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有關歷史典故(通用15篇)

歷史2.71W

有關歷史典故 篇1

刻畫無鹽

有關歷史典故(通用15篇)

典故: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時,周豈頁任尚書左僕射,當時朝中宦官們認爲他爲人高潔,把他比作樂廣。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爲高潔的人物,但周豈頁卻認爲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當庚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他很不高興,說怎麼能拿醜的東西來比喻美的呢。

有關歷史典故 篇2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歷史典故 篇3

解放初,莊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爲“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嘆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說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爲“碎盤橋”.

有關歷史典故 篇4

有關歷史典故 篇5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着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着鐮刀,繫着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爲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爲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着此事,這足以作爲我們的借鑑啊!”

智慧小語: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爲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登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爲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爲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子的衆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共有兩個啓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纔是啊!

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農山,子路、子貢和顏淵陪從在旁。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會,長嘆一口氣說:“唉,你們幾個談談各自的志向吧,我將從中選擇。”

子路於是走到前列說:“我希望用白羽裝飾起來的箭,把弓扯得像滿月一樣;用赤羽裝飾起來的旗幟,像日色一樣的燦爛。嗚鍾擊鼓的進軍號響徹雲霄,旌旗鋪滿大地。我獨當一面出來抵抗,一定能夠拔下敵人的旗幟,佔領廣闊的土地,大奏凱歌。”孔子聽了說:“你真是勇敢過人啊!”子貢也走到了前列來說:“我希望齊國和楚國在廣闊的原野上打起來,兩國的防禦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兩國兵馬揚起的塵土飛揚在一起,彼此拔出刀來,扭結在一起。於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齊楚之間陳述自己的意見,把戰爭導致的利害關係加以推論,以解決兩國的兵患。”孔子聽了說:“你真是能言善辯啊!”顏淵卻避而不答,孔子問:“怎麼唯獨你沒有志願呢?”顏淵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他們已經說了,我還要說什麼呢?”孔子說:“各人談各人的志向,你還是談談吧。”顏淵於是回答說:“聽說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個器皿裏,堯王和桀王不領導一個國家,因爲不是同一個類別。我願得遇聖明的君主,幫他施行禮治,以禮樂教育、感化百姓。使他們在城市裏不必設防,兩國邊境不越境,將兵器鑄爲農器,把軍馬放在平原大澤中去,百姓們沒有怨女曠夫的憂思,國家沒有戰爭的災難。那麼,子路的勇力、子貢的辯巧,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孔子聽了嚴肅地說:“你真是有德行啊!”子路問:“夫子您選擇哪一個呢?”孔子說:“不損害財力,不危害百姓,又沒有浮誇的話,就要推顏淵了。”

智慧小語:子路驍勇善戰,希望披上鎧甲,迎戰於敵軍,凱旋而歸;子貢善辯,希望遊說兩國之間,以辯才解決爭鬥;顏淵願以德輔佐聖王,以禮樂治國,希望百姓們安居樂業,變兵器爲農器,永離戰火硝煙。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立志需要謹慎,立志的方向與目標,應以利他爲出發點。一旦選擇錯了方向,會將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

侃侃而談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侃侃而談”指不慌不忙地談着。

有關歷史典故 篇6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纔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有關歷史典故 篇7

屋下架屋

典故:東晉時,南京有一個叫庾庾闡的官員,寫了一篇《揚都賦》,呈給庾亮,庾亮對這篇賦文大爲讚賞,對衆人稱此賦可與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相媲美。太傅謝安聽說此事後,對人說:“不能這樣搞啊!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個屋子罷了!什麼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學習,那就難免淺薄了!”

