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實錄範文

語文7.67K

教學過程實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實錄範文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幅畫,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柳的圖片),看到這幅畫你能想到哪些詞語或者詩句呢?

生:婀娜多姿。

生:風情萬種。

生:我想到了一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生:我也想到一句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像這樣婀娜多姿、充滿詩意的柳在水邊,在平原隨處可見,可我們今天要共同認識的

卻是一株生長在青海高原的柳。(出示課題)

師: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瞭解到青海高原那裏非常蒼茫、荒涼,現在讓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再次感受那裏的蒼茫與荒涼。

(多媒體出示詞組: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峯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雲團)

師:誰來讀讀這些詞?

生:指名讀

師:讀得很有感覺了,如果我們在讀這些詞語的時候能夠一邊讀,一邊想象那裏的環境這樣就能讀出意境來了。我們再試一次好嗎?

生:齊讀。(邊讀邊想象)

師: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充分感受到青海高原那裏的環境是如此的惡劣,你知道嗎?青海高原位於世界屋脊東部,那裏常年是凍土,乾旱的時候能一連好幾個月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時候是零下幾十度。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竟然生長着這樣一株柳,這是一株怎樣的柳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到描寫柳樹的段落。

生:瀏覽課文,找描寫柳樹的段落。

師:看到你胸有成竹的樣子,我知道你已經找到了,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讀“這株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樹幹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

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師:你不慌不忙的讀完了這麼長的一段話,有大家之風!這裏有幾個詞語不太好讀,來跟老師讀讀。(樹幹、生鐵鐵錠、感召)下面請大家用心地讀讀這段話,看看這株柳長得怎樣?

師:那你覺得這株柳長得怎樣呢?

生:我覺得這柳長的非常粗壯。

師:板書:粗壯 你是從哪一句中感受到它的粗壯呢?

生:我是從“這株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感受到的。

師:我聽出來了,你特別強調了“兩合抱粗”和“百十餘平方米”這兩個數字,能說說爲什麼嗎?

生:因爲這兩個數字最能體現這株柳的粗和壯。

師:體會得真好!那“兩合抱粗”到底有多粗呢?來你和老師手拉手。(做動作)大家看這就是兩合抱粗。你們再看“百十餘平方米”,就像你們平時上課的教室,大約有四十平方米,也就相當於兩三個教室那麼大的一片樹陰。

生:唏噓不已。

師:把這種體驗放進句子中一齊來讀一讀。

生:齊讀句子。

師:這麼粗壯的柳我們還真沒見過。這是它的一奇。

師:還從哪裏讀出它的粗呢?

生:“樹幹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

師:這樣的樹枝和樹幹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粗實而堅硬。

師:板書:堅硬。從哪裏感受到它的堅硬?

生:生鐵鐵錠。

師:我們常用“柔柳”來形容柳樹,怎麼會有如此堅硬的柳呢?這是它的又一奇。

這麼粗壯堅硬的柳,它的葉子會長成什麼樣呢?

生: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師:你讀得多妙哇!一連三個綠突出了這株柳的蒼鬱、深沉。板書:蒼鬱

師:我們平時見到的柳葉都是什麼顏色的?

生:是翠綠的。

生:是嫩綠的。

生:是淺綠的。

師:是啊,是翠綠的、淺綠的、嫩綠的,哪裏是這樣的綠啊?是什麼原因造就它如此獨特的生命顏色呢?

生:是高寒和缺水。

師:對,是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是它的第三奇。

師:面對着如此高大粗壯的柳,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讚歎?(指名讀第四句)

生:讀“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師:從這句話中我們感受到它強大的生命力。現在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想象,這株柳高大粗壯的樣子。

生:齊讀。

過渡:在如此荒涼的青海高原上竟然生活着這樣一株粗壯高大的柳,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板書:神奇。

它奇就奇在擁有如此粗壯的樹幹,奇就奇在擁有如此堅硬的質地,奇就奇在擁有如此蒼鬱的生命顏色。

師:現在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去猜想,這株柳是怎樣奇蹟般的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來的。

請大家自由讀讀6、7自然段。

生:自由讀6、7自然段。

師:讀完之後,你覺得這株柳要在高原上生存下來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你是從哪裏讀出它的不容易的?

生:讀“自古以來,你也許見到過……乾旱和寒冷絕不容許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師:還有你是從哪裏感受到的?

生: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甦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幹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師:你讀得真好!我聽出你特別重讀了“多少”這個詞,能說說爲什麼這樣讀嗎?

生:我覺得多少最能體現這株柳經歷過許多的災難。

師:體會真深哪!我們一起來看這段話中一共用了幾個“多少”?

