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壓強》評課稿

其他2.56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壓強》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壓強》評課稿

《壓強》評課稿1

今天聽的課是壓強的第二節內容——液體的壓強。

張老師首先在黑板上畫了幾幅圖片,然後,提問學生上節課的知識點的記憶情況,在開始提同學上黑板去操作,去畫圖。接着,就是引入新課,用的是一個潛水員爲什麼要穿那麼厚的潛水衣纔敢進入深海當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課課題——液體的'壓強。張老師思路非常明確,通過四個實驗,在學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間夾雜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與學生一起得到了液體壓強的四個結論: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一點處對個個方向都有壓強且相等;

3.當液體一定的時候,水越深壓強越大;

4.當深度一定時,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中間的過程當中,張老師一直在讓學生們積極思考,小組討論得到的答案與結論,課堂效果非常的活潑和快速。

老師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老師的課前準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課前熱身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隨堂測試是一直進行訓練爲主線,課後作業適當又恰當難度又讓學生在課後還可以鞏固和複習,這個值得我學習;

2、老師上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完全是通過與學生的提問的方式出來的,一直在引導着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很難人可貴,因爲我上課現在還停留着較爲緩慢的師生之間的啞巴交流;

3、老師上課時間的把握度上,堪稱完美,什麼時候開始將知識點,精講還是快速過去,什麼時候開始做習題等等,都是正好的時間,而我有的時候講課留下很多時間,有的時候時間不夠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學習張老師的經驗。

《壓強》評課稿2

一、設疑引入

1、先猜塑料杯裏面有什麼?

2、用塑料杯用力擠,吸在臉上,讓學生猜會發生怎樣的結果?

3、讓學生相關的舉例,來讓學生感受大氣壓強。

4、怎樣將空氣注入塑料杯?

二、觀察實驗(錄像)

1、觀察用機器抽空密封鐵桶出現的現象?

2、導出大氣壓的測量。

三、小組討論:大氣壓有多大?

四、學生用彈簧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

五、觀察實驗(錄像)

六、大氣壓會不會變化?與什麼有關係?通過兩個例子來找規律。

七、學會讀“氣壓計”。

八、練習

評彙報課《大氣壓強》

設疑導入,善於串聯知識點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索問題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陳海鋒教師善於在教學之始設疑佈陣,引導學生去猜測,去預估,去聯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並有一種“欲知詳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一、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1、能較好地通過生動的引入;設疑、實驗、觀察、使學生深入理解大氣壓強的`概念、大氣壓強的測量方法、大氣壓強的變化規律及大氣壓強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實踐、實驗爲研究手段,得出理論和規律,較好地使學生掌握的大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能應用大氣壓強知識計算、解釋、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塑料杯、針筒的直觀觀察,通過錄像的演示實驗觀察和分析,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問題的態度。

二、教學過程的評價。

杜潮奔老師能夠深入分析教材特點,抓住重點,學習興趣以設疑、解疑、啓發、誘導爲主體,以實驗、觀察依據,使學生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新知識,還能學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師依靠教材的知識鏈條關係,將知識點的串聯處理得完美無缺,充分地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即是“興趣―實驗―應用”的教學特點。

三、學生學習活動情況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的思維含量大,啓發性強,例如:先猜塑料杯裏面有什麼?將塑料杯裏的空氣擠出,吸在自己臉上,一放手,讓學生猜會發生怎樣的結果?能否進一步說明怎樣將空氣注入塑料杯裏?

2、學生活動面廣,能夠通過對大氣壓強的計算,消化當堂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學生解答瞭如“壓力煲”爲生活所應用大氣壓強的實例。

四、教師素質方面。

陳海鋒老師語言簡練,但是,生動且科學性強,富於啓發性,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注重多媒體以及實驗等基本教學手段的應用,設計合理。

五、改進建議

陳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體現了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但是,如果課堂教學時間允許,(1)教師可將提問學生的範圍適當擴大;(2)教師可將討論步驟、方法、結果以及一些計算演示呈現在屏幕上。另外,在電教室上課,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和應用。

