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精華)認識分數評課稿

其他2.35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分數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認識分數評課稿

認識分數評課稿1

對於《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課題,相信各位老師都很熟悉,而今天聽了田老師的課,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田老師先出示了下面分別有幾個餅和正方形,然後通過大量的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很自然地從整體引出分數,讓學生感受到分數是數,加強了分數意義的理解。再通過折一折後塗色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分數,再次感悟分數的意義。在摺紙學分數時,由扶到放,在折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時自然地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全課一氣呵成,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鞏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本,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教學新念,下面說說自己聽了這節課後的幾點思考: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人教版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目標定位爲:本冊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觀的方式,使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等動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的大小。而以後要學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逐漸脫離了直觀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從數系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分數。田老師這節課目標定位準確,緊緊地抓住目標,層層落實。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1/2,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地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讓學生在長方形紙上折出了幾分之一的分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的比較。

二、藉助經驗,自主探索

“分數”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但“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熟悉的。因此田老師充分藉助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動手、動腦等活動,親自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如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說一說物體或圖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聯繫橋樑;通過找一找、折一折、說一說等活動親身感受物體或圖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數表示,爲繼續探究分數知識奠定了堅實得基礎,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認識分數評課稿2

剛剛我們欣賞了許老師執教的《百分數》,下面我就結合這節課談談對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數學概念作爲數學學科中最“語文化”的知識,看似不重要,只有一兩句話,但卻是數學的基礎性內容,也是數學解題過程中最關鍵的思路。那麼如何展開概念教學的過程,如何幫助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我覺得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思考:一是追本溯源,重視概念本質的理解;二是深入淺出,放慢概念形成的腳步;三是有來有往,增強概念應用的意識。

一、追本溯源:重視概念本質的理解

1.精心選擇素材,挖掘知識本源

新概念的學習一般都離不開大量學習素材的抽象與概括。首先是素材內容的選擇,有利於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推理等數學活動的;其次是數量的多少;學習素材太少,學生的感知就不充分,不能獲得相關概念的表象,必然影響對概念本質屬性的概括;學習素材太多,這些材料帶來的無關屬性必將影響學生對概念本質的認識。最後,素材的呈現順序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的邏輯性。

如:百分數這節課一開始設計時許老師是以預習方式引入,所以就選用教材主題圖,但是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主題圖的內容都不是學生熟悉的內容,也不利於學生表述百分數的意義。如第一幅圖,學生就想當然的表述成是下載的進度,第二幅圖學生對衣服的成分“裏料”“面料”“錦綸”“聚酯纖維”等不理解,還需要對這些名詞加以解釋。第三幅“比去年同期增長120%”,學生很難找到誰是誰的120%。這些材料帶來的無關屬性影響了學生對概念本質的認識。因此,許老師在試教後,決定替換一些接近學生生活和容易表達的素材。

例題選擇“剩餘25%的電量”這種素材既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又非常直觀,學生能直接在圖中找到這兩個量的關係,從而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是兩個量之間的一種關係;緊接着讓學生自己表述情境圖中百分數的意義,第一幅圖是讓學生明確百分數的意義,第二幅圖是解釋100%的含義,第三幅圖是瞭解百分號前還可以是小數,第四幅圖65%,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想象還能表示什麼,在開放的學習狀態中加深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最後在豐富的情境素材中學生順其自然地抽象、概況出百分數的意義,建立百分數的模型。

2.設計核心問題,聚焦知識本質

概念課的知識點往往很瑣碎,所以經常會出現老師小問題不斷的現象,表面上學生是在不斷地思考,實際上他們的參與度並不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也很淺顯。在試教的過程我們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於是許老師在表述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了兩個關鍵問題:

(1)這個百分數表示什麼?

(2)想想這些百分數在表達意義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直觀的圖——百分數——抽象,完成百分數概念的建模過程。

許老師還在討論百分數取值範圍的時候設計了三個關鍵問題:

(1)大學生的近視率會不會高達110%?

(2)爲什麼六(2)班近視人數可以是六(6)班的200%?

(3)什麼情況百分率可以超過100%,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超過100%?

