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總結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總結6.95K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1

《民法學》是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民法總論》則是《民法學》的統攝性課程,是民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制度和研究方法的集成。民法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密切,指導、服務民法學整體發展的《民法總論》,其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在新時期培養複合型、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標下,《民法總論》教學內容的優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

一、以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確立《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基本目標

《民法總論》教學目標的優化,需要考慮課程性質和時代需求兩個基本因素。從課程性質來看,《民法總論》既是民法學業是法學的基礎理論課程。《民法總論》的內容,是民事部門法學以及民事特別法學的前提和基礎。從一般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民事部門法學的多數課程是單獨開設的,這又使《民法總論》在構建民事部門法知識的關聯性、整體性,實現民法知識的整合方面,體現出積極的價值。從法學教學體系來看,《民法總論》是繼《法理學》之後開設的主要部門法學課程之一。一般認爲,“法理學屬於法學知識體系的最高層次,擔負着探討法的普遍原理或最高原理,爲各個部門法學和法史學提供理論根據和思想指導的任務。”從這樣的意義上來看,《民法總論》是《法理學》在部門法學的延伸,具有部門法理學的性質。在教學體系中,《民法總論》一般與《刑法總則》和《行政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同時開設。這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完成對這三門主要部門法學課程的學習,更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課程相關內容的彼此區別和聯繫,明確各自學科知識的特點,並建立對法學知識的整體性認識。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來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強化了對學生實踐技能職業倫理的培養。但這並不意味着是對理論課程的忽視。反而是對理論課程的強化。任何實踐技能的運用與變化,都源自於對理論的系統與深入掌握。同時,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倫理,才能以實踐技能實現法律正義的最大化。在民事技能和職業倫理的培養上,《民法總論》責無旁貸。《民法總論》教學內容的優化應確立如下基本目標:

1.培養、激發學生對民法學學習的理性認識和熱情。

2.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職業倫理。

3.掌握民法學學習的方法,養成民法學的專業思維習慣。

4.培養學生形成開闊的視野,發散的思維,系統的知識。

5.奠定紮實的理論知識功底。

二、《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指導思想:確立“四新”的教學理念

優化《民法總論》教學內容,要確立“四新”教學理念,即“溫故而知新、比較而自新、包容而迎新、批判而創新”。“溫故而知新”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要前後呼應。教材雖然體系結構清晰,但受文字表達的侷限,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片面性認識,也容易造成知識的遺忘。建立教材內容上的前後關聯,藉助已有知識促進新的教學內容講授,是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溫故”不僅僅針對《民法總論》自身的內容,還應包括學生已經學習的《法理學》等課程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建立對法學知識的整體性認知,能夠更好地從《法理學》中獲得指導和幫助。“比較而自新”要求在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比較不僅是區別,更在於聯繫。通過比較,學生能夠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建立對知識的整體性認識。比較,同樣並不侷限在《民法總論》課程內部的知識點之間,更要與刑法學、行政法學等相關課程的知識點之間進行有效的比較。學生只有能夠準確地對民法與刑法、行政法相關知識進行區別,才能夠更準確地認識民法的本質,學習好民法。“包容而迎新”要求教師與學生要對新觀點、新知識抱有包容的心態。“包容”不意味着必然的“接受”,它只是一種學術態度。只有建立了對他人學術觀點的尊重和寬容,自己的觀點才能得到同行的尊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廣泛地爲學生介紹、評析各種學術理論和觀點。廣納百川,才能促進獨立學術思想的形成。“包容而迎新”是教師擁有的.治學品格,更是教師需要培養學生養成的學術態度。“批判而創新”要求教師應着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任何理論和知識的科學性都是建立在不斷地批評與反思的過程中。“任何觀點若是不允許有相反的意見,這種意見便沒有存在的價值。”學生應善於“提問”,在提問中不斷凝練“問題”。對一切理論和觀點都應當懷有批判的精神,不能盲目接受。要在不斷的反思、批判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批判精神是學術生長的優秀品質,是理論創新的動力來源。

