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中學語文教學的論文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的論文,歡迎來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的論文

一、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作者寫文章,胸中有一定的情境,才能用生花妙筆勾畫出一幅幅鮮明的生活圖景,由景入情,優秀的散文往往意境優美,情景交融,美不勝收。教學這類散文,教師要善於把握作品的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啓發學生髮揮自己的聯想、想象,步入作者描寫的美妙境界,《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情感。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蹟”“怪事”,突出它的“溫晴”,顯得情真意切,結尾一句蘊含着“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的讚美真情。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之情。要讓讀者感動,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摯,娓娓道來,情懇辭切,猶如與不見面的讀者促膝談心一般,不是在進行招感情上的交流。

二、追根溯源,理解內涵

閱讀散文的核心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過詞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而要理解,可以在識別、再現、探疑等方面下工夫。如《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文章一開始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天空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風箏》很親切地表現着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他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無疑損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無比遺憾的。如本文篇末寫到:“我倒不如躲到蕭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是作者的悲憤,也是人民的悲憤。由此可見,對於“春”的渴望和對於“冬”的抗議,也正是《風箏》的又一個重要的思想內容。捉住矛盾促使學生思考是培養學生理解散文的一種有效方法。積極思考,追根求源。教散文時,積極啓發學生提出問題,探究疑難,學生就能體會到紙的背後的內容,加強對寫作意圖的`理解。

三、傾情鑄言,言語意濃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人們常把最精煉、最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稱爲詩的語言,散文的語言在音樂性、節奏感等方面雖不如詩強烈,但同樣講究和諧悅耳,講究準確、生動、精煉、優美。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樣來表現豐富的內容,抒發濃厚的感情。如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散文以記敘爲主,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如“目不窺園,組不下樓,兀兀窮年,歷盡心血”。十六個字內容豐富,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聞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的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鑽研精神,精確凝練。在教學時,帶領學生含英咀華,學生可體會到:散文中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濃度,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能更爲深刻地表達主題,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流給人以激勵、鼓舞和感染。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動、優美的語言能給作品添翅加翼。祖國語言寶庫中有無盡的寶藏,佳作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深入進去,樂趣無窮。總之,教學散文必須把握散文的靈秀之美,通過朗讀、吟誦、分析、咀嚼,引導學生進入藝術的神聖的殿堂。感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陶冶,與作者的感情的細流或波濤發生碰撞,從而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上學習借鑑感受散文無處不在的靈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