《壓強》評課稿3

《液體的壓強》一課重點是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難點是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楊老師對教材理解透徹,認真分析了教材的編寫意圖,並結合我校學生的學情及我校生命課堂的理念,把課本知識滲透到生活當中去,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獨立學習、合作交流、創新展示的平臺。

聽了楊老師執教的《液體的壓強》的這一課,我深有感觸,收穫頗多,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感受。

一、這堂課遵循了自學、交流、實踐評價四部學習流程

楊老師用潛水器引入新課,接着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出示閱讀要求,學生自學;然後小組交流:液體內部壓強有何特點?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緊接着小組派代表進行試驗操作,對液體內部壓強特點中的其中一點進行探究驗證;最後,在描述結論的時候,未發言的小組對發言組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整節課下來,流程完善,過渡自然。

二、這堂課營造了一個安全、受鼓勵的`學習環境。

在回答液體內部壓強有什麼特點這個問題的時候,同學們都進行了猜想,並且楊老師叫了很多同學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很多同學都回答了:液體內部壓強跟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的回答不太完善,楊老師就鼓勵他們說:液體內部壓強跟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呢?這樣一來保護了學生的回答,同時提高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三,這堂課發展了學生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鼓勵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表達。

在教學設計中,楊老師爲學生創設了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表達空間。在小組代表上臺展示的環節中,讓學生自己選擇講臺上老師準備的器材或者選擇身邊的器材進行探究,發展了學生的理性思維,沒有展示的小組對展示的小組探究的過程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鍛鍊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建議:如能準備兩種不同的液體供學生探究,那麼這堂課將會更加完美。

《壓強》評課稿4

柯老師的《液體壓強》一節課,有着全新的教學理念,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展開教學。教學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把握準確,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度自然,科學知識用學生實驗或是演示實驗進行體驗,能恰當地運動用了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

本節課通過海綿能形變,因爲受到了壓力,壓力越大,形變程度也越明顯進行類比引入液體對其它物體或是本身也有壓強。 然後通過學生合作實驗、老師演示實驗開展教學。本節課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學中,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以小組爲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法。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親身體給獲得知識。小組分工明確、合作默契,一齊動手,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性很高,實驗的效果也不錯,各組的實驗都非常成功。在涼討論的過程中,柯老師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的實驗情況、記錄進行涼、查毒補充,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這會更加比較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確的運用各種科學學習方法,如控制變量法,類比法,轉換法。其實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科學地進行科學方法探究。

三、這節課,我深深的感受到學生學會傾聽的重要,可能還有的實驗並不能也親身體驗其過程,所以在交流學習時如果不認真傾聽,怎能談得上是學習,課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 在交流時,因爲學生沒認真傾聽,顯得有點亂需進一步完善。

課堂永遠是一門缺限的藝術,本節課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體深度對壓強的影響,向容器中不斷加入水,柯老師根據實驗現象學生說液體壓強與濃度有關,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理解成液體壓強與液體質量有關,因爲加水時液體深度是增加了但液體質量也增加了,如何把這個難點突破,可以用兩根粗細不同的玻璃管,兩端都開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兩根管中加入等質量的`水,這時學生會發現,細的那根管橡皮膜形變明顯,其實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變不明顯,這樣通過對比實驗,學生對液體壓強與深度有關而不是與質量有關。

總之,這節課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給我的感觸也頗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吸收、借鑑,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壓強》評課稿5

趙老師這節課整體設計思路比較清晰,教學環節自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以問題推進,層層深入,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學用語比較精煉,教態自如,在課堂上與學生走得比較近,親近學生對於新課堂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能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課堂氣氛較爲活躍,學生的參與性較廣,舉例貼近學生生活,不過在力的圖示講解畫圖中不夠詳實,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嚴格地以尺規作圖、步驟完整地體現在課堂中,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步驟慢慢地學會力的圖示,同時可以使學生在腦海裏形成科學作圖所要求的嚴謹性和規範性。現從課堂觀察量表的觀察角度對這節課評課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引課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視頻:人躺在釘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錘子砸石頭,石碎而人沒有受傷。再用對比演示實驗,增加可信度,設疑質疑,打開學生想象,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2)體現了科學是實驗科學的特點:本節課科學實驗貫穿整個教學始終,教師在設計實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設計合理,在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實驗(課本)改爲仿釘板實驗來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更容易使學生感到實驗的可信度;把課本的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探究,讓全體學生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本節課設計的拓展實驗:利用斜面壓力變化實驗來說明壓力不一定等於重力,突破了本節的難點,設計巧妙。