這些問題緊緊圍繞概念本質,引領學生在不斷進行質疑、探究和辨析,進而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完成對數學概念的意義建構。

3.在比較中感悟,釐清知識脈絡

數學學習首先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理解,而理解的本質是知識的結構化、網絡化和豐富聯繫。因此,爲讓學生深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在每個環節許老師力圖讓學生“比較”中進行感悟。本節課進行3次比較,第一次是在概念建構模型中,通過對這一組百分數意義的比較進行抽象概括,體會百分數完整的內涵結構;第二次是在討論百分數的取值範圍的比較,通過對比了解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數的取值範圍也不同;第三次是在溝通聯繫中對百分數與分數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百分數的優點,以及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百分數只能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它表示一種比的關係;而分數既可以表示比的關係還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量。這也是學生學習分數、百分數的難點所在。通過一次次的比較活動,釐清知識脈絡,逐步完善學生對百分數概念的認識。

二、深入淺出:放慢概念形成的腳步

概念的形成需要經歷思維的內化、吸收和反思的過程,從而慢慢抽象出概念的本質特徵。數學概念又十分抽象,因此需要藉助活動來感知和理解概念,經歷和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

1、在活動中感知和理解概念

在平常概念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把重點放在概念的應用上,而忽略概念的形成過程。在試教過程中,我們也出現教學節奏比較快,學生體驗不充分,導致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不到位。所以許老師在前面概念的形成階段設計了第一次活動——表述百分數的意義,以小組交流形式,讓每個孩子參與意義的表述中。很多概念都有豐富的形成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容易找到其“原型”,所以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知基礎上,再結合生活經驗表述65%,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一般,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模塊的過程。

2、在活動中體驗和經歷概念

許老師設計的第二個活動是預測大學生的近視率,感知這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所以不能超過100%。再用百分數表示兩個獨立量之間的關係,通過比較感受這時可以等於100%,可以小於100%也可以大於100%。緊接着許老師設置一個矛盾衝突:剛纔說大學生近視率不可以超過100%,現在怎麼200%出來了你們也沒意見?引領學生不斷進行對比,不斷進行質疑和辨析,從而突破百分數的框架,促進他們對百分數概念本質的深度理解。

三、有來有往:增強概念應用的意識

1.有層次、有變化

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導致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變化、有發展,適合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這節課的練習層次明顯,既能進一步強化百分數的意義;通過結合具體實例對分數和百分數意義進行比對,又能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百分數的內涵和外延。

2.有意思、有挑戰

內容枯燥的練習會使學生厭煩,而內容新穎有趣的練習,一定會使學生積極思考,從在而體驗成功的快樂。在這節課中許老師練習設計就以近視率爲主線貫穿始終,通過關鍵問題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一次次的挑戰,一次次得到提升。

因此,概念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句話或兩句話,而是帶領學生好好領略它一路走過來的風景,這纔是最重要的,同時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迴歸概念本質。

認識分數評課稿3

尊重教材而不受制於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師做了大膽的嘗試。首先在情景導入時選用了學生熟悉的分雞翅,分可樂和分比薩的生活情景,課一開始就有一股濃濃的生活味。在感知1/2時教師爲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喜愛的蝴蝶、楓葉等圖形,讓學生充分體驗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此情況下把教材中“塗一塗”一題作爲選做內容,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與開放性,取捨得當。數概念教學就其本身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藉助多媒體教學的同時,還爲每一個孩子準備了彩筆、正方形紙,一張圓片紙和各種圖形紙,給了學生充分感知的素材。分數“1/2”作爲第一個讓學生認識的分數,教師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感知材料,有圓片和各種圖案紙。正方形的`紙使用也十分充分,同一分數不僅可以折法不同,還可以在同一折法下表示不同的分數,並發現其變化規律,可以說將其使用發揮到了及至。

韓志華老師:活動探究爲主,多種學習方式有機融合,體現小班化教學下的互動學習優勢。

知識不能是被動地接收,必須由學生主動獲取。教師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經歷了分數的產生、發展,並形成了初步的分數概念。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眼、耳、手、腦不同感觀的參與,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中“創造分數”這一環節,引發了學生的思維風暴,課堂生成豐富,是設計中不可多得的亮點。教師在概念建構中三次最主要的活動。其一:折一折,塗一塗,表示出圖形的1/2,重點展示1/2的不同分法。其二: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表示正方形紙表面的1/4,重點引導學生用語言正確的表述。其三:折出四分之幾的分數,從而歸納出怎樣的數是分數。三個活動各有側重,又有聯繫,層層推進,其設計體現了讓學生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的課改思想。教師組織活動井然有序,學生交往充分,思維靈動,師生情感融洽,展現了小班教學的民主和和諧。

