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黃山奇石》的教後記

語文1.18W

《黃山奇石》是國小語文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課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結合國小二年級學生喜歡閱讀、且形象思維能力強於抽象思維的特點,爲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過程方法的三維整合。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黃山奇石》的教後記

通過看圖、學文。引導學生運用講、讀、演等各種方式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結合觀察圖畫,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就本課而言,“黃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華所在,爲了使學生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態的黃山石,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力求爲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情境,在閱讀和體會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課總目標的第七條指出: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爲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個互有側重的思維訓練點:

1、側重思維的深度訓練:在學生初步瞭解了“仙桃石”形狀的基礎上,我啓發道:“仙桃石”爲什麼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再深入思考便會發現這是因爲“仙桃石”體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頂,不太可能是人間的東西。課文中一個“飛”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寫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側重思維的發散訓練:在欣賞了“猴子觀海”的畫面後,我引導學生想象:“幾千年來,這隻神奇的石猴爲什麼一動不動的呢?它到底在想什麼呢?”此問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有的編故事,有的大膽猜想,在愉快而熱烈的`討論中,他們既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黃山奇石的有趣。

3、側重思維的廣度訓練:在本課的最後,我出示了一些沒有名字的奇石,要學生根據他們的外形特徵,給這些石頭取名字。學生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開動腦筋,賦予奇石們以各種有趣的名字,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爲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爲語文課堂注入了無窮的活力。例如在開課之初我就通過播放有關黃山的風景短片,將學生帶入了課文營造的情景之中。優美的音樂,動人的解說,再加上神奇迷人的黃山風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標籤:奇石 後記 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