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心理羣體性特徵探析

職業8.88K

  一、問題的提出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心理羣體性特徵探析

新生代農民工,本文意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農民工(從事非農職業的農村戶籍人員),總人數在農民工中大約佔60%,約1億人;這裏麪包含了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兩代農民工。近年,多數製造企業面臨“用工荒”等境況,原因之一便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離職率較高,企業有抱怨也看不明白:這個羣體中的個體追求的是什麼?而有關調查也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閒暇時間的度過多爲上網、聊天、吃飯、看電視、睡覺休息等,處於較低的閒暇層次,說明新生代農民工並沒有自我設計的生活方式,更難說是創造性的追求。

本研究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的行爲以及心理過程(職業心理)的調查,並以人數比例爲基礎,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的羣體性特徵,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生代農民工“心之所向”的問題,從而爲解決“高流動性”的問題提供啓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開展。其中,問卷調查中所使用的問卷材料爲課題組自行編制的問卷。採用了多階段抽樣法、分層抽樣法和隨機抽樣法,將問卷發放給浙江省製造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共發放452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

數據的整理和處理採用Excel 2010以及SPSS 18.0軟件包進行。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存在價值之追逐:自我發展的羣體性特徵

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之之前的第一代農民工,更傾向於學習職業技能,並謀得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如果企業提供培訓的機會,有57.3%被訪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想學習“專業技能”;而對於培訓頻率的態度上,45.6%表示渴望一個月甚至半個月進行一次培訓。一方面,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一定程度上層次偏低;另一方面,專業技能意味着有一定的門檻,說明他們對於技術性崗位,或者說更高層次崗位的存在一定的追求,更好的發展空間促成了這種意願。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除了“專業技能”是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得到培訓的,“計算機網絡知識”是27.5%的被訪者渴望企業培訓的。比例雖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啓示:首先,如果是計算機娛樂活動,不需要培訓、更不會由企業組織培訓,因此這裏的“計算機網絡知識”更多意味着工作用途,我們在訪談中發現有的新生代農民工對辦公軟件頗有興趣;其次,在企業中需要用到計算機的一般爲部門主管,說明有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發展到管理層,在調查中也發現,如果有機會參與企業的發展和管理,36.9%表示“非常願意”。

從羣體的視角看,約六成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謀得技術和個人發展空間的意願,約三成希望發展成爲企業管理層。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以城市作爲自我生存和自我實現的平臺,有研究表明,“成長和能力”與離職傾向存在高度相關(0.433**),即對成長和能力要求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離職傾向越高,這一點在90後農民工身上表現的尤爲明顯。

  (二)個人生活之動因:企業融入的羣體性特徵

項目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羣體對企業組織“專業技能”的培訓存在明顯的傾向性,而另一個條目“企業發展史”,則僅有15.7%的選擇率,說明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並沒有認同、融入企業的意願或傾向,也就意味着較難形成對企業的情感依附。

如果僅將工作作爲賺錢的工具,自然毋需認可或融入企業;若將其作爲自己未來安身立命的平臺,與自己的命運連在一起,就會考慮企業融入的問題。然而,相比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已不再將外出務工作爲“貼補家用”的工具,有研究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有近60%的勞動報酬用於個人消費。那意味着,新生代農民工傾向於以“城市”的方式來生活和工作;但爲什麼不認可和融入特定的企業?

他們不依賴企業,而是通過勞動獲取報酬,以幫助自己在城市生存以及生活??因爲他們的工作技術門檻低,轉換並不那麼難,意味着不需要依賴特定的某家企業,甚至可以突破行業界限就業:這是“高流動”之所以可能,但爲何必要?

筆者以爲,農民工的期望和企業的態度之間存在偏差。我們的調查發現,在被問及希望企業關注自己哪方面時,33.9%表示是“工作的努力”,29.9%表示“某方面才能”,30.9%表示“工作的成果”。努力、才能、成果三項幾乎在羣體中各佔三分之一,說明羣體希望企業可以關注個人的某種存在價值。如果新生代農民工只是賺錢謀取自己的生活而在各個企業流轉,他們毋需在乎企業關注什麼。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希望企業“提高薪酬”的農民工比例達到51.0%;然而,實際的情況並不如此。企業基本只提供薪酬,而沒有提供更多的生活選擇項,那麼農民工一旦形成“企業只提供錢”的刻板印象,就自然把關注點聚焦在“薪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