認識分數評課稿4

聽了胡老師執教的《認識百分數》這一課,我受益匪淺,本節課教學設計清晰,層次感強,是一節真實和紮實的課。下面我談談自己感想。

1、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使百分數的引入水到渠成。

課始,胡老師讓學生觀看一段足球賽的視頻,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時候,緊接着出示三位參賽隊員投球情況統計表,很顯然,學生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狀態下學習,聽課效率應該是很高的。胡老師先讓學生算出三名隊員進球個數佔踢球總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以前通分的知識來比較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然後告訴學生分母是100的分數還可以改寫成另一種形式,進而揭示課題:百分數的認識。如此引入課題,不但深刻剖析比較了分數和百分數的相同之處,同時又說明了百分數的優越性和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進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百分數的慾望。

2、緊扣百分數的意義,使百分數的本質自然凸顯。

課中,胡老師始終圍繞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呈現了大量的素材,“現在,學生的視力情況不好,我市國小生的近視率是18%,國中生的近視率是49%,高中生的近視率是642%”、“我只完成了作業的80%”、“食品的合格率是32%”,百分數的本質就自然凸顯出來,學生很輕鬆地就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接着,胡老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百分數,數學課堂重歸於生活,孩子們每一個百分數的提出都與生活緊密聯繫。特別是服裝面料的成分、汽車銷售情況、下載文件的進度等等,這些教學資源都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學生並不陌生,這更說明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課堂注重“以學生爲主體”。

整節課中,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導入是從學生身邊素材得來的,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喚起已有生活經驗;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討論探究出來的;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是學生觀察習題分析比較出來的。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老師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傾聽者的身份出現。

4、結尾處的設計比較新穎。

胡老師讓學生根據四字成語來猜百分數,如:十拿九穩、百裏挑一、十全十美等等,這樣設計不但富有趣味性,而且將數學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說

得頭頭是道,效果很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最後,胡老師還送名言給學生: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用途,同時又讓學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勵學生學習。

5、教學語言幹練。

教師語言簡練,乾脆利落,並能對學生的發言能夠給與及時、恰當的評價,較好地調控課堂氛圍,給學生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氛圍。

總之,整體看來這節課是由實際生活抽象出具體的數學問題,在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各種能力的形成情況,再將抽象的數學思想運用於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會數學學習中的樂趣。

認識分數評課稿5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第一次碰到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理解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爲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教師在課的開始,藉助“兄弟兩個分蘋果”的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整數表示兩個蘋果,一個蘋果,到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繫,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學生認識了分數後,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2、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吳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爲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3、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繫,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學生在用正方形紙折1/4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學生在用圓折一個喜歡的分數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後的體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認識分數》評課稿7

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從學生野餐這樣具體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麼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很多老師在上本課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時費了很大的力,分數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纔出現的。許老師這裏引導得好,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並會說了。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個數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動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構建“二分之一”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長方形的紙片,畫一畫摺痕;構建“四分之一”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正方形的紙片;到最後的放手讓學生創造“幾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上操作。在整個表象的建立中,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學習。

三、內容豐富,練習設計富有趣味性。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在構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後直接插入聯繫鞏固,判斷是否二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中創造“幾分之一”後,適時地進行了分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對分數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後,能夠聯繫生活實際中的衆多實物,挖掘生活中的“幾分之一”,體現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似乎課的容量有些大,導致最後的分數大小比較這一塊內容想要涉及卻涉及不深。許老師作爲新老師,在對學生的因勢利導方面做得不夠,不能及時靈活的將學生的信息融爲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一點我也正在努力當中。

認識分數評課稿6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它更注重的是“讓學生在做中學”。沈明老師執教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她以獨具匠心的設計、細膩機智的引導,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將學生推上了自主學習的舞臺,使學生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質疑、操作、創造等活動,讓學生在思考、動手、交流、傾聽、爭執、發現中獲得知識。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教學時,沈老師從分蘋果入手,從分4個蘋果到分兩個,再到分一個,平均分的概念時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個、1個和半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後出示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中,沈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畫圖摺紙塗色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在認識1/2的基礎上,沈教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藉助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我們欣喜地發現,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分數,他們有各自獨特的發現。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並且還能舉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說明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在這“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創新火花不斷地迸發出來,不斷體驗到創造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纔有可能懂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認識分數評課稿7

