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典故素材通用15篇

歷史2.43W

歷史典故素材1

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歷史典故素材通用15篇

燕昭王因國中沒有能攻善守的將軍深感頭痛,他的謀士郭隗給他講了一個國王花費千金買來千里馬屍骨的故事。燕王聽了這個故事茅塞頓開,當即重用郭隗,給了他崇高的禮儀和優厚的待遇。各國賢臣良將見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愛,便紛紛前來投奔,一時燕國人才雲集。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有政策優勢纔有人才優勢。要讓真正的千里馬脫穎而出,需要伯樂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平公開的賽馬規則和遴選機制。

歷史典故素材2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壯慫人膽”的典型例子。與醉打金枝相關的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在家宴後,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昇平公主的故事。

昇平公主嫁到郭家後,不改往日金枝玉葉的做派,在郭子儀的壽宴上拒不行禮喝高了的郭暖藉着酒勁,施以老拳,郭子儀連忙把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宮請罪。最後,在皇帝和郭子儀的調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昇平公主從此變得賢淑無比。

歷史典故素材3

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爲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爲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典故素材4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會試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場風波,不過還好,最後總算沒有出現嚴重後果。但這場科考爭鬥,是一個官場內部派別鬥爭明顯的典型事例。

在當年的會試中,主考官是左都御史、山東諸城人竇光鼐。竇光鼐在地方爲官時曾經長期主持浙江全省的“學政”,主管教育和考試等事宜。他脾氣耿直、辦事認真,還曾揭發過富勒渾、陳輝祖、王亶望等地方官員的貪腐罪行。這些人都是和珅的爪牙,因此和珅一直嫉恨竇光鼐,總想找個機會將其致於死地而後快。而朝廷中的另一重臣紀曉嵐卻十分欣賞竇光鼐,對他多有維護。因此竇光鼐沒有受到和珅的陷害。

竇光鼐在主持這次會試中,堅持以文取士、公平競爭,結果發榜時發現頭兩名皆爲浙江人且爲親兄弟。第一名(會元)是弟弟王以鋙,第二名是哥哥王以銜。二人在通過了浙江省的童子試和鄉試後結伴來到京城參加會試。此次兄弟二人聯名高中,引起了社會輿論的一片譁然。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按康熙皇帝1712年的聖旨規定,每省二十八名舉子錄取一名(臺灣省每十人錄取一名)。一直以來,在科舉考試中搞省際平衡的配額制已經是個慣例。第一名(會元)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話,那麼第二名就絕對不應該出自浙江省了。

由於當時的南北地域之爭,社會輿論對兄弟兩人同時高中意見很大,而且王氏兄弟又是竇光鼐任浙江學政時所賞識的門生。在發榜前,副主考官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主張調一下,第二名換別的省份的考生。但是,竇光鼐堅持名次不用顧及籍貫,力主按原批閱意見發榜。

竇光鼐在當時中國的教育存在着地域不平衡的狀況下仍然堅持以文取士、公平競爭的原則,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何況又遇到了發榜時頭兩名皆爲浙江人且爲親兄弟這一千年不遇的現象。也正因如此,當王以鋙、王以銜二人被錄取爲第一名、第二名時,纔會“羣議譁然”,竇光鼐的做法激起了其他各省官員的強烈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和珅感覺到打擊竇光鼐的時機已經到來。當時,正是和珅氣焰熏天的時候,於是他便藉機推波助瀾,先是奏請乾隆皇帝磨勘試卷——對答卷進行復查。他還向乾隆皇帝彙報說,他懷疑竇光鼐或是爲了顯示其政績,或是與王氏兄弟試前有染而收下了他們的鉅額賄賂,因此向他們泄露了試題。乾隆皇帝聽後也感到很詫異,不禁懷疑起來,決定重派紀曉嵐作爲主考官對答卷進行復查。

爲了平息全國省區的鬥爭矛盾,紀曉嵐會同相關諸位官員,經過反覆逐字逐句進行評點,從雞蛋裏面挑骨頭,覺得王以鋙的試卷“語句多有瑕疵”,取消了他的會元和參加殿試的資格。但王以銜可以繼續參加殿試,王以銜的會試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主考官竇光鼐降級爲四品官員,並強令他立即退休。不管怎麼說,從當時中國的教育水平來說,南方各省還是要高出其他地區一大截的,因此還要繼續維持省際平衡的原則。這也是朝廷和社會都能理解的。