生:三個。

師:作者連續用三個“多少”足以證明這株柳經歷的磨難和摧毀的次數非常之多。

你能試着把“多少”的“多”音調稍微再上揚一點,再讀一次好嗎?

生:再讀。

師:這樣一讀就更有味了!我們彷彿看到這株柳經受摧毀時的情景。這段話老師也很喜歡,讀過很多次,感觸頗深,想不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

師:範讀。(掌聲)

師:你從老師的朗讀中聽出了什麼?

生:我聽出這株柳樹在頑強的與命運抗爭。

師:好厲害啊!你有一雙會讀書的耳朵!能跟大家說說是從哪個詞出來的嗎?

生:“凍死過多少次又復甦過來”、“被劈斷了枝幹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再具體些!濃縮到一個字!

生:又。

師:文中這個“又”共出現了幾次?(四次),這麼多的“又”就是爲了強調這株柳的頑強的生命力。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細細地品一品,“一次又一次”中的“又”與其他三個“又”所表達的含義相同嗎?

生:(沉默,思考……舉手回答。)我覺得這個“又”與其他三個“又”所表達的含義不同。“一次又一次”中的“又”是說柳遭受摧毀的次數非常多;而其他三個“又”是說它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師:真了不起啊!你把藏在文字背後的東西都讀出來啦!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師:誰能帶着這種體驗,再來讀讀這段話?

生:感情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此時你就站在茫茫的青海高原上,面對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你的眼前會浮現怎樣的畫面?聽暴風雪來啦!(多媒體:播放“暴風雪”的聲音)

生:閉眼想象。

師: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彷彿看到一茬又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暴風雪中東倒西歪。

生:我彷彿看到許多柳樹被暴風雪打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

生:我彷彿看到有的柳樹被劈斷了枝幹。

生:我看到有的柳樹甚至被連根拔起,拋向半空。

……

師:是啊,這些柳樹有的東倒西歪、耷拉着腦袋;有的奄奄一息、趴在地上;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拋向半空,惟獨這株柳經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摧毀,終於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堅持不懈

生:頑強不屈

生:持之以恆

生:不屈不撓

……

師:你們最喜歡哪個詞?

生:不屈不撓

師:板書:不屈不撓

師:大家說得真好!在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感召下,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合作一把!行嗎?

好!看我的手勢。

引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甦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幹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師生合作讀)

師:我發現大家已經被這種頑強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動再讀一次。讀的時候慢一點,再慢一點,讀出這份感動。

生:齊讀。

師:這是一多麼頑強的精神啊!我們不妨來作個假設,假如這株柳此時生活在水邊,在平原,它會享受怎樣的待遇呢?

生:充足的陽光

生:充足的水分

生:養尊處優

生:還有衆多詩家詞人的無限讚美。

師:是的,換一個地方,它會有充足的陽光、充足的水分、甚至是文人墨客的無限讚美,哪怕是夏日裏的一場暴風雨,對它來說也就像是洗了一個涼水澡,如此的愜意舒服。同樣是一株柳,它們的命運和生活的道路竟然有着天壤之別,然而它抱怨了嗎?(沒有)它畏怯了嗎?(也沒有)它是怎樣做的?

生:自瀆最後一個自然段。“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命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壯大起來,終於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

師:注意到了嗎?這段話中有兩個數字,一個是(),一個是(),從這兩個數字中你體會出什麼?

生:從這兩個數字中,我體會出這株柳生存的希望如此渺茫,經受的困難如此之多。

師:你真不簡單!從兩個簡簡單單的數字中就能悟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儘管生存的困難如此之多,它抱怨了嗎?(沒有)儘管生存的希望如此渺茫,它畏怯了嗎?(也沒有)

引讀——這株柳沒有抱怨,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生接讀後面的句子。

師:這是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難道作者僅僅是在寫柳嗎?

生:不,還寫了像柳樹一樣的人。

師:作者在這裏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了具有柳樹這種品格的人。那麼面對着這株神奇的柳,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呢?

生:我想到張海迪……

生:我想到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一樣,雖然身有殘疾,但是卻不屈不撓,終於完成了著名的《時間簡史》。

師:這位同學的語言邏輯性多強啊,能用上“雖然 但是 ”這樣的關聯詞,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說話有邏輯。

生:

小結: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在不斷地考驗着我們,老師這裏有兩句話想送給大家,(齊讀),對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藉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蹟,一定會像青海高原這株柳一樣,造成一方壯麗的風景。

作業設計

思考: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爲什麼又用大量的筆墨寫到家鄉灞河的柳呢?

下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