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總結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1.84W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爲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在會考中約佔13%。其中對地球運動,要記住自轉、公轉的特點,特別提醒公轉的近日點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遠日點反之。地轉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是南北方向。晝夜交替和時差關鍵記住同緯度地方時“東早西晚”;計算某一時區的區時,根據未知在已知的方向“東加西減”時差,算出結果。判斷晝夜長短,太陽直射哪個半球,此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爲準,南半球反之。五帶中只有南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極晝(夜);南極圈反之。熱帶除南北迴歸線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兩次直射。

大氣

大氣,在會考

水循環、水資源、洋流、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多出現在選擇題中。

農業工業區位

必修二的農業區位、工業區位的分析,農業地域類型和傳統、新興工業區的分佈、生產特點、區位條件是重點,和必修三的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溼地、能源、河流流域開發,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特徵及比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相結合,可能會出現在最後三道綜合題中。

想要得好成績,考生要認真複習,注重平時積累生活和旅遊中的一些常識。只靠突擊複習很難獲得高分,地理會考題越來越貼近生活。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氣候成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並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麼。

(1)太陽輻射: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爲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爲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佔國土面積的2/3。隨着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佈,被稱爲“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徵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佈着大面積的沙漠或乾旱草原,被稱爲“迴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於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溼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溼潤,天然植被多爲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爲迴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溼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週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衆多,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乾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佈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爲裸岩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複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係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並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爲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爲原因:因爲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竈;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爲“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佈局和以林果爲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並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採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製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繫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於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於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溫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溫室大棚農業,因爲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並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於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並不是所有屬於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脫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佈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於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並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採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傢俱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並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後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爲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並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於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後者側重於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並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佈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於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侷限於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爲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於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並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後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鬆式兩種。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1、幾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秦嶺-淮河一線、三大經濟地帶、三大自然區、三級階梯。

2、主要山脈與其他地理界線的對應關係:

山脈走向:天山、阿爾泰山、大巴山、賀蘭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嶺、崑崙山、陰山。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

天山—陰山

崑崙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以下三列: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長白山—武夷山

臺灣山脈

阿爾金山脈

南北走向的山脈

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

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3、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影響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徵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流量、流速: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結冰期、凌汛:有無、長短

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試比較我國南方與北方地區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補給爲主雨水補給爲主汛期長汛期短水位變化小水位變化大無結冰期有結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氣候的降水類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氣候。

終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6、農業的地域類型:

季風水田農業:季風區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夏季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國有經營)混合農業:珠三角地區(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勞動力充足)(商品率高)遊牧業:四大草原(天然草場)(粗放經營)大牧場放牧業:內蒙古草原(優質天然草場,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熱帶種植園農業:海南島、雲南南部(熱量充足、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乳畜業:發達城市郊區(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範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8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於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後一節,上承岩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係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製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9

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大致位於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鬆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爲主,耕地多爲 水田 ,較爲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 黑土 分佈廣泛,耕地多爲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佈是很不均勻的,存在着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衆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爲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採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爲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繫,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

1.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

全球定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係:

進行空間定位的方法

由於衛星的位置可精確得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座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圖3—1—7顯示了GPS接收機的定位原理。

信號的接收

當接收機處於3顆以上的衛星交叉測量範圍時,就能顯示所處位置。圖3—

1—6顯示了所接收的衛星信號情況,接收機處於某顆衛星的精確測量範圍中時,它接收這顆衛星的信號就較強。GPS接收機只收不發信號,故不受衛星系統和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用戶數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1.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複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氣限制,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爲用戶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採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釐米級和毫米級。(4)功能多,應用廣:隨着人們對GPS認識的加深,GPS不僅在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方面取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2.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在應用時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導航功能。具體如下表所示:

(1)GPS在汽車導航中的應用

GPS系統的智能調度功能,使裝有GPS的出租汽車配備合理,能程度地滿足乘客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空載率,降低能源消耗,節省運行成本,並使行車、乘車安全係數大大提高。當車輛在營運途中出現機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員意外受傷等情況時,可通過GPS及時採取救援措施。GPS系統還能監控聲音,對於司機不文明用語或刁難、欺騙乘客等行爲,通過GPS遙控監督,對司機及時發出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車輛遭劫或被盜,跟蹤監視系統和車載報警系統會不斷地將車輛位置、前進路線以及緊急報警信號等,發送到監控中心,以便通過衛星定位跟蹤,鎖定車輛的具體位置並報警,甚至發出遙控鎖車指令,使車輛強行熄火,停止行駛。?

(2)精準農業

通過實施精準耕作,可在儘量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因施肥除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應用於土壤養分的分佈調查,在播種前,可用一種適用於在農田中運行的採樣車輛按一定的要求在農田中採集土壤樣品。車輛上配置GPS接收機和

計算機,計算機中配置GPS軟件。採集樣品時,GPS接收機把樣品採集點的位置精確地測定出來,將其輸入計算機,計算機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將採樣點標定,繪出一幅土壤樣品點位分佈圖。

GPS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在聯合收割機上配置計算機、產量監視器和GPS接收機,就構成了作物產量監視系統。對不同的農作物需配備不同的監視器,例如監視玉米產量的監視器,當收割玉米時,監視器記錄下玉米所結穗數和產量,同時GPS接收機記錄下收割該株玉米所處位置,通過計算機最終繪製出一幅關於每塊土地的產量分佈圖。通過和土壤養分含量分佈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影響作物產量的相關因素,從而進行具體的田間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幫助合理施肥,便於農業管理。設置有GPS接收機的噴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據土壤養分含量分佈圖,能夠精確地給田地的各點施肥,施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由計算機根據養分含量分佈圖控制。利用飛機進行播種、施肥、除草等工作,代價昂貴。利用GPS對飛機精密導航,合理地佈設航線,將大大節省飛機作業費用,大約可以降低50%。具體應用中,利用GPS定位技術可以使飛機在噴灑化肥和除草劑時減少重疊,節省化肥和除草劑用量,避免過多的用量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以減少轉彎重疊,避免浪費,對於在夜間噴施,更有其優越性,因爲夜間蒸發和漂移損失小,夜間植物氣孔張開,容易吸收除草劑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進行精密導航,引導農機具進行夜間噴施和田間作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3)娛樂

旅遊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機的小型化、操作簡便以及價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機和手錶式接收機等成爲旅遊、探險者的好幫手。利用GPS,旅遊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裏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確定前往目的地的行進方式和路線。野外探險者攜帶GPS接收機,可快捷地找到合適的道路和宿營地點,並在發生險情時,迅速定位、報警,以便及時、有效地得到救援。GPS還能準確記錄每次攝影地點,並自動計算出該地點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爲出遊者在地點和時間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提供幫助。可以預言,GPS將成爲時尚的高科技產品,並不斷地改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

②分佈範圍廣

③煤種齊全

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

⑤開採條件好,煤田多爲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採和大規模機械化開採。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佔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佔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佔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採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爲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爲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並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爲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淨煤技術爲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於佔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於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於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乾燥後再利用。

③對於廢水主要採取沉澱淨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3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後,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爲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着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爲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爲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爲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採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於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佈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佈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佈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佈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着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佈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採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爲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瞭解。在國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佈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佈,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爲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爲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蘊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爲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爲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儘量少走彎路,需借鑑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爲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爲例,瞭解流域開發所依託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4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鬆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鬆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爲發達;鬆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爲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繫方便;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爲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爲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爲擴大交通聯繫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着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爲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着我國曆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爲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爲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爲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爲主,耕地多爲水田,較爲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爲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週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爲界,將地球平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地球運動,繞什麼轉,方向,週期,產生的自然現象。自轉,地軸,自西向東,約24小時,晝夜交替,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

(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爲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