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對花》評課稿(15篇)

其他1.41W

《對花》評課稿1

《花鐘》評課稿授課者:姚欣玲評課者:羅賽飛《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欣玲爲我們展示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這堂課孩子們和老師的表現都不錯,欣玲是個素質非常高的老師,這節課上她有好多方面做得很好。

《對花》評課稿(15篇)

1、教態自然、大方、很具有親和力,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不會感到有壓力,所以能夠暢所欲言。

2、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恰當,教學流程清晰流暢。先是初讀整體瞭解課文,然後是認識生字,再就是重點抓住第一段的品讀。

3、課件製作精美,課始五彩繽紛的花的圖片,一下子把孩子們和聽課的老師帶入了一個花的世界。

4、在品讀課文時,選擇性的'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引導學生帶表情,加動作表演讀,孩子們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在朗讀感悟中積累了語言。

5、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孩子們質疑問難,培養孩子們提問的能力。拓展練習,補上開花狀態的詞句,培養孩子們語言運用能力,孩子們思維廣闊,說得也很棒。

6、對字詞的教學非常到位,學生能在課堂上紮紮實實地進行字詞的訓練。總之這是一堂很實在的語文課。兩個小小的建議:課文中描寫花的句子,作者用詞豐富,尤其是動詞的運用。(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薔薇綻開了笑臉,睡蓮從夢中醒來,萬壽菊欣然怒放,菸草花在暮色中甦醒,曇花含笑一現……)我覺得可以抓住這些動詞,讓學生圈出來,體會用詞的美妙,學生對擬人句的運用可能感受更深。然後是在補充完兩種花的描述後,教師又安排了幾次朗讀,感覺學生後面的朗讀還不如之前了。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熟讀,試着背誦這部分,再完成課後的填空,也許來得更實在。

《對花》評課稿2

有幸聆聽了靳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感觸頗多。《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它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靳老師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很新穎,條理很清晰,縱觀這節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詞語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這節課的基礎知識教學都很實在,詞語教學樸實自然中顯魅力。例如學習“莞爾一笑”一詞,靳老師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後,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來理解莞爾一笑。教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山陰道”這些詞時較好地藉助了形象直觀的圖片幫助理解。教學“應接不暇”這個詞語時,不僅採用重點詞突破的方法進行理解,還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應接不暇的感受。這樣通過多種方法,不僅理解詞語化難爲淺,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

2、學生美麗的情感在朗讀中飛揚。

這節課上,靳老師都十分注重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覆地、比較性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如,靳老師讓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重點詞後,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由練讀。之後,她請了幾位學生進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讀得聲情並茂。靳老師是這樣引導的:“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開得奼紫嫣紅。你在讀得時候,想突出哪些詞語呢?爲什麼這麼讀,能談談你的想法嗎?通過這樣平等欣賞交流,其他學生的朗讀技巧在無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師又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品讀。最後還問學生: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想不想親自看看?那就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邊聽邊展開想象。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讀完,讓我們傾聽的老師清楚地感覺到,學生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讀出了至真至純的情感。

3、整合了資源,實現課件與文本互補。

這節課中,靳老師蒐集了大量的圖片,並配上歡快的樂曲,製作成課件,展示了德國街上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獨特風景,讓學生對德國風情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這樣,學生從欣賞美麗的畫面到對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方位地、立體化地理解感悟了語言。

在聽靳老師的課,感覺很輕鬆,她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恰當的評價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談談我的幾個建議,供靳老師參考:

1、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時,靳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學生找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語句進行品讀後,教師提問:這裏的“我爲人人”指?“人人爲我”是指什麼?出示練習:生活中你感受過類似境界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讀好這段話。如此設計,學生的確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爲他人着想、爲他人奉獻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導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跡過濃,語文課變成了思品課。同時,這樣也會使孩子們思緒中斷。這裏我的思考是:與其支離破碎地讓學生去解讀文本,還不如創設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去感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所帶來的種種美麗,這樣學生的感情激發了,體驗豐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這樣設計:1、找出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2、這裏的“人人爲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爲人人”又是指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3、同學們,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剛從工地回來的建築工人,當你走在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的心裏是什麼感覺呢?(假如,你是一位剛搶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醫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過這條奼紫嫣紅的街道時,你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殘疾人,生活中你面臨着種種困難,此刻你走在這條如花的海洋一樣的街上,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4、請帶着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全班配樂朗讀第3自然段。

