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對花》評課稿15篇

其他2.16W

《對花》評課稿1

該活動黃老師設計了“媽媽的節日”、“我會送花”、“我會數花瓣”三個環節。本次活動中我認爲最難的是在第三環節。因爲又來了青蛙媽媽、袋鼠媽媽和大象媽媽,它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青蛙媽媽身上有個7的數字,它說喜歡7片花瓣的花;袋鼠媽媽身上有個8,它就喜歡有8片花瓣的.花;大象媽媽喜歡9片花瓣的花。這就要求小朋友們進行數花瓣活動。數花瓣都是朵的其目的是引導幼兒學習繞圈數數。對我們成人來說十以內的繞圈數數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我們中班孩子來說,難度就比較大了。在數花瓣的過程中,我發現好幾個孩子因爲數得重複了,花瓣數量就多出來了。但是黃老師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很好,她耐心的請小朋友示範他們自己數花瓣的方法,最後,馬馬想出了好辦法“做標記”。黃老師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了這個方法,還真不錯,做過標記的花瓣就是已經數過的,這樣就不會出現重複現象了。有了繞圈數數的好辦法,大部分孩子的操作都對了,只有少數幾個能力比較弱的小朋友還是遇到了困難。

《對花》評課稿15篇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和諧師幼關係,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對花》評課稿2

《花鐘》評課稿長嶺鎮中心國小 田春苗今天聽了朱老師的《花鐘》一課,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用生動而準確的語言介紹了各種各樣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帶有濃重科學性的閱讀文章,也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學難點是闡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回顧朱老師整個教學過程,我特別欣賞她的這幾點做法:

一、老師注重課件的運用

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在課件的展示中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以便於新課的學習。

二、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朱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課件的形式出示

第一組是新的詞語,第二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課中新的生字。學習時,首先抓讀準字音。先個別抽讀,集體糾正。接着男女讀,再讓全班齊讀,讀完請學生髮現規律,互相說一說,哪些生詞拼讀得注意。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記憶,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可以幫助他們積累詞語,豐富寫作的.語言。

三、品、讀、繪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花朵不同時間開放的原因

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一重點,教師先讓學生默讀探究答案,教師相應點撥,指導學生繪出花鐘的日鍾圖和夜鍾圖,接着課件出示“花鐘”圖,引出下文。多種手段結合,理解課文。四、給予學生很大的肯定整堂課中,朱老師都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學習興趣,充滿了自信心。孩子生詞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會讀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這有些需要探討的地方,在課件出示花鐘圖時,應先讓學生仔細觀看一下圖片,瞭解花朵,這樣學生會有更直觀的印象,理解這個難點更容易些。學生繪畫“花鐘”難度也小了。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給位老師點評指正,互相交流學習。

《對花》評課稿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堂最主要的任務還應該是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開展以課文學習爲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今天聽了王老師的《花鐘》一課,更是有這種體會。

一、合理運用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

我們知道,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王老師以“鍾”導入,引出“花鐘”,認識“花鐘”,“填滿花鐘”爲主線,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後一段落手,然後教學第一段,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信息之外,王老師有意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圖片,一張張美麗的花的`圖片,從顏色、形狀、開放的姿勢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不禁爲之讚歎,有助於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內容,使課內外學習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

二、突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王老師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王老師用一個大問題“課文中的花鐘都種了哪些花?你最喜歡哪一種”統領這一段。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出示各種花的圖片,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萬壽菊欣然怒放”的理解更是出奇制勝,在學生字面上理解之後,王老師出示了一朵朵萬壽菊爭香怒放的動畫,再配上一段輕快的音樂,把萬壽菊開放的樣子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大家面前,王老師再讓學生說說,學生的理解就更到位了。有的學生說:“開得太多了,而且開得大又美麗。”有的說:“把畫面都佔滿了。”還有的說:“密密麻麻的,一棵接着一棵開,都開不下了。”“真像一場大型的比美會。”王老師又出示一段文字與課文對比,學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表達的多樣性,也爲後來的寫一寫做下了鋪墊。王老師還巧妙地找來“十一點,仙人球開了;下午一點,鳳凰花開了;下午五點,茉莉花開了……”四幅圖,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寫一寫,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整堂課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看花鐘可以讓人知道大概的時間,但王老師對每種花開的時間強調得還不夠,尤其第一段是要背誦的,這會造成背誦難的現象。

