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7篇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7篇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1

現在農民收人主要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爲—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種植較多地區)。糧食收入以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以後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淨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着這些錢並不是很開心,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統籌、提留。家裏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拉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全部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或許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能過個好年。

要是遇上了災荒,天氣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夠。要是萬一家裏有個人生病,恐怕不借錢是看不好了。濾布這借來借去,家裏就欠債了,以後的每年得節約,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能鬆口氣。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錢,可這也不是辦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厲害,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學校,壓濾機濾布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家政策整天在喊減輕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隨着中國將加人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樣農民收人減少而支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2

XX縣農民現金收入一季度實現了雙增,尤其是農戶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大幅度增加。據110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XX縣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14元,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現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長24.7%。尤其是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同比增長61.9%,是歷年來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資性收入增幅放緩。20xx年一季度,鄒平縣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長12.7%,增幅回落4.6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幅度減緩。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僅增加3元,增長1.9%。通過農戶記帳資料結合農民工檢測調查,以及深入走訪調查戶得知,增幅減緩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事了其他行業,例如:尹家調查點的大部分女勞動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紡織廠打工的習慣,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效益下降工資降低,返鄉農民工有的從事服裝生意、有的從事人壽保險,還有的直接在家從事家務;二是縣域內的幾個大型的企業集團,延長了春節假期的時間,工人的生產時間減少,收入也就隨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機是直接導致農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產業現金收支有較大增長。調查數據表明一季度,農民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現金收入1111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長13.5%。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春節期間,農戶用於生活消費的開支與春耕備播的支出加大,促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數量增加,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出售量,分別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長107.4%、36.9%、31.4%;雖然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於出售數量的絕對增長,還是拉動了農民一產現金收入的增加。同時,農戶用於農業生產支出人均達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長25.3%,由於農業各種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拉動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個百分點,從增長幅度對比分析,基本實現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長過快、符合當前全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3、農戶家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二產業現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隨着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導致了家庭小型企業慘淡經營、舉步維艱的局面。從深入基層調查瞭解得知,全縣110個調查戶中,有1戶常年經銷木材、1戶從事麪粉加工的工商戶,因爲今年經濟效益急劇下滑的原因,轉行出去打工或者從事了三產行業。調查資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經營第二產業的現金收入人均212元,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減少15.9%,增幅較去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來減少幅度最大的時期,與全縣的工業發展大趨勢相符合。

4、三產業受二產業的影響,首次出現下降。一季度,由於受全縣工業生產嚴重下滑形勢的影響,三產業的增長曆年來首次出現了收入下降局面。調查數據表明,前三個月,農民人均三產業收入達到181元,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減幅13.6%。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業發展不景氣的影響,企業物流效益下降,導致了交通運輸郵電業人均收入下降39元,減幅31.8%;二是企業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資收入減少,大量外地務工人員回鄉,影響了批零貿易餐飲業人均減少10元,減幅29.6%。此外,個別三產經營農戶的轉行也是導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產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帶動農民現金收入增加。近幾年,農戶從佔有財產帶來的收益不斷增加,尤其是出讓土地帶來的各種補償,隨着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其次,由於農戶在外人口的獨立生活,農村人口的逐步老齡化,離退休、養老金、贍養費等標準提高,拉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長。調查資料顯示:鄒平縣一季度人均財產性收入達到244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長61.9%,導致本季度增長幅度過大的`主要原因是,後芽村調查點的大部分農戶,20xx年下半年,耕地被企業佔用,春節前企業按照噸糧,結合當時的市場糧食價格把補償及時兌現給農戶,帶來了人均土地徵用補償收入達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長71.3%;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12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長39.7%,主要是退休金與農村贍養費增長的拉動。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失地農戶的收入要大大高於農業戶,一方面是打工人數多,打工收入高;二是從事二三產業的戶數多,收入高;三是沒有農業收入也沒有農業投入,但是非農業的收入高,尤其是財產性收入高。

6、期內農戶現金支出大幅度增加。鄒平縣一季度,農戶用於農業生產的費用、擴大二三生產規模、購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別達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別增長25.3%、58.8%、五倍多。其中,由於農戶直接購買商品房以及房屋裝修支出的劇增,拉動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長了26.7%。