2、建議給教學內容瘦瘦身,圍繞一個點展開教學。假若處處開花,面面俱到,難以讓訓練與人文薰陶落到實處。

《對花》評課稿3

聽了郎xx老師的公開課《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慮本文在本單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爲了解異國風情,積累語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講讀課文,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例子,是本單元的一個範例,我們在教授時必須考慮學習方法的傳授。文體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意圖、老師的預設與學生的需求要產生共鳴。

二、導入簡潔。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你們旅遊都幹什麼?看風景、瞭解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就跟隨季羨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進德國的德廷根,感受這裏的風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問題。

1、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評價哥廷根的?

明確: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獨特的民族。

2、奇麗的景色具體是如何描述的?這個民族又獨特的什麼地方?

四、教授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朗讀技巧的指導: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輕重緩急;

3、要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關鍵詞。

(二)利用關鍵詞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養能力。

講是爲了不講。本文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奇麗的景色,而鍛鍊孩子的能力則放在了第二個問題,解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對花》評課稿4

《花鐘》評課稿馮會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花鐘》,真所謂是課如其人,李老師是一個非常開朗的人,說起話來是眉飛色舞,她執教的課也是這種風格,孩子們在她具有磁性的語言中,在愉悅的環境中完成了本堂課的學習。她的課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李老師的課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對重點語段的`朗讀教學。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爲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李老師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再次,在課堂教學中,李老師注重引導孩子們質疑問難,對於課堂問題的質疑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孩子梳理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梳理問題的能力。注重了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培養。最後李老師抓住了這篇文章運用語言準確的這一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反覆審視、掂量、咀嚼、玩味,達到積累並運用語言,濃濃的語文味洋溢在課堂中。

《對花》評課稿5

章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聽後頗有收穫。本節課教學中章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顧一下這一節課的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啓示。

一、鼓勵學生質疑,抓“吃驚”貫穿整堂課

學貴有疑!章老師在檢查學生字詞以後,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爲什麼說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德國人爲什麼會喜歡花?作者爲什麼會感到吃驚?……章老師把這些問題梳理後板書在黑板上,重點解決“吃驚”的`問題。

層次清晰。學生讀課文找讓作者吃驚的句子,讀吃驚的句子,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吃驚的原因。

着重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課前學生提出問題,課中讓學生自讀自悟解決問題,課上完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章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吳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課件

章老師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多處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如欣賞德國風光片、重點的句段等等。爲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含義,吳老師適時地播放了有關課件,還播放了德國街道的有關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教學是一門藝術,她總有瑕疵,下面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詞語教學不夠紮實,讀完後,章老師把幾個自認爲難寫的生子變紅,請學生寫一寫,最後強調一個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寫成目字旁,我認爲這個字如果只是這樣強調,學生沒有知其所以然,還會錯,如果聯繫字義來記字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章老師安排了小練筆,怪不得季羨林爺爺發出這樣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話要說,寫一寫。我覺得這個練筆範圍太大。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

《對花》評課稿6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7

今天聽了朱老師的《花鐘》一課,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用生動而準確的語言介紹了各種各樣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帶有濃重科學性的閱讀文章,也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學難點是闡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回顧朱老師整個教學過程,我特別欣賞她的這幾點做法:

一、老師注重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在課件的展示中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以便於新課的學習。

二、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朱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課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組是新的'詞語,第二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課中新的生字。學習時,首先抓讀準字音。先個別抽讀,集體糾正。接着男女讀,再讓全班齊讀,讀完請學生髮現規律,互相說一說,哪些生詞拼讀得注意。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記憶,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可以幫助他們積累詞語,豐富寫作的語言。

