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有關歷史典故(彙編15篇)

歷史2.44W

有關歷史典故1

大義滅親

有關歷史典故(彙編15篇)

衛莊公的愛妾有個兒子叫州籲,從小就很受寵愛,可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只喜歡舞刀弄槍。而當時,大夫石碏也有個兒子名石厚,與州籲臭味相投,兩個人關係很好。後來衛莊公死了,公子完繼位爲衛恆公。此時,石碏因年紀老邁又不滿州籲的作爲,便告老還鄉。

一天,衛恆公要到洛邑去見周王,州籲和石厚便借送行殺死了衛恆公,並奪取了王位,可是他們不得人心,於是他們商量找石碏幫助,以安撫民心。石碏告訴前來求助的兒子說:“你們只要去請陳恆公幫你們在周王面前說說,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於是石厚和州籲,帶上禮物趕往陳國。這邊石碏暗中寫信密告陳恆公,讓他幫捉拿殺君王的兇手。當石厚和州籲來到陳國時就被抓起來了。接着陳王派人去問怎麼處置這兩個兇手。石碏就說:“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麼用?”於是叫人把他殺了。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讚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爲是“大義滅親”。

桑間濮上

桑間在濮水之上,春秋時衛國地。濮水,也叫濮渠,流經春秋衛地。源有二支,一支首受濟水於今封丘縣西,東北流;一支首受黃河於今原陽縣北,東流經延津縣南。二支合流於長垣縣西,經滑縣、濮陽縣入山東注鉅野澤。濮陽即因此水而得名。後因黃河決口、改道,漸被淹沒。

春秋時,濮水之畔,土地平闊氣候溫和,桑樹遍野,謂桑間濮上。當時衛國音樂不僅優美動聽,而且相當普及。但在當時中華風氣崇尚正派嚴謹、以禮持身的春秋諸國中,“鄭衛之音”被公認爲xx放縱的代表,具體事例記載極多。以科學嚴謹的考證,當時的青年男女並非勞動,也絕非歌舞甚至是自由談情說愛,因爲按照禮法,男女甚至不同路而行,更不要說共同勞作了,公開場合談情說愛更是無稽之談。而實際上衛國是在xx之音的薰陶下,男女禮法不嚴,縱情聲色,幽會於此地而已。

“桑間濮上”不但不是當時這裏繁榮景象的具體寫照,而正是極大的諷刺與批判,同時警醒後人一定要端正身姿、自尊自愛、以敬事人、以禮律己。

戚城會盟

會盟起源於原始宗教的盟誓,西周時成爲《周禮》的重要內容,諸侯國之間,諸侯國內部國王與卿大夫,乃至家庭成員之間協商大事都要舉行盟載儀式,以示誠信。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中的強者,爲解決爭端,常常主持會盟,發號施令。衛成公於公元前629年遷都帝丘後,經過歷代國君的經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力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在諸侯爭霸的社會環境下,衛國作爲緊臨黃河東岸的國家,成爲黃河西岸的晉國控制東方齊魯宋等諸侯的跳板。翻開春秋史典,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的許多著名戰役,如晉楚城濮之戰,晉鄭鐵丘之戰,都發生在這一地區。

以解決政治、軍事爭端爲目的的會盟也十分頻繁地在衛國舉行。戚城是黃河東岸隸屬衛國的一個小型城邑,面積僅14.4萬平方米,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城,竟然成爲諸侯爭奪的焦點。清顧棟高《大事表》中所說:“蓋其地瀕河西,據中國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衛國會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歷次會盟如下:①衛成公七年(公元前628年),諸侯國君前往晉國朝見。衛國不但沒去,反而派兵入侵鄭國,晉軍圍攻衛國權臣孫昭子的封地邑戚地,侵佔了戚地,抓獲了孫昭子。衛國的孔達率軍進攻晉國。秋季,晉國劃定戚城的疆界。爲此,魯國的公孫敖在戚地會見了晉襄公,晉將戚地還於衛。②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三月,魯成公和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婁)人等在戚地結盟,在盟會上,晉厲公把曹成公(曹伯)抓起來,然後送到了京城。③魯襄公二年(前571年)七月,魯國的孟獻子和晉罌、宋華元、衛孫林父以及曹國、邾國的大夫在戚地會盟,共同研究征服鄭國之事。④魯襄公二年(前571年)冬,諸侯再次在戚地會盟,齊國的崔杼、宋國的華元、衛國的孫林父和滕、薜、小邾等國的大夫都參加了。隨後各諸侯國派人到虎牢築城,迫使鄭國講了和。⑤衛獻公九年(前568年)秋,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陳哀公、衛獻公、鄭僖公、曹成公、莒國、邾國、滕國、薛伯,齊國的世子光,吳國、曾阝國在戚地舉行了盟會。這次盟會的目的是和吳國會談,因爲楚國多次伐陳,所以同時決定諸侯出兵戍守陳國的問題。⑥衛獻公十八年(前559年)冬,魯季孫宿、晉國的士丐、宋國的華閱、衛的孫林父、鄭國的公孫,莒國、邾國在戚地舉行了會盟,目的是商量如何安定衛國。⑦衛襄公十三年(前531年)五月,單子(成公)與晉韓宣子會於戚。

