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教師職業道德的美學訴求的論文

職業7.1K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道德與審美、善與美的比較,闡釋了德與美、德育與美育的相通之處,並從身教和言傳角度簡要分析了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審美因素。

教師職業道德的美學訴求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道德師德職業道德

道德是“以善惡爲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爲原則和規範”的總和。作爲生命價值的判斷標準,道德在保證個人的自由本質的基礎上還要昇華爲社會的和諧。“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在對象中體現出來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相通,而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人的本質包含了個體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和羣體的人類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從哲學本源上看,道德與美同樣源於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從目的上看,側重生命價值判斷的道德和側重生命體驗的美追求的都是人類社會的和諧。因此,德與美不僅是五育中的兩個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共同體現,兩者在哲學根源和目標訴求上具有同質性。當代教師職業道德包含以德性爲核心的多項內容,多強調“德”及其內涵,實際上,師德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徵,“以美啓德”是教師提高自身師德修養和理論素養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傳統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爲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最終指向是“善”,而“美”在審美思想的萌芽時期更多的是從善的角度來解讀。當楚靈王面對高大宏偉的章華臺自豪地問大夫伍舉“臺美夫”時,伍舉毫不客氣地批評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爲?”在伍舉看來,美是對各方面都無害的,而不是像楚靈王那樣勞民傷財。伍舉的“無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學觀在先秦美學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和倫理意義。雖然後來隨着審美意識和美學理論的發展,“美”逐漸從“善”中脫離出來,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善”始終都是“美”的標準之一。孔子說《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說《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看似是將“美”和“善”分開了,但在評價標準上仍然是傾向於“善”的。

在西方美學理論發展之初,也是常將“美”與“善”並舉。亞里士多德曾說:“善是一種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爲它善。”普洛丁也說:“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雖然隨着美學理論的發展,“美”漸漸從“善”中獨立出來,但“美”和“善”之間的必然聯繫一直都是美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十六、十七世紀,美學逐漸發展成爲一門獨立學科,鮑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將其定位爲連接“善”和“真”的橋樑,在他們看來“美”與“善”並不衝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與合規律的真。

  二、現代教育中德與美的結合

1.教師的善與美。教師的善是指“對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謀求、對教師責任與義務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對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對受教育者發展負有高度責任的認同”。教師的善體現了人的自由創造本質在生命活動中的昇華,它包含着強烈的人格美和社會美。

第一,教師的職業道德與人格美、社會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條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遵從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一名合格的教師必定會對教育事業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視教育爲畢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業精神獻身於教育事業。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則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類建立在共同文化價值體系上的情感認同,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會美。

人格美,是指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美,“表現在品德、情操等素質方面。品德,體現着一個人的自覺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爲和習慣。一個人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有所判斷,形成關於真、善、美的價值觀念,進而對於真、善、美有所追求。這種追求,作爲一種比較穩定的有系統的習慣情緒,便是情操的表現。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見,人格美本身就與道德密切相關。教師職業道德由教師職業理想、教師職業責任、教師職業態度、教師職業紀律、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良心、教師職業公正、教師職業榮譽八個部分構成。在教師職業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終貫穿其中。

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社會發展方向,體現人類進步的理想和願望;應當充分顯示教師作爲人的自由、自覺和創造本性,實現教師作爲人的價值;應當幫助學生及他人尋找人生價值與人生意義,學會選擇人生道路。以上這些又都是社會美的表現。

第二,崇高的師德與美學的崇高。教師是一種極爲普通的職業,但又是一種崇高的職業,這是因爲“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它來自於教師對教育勞動崇高社會意義的認識,對學生、對祖國和人民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來自於接受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自我道德覺悟的提高”。所以,教師職業的崇高來源於其“樹人”的`本質,這裏的崇高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事實上也符合美學意義上的崇高。作爲審美範疇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羅馬的朗吉諾斯在《論崇高》中強調,作品的崇高風格包括五個方面的內涵,即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而從根本上說,崇高來自偉大的心靈,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與我們對“崇高”的德性探討是一致的。