有關歷史典故 篇8

1、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隊伍要經過韓、魏兩國。隊伍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隊伍,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爲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爲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爲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爲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後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2、圖窮匕見(xiàn)

戰國末期,秦國很強盛,就不斷出兵侵佔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佔了趙國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並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爲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於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於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裏。地圖裏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後,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裏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後,登上宮殿的臺階。這個時候,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着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裏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個時候,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後邊緊追。這個時候,秦王的衛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士殺死了。

後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後,真相終於暴露出來了。

3、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4、孺(rú)子可教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爲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後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有關歷史典故 篇9

出自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釋義環是指的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燕是指的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形容女子形態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藝術作品風格不同,而各有所長。

有關歷史典故 篇10

孺子牛

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爲一國之君竟然口裏銜根繩子,讓荼牽着走。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爲國君。景公死後,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 :“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所以,“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後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昇華和拓展,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爲人民大衆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有關歷史典故 篇11

蘿蔔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其效用不亞於人蔘,故有“十月蘿蔔賽人蔘”之說。古往今來,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蘿蔔的。

三國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從華容道奪路而逃,適值天熱,幾萬大軍又飢又渴,實在走不動了,恰好道旁有大片蘿蔔地,士兵們拔起蘿蔔充飢,這塊蘿蔔地爲挽救曹軍生命起了關鍵作用,後來被稱爲“救曹田”。

據傳,1300多年以前,武則天稱帝時,華夏很少戰爭,加之她嫺熟政治,治國有方,天下太平,常有麥生三頭,谷長雙穗之說。一年秋天,洛陽東關菜地長出一顆特大蘿蔔,大約三尺,上青下白,農民視爲奇物,把它進貢宮廷。女皇見了,聖心大悅,傳旨廚師做菜。廚師深知,用蘿蔔做不出什麼好菜,懾於女皇威嚴,只得從命。廚師們苦思一番,使出百般技藝,對蘿蔔進行了多道精細加工,切成均勻細絲,並配以山珍海味,製成羹湯。女皇一吃,鮮美可口,味道獨特,大有燕窩風味,遂賜名“假燕窩”。從此,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設宴均用蘿蔔爲料,“假燕窩”登上了大雅之堂。

“牡丹燕菜”是洛陽酒席中24道名菜的首席菜,它就是用蘿蔔烹製的。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時,曾在“真不同”飯店品嚐此菜,廚師在烹調此菜時,取牡丹花入餚,使之浮於湯麪,使“洛陽假燕菜”更加鮮豔奪目,深得貴賓們的稱讚。周總理見菜後說道:“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從此,洛陽燕菜又多了一個“牡丹燕菜”的美名。

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浚在《植物名實考》中,極其生動地描繪過北京“心裏美”蘿蔔的特點,說“冬飈撼壁,圍爐永夜,煤焰燭窗,口鼻炱黑。忽聞門外有‘蘿蔔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他在北京爲官時,晚上總要出來挑選些蘿蔔回去,他對“心裏美”蘿蔔的評價是:“瓊瑤一片,嚼如冷雪,齒鳴未已,從熱俱平。”

北京老作家兼美食家汪曾祺會製作不少家常酒菜,如“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還有“拌蘿蔔絲”。他用南方的小紅水蘿蔔(又名“揚花蘿蔔”)連皮切成細絲,加糖後略醃後即可裝盤,然後澆以醬油、香油和醋。他認爲若與少量海蜇皮絲拌則尤佳。

蘇州有種蘿蔔經鹽漬後叫“春不老”。“春不老”脆嫩香美,淡淡的鹹味透出絲絲的甜味和鮮味,是寺僧們用來敬客佐茶的極佳茶點。當代文學家鄧拓當年去蘇州靈巖山遊覽時,寺中的高僧妙真大和尚曾用“春不老”敬客,鄧拓品嚐後讚不絕口,若干年後仍不忘記,後來鄧拓先生將它寫進了著名的《燕山夜話》中。

有關歷史典故 篇12

1、白蹄烏

據《全唐文》(卷l0)收錄唐太宗昭陵《六馬圖贊》記載,駿馬“白蹄烏”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薛舉之子)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該馬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

2、特勤驃

駿馬“特勤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裏透白,喙微黑色。

3、颯露紫

“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颯露紫”是六駿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排列於祭壇東側末位。關於 “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爲:“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溼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見原田毅人《東亞文化研究》,東京座右寶刊會1944年版)。