三、品、讀、繪結合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花朵不同時間開放的原因,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一重點,教師先讓學生默讀探究答案,教師相應點撥,指導學生繪出花鐘的日鍾圖和夜鍾圖,接着課件出示“花鐘”圖,引出下文。多種手段結合,理解課文。

四、給予學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課中,朱老師都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學習興趣,充滿了自信心。孩子生詞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會讀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這有些需要探討的地方,在課件出示花鐘圖時,應先讓學生仔細觀看一下圖片,瞭解花朵,這樣學生會有更直觀的印象,理解這個難點更容易些。學生繪畫“花鐘”難度也小了。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給位老師點評指正,互相交流學習。

《對花》評課稿8

我喜歡聽課,不侷限於英語課,語文、數學、勞技、思品,只要有機會,均不放過。對語文老師的課堂情有獨鍾,這跟我喜歡沉浸語言文化氛圍之中的喜好分不開!

語文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是語言運用的而典範之作。聽過幾節語文課,領略到教師指導背誦之技巧,把他們的高招借用到自己的英語課堂中。

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老師如是引導孩子背誦第二自然段:你覺得哪些詞寫出了丹頂鶴的外形美?(出示丹頂鶴圖)你覺得顏色搭配怎麼樣?(出示紅寶石圖)兩個“鮮紅”連用,你感覺到了什麼?再讀這兩句話,注意表示顏色的詞語,在腦中想象丹頂鶴的顏色之美。打開補充習題,讓我們用手中的畫筆把丹頂鶴的黑白照變成彩色照片吧。(學生動手給丹頂鶴化妝。)丹頂鶴的彩照的確很美,誰來給照片配上音呢?(配上輕音樂,指名讓學生到臺前爲自己的畫表演配音。)你們不僅畫得美,音更是配得準確而有感情。老師爲你們點贊,因爲你們已經會背第二自然段了。(學生愕然)

老師從學生愛畫畫、愛表演的`興趣入手,放手讓學生品讀語言文字中的丹頂鶴的顏色之美后,讓學生爲黑白丹頂鶴化妝,不斷調動剛剛品讀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信息,接着讓學生爲自己的作品配音,是語言文字表達運用的實踐。讓學生“背”的輕鬆有趣,語文情感得以豐盈,課堂更加靈動。

學科之間有共性,同爲語言學習的英語課堂,也不妨“讓背誦落實在有聲有色中”。背誦是學生最爲頭疼的事兒,死記硬背會磨滅他們的僅存的一點興趣。在看圖說話、畫畫展示、情景再現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下進行,融背誦於有聲有色、有理有序、有形有式中,學力提升,學生們自然會在英語文化的潤澤中茁壯成長!

《對花》評課稿9

許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教學難點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許老師的設計先是讀課題導入你想知道什麼、花怎麼是鍾和什麼是花鐘。然後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鐘的課件,直觀感受花鐘,重點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個時段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重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妙處,並比較兩種句子之間的差異。再然後拓展積累,給“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 )”補上開花的狀態的詞句。最後指導生字的書寫。許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開這堂課的主題是“朗讀指導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許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學生沒有感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示範朗讀是朗讀指導的一個法寶。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朗讀,更能使學生真切感受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也是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的重要方法。好的範讀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動人的形象感染了學生,還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朗讀方法的指導。三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朗讀感悟,但程度還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師的示範和指導,將是對學生程度的一個很大提高。

總體來說,許老師的這堂課有讓我學習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借鑑,改進。

《對花》評課稿10

屈教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屈教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屈教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屈教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屈教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屈教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屈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屈教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屈教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屈教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

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屈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屈教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屈教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屈教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屈教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屈教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屈教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屈教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屈教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屈教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屈教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屈教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屈教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屈教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屈教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11

李老師的課乾脆利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巧妙突破難點處。

教師在讓學生總結課文內容時,並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而是通過填空的`形式來了解課文大意: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剛到維也納時因()而失望,離開時仍()而遺憾,後來看到()而驚奇,最後被()所震撼,明白了()的故事。這樣就給學生降低了難度,使學生覺得歸納課文內容不再是一件頭疼的事。這一設計特別巧妙。

