,從教學的成就中獲得快樂,這是從結果體會快樂,教學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學生的進步、成長。如果學生能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進步,他們會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將會反饋、傳染給老師,從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境界。可能更多的苦中作樂,以苦爲樂。

最後,應用積極心理學培養樂觀心態。儘管教師職業是高尚的,意義是重大的,但教學活動不可能都是讓人滿意的,都會給人直接帶來快樂的,所以要培養樂觀的心態。積極心理學家塞裏格曼(gman)認爲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據此將把人格分爲“樂觀型解釋風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前者認爲失敗和挫折是暫時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失敗和挫折只限於此時此地,而後者與之相反,會把失敗和挫折歸咎於自身的原因,並認爲這種失敗和挫折是長期的、永久的,會影響到自己所做的其他的事情,因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更容易形成壓抑。培養樂觀心態的意義在於如何面對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不盡人意之處,如甘守清貧,甘於寂寞,苦中作樂,以苦爲樂,知足長樂。

  參考文獻:

[1]米術斌,王芳,張雷.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8,(2).

[2]陳麗.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與應對[j].新校園:理論版,2011,(2).

[3]汪泳,魏玉璞.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