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槓桿評課稿(通用)

其他1.36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槓桿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槓桿評課稿(通用)

槓桿評課稿1

今天我很榮幸觀摩、評析—這位最優秀的物理教師的課《槓桿》。首先我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總體感覺。

總的來說,在聽完王老師的課後,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我覺得這是一節成功的新授課,這節課有科學的學習方式,王老師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參與到學生中間,適時地進行點撥;其次王老師有十分高超的教學藝術,組織、引導、合作、激勵都很到位;更爲重要的是我認爲這節課有真實的學習過程,王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學生,課前學生並沒有做很多的準備,但是課堂上王老師憑藉個人的高素質、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把學生調動得非常好,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但收穫頗豐,所以這節課因爲真實而美麗!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點評

一、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課標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教學過程的評價

1、首先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由生活中用到的彈簧測力計,老師提出用它測出大象重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習的慾望,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的學習興趣中。

2、教學各環節的'銜接自然、緊湊。整節課圍繞着用彈簧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展開,老師留下懸念,用小小測力計可以測出大象重。在認識了槓桿之後,老師設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爲什麼用槓桿可以搬動巨大的石塊?從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探究,老師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深入到各個小組,參與其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槓桿平衡條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面向全體,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最後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了用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以及小白兔分蘿蔔的問題,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完成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了:認識了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及其應用;讓學生會學了:用科學探究方法得出槓桿平衡條件;讓學生愛學了:小小測力計,居然能測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膽創新,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種器具比如撬棒、蹺蹺板、釣魚竿、抽水機的手柄等等,還自備了羊角錘、剪貼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而且讓學生現場撬釘子、起瓶蓋,通過這些設計,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並不遙遠,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4、作業設計新穎。王老師擺脫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行車上有哪些槓桿,學生會覺得作業有趣,而且讓學生經歷觀察自行車的過程,再次認識槓桿,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這樣的作業也符合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教師素質評價

教師的學科基本功紮實,教授知識有深度、有廣度、有技巧。教師的形體語言親切、自然(在找釣魚竿的支點時,親自演示;在介紹槓桿平衡時拿着鐵棍演示轉動和運動的區別,學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語流暢、幽默生動,教態大方親切,情感豐富,多媒體手段熟練(遇到突發狀況不慌張,冷靜處理)。

總的來說,王老師應用嫺熟的教學技巧和全新的教學理念爲大家詮釋了一節生動的物理課,但我還是有點兒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與大家交流,說的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多多批評指正。

1、板書設計稍加改動,就更完美了。這節課的難點應該是對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個人認爲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生活中的槓桿,然後老師用彩色粉筆標出槓桿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範作用,又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力的作用線及力臂的畫法,更好地認識槓桿及五要素。

2、在某些細節還可以再改進。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識點時,王老。

(2)學生畫完力臂時,老師問畫對的舉手,有些學生沒舉手,說明有錯誤,如果此時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該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糾錯,學生對力臂的畫法會掌握得更好。

3、小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

整節課,教師用時大約25分鐘。在總結槓桿的定義時,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再提示,學生總結,用時2分鐘,如果老師給學生1分半左右的的時間小組交流總結,可能效果會更好。在找槓桿的五要素時用時4分鐘,如果教師明確目的,放手讓學生來完成,相信他們也能完成得很好。總之,儘管這節課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這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槓桿評課稿2

很榮幸能在這裏,我想就儲衛明老師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這節課談一點我個人的不成熟的意見。

衆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在複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複雜機械的基礎。

教材通過課文的引言,引起了學生對學習槓桿的興趣,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簡單工具抽象出了槓桿的特徵,使學生對槓桿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槓桿的規律得出了槓桿的平衡條件;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出發,討論了槓桿可分爲三種以及每種槓桿的特點。

“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周老師這一堂課的組織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造的,愉悅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值日生上臺演小品等。

儲老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清晰流暢,教學機智靈活,激勵性語言多,實驗技能突出:如老師自制了蹺蹺板,斜拉橋,垃圾夾等教具,現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節自然一體。

這一堂課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真正意義的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一個課例。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在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接下來我想就科學探究在這堂課的體現略說一二。

我們知道,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創設則是前提的鋪墊,在這堂課中我非常欣賞的是情景的創設。

儲老師首先請值日的學生上臺,用垃圾夾表演怎樣拾起垃圾,教育同學們要愛護校園環境;接着通過一段視頻展示生活中槓桿的例子,有“神奇的塔吊,埃及金字塔”等,教師出示自制的蹺蹺板,請同學觀察,說說你有什麼想法,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爲進入下一個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個亮點是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實驗是檢驗科學結論的唯一標準,證據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通過實驗操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老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如:提出注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在“做科學”中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大門。在前面幾堂錄像課中,有好幾位老師在學生實驗室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東走走,西看看。而周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