(3)教師的提問採用以問題推進、層層深入地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所舉實例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舉了大量增加、減小壓強的實例,並進行分析,體現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5)師生互動較好,大多數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預設目標達成度較高。

二、不足之處:

(1)在概念的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理解。本節在壓強的概念的引入爲難點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積要具體講解,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2)本節課沒有討論和合作交流過程,使學生缺乏這種能力的鍛鍊。

(3)反饋不足:學生回答積極性不夠高,沒有進行反饋訓練。

(4)視頻播放出現倒放現象。

《壓強》評課稿6

今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壓強》一課,對於朱老師的課說下自己的看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壓強。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之後,再學的氣體壓強。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壓強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

朱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啓發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開展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大氣壓的存在實例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並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爲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爲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從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爲什麼紙沒有掉下來?”“是不是因爲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下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並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說,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熱水,再倒掉後蓋緊瓶塞,使瓶子變形;還有用嘴吸紙杯,吸管喝飲料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爲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學生實驗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紙杯,可以使學生看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壓強”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如果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裏力氣大的2個男同學來拉,可能反差的效果會更明顯。

4、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教師的語速過快,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壓強》評課稿7

氣體的壓強實際是分成三部分:大氣壓強、流體壓強、一定質量的氣體的壓強。這部分內容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任老師執教本節課從呼吸氣感知空氣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實驗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到分析實驗中怎樣顯示大氣壓的存在,再回到實驗現象的解釋。一步步,由現象到理論。在此基礎上,以實驗爲載體,以現象爲模型,設計測定大氣壓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停地提出問題,不停地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交流討論,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程序。一改以往的教學學生缺少一種自己探究的`經歷和過程,缺乏思維的深刻性的弊端,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的要求。

探究型教學模式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有可能的實驗方案,並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去驗證自己方案的可行性。這樣一來,學生潛在的那種探究熱情立即被激發出來,教師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學生也能想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比總結各種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學習物理的思維素養,也能在自己大膽的設計中嚐到了甜頭,奠定了探究學習的基礎。

商榷:學生自備的實驗器材稍少:注射器應該很容易收集或買到,若四名學生一組估測大氣壓的值,教學效果可能更好。

借鑑:注重實驗教學,創新改進實驗,想方設法彌補學校儀器不足對教學的影響。如本節課估測大氣壓的實驗任老師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學模式更適合國中的物理教學,讓孩子經歷探究的過程,發現知識。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夠,總是擔心時間不夠或是擔心孩子得不出什麼結論,這一點任老師這堂課給了我很好的示範!

《壓強》評課稿8

本節課是一節有創意、較爲生動的教學演示課,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得當,體現了科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設計巧妙、直觀、生動,整個實驗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感性到理性,生動、深刻,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一、教學過程亮點

(1)課前準備充分,課件,實驗器材課堂安排等都很好。能應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解決新問題。從課堂作業完成來看,預設目標完成很好。

(2)多媒體應用合理,步步逼近,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學生實驗增強了學生體驗,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知識的應用。

(3)引課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動畫:人坐在在木板上,木板凹陷下去。再次展示一個小資料,大家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是什麼原因使玻璃管壓成了粉末呢?設疑質疑,打開學生想象,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慾望。

(4)體現了科學學習是實驗科學的特點:運用各種活動展開生生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合作交流能力。把課本的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探究,讓全體學生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5)師生活動相得益彰,運用提問,藉助活動,推進教學過程。

二、改進意見

但是教無定法,每一位老師對每節課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現談談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進的建議。

(1)學生大部分能掌握新知識,但有的學生不能掌握,例:對比壓力與重力作用點時部分學生答不出。這時老師隨手拿起講臺桌上的花露水瓶重重往講臺桌上一放問:“花露水瓶給桌面的壓力作用點在哪裏?”老師提問後學生找不到問題指向性時老師有點心急,語速有點過快。