商鞅立木

齊威王時,有實力的大國是:齊、楚、魏、趙、韓、燕、秦,稱爲戰國七雄。前面的大國公推齊威王爲霸主;秦國在西部,比較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想向中原伸展勢力。他先下了一道蒐羅人才的命令:“不論是本國人或外來客,誰能叫秦國富強就能得到重用。”衛國有個名叫衛鞅的人跑來對秦孝公說:“國家要富,必須注重農業;國家要強,必須獎勵將士;要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朝廷纔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覺得有理,就叫他計劃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貴族大臣反對。過了兩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衛鞅做左庶長的官兒,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衛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點頭說好。衛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出了一個命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賞他十兩金子。”看熱鬧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這道命令。

衛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賞金加到五十兩。有個發傻勁的人說:“我扛去!”他拔起那根豎着的木頭,一口氣兒扛到了北門。大夥兒好像看耍猴兒似的跟在後頭瞧熱鬧。衛鞅立刻叫人賞了他五十兩金子,表揚他相信朝廷的命令。這件事一下子傳遍都城。不久,全國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衛鞅就公佈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內容有:每五戶人家編爲“一伍”,十家編爲“一什”。一家有罪,其餘九家應當告發。不告發的和罪人同樣有罪,告發的有功。居民必須領取居民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爲標準。貴族也一樣。殺一個敵人記功一分,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車馬、奴婢、衣服等,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享受。在軍事上沒有立過功的人,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爲了做買賣和爲了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一根沒入官府爲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願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

新法令公佈後,沒有軍功的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立軍功的有賞,最高的賞是封侯。封了侯也只在封地裏徵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這麼一來,貴族領主制度的秦國,變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國了。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強大了。巨大的變化引起了貴族領主的反對。秦孝公處罰了反對新法的大臣,把衛鞅提升爲大良造。

接着,秦孝公就叫衛鞅實行更大規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項:

一是開闢阡陌封疆。“阡陌”是供兵車來往的田間大路。春秋時代打仗多用兵車,到了戰國時代,各國打仗都用步兵騎兵,很少用兵車了。因此,東方各國早已陸續把阡陌開成了田地。這會兒,秦國除了田間必要的走道以外,把寬闊的阡陌一概剷平,也種上莊稼。“封疆”是把貴族領主作爲劃分疆界和防守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渠等,都開墾起來,作爲耕種地。誰開墾的土地,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

其次,建立縣一級的統治機構。除了貴族領主所佔領的封邑以外,在沒有建立縣的地區,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成大縣。每縣設一個縣令,主管全縣的事;縣令還有助理,叫縣丞。縣令和縣丞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這種由朝廷直接統治的地方機構,一共建立了四十一個。

另外,爲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這第二步的大改革還是有人反對。改革的第四年,太子犯了法。衛鞅把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治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這樣,貴族、大臣就不敢觸犯新法了。

秦國土地廣,人口不太多,鄰近的三晉土地少,人口密。衛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原來秦國各地的尺有長有短,鬥有大有小,斤有輕有重,衛鞅把全國的度(尺的長短)、量(斗的大小)、衡(斤的輕重)規定了一個統一標準,老百姓交稅、納租、做買賣,都方便多了。

秦國變法之後,僅僅十幾年工夫,就變成了挺富強的國家。後來,秦孝公封衛鞅爲侯,把商於(今河南淅川西南)一帶十五個城封給他,稱他爲商君。衛鞅就叫商鞅了。

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貴族誣陷,遭車裂的酷刑死去。

名正言順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衛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麼?”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麼好正的?”孔子說:“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後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靡靡之音