會試完了是更高一級的殿試。殿試時,和珅爲讀卷官。因爲和珅不滿此次會試結果,所以就儘量詆譭此次殿試。殿試結束,和珅向乾隆皇帝奏請,說此科所取貢士質量很差,選不出十份優秀的試卷來讓乾隆閱讀,只能將前八名的試卷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想以此來激怒乾隆。乾隆親自審閱了八份答卷,認爲這幾份答卷都相當優秀,並排定了名次,當場拆開彌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銜。和珅等讀卷官員面面相覷,乾隆便解嘲:“朕總不至於有通關節的`嫌疑吧!”乾隆覺得此事有些滑稽,不無譏諷地對和珅說:“那麼,你二人難道也有私情嗎?”和珅回稟:“此次閱卷諸臣皆秉公以待,絕無私弊,如有失當之處,何妨另換一名?”乾隆帝嘆道:“如此看來,王氏兄弟在會試中聯名一二,實屬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測知,既已拆封,豈能再換?”皇帝金口玉言,王以銜爲頭名狀元由此一錘定音。弟弟王以鋙後來被恩准補考嘉慶六年(1801)殿試,由進士步入仕途。

歷史典故素材5

事例內容

左思是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在小時候,左思的才貌並不出衆,他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他父親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到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決心撰寫《三都賦》。

爲寫《三都賦》,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創作。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裏晝夜寫作,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卻受到了譏諷。一看是無名小卒寫的文章,文人們根本不認真讀就把它批得一無是處。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甚至說,“左思寫成的東西只配給我用來蓋酒罈子!”

左思後來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爲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讚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不值一提。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爲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爲這篇文章寫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文人們都對它稱讚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的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人們競相傳抄這篇千古名賦,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從此留下了“洛陽紙貴”的典故。

後人常用“洛陽紙貴”形容作品爲世所重,風行一時。

小編解讀

從屢遭白眼到“洛陽紙貴”,左思最終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遭遇到冷眼、非議與侮辱。面對這種際遇,有人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喪失了自信,甚至不堪承受重壓,就此沉淪;有的人,比如左思,卻將屈辱當做向上的動力,激勵自己發奮圖強,終獲成功。

歷史典故素材6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爲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矣”。至於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闓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歷史典故素材7

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爲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爲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歷史典故素材8

多一些風雲氣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任環在江陰督兵迎敵。兒子派人前去問候,任環回了封家書,直言:“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只是要我回衙。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任環的家書,鼓盪着風雲氣。“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寧?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討,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幃榻耶!”

他告訴兒子:幸而承平,則父子共享太平之福;不幸有變,只有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一個人有沒有風雲氣,體現其襟懷格局的大小;一個民族風雲氣強不強,關乎其能否邁出鏗鏘步伐。

歷史典故素材9

多做“無當時譽”之事

東晉的謝安因淝水之戰而廣爲人知,然而對於江蘇江都的百姓來說,更感念的是他築埭治水的千秋之功。據載,爲杜絕因旱澇頻繁而導致的莊稼連年歉收,謝安帶領民衆在甘棠以北築起攔水大堤,時稱“埭”,這種“埭”,“隨時蓄瀉,高下兩利”。

《晉書》評價謝安的這一功績是“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爲人所思。”

歷史典故素材10

以逸待勞

戰國時期,經過兼併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爲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築了長城,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

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爲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駐地設置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爲士兵的伙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爲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後,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爲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裏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爲守將膽怯。趙王認爲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纔敢領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爲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爲士兵改善伙食。李牧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願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爲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着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敵人騎兵十餘萬。接着,李牧又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族,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

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爲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以弱示敵,從心理上麻痹敵人,讓對手產生輕敵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匈奴崛起後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取得趙匈之戰的大捷,從而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西拒強秦,意義非凡。同時,在此戰中,李牧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堪稱戰爭的典範。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着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爲消極被動的等待。

歷史典故素材11

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爲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後,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爲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着兒子住在王宮裏。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裏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傢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於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裏,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裏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着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着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裏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並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爲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着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裏。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歷史典故素材12

廉頗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爲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着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爲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着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着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裏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爲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爲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着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爲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爲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爲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爲了這個,我寧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着上身,揹着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裏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歷史典故素材13

時光流逝中,那些俊美的臉龐固然被沖刷不見,可美麗的傳說卻因此流傳下來。隨着這些傳說的一點點濃縮,終於,匯成了其中的精華,寫在典故——這古典文學與古代歷史共同的竹簡上,千年不朽。

沒有李夫人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但一樣擁有雄厚的資本體系和一樣龐大的粉絲羣。當人們對四大美女頂禮膜拜的時候,很少想到會追尋另一種人。於是他們,這些中國古代傳奇的美男人們從在歷史的回眸中走了出來,重新帶給我們超常的韻味和震撼。