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鄒平縣一季度,農民現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農戶出售農產品數量的增長、農戶佔地補償增加的拉動,二者帶動了一季度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78.4%。然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拉動農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雖然農產品價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農民增收,只能視爲生產、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佔用補償的增長,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從全年來看不會對農民增收拉動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到現金收入增長之下掩蓋的問題: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二是新的就業崗位雖然增加,但是進廠的門檻提高,對年齡、性別、學歷有了新要求,相對限制了農村“40-50”勞動力的轉移力度;三是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起步階段更加困難。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3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xx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xx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xx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xx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xx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4

我市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

比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態勢精良,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益兌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加3.4%、7.6%。

我們的緊張辦法是: 一是大力大舉促成農業佈局調整,靠成長優勢經濟增進農民增收。

構築五大出產基地。抓住國度和省履行“大豆振興籌劃”機會,構築百萬畝高油大豆出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土豆博識加工企業,構築百萬畝土豆出產基地,播種土豆45萬畝;促成農牧聯合擴大飼料作物蒔植,構築百萬畝飼料牧草出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成長百萬畝經濟作物出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聯合退耕還林,構築百萬畝柞桑蠶出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大舉成長綠色、特點農業。富裕利用我市資本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構築綠色農業出產基地11個,蒔植綠色食物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物,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物認證,產量達12萬噸。

自動成長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範疇建立了長期鞏固的.互助干係,引進農業進步出產技巧和精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樹範園區。在俄構築境外綜合開闢區。農副產品出口成長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構築,靠進步農業財產化程度增進農民增收。明瞭農業財產化成長思路。以龍頭企業爲重點,以進步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益爲目標,凸起成長主導財產,環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財產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財產,構建龍頭企業羣體、擴大基地出產範圍、促成財產化成長。

加快龍頭企業構築。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29家,策動基大地積137萬畝。履行品牌計謀,重點培養 “玉鈴”牌土豆、“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乾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感化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系統構築。在縣域和中間鄉鎮重點構築和美滿了7個具有較好根本的農產品交易零售市場。全市現有各種農產品市場88處,根本構成了以鄉鎮零售市場爲中間,城鄉農貿市場彼此依存、彼此互助的市場系統。

三是深切履行科技興農計謀,靠科技進步增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巧推行和利用。推行了一多量進步、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巧。均勻每一年推行項目20多個,累計推行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出產技巧累計推行面積到達2318萬畝。

構築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兌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大舉履行蒔植業和牲口業良種工程。引進推行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精良品種28個,構築各種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行精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95%以上。構築大牲口凍配站點92個。

竭力進步農民科技本質和科學利用程度。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財產、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一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耕田大戶及青丁壯農民15萬人次擺佈。

四是夯實農業成長根本,靠低落風險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促成農業根本辦法構築。構築和改革了***、**等堤防,極大地進步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本領。如今,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篡奪國度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促成中低產田改革和農業綜合開闢,農業綜合開闢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闢構築項目30個,結束中低產田改革19.27萬畝。大力大舉加強資本保衛和生態環境構築。以履行天然林保衛爲目標,重點履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天然保衛區構築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別天然保衛區5個,綠色食物蒔植面積達125萬畝。連續進步農機設備程度。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器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器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具有農靈活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器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靠轉移農村殘剩工作力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成長畜牧業,兌現農業內部轉移。如今,全市從事養殖業出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佔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收集、食用菌蒔植和水產等副業出產農戶也連續增加。

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拓寬社會轉移空間。經過議定加快農村小城鎮構築,大力大舉成長農村2、三財產,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做買賣。中斷20xx年底,全市轉移殘剩工作力6.04萬人,佔農村工作力16.6%,均勻每6個農業工作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益佔農村人均純收益28%。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5

如今農民收人緊張來歷於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餬口生涯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乃至一半以上作爲—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天然是農民經濟的緊張來歷(緊張是指花生等蒔植較多地區)。糧食收益今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益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別的另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今後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蒔植上撤除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撤除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淨收益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着這些錢其實不是很高興,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一年必不可少的是村兼顧、提留。家裏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沓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掃數給孩子來年的膏火、餬口生涯費,大略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華過個好年。

如果趕上了災荒,氣候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生怕填肚皮都不必定夠。如果萬一家裏有個人抱病,生怕不借款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裏就負債了,今後的每一年得節省,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華鬆口氣。

農民收益撤除付出,剩下的只能保持大略的餬口生涯,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款,可這也不是方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狠毒,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黌舍,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度政策成天在喊裁減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跟着中國將加人世貿構造,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代價將大幅度下降,如許農民收人裁減而付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6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爲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羣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乾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爲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爲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佔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採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20xx年底,全市轉移剩餘勞動力6.04萬人,佔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佔農村人均純收入28%。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7