《對花》評課稿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講述民俗的同時,用最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格教育。

林老師在執教這節課時,圍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中心,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兩個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感受德國所特有的奇特的風景,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林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另外,在這節課中,林老師特別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段抓“奼紫嫣紅、花團錦簇”品景色之美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時,出示畫面,“還有那哪些詞可以描繪這樣的景色?”不僅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也是對這兩個詞的深入理解,不僅有直觀形象上的感受,還有語言的碰撞。另外,多次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彷彿看到了什麼,以及寫話訓練的安排,使整節課語言訓練紮實。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予學習方法,老師的“導”只是一種幫助,是爲“學”而設“導”。整堂課的確紮實有效。

《對花》評課稿5

今天聽了朱老師的《花鐘》一課,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用生動而準確的語言介紹了各種各樣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帶有濃重科學性的閱讀文章,也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學難點是闡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回顧朱老師整個教學過程,我特別欣賞她的這幾點做法:

一、老師注重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在課件的展示中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以便於新課的學習。

二、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朱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課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組是新的詞語,第二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課中新的生字。學習時,首先抓讀準字音。先個別抽讀,集體糾正。接着男女讀,再讓全班齊讀,讀完請學生髮現規律,互相說一說,哪些生詞拼讀得注意。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記憶,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可以幫助他們積累詞語,豐富寫作的語言。

三、品、讀、繪結合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花朵不同時間開放的原因,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一重點,教師先讓學生默讀探究答案,教師相應點撥,指導學生繪出花鐘的日鍾圖和夜鍾圖,接着課件出示“花鐘”圖,引出下文。多種手段結合,理解課文。

四、給予學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課中,朱老師都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學習興趣,充滿了自信心。孩子生詞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會讀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這有些需要探討的地方,在課件出示花鐘圖時,應先讓學生仔細觀看一下圖片,瞭解花朵,這樣學生會有更直觀的印象,理解這個難點更容易些。學生繪畫“花鐘”難度也小了。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給位老師點評指正,互相交流學習。

《對花》評課稿6

花鐘評課稿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賈輝老師設計了四大環節:

(1)閱讀質疑;

(2)合作質疑;

(3)變式質疑;

(4)應用質疑。

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賈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賈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爲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聽了呂老師執教的《花鐘》,真所謂是課如其人,呂老師是一個非常豁達開朗的人,說起話來是眉飛色舞,她執教的課也是這種風格,孩子們在她具有磁性的語言中,在愉悅的環境中完成了本堂課的學習。呂老師的課有好多值得我們鑑賞的地方:

1、教態大方、自然、得體,很具有親和力,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不會感到有壓力,所以能夠暢所欲言。2、對字詞的教學非常到位,學生能在課堂上紮紮實實地進行字詞的掌握,這個環節把握得非常好。

3、在課堂教學中,呂老師注重引導孩子們質疑問難,並且把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寫到黑板上,再引導孩子梳理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提問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梳理問題的能力。注重了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培養。

4、充分地運用了多媒體,爲課堂教學服務。寧老師執教的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

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1、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大難點。在這堂課上,寧老師帶領着學生一起找找每段重點句子,用上“把每一段的內容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一句總結,把方法教給了學生,真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本文的結構層次爲“歸納現象——解釋原因——實際應用”,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段落——什麼是花鐘?(即最後一節)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3、寧老師一開始出示:用“開花了”替代所有表示開花語句的具體表達方法,學生馬上感覺到了這樣的表達既重複又死板。這時,教師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示開花的詞,再讀相應的句子。

這一讀,感覺就來了,再也用不着多說什麼。從“開花了”到“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睡夢中醒來”等,學生經歷了一次美文欣賞之旅。又如對時間的品味,這段文字在時間的表達上非常準確,在時間的運用上非常精當,不但在寫時間時用上“左右”,而且有時把表示時間的詞放在前面,如“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

