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精華9篇)

其他3.23W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精華9篇)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1

《負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各種數的基礎上的學習,是課改後引入國小數學課程的一項內容,是概念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符合學生的學習新知的認識規律。課中取材符合數學來源並應用於生活的規律,教師選取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當學生興趣激起時,教師再帶領學生具體瞭解負數,通過探究溫度計的問題和學生一起經歷、感受生活中的負數。

這節課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發現、感受、瞭解負數,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通過在溫度計圖上說出所給的度數所表示的意義——找出正負數——從給出的度數在溫度表上找出具體位置並說明理由——什麼時候用正或負數表示——學生彙報自己蒐集的關於正負數的意義。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親身感受負數的存在意義,再從中進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爲學生以後掌握和運用正負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上,我覺得教師在上述一點讓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做得很好,通過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來形成目的,收集實例,說明意義,用負數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示劉翔比賽時的各種數據,學生進行判斷說理,最後還讓學生自學課本上有關負數的知識,加以鞏固,加深學生對這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從而建立負數的概念,而在練習方面,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同學進行參與,以便及時進行學習反饋,從中確定不足得以加強。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2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這節課,給我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課也可以這樣上。

1、有效的預習。

李老師讓學生做的預習構圖,不僅讓學生主動學習並記錄,而且大大節省出了課堂的時間來共同探究。使預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2、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堂課教師都是用一遊戲貫穿始終,在這個遊戲中,老師和學生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在遊戲中,李老師問的問題引導性強,如:“球框放在哪最公平?”一句話引出了學生的思考,引出了學生的.爭議。“爲什麼你們老跟着球框動呢?”“圓心可以決定圓的什麼?”“爲什麼離圓遠了,圓就變大了?”等等。

使學生覺得一切都來得那麼自然而然,不像上課,倒真的像在遊戲中遇到了問題大家在共同解決。貼近生活,記憶深刻。

3、學生做筆記的習慣,非常好。

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自主預習,自己發現問題並記錄自己的發現。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3

一、同課

本課的教學內容相同,《倒數的認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分數乘法》的回顧,也是後面學習《分數除法》的基礎,起承上啓下的作用。本課中,兩位老師都從分數乘法切入,引導出倒數的意義,再根據分數的意義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和相應的一些練習,從本質上來講,都體現了《倒數的認識》一課的學習目標,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的。

二、異構

異構是“同課異構”活動的關鍵所在。本課中,兩位老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略有不同。

張煒芳老師從談話“互爲朋友”出發,解釋了“互爲”這一關鍵詞的意思,再從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的練習出發,相引得出倒數的意義,然後深入理解定義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定義,接着根據“倒”字,讓學生觀察組成倒數的兩個數的形式上的關係,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最後根據倒數的意義作一些鞏固練習,並拓展到分數除法,爲接下來學習分數除法作鋪墊。上課環節環環相扣,新知的形成順理成章,沒有人爲雕飾的感覺。

張天一老師從兒歌《找朋友》出發,解釋“互爲”的意思,並從漢字遊戲中讓學生觀察出“倒”的現象,並把它延伸到數學中,引出今天研究的`話題,接着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注意到乘積是“1”的兩個數,然後揭示課題,根據在比賽中看出的計算簡單的原因,得出求分數的倒數的方法,最後在倒數的認識的基礎上,作一些相應的練習鞏固新知。從整個流程來看,比張煒芳老師跨的步子要大一些,更放得開一些。最後馬小虎的日記改錯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兩堂課,兩位老師給出了不同的教學過程,在組織形式上,也略有不同。這裏指出一些我認爲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各位同仁指正。

1、張煒芳老師上課時給出了分數、小數、整數、帶分數等各種數,而張天一老師只給出分數和整數,在本課中,需不需要把各種數都羅列其中?

2、比賽的形式是否合適?我認爲,比賽一般都是比速度,體現算法的簡便用。本課中只需要體現乘積是“1”就行,比賽形式起不了作用,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

3、最後拓展到分數除法是否需要?如果需要,達到什麼度合適?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4

聽了魏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一節課,感受很深,受益匪淺。總體感覺整節課教學設計符合生本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利用預習單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展示彙報展開教學,使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引課自然。教師直接揭示課題,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從哪幾方面來研究百分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彙報操作規範,組內學生髮言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能做好記錄,學生都能大膽地交流。

三、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培養了學生蒐集數據的'能力,讓學生說這些百分數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初步理解百分數,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四、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上,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把百分數放在語言情境中讓學生說自己的理解,教師只做恰當地引導,這裏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得非常好,此時再次讓學生舉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並且讓學生說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因此,本環節抓得比較實,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非常到位,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五、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能抓住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易混知識點進行。

六、不足之處:

1、規範班內展示彙報環節,引導學生自然大方地彙報,讓彙報過程再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2、小組內交流時,學生只是簡單說自己自學的記錄,不會爭辯、反駁。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指導、培養。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5