傳說殷末樂師延爲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

公元前534年,衛國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祁宮慶典。朝辭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朧之中忽有琴鼓絲竹之音。他披衣俯窗,側耳細聽,時隱時現,微妙悅耳,問及左右,都說聽不見。便召來樂師涓。聽後,涓告訴靈公:“臣能識其略矣,須更一宿,臣能寫之”。夜半,玄音復發。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後,龍顏大開,問其究竟。涓道:“先時,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無奈而譜曲。紂王喜聲色,朝歌暮舞,通宵達旦,隧失天下,師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驚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說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靈公卻視毒草爲香花,砒霜爲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至晉國後,靈公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待酒酣將醉時,便喚涓曰:“過濮水所獲妙曲,速援琴以助雅興。”涓不肯,後迫於靈公之威,不得不彈。未等彈完,師曠厲聲制止道:“此爲亡國之音,不可聽。夜有鬼神之聲,世間必有冤情。”靈公亦不聽勸阻,隨使歌妓伴樂起舞。

朝晉歸來,靈公貪圖享樂的.私慾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便擴修重華宮,新建衛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心不在焉

有個門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兩次接見他,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因此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本來就是這樣。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音樂上,因此我沉默不語。”

那個門客把淳于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爲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確實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曲,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恰好淳于先生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裏卻想着馬和歌曲。”

有關歷史典故2

吳剛伐桂

擡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爲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有關歷史典故3

衆口鑠金

大神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說:“對於君王,你可以懷念卻不必寄託希望。他身邊那羣人的嘴連金屬都消熔得了,你當七年級片天真當然要遭殃。上過當的人總該特別小心了,爲什麼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腸?你想登天偏又放棄了往上爬的梯子,看來你從前的老脾氣,還是照樣!

這一節中,“懲於羹而吹齏”這一句,就是成語“懲羹吹齏’的來處。羹,就是羹湯;齏,是搗爛的蒜韭之類。在喝熱湯的時候燙了嘴,於是懷着戒心,見了蒜韭之類的涼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過打擊,吃過虧,以後變得過分謹慎和警惕,就叫做“懲羹吹齏”。《唐書·傅奕傳》說:“懲沸羹者吹冷齏,傷弓之鳥驚曲木。”

詩的原文中,另一句“衆口其鑠金”,後來也成爲一句成語,即“衆口鑠金”。這句成語的“衆口”卻變爲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毀。

有關歷史典故4

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爲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有關歷史典故5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着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着鐮刀,繫着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爲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爲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着此事,這足以作爲我們的借鑑啊!”

智慧小語: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爲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登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爲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爲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子的衆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共有兩個啓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纔是啊!

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農山,子路、子貢和顏淵陪從在旁。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會,長嘆一口氣說:“唉,你們幾個談談各自的志向吧,我將從中選擇。”

子路於是走到前列說:“我希望用白羽裝飾起來的箭,把弓扯得像滿月一樣;用赤羽裝飾起來的旗幟,像日色一樣的燦爛。嗚鍾擊鼓的進軍號響徹雲霄,旌旗鋪滿大地。我獨當一面出來抵抗,一定能夠拔下敵人的旗幟,佔領廣闊的土地,大奏凱歌。”孔子聽了說:“你真是勇敢過人啊!”子貢也走到了前列來說:“我希望齊國和楚國在廣闊的原野上打起來,兩國的防禦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兩國兵馬揚起的塵土飛揚在一起,彼此拔出刀來,扭結在一起。於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齊楚之間陳述自己的意見,把戰爭導致的利害關係加以推論,以解決兩國的兵患。”孔子聽了說:“你真是能言善辯啊!”顏淵卻避而不答,孔子問:“怎麼唯獨你沒有志願呢?”顏淵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他們已經說了,我還要說什麼呢?”孔子說:“各人談各人的志向,你還是談談吧。”顏淵於是回答說:“聽說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個器皿裏,堯王和桀王不領導一個國家,因爲不是同一個類別。我願得遇聖明的君主,幫他施行禮治,以禮樂教育、感化百姓。使他們在城市裏不必設防,兩國邊境不越境,將兵器鑄爲農器,把軍馬放在平原大澤中去,百姓們沒有怨女曠夫的憂思,國家沒有戰爭的災難。那麼,子路的勇力、子貢的辯巧,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孔子聽了嚴肅地說:“你真是有德行啊!”子路問:“夫子您選擇哪一個呢?”孔子說:“不損害財力,不危害百姓,又沒有浮誇的話,就要推顏淵了。”

智慧小語:子路驍勇善戰,希望披上鎧甲,迎戰於敵軍,凱旋而歸;子貢善辯,希望遊說兩國之間,以辯才解決爭鬥;顏淵願以德輔佐聖王,以禮樂治國,希望百姓們安居樂業,變兵器爲農器,永離戰火硝煙。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立志需要謹慎,立志的方向與目標,應以利他爲出發點。一旦選擇錯了方向,會將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