(2)在概念的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理解。本節在壓強的概念的引入爲難點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積要具體講解,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3)本節課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太少,老師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最終獲得答案。

(4)問題設計不夠充分、語言不夠精煉。

(5)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本節課的`知識點有點過多,學生基礎不是很紮實,部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有一定的難度。最後提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後,關於壓強的計算講解很倉促,並沒有相關的練習。

(6)在學生提出猜想時,老師不應該對猜想帶有過多的指向性痕跡,否則探究性實驗就可能變成驗證性實驗。估計有的同學會提出壓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與接觸面的材料有關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多種猜想之後,老師再從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等方面逐步篩選,確定探究的課題,不能因爲教師的種種原因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

《壓強》評課稿9

玲玲老師的《液體的壓強》一節課,有着全新的教學理念,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展開教學。教學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把握準確,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度自然,恰當的運用了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以小組爲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法。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小組分工明確、合作默契,一齊動手,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性很高,實驗的效果也不錯,各組的實驗都非常成功。

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玲玲老師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的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另外,在這節課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了學生學會傾聽的重要,可能還有的實驗並不能也親身體驗其過程,所以在交流學習時如果不認真傾聽,怎能談得上是學習,課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時,因爲學生沒認真傾聽,顯得有點亂,需進一步完善。

總之,這節課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給我的感觸啓發也頗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吸收、借鑑,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壓強》評課稿10

聽了這堂關於《大氣壓強》的公開課,我有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1、本節課中老師注重學生的體驗,通過一些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體驗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以及大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科學結合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科學的意義。由於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往往會考慮到課本知識的連貫性,或者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只能講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事例。但是從學生長遠的發展來看,在教學中加入適當的知識拓展,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3、把科學史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對於新課程的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也是科學精神的.傳遞。在學習過程學生有了有關科學史的內容,促進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

4、關於物理知識內容,如何上,才能讓學生有真正的知識取得,也是我聽了這一節課,對自己教學的一種反思。很多知識,學生在國小階段都學過了很多,在中學中學生學些什麼就是我們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

《壓強》評課稿11

今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壓強》一課,對於朱老師的課說下自己的看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壓強.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之後,再學的氣體壓強.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壓強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朱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啓發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開展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大氣壓的存在實例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並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爲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爲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從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爲什麼紙沒有掉下來?”“是不是因爲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下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並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說,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熱水,再倒掉後蓋緊瓶塞,使瓶子變形;還有用嘴吸紙杯,吸管喝飲料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爲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學生實驗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紙杯,可以使學生看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壓強”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如果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裏力氣大的2個男同學來拉,可能反差的效果會更明顯.

4.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教師的語速過快,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壓強》評課稿12

綜合組在推進“生命課堂”進程中,每一位老師都在學習,也在進步。黎老師新授的《壓強》是一節以實驗探究爲主的力學課程。以下我從生命課堂的基本特徵對黎老師的課進行得要的評析。

一、營造安全、受鼓勵的學習環境

黎老師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解決問題時其實有的不太科學,黎老師注意保護學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勵學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學生敢於表達,也樂於表達。如果黎老師的評價更機智一點,效果肯定會更好。

二、遵循自學、交流、實踐、評價四步學習流程

引入課題後,黎老師讓學生帶着幾個問題自行閱讀教材,然後合作交流解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這一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展現較好,小組之中分工合作,解決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最後老師給出評價,整個流程較好順暢。在探究環節中,如果黎老師讓學生上講臺邊演示邊講解應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三、強調學習行爲的自主、真實、有效

從獨學、對學到羣學,不管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黎老師始終尊重過程的真實性。這一點做得比較好。

四、發展理性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這一點黎老師還可多訓練學生,當一組同學把他們的實驗方案呈現出來時,黎老師只是自己做了評價,其實學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學,其他組的同學也能從中發現問題,並在他的基礎上加以完善,這樣長久地訓練學生,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更好地培養。

總的來說,黎老師的課進步了,“生命課堂”的理念滲透到了每一個環節,他在成長,聽課的我也在成長,有了我們共同學習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課堂”的推進中,我們會做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