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工作效率評課搞

語文1.15W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量》這節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是繼學生認識單價數量和總價、速度時間和路程之後學習的第三種較爲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對應用題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由於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侷限性,學生只能模糊地感覺到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不可能會有深刻地認識。爲了避免學生機械模仿,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儘可能地讓應用題的教學課堂成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互動的動感愉悅場所,朱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建構工作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工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工作效率評課搞

一、在主動探究中學習新知

朱老師通過三次探究活動,讓學生知道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個概念,並通過實例,理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工作效率的含義。例如:在學生初步感知與工作問題有關的數量時,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所給的信息是不是工作效率,是的打勾,不是的打叉。從這些生活實例中感知並理解工作效率的含義。再如:在充分理解工作量、工作時間與工作效率這三個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觀察出示的例題,從題中你能得出哪些數學信息?誰做得快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考,積極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裏,朱老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係,進而得出: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時間,這裏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時間,然後引導學生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得出求工作量、工作時間的方法。還適當引進樹狀算圖,讓學生知道樹狀算圖能幫助我們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確定解題思路和步驟。

二、巧設練習,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這堂課中,朱老師安排了兩個環節的練習設計:首先通過將統計表填寫完整,複習基本的數量關係,

(1)趙師傅3小時做42個小熊,他每小時做了幾個小熊?(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時間)42÷3=14(個)。

(2)老楊每小時做10個小熊,2小時可以做幾個小熊?(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10×2=20(個)。

其次在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一個是時間相同工作量不同來比較誰做得快,例如:“假定小王、李阿姨、趙師傅、老楊的工作時間都相同,你會比較他們誰做得快。誰做得慢嗎?有幾種不同的比較方法?”另一個是工作量相同時間卻不相同來比較誰做得快,例如:“假定小王和老楊的工作量相同,誰先完成任務,爲什麼?”通過這組練習的對比,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在比較時,有時不需要求出工作效率就能直接比較,而有時需要求出工作效率來比較,培養了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三、有些習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分層要求,對學困生要求一題一解,而對優等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以發展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總之,這是一堂真實有效的課,值得我一學。

標籤:評課 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