5、青騅

“青騅”爲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駿馬,“青騅”之“青”不是泛指一種顏色,而是來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爲 “秦”,“秦”、“青”同音,故稱之。

據文獻記載,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東側三駿中間。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裏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石刻 “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因此, 李世民稱讚“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 戎衣。”

6、拳毛騧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列於祭壇西側三駿石刻中間。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許洛仁死後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記載着武牢關進馬之事 (見《昭陵碑石》《許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後人或因馬周身旋毛卷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爲,馬身若有旋毛是賤醜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醜,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醜,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爲, “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爲“權於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爲類似。所以,“拳毛”的標準譯名應源於“權於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於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於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

有關歷史典故 篇13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是我國古代生產關係的基礎與核心。歷代統治者都不斷調整土地制度以適應不斷髮展的生產力。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三個部分。

一、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會前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爲低下,人們只有聯合起來,集體勞動,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求得生存和繁衍的機會。集體勞動必然要求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於是,土地便由氏族成員共同佔有和使用,這便是人類最早的土地制度。其特點是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共同開發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產生了私有制,土地逐漸被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村社成員集體耕種,收穫用於祭祖、聚餐等公共開支;另一部分是分給各戶的“份地”,由各戶自己耕作和收穫。土地開始由公有向私有過渡。

二、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井田制出現於商代(一說夏代),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井田一般由九塊百畝的方田組成。當時,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面積爲百畝(約合今三十一點二畝),作爲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因爲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故名“井田”。井田名義上歸國王(國家)所有,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各級貴族,受封者(奴隸主)可以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和買賣,並要交一定的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井田,無償佔有奴隸的勞動成果。因此,井田制的實質不是土地國有制,而是一種名爲國有,實爲奴隸主貴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使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各諸侯國的改革(如齊國“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等)都在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戰國,秦國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此後,各國在改革中也先後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土地私有,標誌着井田制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多種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爲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1.國家土地所有制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會竭力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財政收入。爲了利用好這部分國有土地,統治者曾採取過多種土地經營制度。主要有:王莽時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晉的佔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但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國家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併,甚至聽任地主、官僚、貴族兼併土地。於是,土地佔有狀況不斷變化,基本趨勢是:地主、官僚和貴族通過各種

手段不斷兼併農民和國家的土地,最終導致“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同時,封建國家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中央政府統治力量嚴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

這是封建社會中佔支配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地主階級憑藉其對土地的佔有和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他們。爲了榨取更多地租,地主不斷兼併農民乃至國家的土地,致使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

3.農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會裏,大量存在着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一家一戶的分散勞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就是這種小農經濟的寫照。在這種土地制度下,農民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不向地主交納租稅,勞動積極性較高。但他們是地主兼併的主要對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在演變過程中還有一些非主流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原始社會早期,私有制產生之前,幾乎每一歷史階段都不是單純實行某一種土地制度,而是以一種土地制度爲主,幾種土地制度並行。

有關歷史典故 篇14

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後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後,很是爲難,於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爲好。正是由於袁聿修爲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

有關歷史典故 篇15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上說:“布有良馬名曰赤兔”《三國演義》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爲了拉攏年輕將領呂布,就把這匹馬送給了他。呂布得馬後果然殺了原來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門下,當了他的義子。後來,這匹馬跟隨呂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門樓,因爲劉備的一句話,曹操痛殺呂布,赤兔寶馬也就歸了曹操。也是機緣巧合,關羽爲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暫時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愛惜關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寶馬贈英雄”。但關羽終究不是呂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爲了更快地找到劉備。從此以後,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成爲了關羽的代表形象。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赤兔馬又爲馬忠所得。可這次它不再順從着跟隨新主人,絕食而亡,跟隨舊主關羽而去了。

劉備的盧馬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爲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脫險,被傳誦爲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歷史典故

這匹馬原爲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爲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俊”,大爲讚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讚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爲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爲‘的盧’,騎則妨主。”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纔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着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爲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爲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僞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踊三丈,遂得過。”

標籤:通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