美學意義上的崇高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讚歎的情懷,從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質是一個相對弱小卻代表正義與善的主體與強大的敵對勢力奮鬥抗爭的過程,並通過這種奮鬥與抗爭展示人的精神與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與力量的動態展示。相應的,師德的崇高也表現出了這一對抗與提升的過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奮不顧身地護住學生的教師們,用感性形式的毀滅換來無數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業業地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的教師們,用一生的時間表現了堅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貧的教師們,正在同社會的畸形審美觀進行激烈的鬥爭,其最終結果是精神的昇華和飛躍。

2.德育與美育。崇高的師德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保障。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兩個方面,即我們常說的“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兩種。但實際上,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的每一種形式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自古以來,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聯繫。《國語·周語下》分析說:“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聰則言聽,明則德昭。聽言昭德,則能思慮純固。以言德於民,民歆而德之,則歸心焉。”這說明,通過人體的主要審美器官眼和耳,人們可以對外界事物進行審美感知,並且感知的內容對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審美對象的選擇上必須考慮德育因素,這樣才能使人明辨善惡,振奮精神,歸心向善。此外,古希臘、古羅馬的“淨化說”“寓教於樂說”等美育原則也是與德育緊密聯繫的。

在傳統觀念中,德育側重的是說理,用世界觀、人生觀、善惡觀等讓人們知道行爲的準則和界限;而美育則側重於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動人,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行爲。但北師大檀傳寶教授在《德育美學觀》中強調,德育美學觀是對以往功利主義美學觀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義美學觀危機的有效途徑。不可否認德育與美育具有相互獨立的特殊性,但兩者也有密切聯繫,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夠育德,德育也須立美。

  三、師德之美的具體表現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以身作則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則著名的表現師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爲要去辦入學手續,讓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師傅”替他看包。在他一個小時辦完手續回來時,那位老師傅仍然很盡職地守在原地。在後來的開學典禮上,他驚訝地發現,那位看包師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長、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季羨林先生崇高的師德的確讓人感動,而受他幫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夠受益終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又包含儀表美、體態美、外在行爲美,而內在美則主要表現爲主體的人格美。在對教師的審美評價中,氣質、風度、性格、知識、修養等方面的審美價值較爲重要。雖然它們多是人的內在美,但卻能夠外化爲人的行爲舉止,體現爲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性格、氣質、能力、作風的總和,或者是指行爲人在社會活動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權利責任義務的資格。人格美歷來都是生命的最高價值,也是人類所展現的強大的道德力量,體現着個體道德修養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戰線上,無數教師忘我奉獻,無私耕耘,就是爲了實現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這一過程中甚至有許多教師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與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話語語境中,典範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創性的生命魅力,可以產生強大的感召力,成爲時代精神的象徵。

2.言傳之美。教師的言語表達是一種能力,更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教師能夠將高尚的師德始終貫穿於教育教學語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繆的教師剛開始給一個新班授課,自我介紹後就聽到學生中有人“喵”的一聲引起全班鬨堂大笑,繆老師並沒有生氣,接着說:“我還沒有講課呢,你們就誇我講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希望你們能一直誇我妙。”這樣就巧妙地緩和了尷尬的氣氛。

言傳之美包括教師語言的內容美,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富於哲理,體現崇高的師德;還包括教師語言的形式美,即要有良好的語言形式,遣詞造句準確生動。教師的言傳之美還要注意使用教育言語的原則:正面教育,愛護學生;實事求是,平等民主;結合實際,因人施教;審時度勢,擇機而行;找準癥結,曉之以理。言傳之美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讚美學生和賞識學生。“在德育中對‘美’的關注與推崇是蘇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更加豐富地體現了他的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爲每一位學生都是美的,在他們精神世界中都有美好的願望與追求。只要通過教師的發掘與賞識,使學生能感受到自身和身邊的美——首先是人性的、心靈的,還有科學的、自然的、人羣的、自身的、家庭的、社會的……學生就會更加理解美、珍愛美,最終能創造美,從而構建美滿人生,創造美好的道德世界。”

綜上所述,教師的職業道德始終體現着對美的追求,並且美育的實施和教師對美的探索也是德育的方式和目標。當代教師應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實踐“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訓導,並將審美意識融入師德之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