當然了,每一堂課都有其遺憾的地方,在儲老師的這堂課中,我個人認爲有以下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教學設計不合理。儲老師是先探索蹺蹺板的平衡條件,再來講槓桿的概念,我認爲這樣導致實驗目的`不明確,研究什麼,爲什麼實驗,這些實驗器材有什麼作用等等都不清楚,使學生不能很好的瞭解實驗,並且我個人認爲不能用錄像來展示實驗過程,多媒體是什麼?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不能依賴於它!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這個實驗簡單易操作,老師完全可以在課堂上演示給學生看,這樣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周老師在實驗前展示了該實驗過程,就失去了讓學生探索的意義了,不是嗎?既然是探索,就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你老師都全部展現了出來,那有何實驗意義呢?

二:這節課的難點應該是對槓桿的認識及力臂的概念的理解。我覺得在這堂課上對該難點並沒有進行突破。什麼是力的作用線,什麼是力臂?課堂中並沒有強調。我個人認爲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副生活中的槓桿,然後老師用彩色粉筆標出槓桿中的幾個名稱,多準備幾個例子。這樣學生或許會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板書沒有設計好。周老師在課前就在大黑板上出好了例題,小黑板上畫好了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這樣會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得出實驗結論。可否這樣做:小黑板上出例題,大黑板上做板書,如槓桿的概念、實驗數據、結論等。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四:練習過多。三十分鐘的課堂,有八分鐘的練習,時間安排不合理,沒有很好的體現探究的過程。我認爲只需設計兩到三道針對性的練習,剩下的留到課後完成,這樣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這堂課的整體效果還不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以上謹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教師批評指正。謝謝!

槓桿評課稿3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槓桿的科學》一課。王老師以親切溫柔的語氣,自然大方的教態帶領學生探究槓桿的祕密,而我也以一位學習者的角度聽王老師的課。對於一位教學經驗尚不足的青年老師來說王老師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學習借鑑。

1、上課伊始老師先創設了開鐵盒蓋的生活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水到渠成的引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在學生演示開鐵盒蓋的同時帶領學生認識了槓桿的三要素:阻力點、支點、用力點。從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和認識了槓桿的三要素。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具體化,學生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這一概念。興趣是學習科學的動力,但是產生動力的源頭是學習的素材。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現實素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探究的慾望。

2、科學課堂的核心是學生探究。而探究並不是學生盲無目的的進行探究,是在老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下,帶着任務和目的進行探究。這節課實驗探究前老師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後進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在此過程老師的語言簡練,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緊然有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實驗記錄表設計得清晰明瞭,因此學生實驗後彙報乾脆利落。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結果發現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槓桿與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學生作爲學習知識的未知者探究過程可能盲無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是很重要的過程。

3、讓知識迴歸現實。這節課中學生認識了槓桿的三要素後,老師通過呈現生活圖片讓學生辨認是否槓桿,並找出槓桿的三要素,同時呈現生活中的實物,如老虎鉗、羊角錘、天平等帶領學生認識變形槓桿。最後,學生探究出槓桿的祕密後,老師又聯繫實際,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應用槓桿的現象,從而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正是讓知識能夠學習致用嗎?

科學課的最大不同就是還須實驗探究,科學講究的是嚴謹與真實。我認爲科學教師應該具備嚴謹的教學態度,求真的科學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學課背後不僅僅是備好課,在備好課的同時更離不開一次次的實驗操作。作爲科學探究的引導者,要引導好學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師在探究過程不僅要考慮實驗的成功,而且要考慮可能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

槓桿評課稿4

一、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新穎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基於國小科學六上《槓桿》的課後延續探究課。這節課由內容雖然簡單,但是經過錢老師的精心設計,設置了3個挑戰項目,教學內容層層深入,步步爲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創設了濃厚的課堂氛圍。

二、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1、在學習的方法上看,錢老師在學生研究槓桿的平衡時,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並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2、從時間的分配上看,對實驗的猜測和討論5分鐘,驗證猜測3分鐘,挑戰第2關10分鐘,本課交給學生探究的時間長達18分鐘,教師在這堂課中僅僅起到了一個主導者的作用,她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引領者、有結構材料的提供者和學習的夥伴和幫助者。

三、教法得當,學法紮實

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爲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本堂課教師的着重點落在如何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訴學生一些簡單淺顯的知識。所以,錢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節課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實驗——數據——規律——驗證五個環節。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標籤:評課 槓桿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