觀課主題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象與分析

主要亮點

1、常態的課堂、自然的課堂。

2、能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踐經驗認識百分數。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並自學理解百分數表示的具體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起點把握較好。

3、體現了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對課堂的生成處理得當。課堂中認識的百分數、深入研究分數與百分數區別時的實例均來源於學生反饋的資源,充分利用了課堂中生成的資源進行教學。

4、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思、去議、去交流。課堂先後開展了4次小組交流或討論,形式都比較靈活、自然,其中有3次班級反饋交流比較充分,在反饋中教師有適時追問和點撥。

5、重視百分數意義的理解。課堂通過學生收集反饋的大量的具體的實例,說其表示的具體含義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6、鞏固練習和全課總結有新意、有深意。

7、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和教師適時點撥,對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與區別研究得比較深入。

存在的不足

1、教材在對百分數的定義進行描述時,呈現的三個實例百分號前面的數包括整數、小數,小於100的、大於100的,使學生認識各種情形的百分數,但課堂學生反饋和呈現的均是小於100的整數,其他情形沒有涉及到。

2、小組討論還可以優化。一是第一次討論時重點拉近觀察了2個小組,一組4人中只有1-2人進行了發言,且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成員在做自己的事情沒有傾聽;二是第2次小組討論的問題“我們留下來幹什麼,爲什麼還要留下來”讓很多學生迷糊,顯得多餘。

3、反饋了收集的百分數並說了它們的意義後,教師僅僅通過問學生“會讀嗎、會寫嗎、會說出百分數具體的意義嗎”,學生說“會”,剩餘的近30分鐘時間都在研究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學生是否真的都學會了呢?一個設問能否真實全面反饋?差生是否真的掌握了?

策略建議

1、學生反饋中沒有涉及到的百分數的情形,教師適時補充、完善,以認識各種情形的百分數。

2、小組討論時注意分工,且注意培養學生在小組交流時傾聽、補充、質疑的良好習慣。第二次小組討論可以去掉。

3、問答之後,教師適時出示一組針對性的反饋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反饋練習結果,實現邊學邊練,真實全面地反饋學生課前自學的情況,並根據反饋結果進行點撥和強調。

認識分數評課稿8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我覺得胡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胡老師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三、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胡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1、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胡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2、課堂上充分表現出胡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胡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

認識分數評課稿9

錄像課“認識百分數”由揚中實驗國小教師王泳老師執教,該課除了具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嚴謹、教師素質過硬等共性優點外,還集中體現在教法學法、能力培養上的與衆不同,或者說是獨特的教師個性,那就是:教師每個環節都以學生爲中心,以生活爲載體,時時處處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充分彰顯了新課改的理念,簡要地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掘學生生活資源,讓學生在生活區域中發現數學

無論是導入部分投籃命中情況、種子發芽情況的比較,還是新授部分開信息發佈會交流收集的百分數講意義,這些素材的取得都無不是來源於學生的生活,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極爲樸素,更爲真切,學生理解深刻,接受順利,運用恰當,這不能不說是學生爲“真”而“動”,因“實”而“悟”。

二、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權利,讓學生在發言交流中學習數學

王老師在開始引入“百分數”的意義時,十分注意教學的漸進性、層次性,非常講究學生的學法,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總結投籃情況、發芽情況,得到“百分數”的概念;接着在指導“百分數讀寫方法”,也同樣做到學生自己去親歷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從收集的百分數中看看、說說、比比,從而得出寫的注意點、讀的順序;然後開信息發佈會,講講你的百分數從哪裏收集來,又表示怎樣的含義,這樣做既可以使所學與生活相呼應,又可以用所學驗證生活知識,可謂一石雙鳥、事半功倍;乃至最後環節溝通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繫、區別和你本課完成任務的百分數都有意滲透學生的發言,其目的就是一個“服務學生的學習,發言爲學習數學服務”。