二、課堂練習恰到好處。

李老師在教學中出示了:當冷風襲來時,我會說(),當冷雨淋來時,我會說(),我會對那些不敢在風雨中開放的花兒說(),我會對城裏那些溫室裏的花兒說()。通過學生練習說話,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後面的:被壓在石頭下的小草(),這就是勇氣。等等這些,讓學生說話,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的習作也是一種啓示。這樣的設計讓人難忘。

《對花》評課稿12

國小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趕花》中有這樣一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這句話從兩個方面來概括描寫養蜂人的生活,一是艱辛,二是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於“艱辛”的體會,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而“詩情畫意”的生活,課文描寫卻微乎其微。理解好後一層意思,對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了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難點,陳老師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捕捉課文詞句,品味“詩情畫意”

課文雖然沒有對介紹到的每種花作具體生動的描寫,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看出,文章開頭向我們展示了洋槐花盛開的景象。老師從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提煉出這樣一段話:“洋槐花開了,延安城充滿馥郁的花香。遠遠看去,整個林子的樹冠上彷彿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然後,讓學生去品讀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在交流中,學生走進了純潔的'詩裏,走進了清新的畫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內容,創造“詩情畫意”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說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必須讓他們在發現、欣賞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學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詩情畫意”,那種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會像歡快的小溪流一樣,奔流不息。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還要牢牢抓住課文這根繮繩,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會迷失方向。本節課要領悟的是“養蜂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他們趕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還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燦燦的荊條花、粉紅的蕎麥花和黃色的油菜花。老師通過媒體讓學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畫面。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在教師引人入勝的描繪中,領略了詩情畫意。

3、探索文章中心,昇華“詩情畫意”

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已經領略到了文中所沒有描繪出來的“詩情畫意”,懂得了趕花人在趕花的同時,也在追趕着絢麗,追趕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罷手,還是沒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爲課文的中心是讚揚像養蜂人那樣爲了工作而只爭朝夕、奮力拼搏的人。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品德的“詩情畫意”裏,讓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去感悟:趕花人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蜜一樣甜的生活,創造了花一樣美的世界。

當然課堂的生命力在於現存的缺憾。“詩情畫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老師讓學生感知畫面的基礎上,去感悟文中妙詞佳句,進而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但這些全在於學生對“詩情畫意”本身的理解,在頭腦裏形成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本課的一大缺憾。很多學生找不到反應趕花人生活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因爲他們不理解什麼樣的生活是詩情畫意的。其實美麗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絢麗的萬花筒,只要留心觀察,總能尋覓到其美的內涵。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擁有了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面。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綿羊、草原”、“夕陽、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灘”等畫面就是詩情畫意。讓他們自己構思一幅圖畫,並從畫面中獲得不同的美感,通過語言的表述,形成豐富而又深刻的感受。這是他們對“詩情畫意”最直接的感知。這樣後面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對花》評課稿13

昨天有幸聆聽了由學校邱老師執教的《花的勇氣》一課。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節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獲得的對生命的感悟,下面我邱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自己的的看法:

一、以“花爲媒”,導入順其自然。

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從花入手,先請學生欣賞花的圖片,感受花的美麗,再回憶積累過的與花有關的詩句。這樣的設計既達到了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導入效果。

二、結合閱讀提示,整體把握教材。

邱老師充分利用閱讀提示,在學生默讀提示後,幫助他們梳理提示中的幾個要點,指導學生根據提示學習課文,學會整體感知課文。

三、挖掘文本主線,圍繞主線展開教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邱老師的這堂課就給了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教師在設計時抓住了一系列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如:(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作爲本堂課的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思考、探討與交流,可以說教學的思路非常清晰,學生的學習也很有目的'性。另外,在這裏我覺得邱老師有一個地方設計的也很巧妙,那就是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心情變化概況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知道這是一篇散文,概況散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而言,本身難度就很大。但用這樣方法概況,顯然要簡單的多,而且使得學生又掌握了一種新的概況課文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點睛之筆的寫話——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