有時把表示時間的詞放在中間,如“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老師在學生一次次的朗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語言這些特點,揣摩、品味、積累。郭老師的課以漂亮的花導入,讓人賞心悅目,引入美的情境之中,在品讀寫花鐘的那一段文字最爲精彩,這一段文字描寫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時的情景,描寫花的開放,有的用擬人手法,有的用直敘手法,意思都一樣,而表達形式不一樣,而郭老師關注這種表達形式,引導孩子去觀察、品味,這種關注傳遞出來的是一種語文韻味,一種語文意境。又如對時間的品味,這段文字在時間的表達上非常準確,在時間的運用上非常精當,不但在寫時間時用上“左右”,而且有時把表示時間的詞放在前面,如“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

有時把表示時間的詞放在中間,如“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老師在學生一次次的朗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語言這些特點,揣摩、品味、積累。最後小練筆又是寫這三種花,填補書上列舉花的時間上的空白,讓人恍然大悟,而在寫話時老師提醒學生運用詞語盤點中的詞語。陸老師抓住了這段文字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反覆審視、掂量、咀嚼、玩味,達到積累並運用語言,濃濃的語文味洋溢在課堂中。

《對花》評課稿7

章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聽後頗有收穫。本節課教學中章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顧一下這一節課的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啓示。

一、鼓勵學生質疑,抓“吃驚”貫穿整堂課

學貴有疑!章老師在檢查學生字詞以後,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爲什麼說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德國人爲什麼會喜歡花?作者爲什麼會感到吃驚?……章老師把這些問題梳理後板書在黑板上,重點解決“吃驚”的問題。

層次清晰。學生讀課文找讓作者吃驚的句子,讀吃驚的句子,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吃驚的原因。

着重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課前學生提出問題,課中讓學生自讀自悟解決問題,課上完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章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吳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課件

章老師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多處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如欣賞德國風光片、重點的句段等等。爲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含義,吳老師適時地播放了有關課件,還播放了德國街道的有關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教學是一門藝術,她總有瑕疵,下面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詞語教學不夠紮實,讀完後,章老師把幾個自認爲難寫的生子變紅,請學生寫一寫,最後強調一個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寫成目字旁,我認爲這個字如果只是這樣強調,學生沒有知其所以然,還會錯,如果聯繫字義來記字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章老師安排了小練筆,怪不得季羨林爺爺發出這樣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話要說,寫一寫。我覺得這個練筆範圍太大。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

《對花》評課稿8

屈教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屈教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屈教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屈教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屈教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屈教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屈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屈教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屈教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屈教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

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屈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屈教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屈教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屈教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屈教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屈教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屈教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屈教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屈教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屈教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屈教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屈教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屈教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屈教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屈教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9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10

準備充分,環節清晰,語言簡潔、生動。本課從團花在生活中的運用入手,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團花圖片,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教師出示的二、三件團花範作,使學生一下子向教師投來佩服的目光,求知慾被充分激發。教師再結合課件中的製作步驟從怎樣折、怎樣剪,折的次數、方向、中心點等結合教師局部示範一一講來,找出誤區,明確方法。另外採用了對比分析的手法,讓學生理解了剪團花時不僅要使用一定的剪紙語言,而且還要疏密相間,這樣效果才佳。特別是課尾的作業展評,將學生剪的團花佈置在教師課前製作的花瓶中非常漂亮,不僅體現了本課教學的有效性,還首尾呼應地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團花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理解了物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建議:

1、團花是團團圓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團花製作有的是有特殊的寓意的',兩件經典作品欣賞時還要適當地分析一下“對馬”與“對候”團花的寓意。

2、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是本課知識點的體現。本課的板書還不夠完整,團花外形可以將事先製作好的教師範作還原成單位形貼出,可選三至四種有代表性的外形。花紋即剪紙語言(月牙紋、毛毛紋等)可以現場畫,或粘貼。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所在,可結合經典作品、教師範作、學生作品讓學生仔細找找這些獨特的語言在團花中的運用。

《對花》評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聆聽了郭惠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郭老師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都彰顯了她純熟的課堂駕馭能力。我認爲這堂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巧妙導入 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郭老師從欣賞德國的美麗風光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從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順勢讓學生讀書、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讀有目標,讀有思考。

2、教學設計精巧 思路清晰

郭老師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個貫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讀課文。並在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

3、讀中感悟 讀中想象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閱讀教學時,郭老師把比較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通過齊讀、感情朗讀、配樂朗讀、背誦,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詞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也悟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郭老師還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郭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出示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假如此時你走在德國的街上,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這個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孩子們暢所欲言,大膽想象,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感受到郭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讓“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這種境界也紮根在我們每個孩子的心中。

《對花》評課稿12

我喜歡聽課,不侷限於英語課,語文、數學、勞技、思品,只要有機會,均不放過。對語文老師的課堂情有獨鍾,這跟我喜歡沉浸語言文化氛圍之中的喜好分不開!

