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

作文2.05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1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曆史長河沉澱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脣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牀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爲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悽悽慘慘慼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通過哀婉悽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並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雖然後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或許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後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2

要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無疑是指古典文化,其中蘊涵的禮教與智慧,是我們現代人不能比擬的。

《世說新語箋疏》中有一文名曰《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爲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

《三字經》中亦有云:“香九歲,能溫席。”

昔漢時黃香,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帷帳,令枕清涼,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於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於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如此之孝心,焉能使人無感否?

古有“四書五經”爲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爲官從政之道、爲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爲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了。

中華傳統古典文化另一個耀眼之處就集中在唐宋明清四朝。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唐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爲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近體詩中的律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但杜甫的律詩卻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爲“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就是把律詩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爲律詩。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對,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

而宋詞則打破了律詩的格式,相較之於唐詩,宋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於抒發感情,所以有人說“詩言志,詞抒情。”

宋詞,大體上可分類爲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山川勝蹟、農舍風光、悠遊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裏都成爲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除了唐詩宋詞之外還有明清小說也值得一觀。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著作歷久不衰,是古典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中的諸路英雄便如此詞般陳述着他們的一生。有着七巧玲瓏心且善於計算的劉備,終前將後主劉禪交與諸葛亮等三員大將,力保蜀漢江山不沒落。但後主昏庸,江山從此不姓劉。或許,劉備在九泉之下得知此事,定會嘆息吧。生前算盡一切,但算不到生後。

《水滸傳》又譜吟了一曲蕩氣迴腸的英雄之歌: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並后帝,分真僞,佔據中州,七雄繞繞亂春秋。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訝求魚櫞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羣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這是《西遊記》的引首,在書中,人們彷彿看到聰明機智的'孫悟空,彷彿看到好吃懶做但又不失忠勇正義的豬悟能,彷彿看到善良一如初的唐三藏,彷彿看到樸實厚道的沙悟淨。如似幻非幻的感受自由出入天地的美好,又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妖魔鬼怪之險惡,師徒四人齊心協力克服重重難關,終修成正果。

而《紅樓夢》則抒寫了一場癡愛怨恨,賈寶玉與林黛玉一對無緣之人的相愛,榮國府由興到衰的過程,以至於作者在開篇中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些滿載着古人智慧的書籍啊,難道不應該是我們後人所珍惜的嗎?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之前學過的一首詩,開頭是“獨憐幽草澗邊生”,我絞盡腦汁的想要找出下句,但卻腦如空空,不知所以。頓時,我爲我自己感到羞愧,我居然連學過的都忘記了,何談閱羣書,學五車?何談吾自強,國將強?先前的壯志酬籌啊,今都付諸煙雲,隨滾滾長河,遠漂去罷。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現在看來也並非全無道理,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並非囫圇吞棗就儘可祥知的。

我想我們需要反思:時下國人之言行粗鄙低俗,文化教養之令人失望,毀壞文物之不以爲然,污染環境之屢屢發生。種種劣跡,是一個自古就講究道義的文明古國所能做的事情嗎?

所以我呼籲:傳統文化,不可棄也!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3

這幾年來,又有了一種特別受寵的飾物中國結。

你瞧,在每家每戶的門前;再生奧成功的人羣中;在回國時看見那白髮蒼蒼的老華僑胸前,都可以看見中國結的身影。中國結以它那特有的風韻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

中國結是藝人的傑作,一根根紅線,經過他們的三纏兩繞,就成了一個個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最後,他們再在上面加上一些飾物,那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了,比如,魚、銅錢或者是十二生肖,加上後,都十分美觀,令人歎爲觀止。中國結像政治幸福;或隱欲着愛情;或呼喚着友誼,有的是喜慶的標誌;有的是智慧的圖騰;還有的烘托着歡樂,燃燒着熱情總之他代表着祥和,代表着我們對未來的憧憬! 中國結還有一層很深的含義。中國結由於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於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澱使得中國結滲透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髮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有着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等。

中國結,表現着中國心,包含着中國情。

中國結是由一根紅線盤繞而成的,不管這根線扯得再遠,最後也回到了起點,這個起點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鄉土!中國結也是炎黃子孫心連心的象徵。

中國結點綴着我們的生活,也編織着真誠的情誼和美好的憧憬。我們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會把中國結的含義繼承下來,一起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4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着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爲支撐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學者爲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傑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鉅製,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爲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遊歷四方。他遊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爲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於完成了一部輝煌鉅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爲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裏,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裏,他是個大人物,因爲他是個敢於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爲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爲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精神財富。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5