三、《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架構:建立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

《民法總論》的教學內容雖然不是法學學科中最爲豐富的,但其所涉理論和制度,則是民法學中,乃至法學理論中最爲核心和基礎的。由於《民法總論》在課程體系中起到承前啓後、兼顧左右的重要作用,其與前後開設及同時開設的課程之間的知識關聯更爲密切。這就使《民法總論》課程內容和知識點更爲豐富。要使學生建立知識和理論的整體性認識,爲學生建立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非常必要。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的構建應當簡單、清晰。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科知識地圖”應當以民法學基本理論、民法學基本方法和民法學基本制度三個基本的結構方式構建主幹,再以知識節點和知識圖譜豐富其內容。知識節點是每一部分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其構成應當體現層次性和邏輯性;知識圖譜是對知識節點的具體展示,涉及相關知識節點、相關部門法知識點、相關理論問題、相關歷史問題以及實務問題。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旨在爲學生呈現《民法總論》的全部知識及相關理論學科和部門法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民法學以及法學的整體性認知,保障學習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其效果至少應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可以讓學生通過知識點了解教學進度,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

2.可以讓學生明確地找到教學的重點和應自主學習的內容。

3.可以讓學生準確地找到每一個知識點的圖譜,瞭解相關理論、相關歷史與實務問題的信息。知識圖譜只是相關信息提示,並不涉及具體的知識內容,學生可以依據圖譜所示信息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可以讓學生找到知識節點所關聯的部門法與法律實務的知識和理論。這樣的做法,一方面使學生在“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中形成對法學的整體性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充分地體現《民法總論》對民事部門法與法律實務的“指導”或“服務”。

5.“學科知識地圖”還可以幫助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找尋相關的知識節點,並繪製自己的知識路線圖,從而確立個體的學習方向,完成個性學習。

四、《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三個基點:理論實踐學生

《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過程中,理論、實踐和學生是三個核心的基點,將決定教學內容優化的科學性。這三個基點應予以全面、平均考慮,彼此一致,不分輕重。理論,即《民法總論》的專業知識,是《民法總論》專業性的根本體現。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優化,專業性都是前提和根本。丟失了專業性,也就失去了課程的靈魂。《民法總論》課程內容的優化就是要在理論上去粗取精,在手段上凝練問題,在內容上錘鍊基礎,在效果上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學術分析能力。實踐,即法律實務,是《民法總論》生命力的體現。雖然是理論學科,但《民法總論》的存在並不在於其理論性本身,而恰恰是對實踐的關注、對實踐的反思、對實踐的指導和對實踐的服務。優化《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必須要充分照顧到《民法總論》與法律實務之間的關係。學生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在高等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更充分的實現。儘管如此,學生爲受教育者的身份不容忽視。《民法總論》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職業倫理和人文素質的培育。無論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如何提升,歸根結底都要成爲有道德,有思想的人。這就是職業倫理和人文素質。赫爾巴特曾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在考慮到專業性和實踐性的同時,必須要充分照顧到對學生職業倫理的培育。人文素質也是學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法學專業的學生只有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才能成爲真正的卓越法律人才。

