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經典歷史典故彙編15篇

歷史1.31W
經典歷史典故1

在宋代有一則民間流傳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親到地藏菩薩前許願,沒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兒子高中了狀元。但是這位狀元郎卻並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別多,他得知母親要帶他來九華還願,便翻閱了一些史書,知道地藏菩薩是在唐代時期示寂的,於是心生一計:母親跪拜藏菩薩時,就把母親的金釵撥下往地藏菩薩真身的腳上插。

經典歷史典故彙編15篇

這時奇怪的現象出來了,插進去的金釵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狀元郎便心生害怕,再次使盡力氣也撥不出來。狀元惶恐,對地藏菩薩像說:“說你無佛卻有佛!”話還沒說完,金釵就隨手被撥了出來,同時,在金釵撥出來的地方涌出了血漿。

狀元郎極爲駭異,便急急逃離九華山。當時九華山的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性情暴烈,見到有人對地藏菩薩不恭,就要去懲罰。地藏菩薩不許,並說這狀元郎是他當年身上的一個蝨子,不小心被他拍死了。狀元郎今生的刁難,是有因緣的。

韋陀菩薩聽了,依然是怒氣未平。地藏菩薩算出狀元郎已經走出了九華二十餘里地,就對韋陀菩薩說:“你執意懲罰,只追五里吧。追上了任你懲罰,追不上就算了。”

韋陀菩薩怒火中燒,根本沒有聽清楚地藏菩薩的話,就點頭答應,於是急急追趕狀元。追到一個叫五溪的地方,看見狀元倉惶逃竄,就一鞭子把狀元打死了。

韋陀菩薩打死狀元后,回來覆命。地藏王見韋陀菩薩氣頭上把五里聽成了五溪,竟追出了二十里打死了狀元,心生不忍,就讓韋陀菩薩到別處護法,把他趕出了九華山。但是佛教不能沒有護法,於是就請來道教的靈官作爲護法神。至今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前的護法還是靈官。

話說韋陀菩薩離開九華山之後,許多地方都不肯收留,路過湖州,沒想到湖州竟然成了收留韋陀菩薩的地方,因此,湖州便成爲了韋陀菩薩的人間道場,並且在湖州,還有一個寺院就叫韋陀寺。

經典歷史典故2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意思出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是指不相同的兩件事不可同時做到,或兩個不相同的目的不可能同時達到。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就捨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麼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別人吃,飢餓的路人不肯接受;施捨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爲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經典歷史典故3

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溼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于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于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爲明君

經典歷史典故4  克己奉公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祭遵傳》。

【釋義】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爲重。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爲重。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爲公。

【歷史典故】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知書達理,賢孝博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時,祭遵前去投奔,劉秀便將其收到帳下。劉秀髮現祭遵爲人正派,做事講究原則,便任命他爲軍市令,負責軍營的法令,管理軍紀。祭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爲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後,依法把這名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欲降罪於祭遵。有人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這樣號令三軍纔有威信,保證以後再也沒人敢以身試法了。”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笑着說:“這個侍從死得太妙了,他一個該死的人讓我看到了我的營帳中的兩個賢人。”於是,他不但沒有降罪於祭遵,還提升他爲刺奸將軍。後來,祭遵因屢立戰功,又被封爲徵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爲人廉潔,爲官清正,做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成長心語】

“克己”,便是要對自己有要求,有一個時刻不能鬆懈的標尺。貪、嗔、癡,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誘惑,但不同的人在誘惑面前的表現卻大不一樣。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成爲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這應是我們對自己的最起碼的要求。“奉公”,是一種爲自己所在的團體貢獻力量的義務,是一種維護自己所在團體的公平與公正的義務。以法律和法規爲行事的準則,以共同利益爲行爲的目標,以衆人的幸福爲己任,這樣的人生纔有價值。

經典歷史典故5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幹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着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着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捨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臥牀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爲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着說:“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豔遇或遇豔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樑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爲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裏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麼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裏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罈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纔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裏。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篇四:坦腹東牀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爲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雲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裏現一隻腳爪,那裏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後人把“一爪一鱗”說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爲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爲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爲槔。”

爲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爲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擡頭望了望他說:“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說,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着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事情!”

