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關於地球爺爺的手教學案例

語文1.86W

地球爺爺的手》這篇一年級的語文課文,說的是有關“地心引力”這個頗深奧的問題。由於執教老師教學設計的理念正確,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再加上教師嫺熟的教學技巧,使課堂上不斷出現教學的精彩場面,給人頗多啓迪。

關於地球爺爺的手教學案例

◇片段一:

宣佈上課後,教師手裏拿着一架自己折的紙飛機,興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學生:“同學們喜歡玩紙飛機嗎?”

孩子們都笑着大聲說:“喜歡!”說着情不自禁地紛紛拿起課前準備的已經摺好的紙飛機躍躍欲試。

老師故意皺着眉頭若有所思地說:“你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麼?”

學生略微停頓了一下,紛紛舉手說:“我最希望紙飛機飛得高飛得遠!”“我最希望紙飛機能像真飛機那樣一直飛着,不掉下來……”

老師笑着說:“今天我們上課,就先給大家玩一次放紙飛機的遊戲好嗎?”

學生歡呼:“好,好!——”

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來看看誰的紙飛機飛得遠,甚至飛出教室不落下來。來,一、二、三——”

幾十架五顏六色的紙飛機一下都飛出了孩子們的手,教室裏一片歡騰……可是幾秒鐘以後,孩子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不滿的嘆息聲——紙飛機都紛紛落到了地上。

老師又興致勃勃地說:“別忙,看看老師是不是勁兒大些,能讓紙飛機飛得更遠。”孩子們都睜着半信半疑的大眼睛看着老師:“好,好,老師,你放!你飛!”老師一本正經地向教師的後面扔出了自己手中的紙飛機,那紙飛機飄飄悠悠地向教室後面飛去……當然,還是落到了地上。

教師這時面向學生遺憾地說:“好,下課後,我們把地上的紙飛機再撿起來。——是啊,不管我們的紙飛機能飛多遠、多高,最後它們總是會掉下來。好像這地上總有一隻看不見的大手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讀懂了課本上的這個小故事——教師邊說邊板書課題——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帶學生齊讀課題《地球爺爺的手》。

◇片段二:

當孩子們讀了幾遍“地球爺爺”說的話,讓他們說說讀了以後知道了什麼時,他們的小手個個舉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想說出自己閱讀的收穫。

有的說:“地球爺爺的手是我們看不見的地心引力。”有的說:“樹上的桃子不是自己掉下來的,是地球爺爺的手把它們摘下來的。”

“還有,我現在知道紙飛機爲什麼會掉下來了,也是因爲地球爺爺的手把它拉下來的。”

“踢到空中的足球,也是因爲地心引力纔會落下來的。”

還有的說:“我想,地球爺爺的手力氣大得很。”

我們不禁爲這些孩子自主閱讀、探究所得出的的結果而感到歡欣鼓舞。

◇片段三:

在拓展和鞏固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出了挑戰性的啓動學生思維的問題:

“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了——也就是說地球沒有地心引力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會發生什麼變化?”

孩子們這時展開推理和想象的翅膀,在一番交流和討論後他們紛紛反饋:“那剛纔我們飛出去的紙飛機就不會掉來了,不知道會飛到哪去呢。那就好了!”

“那我們就不是走在地面上了,而是像太空飛船中的人一樣,在空中飄來飄去了,那真好玩了。”

“小猴可能就吃不到桃子了,桃子不一定會掉來,也許是‘掉’到天上去了。”

“教室裏的課桌椅會浮在空中的。”

說着說着,就有學生髮現問題了:“如果地球爺爺的手沒有了,也許地球上什麼都沒有了。大樓、汽車,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空中的,那就不好了。”

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拿出一個地球儀邊說:“是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正因爲它有很大的地心引力,所以它才能緊緊地抓住我們、高樓以及地面上的一切。”

教師一邊在地球儀上貼上一些相關的立體紙模型。孩子們此時都專注地看着這個地球儀聽老師說着,想着……

評析:

課的開始,就是一個設計和實施都很成功的教學片斷,它的成功和精彩不僅僅在於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不僅僅在於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所以,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應始終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樣使學生對課本上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這是有規律可循的。

這位執教的老師成功地運用了這樣兩條激發興趣的規律:

①當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疑問的時候,學習者會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②當所學知識揭示了自己習以爲常的現象中的新的含義的時候,學習者會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孩子喜歡玩紙飛機,但紙飛機總是要落到地上,這是孩子習以爲常的,誰也沒去考慮過其中的“爲什麼”,就像課文中寫到的`桃子熟透了會自動掉到地上一樣。

現在,老師又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啓發他們架設了建構新知的平臺,教師巧妙的“強調”,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從課的一開始就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這節課開頭的這一片段,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

試想:如果不是讓學生們自己放飛紙飛機,而是教師演示放飛,那樣的效果是不能和現在這樣相比的。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而教師再次演示放飛紙飛機,則強化了本節課要探究的主題,體現了教師“引導者”作用。

三、教學環節二、三與教學環節一的關係。

如果說教學環節二、三是精彩的,學生的表現很令人振奮,與課的開頭真是首尾呼應;但遺憾的卻是看不到教師的“精彩表現”。這說明什麼呢?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當然離不開教師巧妙的引導和組織,本文尚未評析),於是也就不會有片段二、三學生精彩的反饋,就不會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上飛起紙飛機”以後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所產生的效應。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這就是教師最“精彩的表現”,而無需教師自己再去“表現”她自己的才華了;因爲教師的精彩表現就應該是常常呆在舞臺一邊的高明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而不是舞臺的主人——演員。學生永遠是“學習”這個舞臺上的主要角色。

以上精彩教學片斷再次告訴我們:教學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國小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