五、《民法總論》教學內容優化的實踐路徑:合理規劃重

點教學內容與學生自主學習內容《民法總論》的教學內容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全部呈現。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明確教學講授的重點內容,同時爲學生指定自主學習的內容。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取捨問題,而應當遵循科學的規律進行。在確定教學重點內容方面,學科結構課程理論的觀點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科結構課程理論認爲,知識是課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強調要把人類文化遺產中最具學術性的知識作爲課程內容。”學科結構由組織結構、實質結構和句法結構三部分組成。《民法總論》重點講授內容參考這三個結構來進行。首先,在組織結構上選擇內容,要使學生明確民法學與相關部門法學彼此之間的界限,從而清晰地認識民法,掌握民法學習的個性路徑。其次,在實質結構結構上,要以《民法總論》中最爲基本的概念、制度和理論爲講授重點。民法總論所涉內容基本都屬於實質結構的內容,因此重點內容的取捨主要在於理論方面。最後,基於句法結構的要求,《民法總論》重點教學內容應體現明確的專業特色,即法學學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在以學科結構確定《民法總論》教學重點內容的過程中,學科一般能力和教材的內容與性質是需要同時考慮的因素。法學專業的學生至少在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方面應當有突出表現。教學內容上,教師會更集中地對學生分析能力予以培養。但同時,教師以自己的言語、肢體語言講授課程的過程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表達能力以及與學生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的過程。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決定了教師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時的效果。教材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教材要能夠爲教學活動服務,一般不應成爲教師教學的障礙。教師不能很好詮釋和駕馭的教材,不如沒有教材。選擇了教材,就要尊重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內容時就要考慮教材的內容與性質。結合學科知識地圖和教材,重點講授以外的內容就是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將課程內容優化爲重點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並不是區分知識的重點與否。事實上,就知識本身而言,並無重點與非重點之別,所有知識都是同等重要的。通常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往往是主體在參與的法律實踐中所形成的主觀印象。因爲每個人的實踐活動都是不能完全預知的,且實踐活動因人而異,所以知識也就無所謂重要與不重要。將教學內容確定爲重點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兩部分,主要還在於強調哪些知識適合於講授,哪些知識是學生能夠獨立學習的。相比之下,需要教學中重點講授的內容一般與其他知識的關聯度要更高一些,由於學生難以建立對相關知識的整體性認識,所以這樣內容的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課堂指引。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一般而言知識的自我獨立性應當比較強,且學生能夠較爲順利地收集、查閱相關資料。當然,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並不意味着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完全放棄。一方面,在佈置自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整體性的學習指導;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對自學內容有適度的回顧,以檢查、審視學生自學效果,針對學生學習的不足,及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教學內容的優化,只是《民法總論》在面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下進行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優化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是否能夠獲得預期的效果,還與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團隊的建設,考評方式的改革等問題息息相關。這些內容都將是課程建設中需要逐步研究的。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2

高中與國中相比,知識結構有很大變化,但內部聯繫緊密、相輔相成。很多國中生往往靠死記硬背,或對單一題型反覆練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學生,其成績也不會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識的深度、廣度以及對學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較大變化,並不是簡單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認爲:“記筆記就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簡單地羅列和摘抄,很浪費時間。”這是對記筆記的錯誤認識。其實,有實驗表明:剛聽完課,能記住知識的80%,過了48小時之後只能記住10%。這說明記筆記是很有必要的,記筆記有很多種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注重書寫筆記的方法和格式

記筆記要記單面,採用提要式記法,不僅要按照教材的知識脈絡,還要結合教師的授課內容,分出幾點來。有的知識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層記錄、脈絡清晰。上課時主要以聽講和理解爲主,在教師書寫板書時,要簡略地記下大綱、思路和疑問。對於教師的總結,在記筆記時要用詞簡潔,可用代號,聽、看要結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記,可用不同符號標註出重點、瞭解、理解的內容,以便課後反思與複習,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課後把教師講過的內容整理完畢後,先回憶一下,再默寫出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把答案歸納成小點後再進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閱筆記,但做題時不要把筆記放在一邊,當遇到不會的題時再翻閱筆記。

二、彩色筆標註法

我要求學生準備一套彩色筆,根據每一個知識點的考試要求,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出了解、重點背誦、單選、大題。對於定義,常考的那幾個字可以用紅色筆來書寫。如“洋流”的定義:海水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規模的流動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關鍵詞,要用紅色筆寫出來,課後複習時,着重注意這幾個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義:海水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對於這個定義就不能單純地讓學生記定義,而應用等溫線圖展示出來,其中寒流用藍色表示,暖流用紅色表示,還可以把等溫線與緯度的關係聯繫起來,讓學生明白:緯度低的地區溫度高。這樣,知識點和考點就有效結合起來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識點背得滾瓜爛熟,但做題卻得不了高分的問題。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識結構