後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爲自己的守舊行爲辯護。

經典歷史典故6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貞元中進士以後,先後任過監察御史、國子監博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因直言鍼砭時弊,諫阻唐憲宗,曾經兩次被貶。當他諫阻唐憲宗李純迎佛骨一事時,被貶爲潮州刺史。上任後,他看到當地鱷魚爲患,百姓不堪其苦,曾寫下有名的《祭鱷魚文》,並用炮轟、鼓樂助威等手段驅逐鱷魚,致使鱷魚銷聲匿跡,百姓得以生息,史書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據傳,在退鱷魚之後,一位地方名士爲紀念韓退之的功績,曾擬下了這樣半副對聯:“惡水惡魚,韓退之退之。”

千百年來,此聯無人對出,一直被視爲絕對。我黨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博學多才,當他讀完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後,豁然開朗,靈感涌發,奮筆疾書寫道:“好書好語,謝覺哉覺哉。”此聯對得虛實恰到好處,可謂天衣無縫,終於使千年絕對有了完美的答案。

經典歷史典故7

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慾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慾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羣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經典歷史典故8

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荀子·法行》王公束脩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爲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衆,橫爲讒佞所構毀。《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經典歷史典故9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和(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

【釋義】同室: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泛指內部鬥爭。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長得特別漂亮,人見人愛。下大夫公孫楚和上大夫公孫黑見過她之後,都想娶她爲妻。下大夫公孫楚送了聘禮,訂爲未婚妻;上大夫公孫黑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來禮物,強作婚約。公孫楚與公孫黑都是貴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去請教執政子產。子產聽了徐吾犯的講述後說:“因爲國家政治不清明,所以纔會出現兩個大夫爭奪妻室的事情,這不是你的過錯,還是讓你的妹妹自己做決定吧。”

徐吾犯讓二人分別來求親。公孫黑穿着華麗的服裝,將聘禮置於堂上;公孫楚穿着軍服,在院中射箭,接着跳到車上離去,他沒有再送禮,因爲之前他已給過聘禮,認爲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內認真地觀看了兩位大夫的行動,選擇了自己的情人。她認爲公孫黑確實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孫楚表現出了男子漢氣概,決定嫁給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見,徐吾氏遂同公孫楚結爲伉儷。

但這件事情到此並未結束,失敗的公孫黑很不甘心,一氣之下,全副武裝闖入公孫楚的家中,聲稱要殺死自己的堂哥,以奪取徐吾氏。公孫楚聽了他的話也不甘示弱,執起武器與公孫黑打鬥起來,結果在打鬥中,公孫黑不幸被擊傷。

【成長心語】

如公孫黑與公孫楚這般同室操戈的事件,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或爲名利,或爲美女,或爲權勢……無論是爲了什麼,這樣的事情不斷髮生,直到今天,它還在上演。其實,家不但是可以躲避風雨的港灣,還是你茁壯成長的土壤。兄弟姐妹間雖然免不了爭吵,但畢竟是孩童往事,最終不會妨礙血濃於水的親情發展。放眼今天社會,有許多家族企業皆由兄弟姐妹攜手合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聯手經營、相互激勵、共渡難關,最終成就一方大業而受人敬慕。所以,兄弟之間一定要互相幫助和扶持,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成長、進步,成就事業。

經典歷史典故10

百尺竿頭

宋朝時期,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他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總是會深受感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去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雖然很多,但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爲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大師指着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纔是真正的高峯。

經典歷史典故11

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爲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爲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裏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閒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經典歷史典故12

古人稱天爲一、地爲二。所以天地相加爲三,三即成爲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於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爲不端的人統稱爲"不三不四"。

經典歷史典故13

【出處】《二十四孝》。

【釋義】親自品嚐湯藥的熱度,是孝順的一種表現。

【歷史典故】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初封代王,後來繼承皇位,即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母后很孝順,從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臥牀不起。劉恆親自爲母后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后的牀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爲母后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后喝。

劉恆孝順母后的事,在朝野廣爲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後人爲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爲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長心語】

自古道:“久病牀前無孝子”,而劉恆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爲先,因爲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爲如此纔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打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經典歷史典故14

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衆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爲。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經典歷史典故15

【解釋】: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歷史典故】: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領兵救趙。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標籤:彙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