季節的更替,太陽的東昇西落,都遵循着自然法則。幾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總結了自然規律,爲後人留下了智慧的結晶。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耕種秋天收穫,這是前人留下的規律。”祖先留下了許許多多智慧的總結。但是智慧的總結現在被世界遺忘了,過去的習俗已經被遺忘,西方國家的節日卻被人們銘記在心。

春風拂過大地,花蕾向外張望,布穀鳥的叫聲提醒他們要播種了。

每當奶奶聽到杜鵑叫時,她總是忙着準備播種。奶奶拿起一把大鋤頭,眯起眼睛,擡頭望着天空,撿起蠶豆種子,叫我去田裏。在泥濘的山脊上,我踩着小鞋子上的腳印,手裏拿着一把小鋤頭,在背上搖搖晃晃地走着。奶奶笑着說:“差不多了。”你不能吃豆子。如果你吃了,以後收穫的時候你就不能吃了。”在這一段話中對現場。聽着鋤頭周圍挖掘的聲音,“布穀鳥悠揚的歌聲。奶奶把兩個手指伸到她的手掌裏,兩隻大手拿起一個光滑的鋤頭開始挖掘。我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挖掘,但是很快我就汗流浹背了。奶奶過去常在屋前用一把大鋤頭挖洞。我就用一把小鋤頭把洞埋了。奶奶在豆子旁邊,我把石頭按在豆子旁邊,趁奶奶不注意的時候,把豆子撿起來放到石頭裏。把豆子撿起來,送到嘴裏。結果,吃了一口土後,奶奶看見了,笑了,拿出一把種子,說:“到那邊去,在地上吃。”穿過短短的小路,走到田埂上,坐下來吃瓜子,時不時地拿起幾粒穀粒跑到奶奶面前。

晚上,我們舉起鋤頭,抱着小桶回家。進門的.時候,我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飯,喊着:“媽媽,我回來了。”媽媽微笑着走了過來,拍了拍我的泥土,遞給我和奶奶一碗熱湯,讓我和奶奶單獨在一起談論這個地方。

那個時候,家裏總是掛着舊的黃色日曆,一天就翻了。現在舊的日曆不見了,新的日曆也變了,但是以前的那個日曆還沒有翻過。

隨着時間的流逝,中秋節、端午節、寒食等節日都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和情人節等其他一些人爲的節日在公衆中變得熱鬧起來。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6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端午節只是爲了吃一次糉子,中秋節似乎只是爲了吃一塊月餅,春節似乎只是一個長長的假期,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已蕩然無存了,有誰會去關注曾經屈原留給我們的感動,有誰會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黃酒;中秋時節有有誰去關注那輪孤獨的圓月,似乎月亮的光輝都被明亮的煙火奪走;春節期間,有能有多少人記得許多美好的習俗,而現在本是祝福與希望象徵的"壓歲錢"卻被有濃厚金錢味"-"取代,許許多多人都說:過年沒年味了。這些都是我們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它們現在都沒人冷落成這個樣子,其他傳統文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唉!我聽見傳統文化在哭泣,這哭泣聲中有失望,有無奈,還有的是對我們的'期望。

當聽到韓國人成功的將端午節申請他們的文化遺產時,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震驚了,在震驚的同時,我們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怎麼就成了他邦異族文化遺產?我們於是開始反思,我們何時認真的對待過傳統文化,只有在別人將我們的文化遺產搶走,我們正在失去的時候,我們還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夠呢!

面對這愈來愈多的傳統文化消失的現象,我們想到了保護,正如最近才頒發的新的節假日條例,將清明,端午貨物中秋等傳統節日列入其中,以後,在這些節日裏就會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護能起到效果,而不是傳統節日變成了純粹的假期。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挽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辦法,而更在於發展。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只有發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發展了才能長久不衰。但是發展是合理的發展,如果是盲目的隨心所欲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滅亡!傳統文化不會因爲個人的保護和發展而繁榮,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會的力量,衆人的保護和發展才能給傳統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麼希望傳統文化不會再哭泣,而是在於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進!

真的希望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能再一次聆聽屈原的心聲,感受精神的力量,傳承美好古老的又在發展的習俗!真的希望中秋時分,家人團聚,天下共賞一輪圓月,體味濃濃的親情!真的希望過年的時候,鑼鼓敲起來,人們動起來真正感受除舊迎新的喜悅……我還希望着。

標籤:議論文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