人教版教材,結構清晰、明朗。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大學聯考,並不是每個知識點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識點只需瞭解,有些知識點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識點才需要重點理解、掌握、背誦並拓展。對於文科而言,答題時不需要全用原話,只要答出採分點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讓學生聽講和理解,以聽爲主,以記爲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教學中,第一個知識點是相互聯繫的水體,介紹了海洋水是主體,佔全球水量的96.53%,這種常識性知識,學生在國小時就學過,也就沒有必要寫在筆記上了。

四、教師補充教材中沒有的知識

新課改之後,對於知識點的考查更爲靈活,讓人難以把握。因此,教師應對知識點進行詳細的歸納、總結和補充。如在“大規模海水運動”一課教學中,洋流分爲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到,但練習冊中卻有很多關於這一知識點的習題。因此,我在講課時,一邊畫世界表層洋流模式圖,一邊總結規律,提出風海流的定義,讓學生加深理解;一邊在板圖中畫出氣壓帶、風帶示意圖,讓學生在比較中得出結論,即風海流的方向最終與赤道相平行,而整個世界表層洋流模式圖的形狀類似於數字“8”,大洋中低緯度洋流,以大洋爲參考,西暖東寒,而以大陸爲參考則相反。我把學生的總結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學生在課後把課上板圖中的內容直接填加到筆記本中這一知識點旁即可,有助於學生理解問題。

五、補充知識點對應的典型題

很多學生對知識點背得滾瓜爛熟,但考試時卻得不到高分,這是爲什麼呢?這說明,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點,或是做題方法不正確,不能把知識點和多變的考題進行有效結合,我總結出了學生的幾個主要問題:(1)基礎知識不紮實;(2)審題過程不細緻;(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題思路不清晰;(5)語言表達不規範。針對以上問題,我把做題的方法又做了總結:第一,審題。審的是什麼?審的就是圖中的經緯度、典型地區的輪廓和形狀。第二,找關鍵詞。看看題會考的是自然因素,還是社會因素;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是後者與前者相比,還是前者與後者相比。第三,藉助選項給出的答案來分析這道題要考查的知識點,然後再去做題。我讓學生用單面兒記筆記,背面兒進行例題補充,把平時在練習冊上遇到的'比較好的典型題寫到對應知識點旁邊。如果圖比較簡單,應儘量手繪,如果圖和圖例非常複雜,就可以把練習冊中的圖直接剪下來,粘到筆記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詳細解釋ABCD四個選項,如A爲什麼是正確的,考查了哪個知識點;B爲什麼是錯誤的,怎麼改纔是正確的。起初按這種方式做題,學生會感覺很費勁,速度也很慢(每個選項都涉及多個知識點),但經過兩週的練習後,學生就會發現,這樣做題可以反覆鞏固以前的知識,進一步熟悉知識點,當再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就可不用再翻閱筆記了。

六、編小口訣幫助記憶和理解

地理知識體系龐雜,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等,做題時還有很多圖像,涉及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是文科當中的理科,所以背誦時千萬不能死記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編一些小諺語和口訣,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如在學習“商品穀物農業”這節課時,分佈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烏克蘭和俄羅斯,但這些國家中又有好幾個國家和其他的幾種農業地域類型中的分佈國家重複,所以,我就編了一個拼音口訣:美、加、澳、a,o,e……這樣既好讀又好背,還不容易忘。對於“早穿棉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天無三裏晴,地無三里平。”這類諺語,我們可以把他們作爲小故事,講給學生聽,教學效率會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經過了一個月的訓練,學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覺記筆記了,90%以上的學生能從記筆記中收穫成功。通過記筆記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理清脈絡,找出錯誤原因。每次月考、期會考試和期末考試之後,大部分學生都能自主總結試卷。在試卷總結課上,80%以上的問題已通過查閱筆記、反思理解、小組討論糾正過來了。不僅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提高了,其他學科成績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標籤:中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