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作文立意教學

語文2.06W

“審題和立意”在作文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作文的審題和立意。 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作文立意教學,希望大家喜歡。

作文立意教學

一、立意篇

立意要則

所謂立意,就是爲文章確立主題,作文教學。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題’)爲主。意猶帥也。”對一道作文題,經過審題關口之後的首要關鍵便是立意。面對同一道會考作文題,在人人能寫的情況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勝人一籌,就必須在立意上用心琢磨,力求寫出“高、新、巧、深”的作文來。

1.“高”——正確無誤。

這是立意之本。命題或半命題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題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立意,要在對“材料”和話題“引子”進行具體的感知、理解和擴展基礎上,經過提煉和選擇,確立正確的立意。現在不少同學存在一些誤解,覺得立意無所謂正誤,甚至特意寫“反意”作文。比如人們都說驕傲是一種缺點;他就反說,驕傲是自信的表現,是一種美德。人們提倡見義勇爲;他就論證要懂得自我保護。一味反其意而爲之。這種主題錯誤的作文勢必會引起閱卷老師的反感。

2.“新”——新穎別緻。

考場作文要想“出人頭地”,必須新穎別緻,特別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新穎巧妙,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客觀事物,獲得新的意蘊。採用轉換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單向、一元的思維定勢,不拘於一孔之見,或一隅所感,儘可能尋找新的突破口,從新的側面切入,使立意別具一格。

3.“巧”——簡明集中。

就立意而言,簡明、集中是對主題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題分散,想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只有思想內容上單一集中,纔可以集中筆墨,寫得深刻,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主題集中的要求是:不能有兩個以上的主題,主題不可過大,否則不易深入、透徹。

4.“深”——深刻透徹。

主題的深刻在於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謂開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來。比如,只從刻苦學習方面來分析一個學生成績優秀是不夠深刻的,若能進一步闡述他爲什麼會刻苦,爲什麼有持之以恆,或者就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分析,開掘出他刻苦學習的動機和動力,這樣的立意,就深刻多。

會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確”的基礎上創新,而且鮮明集中,貼近時代,那麼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閱卷老師的垂青,獲得高分。

會考作文試題,是幾萬乃至十幾萬考生共同面對的“人生命題”。怎樣才能從衆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文章的立意。對於同一題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語言運用能力、年齡閱歷、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寫出的作文立意難免有相似之處。而會考正值六月酷暑,閱卷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每天面對幾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作文,讀來感到味同嚼蠟,單調之至,所以往往給判個“相對合理”的分數;倘若此時突然出現一篇標新立異之作,就會覺得如陣清風拂面而來,立刻會毫不猶豫地打個高分。

二、立意支招

(一)立足“正確”不動搖

所謂正確是指文章的主題要符合生活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國家的政治原則,體現出積極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沒有低級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場寫作時,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客觀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從考場實際情況看,完全不正確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數的立意不正確都是體現在“片面、偏激、消極”等方面。如四川省會考作文題《雨中》,有的考生寫在雨中男女共撐一把傘,文中透漏出戀愛至上、愛情甜蜜等與中學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寧夏自治區某年會考作文題《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寫元旦班裏開聯歡會,又恰好班上有個同學過生日,在吃蛋糕的時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戰”,弄得人人臉上、頭髮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結尾寫道:“以前只打過雪仗,水仗,這一次卻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戰’,多麼有趣,多麼令人難忘啊!”作者顯然對不愛惜勞動成果這一錯誤沒有足夠的認識,作文指導《作文教學》。要克服主題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中學生行爲準則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知識水平。

命題作文的立意可通過分析題目來進行,據題目立意,方能準確無誤。如文題《夏日炎炎》,揭示了寫作範圍:“炎炎”是“夏日”的特徵,也是文題個性之所在,立意應扣住“炎炎”兩字。夏日炎炎是經線,人物活動是緯線,錯綜組合成篇。通過記敘夏日炎炎下發生的事件,讚頌人物的心靈美,歌頌社會上的新風尚。又如文題《媽媽的心事》,媽媽是家裏的“內務部長”,爲子女,爲一家子的事,往往操盡了心。立意時可抓住這一點,通過記敘媽媽的一樁心事,來反映媽媽對下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勤勞樸實的優良品質。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銳地感悟到材料語言明顯的信息,還要能洞察隱含的信息,方能準確理解材料內涵,準確立意,然後根據立意提煉論點,就不會出現偏差。話題作文的話題並不是主題,它只是個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們要善於通過聯想找到扣住話題的材料,再通過材料得出主題。話題作文立意比較適宜的方法是:根據話題,選擇材料,得出主題。

(二)縱向開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應試作文時,題材一般化,就事記事,既不明確說明什麼,也不明確啓迪什麼,堆積現象,了無新意。或者在寫人敘事時,只顧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內在的含義,不去思考挖掘,其實質東西,往往被外在現象掩蓋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層領域。這種毛病,在應試作文會考生出現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嘗試》爲題作文時,寫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學實驗失敗了,以後就有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每每看到別人做實驗時,自己心裏直羨慕卻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後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終於第二次拿起了化學試管……文章結尾就一句話:“第二次嘗試成功了!”雖然那文章語言流暢精美,情節也波瀾曲折,但只畫龍不點睛,文章沒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寫的是相同的題材,結尾卻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第一次嘗試固然是可貴的,然而更可貴的是嘗試着從失敗中站起來。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也就是嘗試着戰勝自己的時刻了。”結尾幾句使得文章“萬丈高樓平地起”,尋常中頓見奇崛,這巧妙的點睛,雖在情理之中,實屬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問底的方法,就是通過人、事、物、景的外表,進行深入挖掘,來發現內在的東西。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說:“題意平常,若以此發揮文字,則無味矣。”他指出,“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畫上書畫,愈出愈奇,方爲妙手。”這就是說,好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另闢新境,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須挖掘出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和意義。也就是說,記敘文不僅要清楚地記敘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而且要透過事物的現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議論文不僅要高度概括某種社會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把握其內在規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將所要寫的事件或要闡述的道理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中去提煉,與社會、人生等重要問題放在一起去思考,這樣,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如以《在陽光下成長》爲題作文,題目的中心詞是“成長”,“陽光下”限定了取材範圍,寫作時要理解它的深刻含義:黨和人民的關懷;師長們的愛護和教育;同學朋友間的友愛和幫助;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等,據此立意,文章寫來纔會有深度。

(三)人無我有求“新穎”在應試作文中,拿到題目,審完題,立意時怎樣才能與衆不同呢?不少考生絞盡腦汁想立意不凡,可思來想去之後又還得按常規的思路去立意,立意當然不新穎。主要表現在立意陳舊無新意,導向不正確,不能給人以啓迪。例如安徽省會考作文題《我幫媽媽做家務》,大部分考生都是寫自己主動幫媽媽洗碗、掃地、拖地、擦窗戶,立意也大同小異: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個同學這樣寫,閱卷老師會覺得它是“金子”,兩個同學這樣寫,還會覺得是“銀子”,如果三個或者更多的同學都這樣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閱卷老師只能把它當“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卻別出心裁,在題目“家務”上加上引號,從反面來寫,敘述了自己被 “剝奪”了做家務的權利,做家務變成了讀報紙,儘管這樣,它還是在“我”的“強烈抗議”和“嚴正交涉”下,爸爸媽媽經過“密謀策劃”以後才獲得的,它是父母交給“我”的一種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務”,開始“我”不明底細,最後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讀報紙中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望子成龍的思想躍然紙上。這個主題十分深刻,也十分新穎。

標籤:立意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