一、某鎮基本情況

某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全鎮農業人口4.03萬人,耕地面積7.3萬畝。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小麥、元蔥大蒜、杞柳等農作物爲主,畜禽業以豬、雞、貉等爲主。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佈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趨於合理,農民增收速度明顯加快,農民現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xx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

二、農民收入現狀

一是農民收入結構比例不斷調整。農民第一產業收入比例穩中有降,佔收入的60%左右,從事二、三產業經營性、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佔收入的30%,其它收入佔10%。

二是農民收入途徑不斷增多。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政策和寬廣的發展平臺,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農民從事二二產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走出土地、走出農村勞務經濟日漸升溫,致富渠道不斷拓寬,爲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寬闊的空間。20xx年全鎮圍繞水稻、小麥、大蒜、杞柳等種植業作物的產品加工、運輸、銷售人員就達到4500餘人,常年在省外務工人員達到8000餘人,從事二三產業、就地轉移人員達到3000餘人,擺脫了土地約束,到土地以外創業創收已成爲全鎮農民致富的途徑。

三是農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近年來,全鎮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於國家對農村的好政策、農副產品價格上升,農民經營性工資性收入增加,但由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再投入增加,致使農民收入增幅縮水,各種剛性支出不斷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

四是農民內部收入差距加大。由於農民自身素質參差不齊,造成對發展經濟的認識、能力和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性不同,一批素質高、積極調整、起步早的.農民迅速致富,並依靠自身發展的經驗、開拓的市場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批農村致富戶,而那些等、靠、觀望、因循守舊的農民沒能及時發展起來,收入明顯低於致富戶。

三、制約農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村經濟、大力開發高效農業有較高的熱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質的限制,只敢遠觀不敢近摸,對帶“高、新、尖”字樣的事物,望而卻步,部分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荊繩的思想,對農業以外創業門路少,獲得致富信息渠道窄,開拓市場能力差

二是創業資金短缺。羣衆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外,閒散資金較少,並且必須有再生產投入資金。銀信部門對農村貸款額度有限,對那些收入較低的農民發放較小貸款甚至不給予貸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卻苦於沒資金的困局。

三是社會事業性負擔重。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各類生活開支項目增多,數額增大,子女上學、子女結婚、看病就醫、關係交往等都要遠遠超過生活開支,社會事業性負擔的加重,勢必對生產的再發展、再投入的資金產生影響。像子女結婚,從認識到結婚至少有五六萬元的花銷。

四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造成生產成本高。農村以農業爲主。隨着各類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業單位投入不斷增加。化肥、農藥、地膜、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增幅高於農產品價格增幅,生產成本高,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增收緩慢。

五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有待提高。目前全鎮已形成了小麥水稻、大蒜元蔥、杞柳、畜禽養殖等爲主的基地,由於產業鏈條不夠長,農產品的增值空間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爲主,且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滯後,產品市場適應性差,銷售難、價格低依然制約農民增收。

四、下步增收途徑

一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要圍繞市場需求,怎樣調、調什麼,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爲調整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出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調出規模、調出效益。同時要在提高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上下功夫,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標準化模式,把農業專業協會,作爲帶動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力量來抓,在主導農業產業上建立一個協會,發揮其在生產資料、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標準化生產,目前我鎮已建立了杞柳協會和元蔥協會。要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建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使每一個產業上都有幾家深加工企業,像我鎮杞柳產業已達到這一要求,但在產品檔次低、市場開拓上仍要抓緊抓好。

二是加快富餘勞動力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做好外出務工工作,把它作爲一項產業,積極做好務工人員的培訓、引導,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三是加大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隨着社會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日顯重要,也是建設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上級黨委政府就要不斷加大農民科技培訓資金投入力度,拓寬培訓渠道,不斷滿足農民科技需求,提高致富能力,把農民培養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術、有理想的四有新型農民。

四是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對農民的服務水平。農業作爲國家發展基礎,隨着國家經濟發展和實力壯大,國家應該給予農業更多更大的資金扶持和傾斜。目前的“三補兩免”對鼓勵農民發展農業、促進發展現代化農業都產生了積極效果。農民一個弱勢羣衆,不斷提高農民的服務水平,也是促進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應在農民科技服務、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給予更多更好的服務,切實解決羣衆的生產生活中困難,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更好更快地推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