1。突出概念的本質

“比”與“除法”不是等價概念,顯然文本中描述的: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並不是“比”的本質概念。於是,本節課將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配製糖水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探究的樂趣。學生從三次配製糖水中理解了“比”是兩個量對等關係的記錄,“比”是一種對應。知道了,在比中相應數量的糖只有一個相應數量的水與之對應,破壞了這種對應關係,比值就變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狀態)也隨之變化。糖水的甜蜜度(狀態)雖然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可以通過可測量的糖和水來記錄的。原本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但因爲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他們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就能輕鬆地領悟了“比”的內涵。

2。滲透函數的思想

現在學習的“比”是爲後面比例的學習作鋪墊,其實更體現了一種函數思想的滲透。以照片引入情境,緊扣“像與不像與何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自主探究發現“長與寬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比”的本質概念。再通過多次在座標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與想象,孩子們不僅理解了“比”是一種對應,一種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能夠清晰地刻畫出兩個變量間的關係,這正是函數作爲研究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模型。

3。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比”雖然不等同於除法,但它與分數、除法有着密切的聯繫;“比”並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兩個量相差份數的.信息。溝通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爲今後進一步學習比的知識和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索研究中,通過按“前後項的相差數配製糖水”的教學環節,學生並不是簡單地理解“今日之比並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中,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變,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1)學生在“判一判”的練習中既鞏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通過第6小題的辨析,學生深入理解了比是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係。只要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只有確定了其中一個量,另一個量才能被確定。

(2)學生在“找一找”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寫出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比,還大膽創造出三個數的比。這樣,培養了學生類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拓寬了比的視野。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6

李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內容設計合理,要點清晰,講授條理清楚,層次漸進,過渡自然,效果好。具體體現如下:

1、李老師這節課教學目的明確,圍繞預定目標有條理的'開展,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雙基落實較好。

2、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通過引導蒐集資料,在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再從學生經常接觸的事物、圖表等感性材料提煉“百分數”,使學生能較好地結合身邊的數學學習書中的數學。

3、在突破、解決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一些分數和百分數比較的題目,讓學生加以理解和區分分數和百分數。通過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貫穿於教學中,效果較好。

4、將數學學習與培養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百分數的認識知識後,教師引導學生用以解決三個問題:“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通過這三個問題,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百分數知識的認識,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7

聽了史老師執教的《倒數的認識》一課,收穫頗多。總的認爲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運用所學知識推到出倒數。具體評議如下:

1、重視課的引入,創設情境。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國的文字,很形象地讓學生對倒數有了直觀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環節設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設計嚴謹,語言簡練;對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課之前通過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爲學習倒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爲學生整體感知倒數和求倒數做好充分的準備。

3、充分體現新理念,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概念。知識的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討論爲主要形式。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對概念的認識,從意義到求倒數的方法都是由學生來嘗試、探索,效果非常好。對0和1有沒有倒數的認識更是充分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驗證。如:讓學生試着把每組的兩個數相乘,發現規律,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出了倒數的概念。

4、及時質疑點撥,做好歸納小結。在給出倒數的概念後,教師讓學生認真讀概念,概念中的.重點內容,教師並用彩色的粉筆標出。概念給出後,教師立即詢問學生“互爲”是什麼意思,並讓學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數這一概念。在探索分數的倒數、整數的倒數、帶分數的倒數及小數的倒數時,先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並給予總結歸納,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條理和系統。這樣下來,便於學生做一些判斷題。

5、教師注重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學習較差的學生做出正確回答時,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6、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難點一目瞭然。強調了倒數的概念和求倒數的方法。

建議:

1。在剛開始探索倒數的概念時,教師應讓學生先觀察每組兩個數的,讓他們逐步感知兩個數之間存在的內部關係,不應直接告訴學生去將兩個數相乘找規律。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8

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包括圓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李老師對這些內容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適時,適度的演示和講解,啓發,點撥,設疑,解惑,運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觀察,比較,操作,思考,討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李老師的課由判斷套圈遊戲的公平性引入圓,通過課件出示銀河系、一些圓形建築等圖片、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看到的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李老師讓學生通過摸、折、畫等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去學習。首先通過組織學生摸摸自帶圓形物體的邊,注意與其他平面圖形的比較,從而引導學生小結出圓的概念;然後組織學生對手上的圓形紙進行折、畫,從而介紹圓心、直徑、半徑,改變了教材三個概念的呈現順序;最後對例3通過畫、折、比的方法進行探究,得出圓的有關特徵,同時進行了相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全課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較高。

3、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演示突破了知識的難點。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建議:在理解圓的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時,最好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證明在同一圓裏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的規律,如可以讓學生去量長度、或通過動手摺等。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9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說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彙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髮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爲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後彙報應多些展示彙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彙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彙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並且可以彙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