語文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是語言運用的而典範之作。聽過幾節語文課,領略到教師指導背誦之技巧,把他們的高招借用到自己的.英語課堂中。

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老師如是引導孩子背誦第二自然段:你覺得哪些詞寫出了丹頂鶴的外形美?(出示丹頂鶴圖)你覺得顏色搭配怎麼樣?(出示紅寶石圖)兩個“鮮紅”連用,你感覺到了什麼?再讀這兩句話,注意表示顏色的詞語,在腦中想象丹頂鶴的顏色之美。打開補充習題,讓我們用手中的畫筆把丹頂鶴的黑白照變成彩色照片吧。(學生動手給丹頂鶴化妝。)丹頂鶴的彩照的確很美,誰來給照片配上音呢?(配上輕音樂,指名讓學生到臺前爲自己的畫表演配音。)你們不僅畫得美,音更是配得準確而有感情。老師爲你們點贊,因爲你們已經會背第二自然段了。(學生愕然)

老師從學生愛畫畫、愛表演的興趣入手,放手讓學生品讀語言文字中的丹頂鶴的顏色之美后,讓學生爲黑白丹頂鶴化妝,不斷調動剛剛品讀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信息,接着讓學生爲自己的作品配音,是語言文字表達運用的實踐。讓學生“背”的輕鬆有趣,語文情感得以豐盈,課堂更加靈動。

學科之間有共性,同爲語言學習的英語課堂,也不妨“讓背誦落實在有聲有色中”。背誦是學生最爲頭疼的事兒,死記硬背會磨滅他們的僅存的一點興趣。在看圖說話、畫畫展示、情景再現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下進行,融背誦於有聲有色、有理有序、有形有式中,學力提升,學生們自然會在英語文化的潤澤中茁壯成長!

《對花》評課稿1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以“德國人異於常人的養花方式”作爲切入點,向孩子們展現了美麗的異國風情畫卷。引領孩子們欣賞街頭的美景固然更夠豐富學生的感受,但是體會那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更能盪滌孩子的心靈。靳銳老師經過精心的設計,恰到好處的處理了教材,使整節課環環相扣,不僅較好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連聽課的教師都爲之感染。我認爲本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僅從以下幾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1、準確的切入點——成功的'關鍵。

作爲語文教師,我認爲選擇一個恰當、準確的切入點和訓練點,不僅可以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節課清晰、緊湊,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引導學生質疑後,老師以作者爲什麼說“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兩個問題貫穿全文,引領學生深挖文本,一下子將學生引入到了文中。孩子們主動的去尋找描寫花的特點的語句,邊勾畫邊思考並邊做批註,從而將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一點點的挖掘出來。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且一下子將文中的“景”和“人”用一條“線”牽了起來。使其渾然天成般地不破壞教材原有的滋味,且使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和調控下感受成功,迸發智慧。

2、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課堂的亮點。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結構並不複雜,但是讓學生真正領略作品的真諦卻並不簡單。在勾起了學生強烈的閱讀和思考慾望後,教師整體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對於文中的重點語句伴隨學生的彙報一一呈現並隨機指導。將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重點詞語,再輔以教師的講解和生動的圖片,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課堂上幾次不同層次的讀,循序漸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師還很注意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語言的表達等。同時教師的優秀的自身素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3、主導意識的充分體現——教師的特點。

教師的主導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功夫,一種認真傾聽、細心發現、適時切入、有效調整地功夫。在整節課中,老師都以學生的認知爲出發點,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看法。並通過交流討論,使教學重難點在孩子們的爭論中一一解決,潛移默化,毫無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師與學生之間這種親密和諧的關係。

總之,在一節課短短四十分鐘的時間裏,老師將課上得輕鬆、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發揮了課堂教學的功效。

