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實錄

語文2.05W

縱觀傳統的閱讀教學,從整體看,是一種“受話”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似乎成了一種天經地義的程式。這種教學往往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對於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力的培養極爲不利。《語文課程標準》再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式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教學環節片段: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實錄

同學們熟讀了課文,那麼你對課文中的哪些地方有自己的見解或認識?請同學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去和他們來一次心靈的對話。

本環節的教學則是要每個學生以獨特感受,解讀文章的內涵,去品味、探究、發現,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閱讀經驗對文章的意義世界作深層性的開拓、補充和創造,對文章的“空白”加以想象和拓展。這是一種融入了讀者個人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種心裏因素的發現性活動。有了這樣的活動,文章中的世界也就成了富有個性的“我”的世界。作者和讀者在這一忘我的境界中達到一種“同化”。

這種對話的質量取決於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內容與形式的層次和深度以及讀者的主動參與的程度和感悟,理解與情感體驗的層次和深度。

生:書和紅薯在我們村裏都是稀罕東西。

我讀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難,不過作者有書陪伴可以說幸運的。 師:這位同學讀出作者童年的心酸,日子是苦的,但是也能從中找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 作者要寫的第一本書裏有這樣的一種情感,板書:對苦難歲月的刻骨銘心 生: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

讀出了作者的純真、質樸,對人的友善,愛心,很難想象半本書怎麼去讀,作者這一舉動令人欽佩。

師:是啊,一本書攔腰劈爲兩半,送給同學,作者的愛心、善良着實讓人感動。

生:對於喬元貞來說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喬元貞愛學習,卻永遠失去了上學的機會,這句話流露出作者對喬元貞深深的同情,也讓我們瞭解到那個時代的貧困,落後。

師:作者的父親曾說過:他比你有出息。可最後喬元貞的命運卻是在賣菸捲,這樣也可以說是有出息嗎?

生:不能吧。說他有出息,是說他很聰明,師學習的料,可他沒有學習的條件,只能是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生:喬元貞是學習的材料,但最終不能有所作爲,歸罪於當時的社會,溫飽都無法解決,哪有條件去讀書呢?迫於生計放棄讀書去賣菸捲,也是出於無奈。

師:我們從喬元貞的命運去反思吧,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極度貧困和落後,他只能一輩子在生存的底線掙扎,還有什麼前途可言呢?我們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讀書,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呢? 作者要寫的第一本書裏還有這樣的一種情感,板書:對童年夥伴的`深深的同情

生4:我早把狗調教好了,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小狗叫”,小狗也“汪汪”叫幾聲。

生:這一段最有意思呢,作者小時候也很調皮呀,和我一樣,總是愛搞個惡作劇什麼的,這給作者的童年帶來了難忘的快樂,儘管那個“弄不成”很生氣,不過作者肯定不是存心要氣老師的,做老師的應該寬宏大量,瞭解我們內心的感受,別動不動就板着臉訓斥我們。

師:給老師上了一課,老師確實應該多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去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作者要寫的第一本書裏也有這樣的一種情感,板書:苦難歲月難得的開心快樂

生5:父親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

作者的父親居然用一晚上的時間就把“我們”兩個半本書修補裝訂成了完整的兩本書,而且補寫的字和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簡直不可思議。我太佩服這位父親了。

生6:不可能。手寫的能趕上印刷的?有點誇張吧?

師:哦,印刷的字怎麼也比手寫的要勻稱、工整吧?這該怎麼理解呢? 生7:想象一下父親一夜如何去修補這兩本書的,付出了多少,你就知道作者這句話的含義了。

師:是嗎?真好,咱們就在這位同學的引導下去想象一下吧。作者只是輕描淡寫的說父親用了一晚上的時間補全兩本書,其間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請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填補這處的空白吧。

生8:紙要一張張的裁剪,字要一個個的書寫,書要一頁頁的修補,這一夜熬紅了父親的雙眼,累彎了父親的脊背,卻飽含着對孩子的深愛。

生9:昏黃的麻油燈下映照着父親忙碌的身影,忙碌的身影裏飽含父親深深的疼愛,深深的疼愛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找到答案了,之所以在作者眼裏,父親手寫的書要比印刷的還好看,是因爲————

生共答:有愛!

師:愛彌補了兩本殘缺的課本的缺陷,變成了最完美的兩本書,作者要寫的這第一本書裏有着這樣複雜的情感,板書:對父親的愛。

(對話性的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對課堂不可預見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活躍並提升了課堂。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答案中找到突破,及時加以引導,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生: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由此看出,作者對自己的這段經歷是多麼的珍視。這對於作者是一筆終生享用的精神財富。

師:結合課文,你覺得“枉”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可以理解爲"白白的,沒有意義的". 作者的第一本書.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父親給他的,包含着父親對他的關心和愛。

生:這本書對作者來說有同學之間的友情,還有對艱苦生活的懷念.應該說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之書,如果不寫出來,那麼這麼多年的書就白讀了,就失去了意義,變得沒有價值了,就是忘本了.

師:你理解得很深刻,能抒發出作者對這第一本書難以忘懷的情感,誰還有補充? 生:我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是:因爲這本書包含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如果作者不將這第一本書的故事寫出來,就算他有再淵博的知識也沒有用。

師:是呀,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書裏鑲嵌着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十幾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爲你忘記了只是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本”既指課本,那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

師:在我們的對話中,我想大家已經理解作者寫這第一本書的心情了吧?

生:這本書裏有作者對苦難歲月的深刻記憶,有童年友誼的難忘回憶,有對父親的感激與崇敬。

生:我補充,作者的童年是苦難的,但也有難得的歡樂。

小結:對於回憶性的文章來說,走進那個時代,理解時代的特徵,對理解課文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因此,爲了讓學生更深切的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那段歷史,我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挖掘、思考,與文本對話,瞭解時代特徵;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以自我認識爲主,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對文章的理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昇華。這樣的切入點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讀一般時代久遠的、情節教強的文本,可以以此爲切入點展開,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