如果有人問我邱老師的這堂課那一處最能打動你,我想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是最後的寫話設計。教師爲了昇華勇氣的含義,巧妙地安排了給詩歌填空的寫話練習。這樣的安排不光令學生明白了花的勇氣是什麼,更讓學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那就是勇氣。這樣的設計無疑是達到了“讀寫結合,以寫促悟”的教學目的。

這堂語文課,邱老師善於抓住文本主線,層層鋪墊,過渡自然,整個教學思路“以讀促悟,讀寫結合”。通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從中領會並昇華了對生命的感悟。

《對花》評課稿14

在春暖花開的四月的第一天,迎來了塘下語文中心組的第一次教研活動。這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以生爲本,優化教學設計。場橋二小的蔣芝乙老師爲我們帶來了一堂《花的勇氣》。以下是我聽課的幾點感受:

一、藉助詞組教學,優化教學設計

蔣老師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最大的亮點是藉助三組詞語進行閱讀教學。

第一組詞語是“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出示第一組詞語後,蔣老師提問:“有什麼發現?這組詞語描寫的是什麼?”學生不難發現這組詞語描寫的是作者的心情。隨後蔣老師要求學生打開課本,自由讀課文,圈出詞語,完成口頭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維也納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當他快要離開維也納時,因爲而感到遺憾,而當他看到,而感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明白了。”蔣老師藉助這組心情變化的詞語,利用口頭填空的方式,讓學生輕鬆地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組詞語是“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這組詞語描寫花的詞語。藉助這些詞語蔣老師要求學生去課文中尋找描寫花的句子。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去體會花“多、密、遼闊”的特點。

第三組詞語是“冷風伴着涼風、涼涼的雨點、冷風冷雨”。蔣老師藉助這組詞語讓學生體會花兒的勇氣。

三組詞語的選擇,別具匠心,成爲閱讀教學的主線。這樣的教學設計,凸顯了詞語的特點,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同時讓聽課的我也是心頭怦然一震,爲蔣老師在閱讀教學上有這樣大膽嘗試的勇氣而敬佩。

二、課堂指導引領,值得深入探討

1、以詞組教學爲主線的閱讀教學設計應建立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本課最爲關鍵的詞語是“怦然一震”。這是作者情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此刻作者才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因此對“怦然一震”這個詞語的理解至爲重要。

2、課堂中以生爲本,是我們一直保持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機智有效的引領學生去體會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點,則是教學的難點。如在出示第三組詞語“冷風伴着涼風、涼涼的雨點、冷風冷雨”後,蔣老師提問:“冷風冷雨刮在你臉上有什麼感受?”學生回答“很舒服!”這樣的回答令我頗爲意外。但這的確是學生此時此刻的真實的'體會。在陽光明媚的四月,氣溫回暖,穿着厚重衣服的學生也許會感到有些炎熱,因此此時如果有涼風習過,還是蠻愜意,蠻舒服的。面對這樣的回答,教師如何以生爲本,讓學生的體會能迴歸文本,則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創設課堂情景。

3、朗讀指導是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正確朗讀指導是朗讀知道的關鍵。描寫花特點的句子中的重點詞是“這麼多,這麼密,這麼遼闊”,“多、密、遼闊”是花的特點,但是在朗讀的時候應該是把重音落在“這麼”上,這樣才能更突出“這麼”後面的詞語。同樣寫花顏色的詞語“白的、黃的、紫的”指導學生讀出花的美,讀出話的顏色多應將語速放慢,把“的”前面的字拖長,的讀輕聲。教師範讀是朗讀指導的一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注重學生的體會,讓他們讀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對花》評課稿15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陳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陳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陳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陳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陳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陳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陳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陳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陳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

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陳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陳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陳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陳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陳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陳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陳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陳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陳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陳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陳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陳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陳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陳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陳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標籤:對花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