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藏區的頭飾及面具的藝術

藝術2.82W

藏區的頭飾及面具的藝術

藏區的頭飾及面具的藝術

藏區的頭飾

藏族是一個非常愛美的民族,所有美麗的事物都喜歡。在漫長的歲月裏,那種對美的執著追求,充分表現於寺廟裏那些色彩紛呈又栩栩如生的壁畫、雕樑、佛像的製作工藝上。這是匠心獨具的慧手,傾注心靈的美與智慧而凝聚的非凡能力,它可以讓有靈性的生命百感交集,讚歎不已!

當走出那種超凡脫俗的美,展現於世人面前的便是人們生活中的美。服裝和頭飾尤其構成了某種地域性的審美情趣,象徵着藏區不同地方的穿着風俗。其中,頭飾是最具地方色彩的裝飾品,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按藏北、藏中、藏南和藏東來劃分。

在藏北,已婚的女子將一頭飄逸的長髮中分,兩邊編成許許多多細長的辮子,前額的分發處,分別在兩邊的一根細辮上串上珊瑚、翡翠之類的寶石,後腦勺編一根較粗的髮辮,上面綴滿了大大小小的銀圓,樣子蠻好看。做這樣的髮型是很費時費力的,在冬季它常淹沒於狐皮帽、羔皮帽、頭巾之類底下,若隱若現。在藏北,狐狸皮帽子是禮帽。嫁娶新娘、赴宴或舉行盛會什麼的,那是必戴不少的。

衛藏的女子頭飾,過去和現在有較大的差別。過去,不少有身份的.女子,如貴族或富家,女子帶一種華貴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巴珠”上綴滿了珊瑚和瑪瑙、翡翠、珍珠等名貴的寶石。這些零碎的裝點物,象藏族的其它服飾一樣,名稱繁多。要記住得下一翻功夫才行。現在,這種頭飾很少人戴,很多人家賣了,或作爲一種有價值的收藏品珍藏了起來。有些時候,可以在藏戲或者舞蹈、影視中欣賞到這種雍容華貴的豔美頭飾。當然,這都是逼真的道具而已。

過去衛藏地區未婚的女孩子習慣上編一根辮子。到了現在,已經沒有甚麼特殊區別了。

現在,藏南的已婚的農牧區婦女都要編兩根辮子,從髮辮的中段開始用一種藏語叫“扎休”的髮飾,跟頭髮一起編成辮。扎休通常是三條一樣的粗細卻不同顏色的綵線,每一條綵線由許多根同色的線組成,這樣編成的彩辮往往要盤在頭頂,給人一種美感。城市裏的婦女,穿着打扮日趨新潮。傳統的許多習慣也漸漸淡化。她們的髮型千變萬化,縱是穿藏裝,從髮飾上難以進行分辨,只是在遙遠的邊區才能感受到這種濃郁的藏族頭飾文化。

衛藏包括拉薩、日喀則和山南等地域。這一帶婦女的頭飾大同小異,而且比較趨於明朗化,髮飾簡單易梳,各種頭飾注重精巧、名貴。

比起衛藏婦女的頭飾,藏東康區婦女的頭飾並不華貴隆重,但髮式實在是乖巧又難以梳理。姑娘作新嫁娘時,按照自己的歲數將頭髮編成小辮,分發處順着發路在兩顆珊瑚中串上一顆貓眼寶石固定在頭頂,珊瑚和貓眼寶石顆粒當然是越大越好了。有錢人或身份高貴者喜歡戴色澤鮮明,形狀圓潤、顆粒較大的珊瑚;至於貓眼寶石則喜歡九眼、三眼等單眼的,顏色普遍喜愛黑色。在一次過藏曆年的時候,我們按照藏東老家的傳統習俗梳理頭髮,折騰了一個上午。頂在頭頂的寶石沉甸甸的,那些編得又緊又細的辮子拉得頭皮緊緊的,苦不堪言。可到了這個時候,說什麼也得忍着,這正好印正了藏族的一句諺語,“要想美,就得忍疼”。這樣忍疼,爲的是照幾張紀念照片。照片洗出來了,看着古韻十足的玉照,我不無感慨地想,如此動人的髮式今生也許是最後一次做了。可我真真切切地過了一回牧女的着裝癮,難以忘懷那古老的風韻。似乎嵌在畫框中的牧羊姑娘本來就是我,帶着哀傷和牧歌的心靈,走向那蒼芒的草原。

西藏的面具藝術

面具藝術系雕塑藝術形式之一,廣泛流行於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五省區的廣大藏族聚居地區。它的起源,與傳統古老的苯教文明中的圖騰崇拜和擬獸、擬鳥舞蹈及祭祀活動緊密相關,歷史悠久。按功能大致可以分爲宗教面具和戲曲面具兩大類別。前者可細分爲羌姆(跳神)面具和懸掛面具兩種;後者可以分爲藏戲面具和曲藝面具兩種。從雕塑形式上,分爲二維平面造型和三維立體造型兩種;從質地劃分,有皮面具、木面具、銅面具、泥面具、漆布面具、紙板面具等等不同種類,種類十分繁多。羌姆面具和懸掛面具,主要以表現宗教靈和神格化的宗教歷史人物及動物,其中尤以神靈和動物最具特色。宗教神靈的表現包括諸佛、菩薩、明王、護法等,其中護法神的表現最多、也最具代表性。護法神大致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爲以吉祥天女、大黑天、大威德金剛等八大護法爲主的佛教護法神;另一部分爲被佛教降服而成爲其護法的苯教神靈,包括山神、龍神、贊神、女鬼、獨腳鬼、年神和鬼王,及各種動物神靈等。造型大都傾向於孔武、兇猛、威嚴,甚至於猙獰和恐怖,給人以強烈的鎮懾感,有力刻畫出護法神爲捍衛佛法而應具有的伏誅一切鬼魔的氣度。八大護法神的造型在佛經中有較嚴格的規定,面型大多爲男方女圓,額開慧眼,三目圓瞪,毛髮直立,鬚眉赤黃,熾熱如火焰,張口毗牙捲舌,以骷髏爲冠,蛇爲絡纓。第二類神靈的塑造較爲靈活自由,造型誇張,粗獷怪異,富於想象,其中部分面具直接源於現實生活中故去人的形象,趨於寫實,薩迦寺著名的系列巴姆(女鬼)面具、色拉寺的鬼王“娘熱傑清”懸掛面具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戲曲面具主要指藏戲面具,造型與宗教面具相比,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戲劇場景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三類。人物個性化的刻意描寫、內心世界的揭示和服務於戲劇主題是藏戲面具的一大鮮明特點。國王、大臣、喇嘛、老婦、老翁等造型的塑造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徵,劇情中神靈、鬼怪和動物造型的塑造儘管帶有宗教面具影響的明顯痕跡,但大都人格化,更具有人性精神,被賦予人的情感。人類的真、善、美和假、醜、惡都在其中得到了集中而又具體的表現。與此同時,多數面具設色,不同的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如深紅色象徵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徵活佛,藍色代表獵人,綠色表示女性,白色象徵男性,黑色代表反面角色,而半黑半白象徵兩面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