三、充分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能力提升中感悟數學

縱觀王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王老師可謂教學設計匠心獨具,每每展開一個教學環節,都相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收集信息的能力、發言交流的能力、獨立設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都可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找到影子,可稱俯首皆可拾。像發言交流的能力,整堂課王老師各個環節都精心貫徹、滲透;收集信息的能力,學生課前準備的百分數商標;獨立設計的能力,最後設計圖案並比較兩種顏色所佔的百分比;至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包括分析比較、總結歸納、靈活運用等多種能力,在溝通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繫、區別時就需要分析比較,在導出百分數意義、闡述新課收穫時就需要總結歸納,在完成教材“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九”時就需要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王老師的這堂課是名副其實的優質課,這節課着力凸顯了“以生爲本、以新課程爲真”的要旨,因此它確確實實能登上“國小數學教學資源”的大雅之堂,我們一線的教師值得借鑑和學習。

認識分數評課稿10

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從學生野餐這樣具體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麼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很多老師在上本課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時費了很大的力,分數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纔出現的。許老師這裏引導得好,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並會說了。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個數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動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構建“二分之一”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長方形的紙片,畫一畫摺痕;構建“四分之一”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正方形的紙片;到最後的放手讓學生創造“幾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上操作。在整個表象的建立中,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學習。

三、內容豐富,練習設計富有趣味性。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在構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後直接插入聯繫鞏固,判斷是否二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中創造“幾分之一”後,適時地進行了分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對分數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後,能夠聯繫生活實際中的衆多實物,挖掘生活中的“幾分之一”,體現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似乎課的容量有些大,導致最後的分數大小比較這一塊內容想要涉及卻涉及不深。許老師作爲新老師,在對學生的因勢利導方面做得不夠,不能及時靈活的將學生的信息融爲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一點我也正在努力當中。

三年級數學《認識分數》評課稿2

今天聽了宗老師的課我覺得這節課,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環相扣。《認識分數》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分數意義上還是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師這節課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起點,爲學生營造探究的情境,並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同桌交流,讓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全過程,感悟分數的含義,能直觀地比較分數的大小等。宗老師在本課的設計以及執教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特點1: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起點,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創設了十分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兩人郊遊分食物,從分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體驗由於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從整數兩個或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的變化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學生的學習完全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怎能不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了積極的探究情感。這個環節的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突出兩個層次:第一個,引出並理解平均分。因爲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第二個層次:通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字來表示,引出新的數學數字用分數1/2來表示,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特點2:

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宗老師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探究環節,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並掌握分數。第一次操作教師首先組織學生用圓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觀的.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數學化結果,在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了認知橋樑,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讓學生直觀感知1/2產生的過程;並讓多位學生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第二次操作折一張長方形紙並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這個環節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爲什麼塗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呢?宗老師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明白折法不同沒關係,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顯數學教學最本真追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層層遞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完成幾分之一概念的建構。第三次操作是全課教學的亮點,教師將教材進行調整利用同一種圖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張貼學生的塗色紙片(1/2、1/4、1/8)分別進行比較1/2與1/4,1/4與1/8,1/2與1/8的大小,同桌討論交流這三組分數,誰大誰小?從中發現了什麼?結合平均分的份數來理解體會到:把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得出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體會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這充分體現出數學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學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體悟中動態生成的,從而達到有效的數學學習的目的,這樣的設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特點3:

整節課可以感受到宗老師設計中力求體現形式的多樣性,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用語言表達,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交流活動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結合平均分,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寫一寫,充分認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從而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認識分數評課稿11

李老師執教的《認識百分數》這一課,教學設計清晰,層次感強。是一節真實和紮實的課。新理念的優越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充分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

1、課堂關注的是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各個環節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此外,本課還安排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收集百分數的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此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他們自然是積極投入。數學課堂正因爲重回於生活中而顯得有活力了。

2、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於現在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中百分數並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經常有“%”的存在。因此這節課知識生長點是建立在學生完整掌握分數意義以及比的概念、並對百分數已經有一個模糊不清的感知基礎上的教學,老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而師老師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編排,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感知百分數的產生過程,感知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嘗試着自己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百分數的強烈慾望。

3、課堂注重的是“以學生爲主體”。整節課中,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導入是從學生身邊素材得來的,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喚起已有生活經驗;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討論探究出來的;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是學生觀察習題分析比較出來的;百分數的作用是從分析信息中歸納出來的。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老師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傾聽者的身份出現。