他們風靡了幾個世紀,他們也鑄就了許多傳奇。

潘郎車滿——潘安篇

晉朝的大文學家潘岳,字安仁,人們習慣稱他潘安。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美男子,首推潘安宋玉。就算是在明代的傳奇小說《金瓶梅》裏王婆總結出的完美男人的五項指標中,第一點也是要貌若潘安,其美貌對於中國人美男審美觀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潘安本人文采出衆,有“潘江陸海”之並稱。風靡一時卻至情至孝,然在史書中多有惡名。原因只要是因其情操不堅,趨炎附勢,據說看到王公大臣出門時馬車捲起的煙土就倒身便拜。不過節操歸節操,說到俊美,潘安自是當之無愧。他是一個傳奇。

潘安住在晉都洛陽時,經常坐着華麗的車子,到郊外去遊玩。當地的婦女聽說潘安要經過,都想一睹他的風姿。所以一路上潘安車子後面總會有一大羣婦女,甚至有些老太婆也摻雜在裏面。她們爭着往車子裏投擲水果,以表示傾慕之心。潘安每出去一趟,黃昏時分就會滿載而歸。

能有如此的影響力,不愧是一個傳奇;而又對妻子能忠貞不渝,比起當今娛樂圈,算是真正不朽的傳奇。

看殺衛玠——衛玠篇

衛玠風神秀逸,體白如玉。駕羊車上街,對比之下還是人比羊白,因此衆呼之爲“璧人”。

衛玠之美不僅能征服女子,有時連男人看了也會怦然心動。衛玠的舅舅,平日裏自負風度翩翩英俊倜儻的驃騎將軍第一次看到自己素未謀面的外甥時,竟然一下子呆住了,哆哆哆嗦嗦地說:珠玉在側,使我形穢!

然而衛玠的傳奇並不止這些,更甚者莫過於衛玠之死。時年27歲但早已美名遠播的京城美男衛玠來到建業之時,當地的婦女老少自然是全城轟動,引發了狂熱的追星熱潮。爲了競相一睹衛玠“風神秀異,不堪羅綺”的玉容,全城的百姓將所有衛玠途經的街道都圍了個水泄不通。衛玠從小體弱多病,弱不勝衣,又一路輾轉避難南下的,在人羣中可謂舉步維艱。最終的結果是,自己多病孱弱的身子骨沒經住粉絲的熱情巨浪的考驗,沒幾天便香消玉殞,史稱“看殺衛玠”。

他真的是一個傳奇,這樣的傳奇也不會再有第二個。

側帽風流——獨孤信篇

西魏名將獨孤信,少年英雄,精於騎射,俊美非凡。又因出身於鮮卑貴族之家,更擅於修飾,因此自少年時便被稱爲“獨孤郎”。彼任秦州刺史時,一次外出打獵,興高忘反,回城已是日落時分。城門將閉,獨孤放馬快馳,帽子被風吹斜而未知。鮮衣怒馬,翩翩少年,夕陽晚照,冠帽微斜,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馳,疑似神仙下世。衆人一時心嚮往之,但買馬習射是來不及了,於是——

翌日清晨,秦州城裏有了新的潮流:不管是封疆大吏還是尋常百姓,都故意把帽子戴歪,只盼能及上獨孤公子萬一……

納蘭性德早年的《側帽集》最初便是源於此,能讓如此的文壇名士仰慕至此,他也可以算是一個傳奇。

不是王菲,但他們確實都是傳奇。除了這些,其他的美男人們也還有許多的典故和傳奇……

歷史典故素材14

典出《楚辭·漁父》。

戰國時楚國人屈原,是的詩人。他因饞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帶流浪。有一天,面色憔悴,身體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詩,一個老漁翁見到他,就問:

“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爲世人都骯髒只有我清白,衆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漁翁說:“聖人應該不拘泥於一物,應隨事物變換而變換。既然世人都骯髒,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帶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於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會先把帽子上的灰塵彈掉再戴上去;剛洗完澡的人,也一定會抖乾淨衣服。我怎能讓乾淨的身體去沾染俗世的塵埃呢?我寧可投江餵魚,也不能那樣做。”

漁翁聽了笑笑,就划槳離開。邊劃邊唱道:“滄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河水濁啊,可以洗我的腳。”

漁翁的意思仍是勸屈原不可過於清高,人應隨波逐流,適應塵世的生活。但屈原沒有聽進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後來,“滄浪濯纓”這一典故,用來表示保持高風亮節,或表示避世脫俗;也用於表示隨波逐流,混同世人。

歷史典故素材15

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標籤:素材 通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