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對策分析

語文2.15W

論文摘要: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對策分析-

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加強,德育,滲透

一、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在學校教育中,各個學科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各學科教學是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的最經常的途徑,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充分重視這一渠道的作用,各科教學本身都包含許多重要的道德教育資源。美國當代德育家托馬斯-裏考納(T-Lickona)認爲,各科教學對道德教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教學工作永遠具有教育性,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執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與智育,教書與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英語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擔負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已成爲中學課程中的主要課程,深深地影響着學生的發展。英語作爲一種外來語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整個教學系統中有特殊身份和作用,承擔着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德育任務。同時,英語課時多,分值大,學生興趣濃,重視程度高,這對德育教育十分有幫助。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如何寓德於教,全面完成英語的教學任務,是每個英語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德育的滲透並非從外面把德育以外的東西強加到英語知識中去,而是英語知識本身就蘊涵着德育的養料,而且它是知識的精髓,只是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其悄無聲息地裹於知識的主食中,尤如農業生產上的灌溉,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漸漸地,學生在從老師那裏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把正確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健康的情感自然流入學生的心田。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逐步的,因此要作到德育的有效滲透,必須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適可而止原則

英語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是根據英語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德育教育的規律提出來的,但並不是要求教師牽強附會的在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中都要附加德育的內容,而是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區別不同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強弱的不同情況,確定恰當的德育點和適當的德育量,把德育內容自然地、有機地融入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機械灌輸,把英語課上成德育課。

(二)合規律性原則

合規律性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條規律:1.要遵循英語學科教學自身的規律和特點,2.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及其生命成長的需要,3.必須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人的品德行爲的養成,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英語教師應從學科特點出發,針對不同的對象,區別不同層次的需要,創造靈活多樣的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教育必須與他們的生理、心理髮展水平和思想特點相適應,忽視或違背這些規律,只能是事與願違,事倍功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引導性原則

就個人的道德發展而言,它既不是外部強制或灌輸而形成的,也不是個體在成長中自然發展的,而是與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環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構起來的,這是一個道德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道德教育的過程,是通過個體主動積極的人際交往和道德實踐活動而實現的,是個體的自主性和實踐性積極參與的過程。英語教材中的隱性課程的功能一般來說正向性和負向性是同時存在的,隱性課程一旦產生就很難保證其方向性,由於受國際國內大氣候的影響而有可能呈現出負效應,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和對待教材中的隱性內容,給學生適時適度的引導,引導他們對各種社會和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實踐智慧。

三、具體方法

有了上述指導性原則並不能說明我們就能很好的進行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上述原則是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基本要求,他們是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準繩和框架。由於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德育表現形式有時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明顯,因此,在英語的實際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還必須掌握以下方法:

(一)情境法

學生的品德教育不是孤立地灌輸乾巴巴的理論和抽象的大道理,缺乏感性材料和真實案例,學生會非索然無味,這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情趣激勵法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方法,老師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有計劃的使學生處於種種類似的活動情景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方法,這種方法寓思想品德教育於各種具體的,生動形象的,有趣的活動中,喚起學生的想象,以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情感上的體驗,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設計的例句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摒棄以前從字典,資料中摘抄現成例句的.作法,開動腦筋,精心設計例句,在例句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樣在英語作文教學中也可滲透德育,教師可佈置一些內容與德育有關的書面作文,也可在班上讓學生就某一德育主題進行口頭作文

(二)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班或小組學生圍繞某個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相互啓發的方法,對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採用課堂討論法,不但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於養成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結合教材內容將討論法引入英語課堂,使課堂討論成爲學生明辨是非,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機會。如:在教名人傳記這一類課文時,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他們的高尚品質;在教科普知識這一類課文時,可啓發學生討論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教文學名著時,可讓學生討論文中的主題思想,使學生從中領悟人生哲理。在教環保話題的課文時,讓學生探討廢物的危害性以及當前國際國內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可以使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引申法

引申法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引申領悟出深刻的思想內涵。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閱讀課文,這些課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語言知識豐富,具有時代感,內容貼近生活,既有趣味性,知識性,又有思想性,實用性。英語老師若能做個有心人,在講解中慢慢滲透課文中的寓意和道理並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體會,完全可以起到傳授知識與道德教育的雙收效果。在講解分析課文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例如在學習單詞flag,national,star時,可以和我們的國旗聯繫起來,從國旗引申出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引申法可以打破外語教學侷限於語言文字訓練的框框,把外語教學與適當的思想教育融爲一體,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應是合理的引申,並不是亂聯繫,生搬硬套,其中有較強的操作藝術

(四)言傳身教法

心理學研究揭示,學生們的心理特點表現在品德思維上具有較大的具體形象性,品德主要不是教會的,而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學校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能夠起道德表率作用,教師的行爲即身教,從某種意義上說,身教是勝於言教的,之所以這樣講,是由於身教比言教來得具體、生動、形象,甚至身教是對言教最生動最逼真最權威的解釋,是一種無聲的命令,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思想教育,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範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學生從教師的品德和行爲中學到的東西比教師教的東西更多。英語學科的實踐活動多,每節課都有大量的操練,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如遇學生讀錯、拼錯或不敢開口說話的情況,教師如果採取耐心鼓勵、細心指導、具體點撥等方法,教師的身教和言教定會感染學生,這也是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嚴謹的科學態度,艱苦奮鬥的作風,對教育事業的忠誠,高度的責任心,明確的是非觀念,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民主精神,知錯必改的虛心態度,無疑都對學生有強大的感染力,有潛移默化的功能,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裏的“身”不僅指教師以身作則,也包括追求至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教育倫理的一封信》也指出,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對教師來說,更新觀念,知識豐富固然重要,但是無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教師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替代的

我們是教師,要做傳播知識的教學能手,更是人師,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言傳身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於具體的語言教學之中。通過具體形象、多樣生動活潑的形式以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爲培養二十一世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煥庭, 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04

2 董霞芬,略論潛在課程極其德育功能[M],上海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