4、結尾處的設計也很新穎,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的成語,使得語文與數學融爲一體,實現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綜合,又給人於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後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學習感受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

百分數認識評課稿8

剛纔傾聽了師小梅老師執教的《認識百分數》這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談自己感想。本節課教學設計清晰,層次感強。是一節真實和紮實的課。新理念的優越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充分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

本節課的特點有:

1、課堂關注的`是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各個環節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此外,本課還安排了課前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收集百分數的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此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他們自然是積極投入。數學課堂也正因爲重回於生活中而顯得有活力了。

2、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對於現在五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中百分數並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經常有*%的存在。因此這節課知識生長點是建立在學生完整掌握分數意義以及倍比概念、並對百分數已經有一個模糊不清的感知基礎上的,老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而師老師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編排,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感知百分數的產生過程,感知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通過播放教師在生活中收集到的照片,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嘗試着自己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百分數的強烈願望。

3、課堂注重的是以學生爲主體。

整節課中,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導入是從學生身邊素材得來的,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喚起已有生活經驗;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討論探究出來的;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是學生觀察習題分析比較出來的;百分數的作用是從分析信息中歸納出來的。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老師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傾聽者的身份出現。

4、結尾處的設計也很新穎,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的成語,使得語文與數學融爲一體,實現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綜合,又給人於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後以一句天才=1%的靈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贈送給學生,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用途,同時又讓學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課堂教學是美麗與遺憾並存的一組行爲藝術。對於本節課的建議是:

百分數的讀寫這個環節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的形式來學習,但是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寫作練習。

認識分數評課稿12

聽完胡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認識》後,我受益匪淺。本節課教學設計清晰,層次感強,是一節真實而紮實的課,新理念的優越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充分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下面我談談自己感想。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上注重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思想。本課是一節概念課,一開始,胡老師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足球比賽的視頻,緊接着出示了三位參賽隊員投球情況的統計表,過後,胡老師讓學生算出三名隊員進球個數佔踢球總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以前通分的知識來比較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然後告訴學生分母是100的分數還可以改寫成另一種形式,從而揭示課題。在這些階段中,胡老師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種形式與方法來感悟學習百分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學案的編寫科學、合理、有條理,學案中設計了百分數的產生;百分數的讀法、寫法;百分數的意義;生活中的百分數,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這五個內容,全面地概括了百分數的內容。

3.教師的點撥、引導到位,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及時點撥、引導,關鍵處進行了重點強調,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

4.在講解百分數的意義時,胡老師緊扣生活。例如以“現在,學生的視力情況不好,我市國小生的近視率是18﹪,國中生的近視率是49﹪,高中生的近視率是64.2﹪”、“我只完成了作業的.80﹪”、“食品的合格率是32.4﹪”等大量的生活材料來呈現百分數的意義。

5.教學語言簡練,乾淨利落,評價及時、恰當,能較好地調控課堂,給學生創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6.結尾處的設計也很新穎,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的成語,使得語文與數學融爲一體,實現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綜合,又給人於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後以一句“天才=1%的靈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贈送給學生,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用途,同時又讓學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整節課是由實際的生活抽象出具體的數學問題,在嘗試解決問題的的過程中關注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多種能力的形成情況,再將抽象的數學思想運用於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認識分數評課稿13

李老師所上的這一節課《百分數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她這一節課的設計非常清晰,一開始就創設一個罰點球的情境,出示一個統計表,讓學生討論派誰去把握性更大些,經過討論,有的同學寫成分數並把分母通分成100,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百分數,從中理解引用百分數的重要性(變於比較)。緊接着就領着學生去學習百分數的讀、寫法,爲突出學生爲主體這一理念,在這一環節中,李老師還來個反教爲學,讓學生當了一回老師。認識了百分數之後,李老師又借罰點球統計表和種子發芽實驗統計表來探究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接下來就是鞏固練習,在練習中探究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最後讓學生學以致用,就在總結的時候也不乏對新知識的應用。設計可謂用心良苦。

下面就本節課中的一些亮點和不足作如下點評:

一、綜觀全堂,這節課注意了學科的整和,注意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如:讓學生聽新聞解說,把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說給同桌子聽、怎樣讀、寫百分數,還有成語改寫百分數,最後又用一句話說話自己的心情等。