前幾天,教研室組織了五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使我深受啓發。

會上,三名教師的課生動,有趣,而且知識點抓的比較準,特別是靳芮老師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從"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中心入手,圍繞這一中心思想重點研究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使的課層次清晰,環節緊扣。

這一堂課上,靳老師圍繞"花美",既使用圖片與文字的結合,又結合工具書對"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的理解,形象與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師還將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課堂,學生聽得有滋有味。

《對花》評課稿14

聽了沈老師《花鐘》一課,讓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就此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沈老師講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說的鮮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筆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動活潑的孩子們,千姿百態。沈老師的講課將文章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我收穫良多,學以致用。

1、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沈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多媒體分組出示,學習時,利用多種形式突破詞語難點,例如學習“含笑一現”時,讓學生聯繫生字所在的句子進行理解;又如學習“欣然怒放”這個詞語時,沈老師利用多媒體先出示花兒開放和含苞待放的對比圖,再讓出示煙花圖,這樣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沈老師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透徹。

2、評價語豐富

沈老師整堂課的語言,都顯得緊湊,尤其是老師的評價語,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興趣。孩子讀書讀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能讀通順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讀得很感情。”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學習空間”。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爲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在教學中第一自然段時,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這些花外,沈老師又出示了其他花,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仿寫,這種仿寫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的語言文字。之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學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如果經常仿寫,學生作文水平定能不斷提高。

《對花》評課稿15

有幸聆聽了靳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感觸頗多。《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它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靳老師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很新穎,條理很清晰,縱觀這節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詞語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這節課的基礎知識教學都很實在,詞語教學樸實自然中顯魅力。例如學習“莞爾一笑”一詞,靳老師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後,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來理解莞爾一笑。教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山陰道”這些詞時較好地藉助了形象直觀的圖片幫助理解。教學“應接不暇”這個詞語時,不僅採用重點詞突破的方法進行理解,還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應接不暇的感受。這樣通過多種方法,不僅理解詞語化難爲淺,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

2、學生美麗的情感在朗讀中飛揚。

這節課上,靳老師都十分注重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覆地、比較性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如,靳老師讓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重點詞後,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由練讀。之後,她請了幾位學生進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讀得聲情並茂。靳老師是這樣引導的:“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開得奼紫嫣紅。你在讀得時候,想突出哪些詞語呢?爲什麼這麼讀,能談談你的想法嗎?通過這樣平等欣賞交流,其他學生的朗讀技巧在無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師又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品讀。最後還問學生: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想不想親自看看?那就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邊聽邊展開想象。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讀完,讓我們傾聽的老師清楚地感覺到,學生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讀出了至真至純的情感。

3、整合了資源,實現課件與文本互補。

這節課中,靳老師蒐集了大量的圖片,並配上歡快的樂曲,製作成課件,展示了德國街上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獨特風景,讓學生對德國風情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這樣,學生從欣賞美麗的畫面到對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方位地、立體化地理解感悟了語言。

在聽靳老師的課,感覺很輕鬆,她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恰當的評價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談談我的幾個建議,供靳老師參考:

1、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時,靳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學生找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語句進行品讀後,教師提問:這裏的“我爲人人”指?“人人爲我”是指什麼?出示練習:生活中你感受過類似境界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讀好這段話。如此設計,學生的確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爲他人着想、爲他人奉獻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導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跡過濃,語文課變成了思品課。同時,這樣也會使孩子們思緒中斷。這裏我的思考是:與其支離破碎地讓學生去解讀文本,還不如創設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去感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所帶來的種種美麗,這樣學生的感情激發了,體驗豐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這樣設計:1、找出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2、這裏的“人人爲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爲人人”又是指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3、同學們,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剛從工地回來的建築工人,當你走在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的心裏是什麼感覺呢?(假如,你是一位剛搶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醫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過這條奼紫嫣紅的街道時,你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殘疾人,生活中你面臨着種種困難,此刻你走在這條如花的海洋一樣的街上,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4、請帶着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全班配樂朗讀第3自然段。

2、建議給教學內容瘦瘦身,圍繞一個點展開教學。假若處處開花,面面俱到,難以讓訓練與人文薰陶落到實處。

標籤:對花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