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關於《植樹問題》的評課稿

語文3.25W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爲這種模式是多人蔘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麼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關於《植樹問題》的評課稿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爲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個人認爲第一節課能善於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採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爲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採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爲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實例找出規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導入這很好,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後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國小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於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着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導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導入,將爲後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麼日子直接導入主題,直接爲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爲都是能緊扣主題,並都是直接爲後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爲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裏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並說一說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後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後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後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徵。

標籤:評課 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