二、說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環節之間連接非常自然,過渡語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數之前,學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數都化成分母爲100,師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便於比較)這樣就自然過渡到新知;在看成語聯想百分數的時候,師用“你們個個都是百裏挑一的”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

三、學習形式上注重合作交流。本節課雖屬一節講述爲主的課,可操作性不強,但李老師也能迎課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如:討論派誰去罰點球;同桌互相讀讀百分數;把收集到百分數表示的意義與同桌說說;玩剪錘布的遊戲時,互相合作,把課堂推向高潮。

四、最亮點的還在於她的練習設計,我聽過李老師的好幾節課,她在練習的設計上很善於挖掘教學資源,並且是學生熟悉的、能感悟到的資源。如學校附近攤點中食品的合格率爲30;一次性筷子的事例;我國耕地少,人口多;課後小結時“100的熱情和99.9的滿意,0.1的遺憾”等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滲透愛國主義與環保意識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她讓學生練習的形式也多樣,一般的設計都是出於習題,讓生練後你說我評他補充,而李老師是讓學生看了題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突現了自主,也開放了思維,還有新聞解說,真是花樣百出。

五、板書設計精、妙。主要位置板了百分數的意義和重要性,且用了彩色筆作重點提示,下面板書的百分數均爲有代表性的:有分子小於、大於100的,有小數的;還有分母是100的,方便學生區別。這樣精練的板書,既能高度濃縮這一節課的內容,有突出了重難點。

這一節課,從學生反饋的情況看,效果很好,既實現了目標和重點,又突破了難點。體現在:

1、學生會讀寫百分數;

2、學生能說出收集的百分數的意義;

3、做遊戲後能說出輸贏的百分數;

4、能說出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知道百分數不能帶單位等。

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本節課中,教師語言的感染力不夠,沒能很好地激起濃厚的學習氛圍。

總之,通過這一節課,我們不難看出,李老師功底是多麼的深厚,備課是多麼的深入,不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認識分數評課稿14

聽了劉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後,我科的老師評課後都覺得受益很深。劉老師自然的教態,親切的語言,機智的引導都在這節課中發揮出來,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感受。

一、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重要的。教學時,劉老師從熊媽媽分月餅入手,從分4個月餅到兩個,再到分一個,複習平均分的概念時得出每隻小熊分得2個、1個、半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後出示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摺出1/2和1/4,直觀比較它們的大小。課件顯示唐僧分月餅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問題設計有趣味性

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讓學生用紙折出1/4後,給學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這節課總的來說上得很好,這裏提一點小小的建議:

教師在總結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用了一句比較長的話來填空,學生可能理解不夠,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在學生填完後在讓學生用一句比較簡單的句子來總結,如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分母越大,分數越小。這樣的效果也許比較好。

認識分數評課稿15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

《分數除法》評課稿

主評:xx

這節課是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的內容較簡單,如果單純的從形式上去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相信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以來算理往往被忽視,爲了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師這節課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發。下面我做一個簡單的點評,有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明確,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同時,漆老師還準確地抓住分數和出發這個教學重點,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運用規律進行練習等教學過程,進行了()次有效的強化,關鍵的知識得到落實。漆老師對教學素材做了個性化處理。這節課的開始從把8個蛋糕、4個蛋糕、到1個蛋糕平均分給4個同學,最後到3個蛋糕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蛋糕的多少?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教學中爲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師讓學生在小組中動手分圓片。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不僅體現了“在做中積累數學經驗”的主題,而且學生個性在小組活動中得到表現,張揚思維個性化。郭長有評:同時製成分蛋糕的動畫課件,這樣的演示更能讓學生明白分蛋糕的過程,使重、難點得到了突破。既助於學生理解概念,也有助於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孫志忠評:對於本節課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師一起探討:在主動方面:這節課的.內容較簡單,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老師還可以把更多主動權下放。例如:在後面總結規律的時候,教師大可不必一步步帶着學生,可以讓學生自己試着總結,老師適時的點撥即可。分數與除法”重難點強化的次數不夠,後進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學生的個性是不是都得到了體現,是不是還有泡沫?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團隊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增加一次小組活動討論,多一次“做”數學的機會:是提出問題:對於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你有什麼問題?讓學生提出,並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解決。在此活動中,學習的主動權再次下放,即達到了強化重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再次在做中積累數學經驗。篇二:《分數除法》案例設計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