侃侃而談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侃侃而談”指不慌不忙地談着。

有關歷史典故6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纔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有關歷史典故7

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爲“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瞭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爲家貧無錢,纔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

一個人爲人的誠實,表裏如一,不弄虛作假,

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有關歷史典故8

歷史上趙飛燕長期以善歌舞的美女形象出現,然而據《西京雜記》記載她曾做《歸風送遠操》(又名《歸風送遠曲》)一首“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 望,感予心兮多慨慷”。曲寫秋風蕭蕭,寒霜早降,永夜無寐,藉此懷人,詞則慷慨蒼涼、豪邁深情。可見趙飛燕不僅能歌善舞,也有一份才情。

有關歷史典故9

楚河漢界

愛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便是由一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而來。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楚軍追至滎陽,之後兩軍互相攻伐長兩年之久。楚軍對滎陽加緊圍攻,劉邦逃至成皋。項羽攻破成皋,劉邦北渡黃河,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又壯大起來,決定採取深溝高壘和項羽打持久戰,以消耗楚軍兵力。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劉邦復取成皋。項羽急忙從商丘回師,劉邦閉城不出。

此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路由韓信率領,抄楚軍後路。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形勢促使雙方相約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後來被人們用於象棋的棋制,極富理念價值,爲人們審時度勢採取對策提供了借鑑。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載,項羽大軍進駐鴻門後,有人告訴項羽說沛公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爲平息這場風波,和謀士張良到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設宴待之。席間,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項羽不理睬。於是,范增叫來項羽的兄弟項莊說:“你進去假裝舞劍助興,找機會殺了沛公。”項莊進屋,拔出劍在沛公面前起舞。

項羽的族叔、張良的故友項伯看出了項莊的意圖,爲保護劉邦,拔劍與項莊對舞。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此情心裏着急,出去找到劉邦的部將樊噲說:“沛公現在很危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實際上想殺沛公。”樊噲強行進帳,怒視項羽,指責他聽信謠言,要殺有功之臣。

過了一會兒,劉邦乘上廁所的機會逃回了自己的軍營。這則成語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當理由掩蓋,實際上卻別有用心,啓示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防上當。

桃園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劉焉出榜招募義兵,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備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一大漢推着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見其長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關名羽……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爲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從此結爲生死兄弟,後來同心協力,誓成大業,至死不渝,爲後人留下以義結友的典範,世代效法。

三顧茅廬

曹操擊敗劉備後,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若得此人幫助,可得天下。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恰遇諸葛亮出遊未回。幾天後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去。諸葛亮的弟弟說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過了新年,劉備選個好日子,又去隆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之策。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得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後來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師,幫了劉備的大忙,於是後人引用這一典故來形容虛心求才的渴望和誠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爲大將軍,爲漢朝立下很大功勞,被封爲楚王。晚年的劉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認爲功大才高的韓信最危險。

韓信感嘆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陰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爲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他在長安響應。 陳稀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呂后想把他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

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呂后將其殘忍地殺害。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爲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後來被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因劉姓形成的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很多,有人初步統計達到了100多個。這些典故和成語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後人,提供借鑑,影響深遠。

有關歷史典故10

刮目相看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朝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爲相看。”

【人物】呂蒙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帳很勇敢,得到了孫權的賞識。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後來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爲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有關歷史典故11

1、白蹄烏

據《全唐文》(卷l0)收錄唐太宗昭陵《六馬圖贊》記載,駿馬“白蹄烏”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薛舉之子)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該馬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

2、特勤驃

駿馬“特勤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裏透白,喙微黑色。

3、颯露紫

“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颯露紫”是六駿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排列於祭壇東側末位。關於 “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爲:“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溼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見原田毅人《東亞文化研究》,東京座右寶刊會1944年版)。

5、青騅

“青騅”爲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駿馬,“青騅”之“青”不是泛指一種顏色,而是來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爲 “秦”,“秦”、“青”同音,故稱之。

據文獻記載,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東側三駿中間。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裏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石刻 “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因此, 李世民稱讚“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 戎衣。”

6、拳毛騧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列於祭壇西側三駿石刻中間。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許洛仁死後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記載着武牢關進馬之事 (見《昭陵碑石》《許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後人或因馬周身旋毛卷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爲,馬身若有旋毛是賤醜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醜,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醜,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爲, “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爲“權於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爲類似。所以,“拳毛”的標準譯名應源於“權於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於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於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

有關歷史典故12

野史記載趙飛燕爲使肌膚雪白嬌嫩,把一種祕方配製叫作香肌丸的藥丸塞入肚臍。這種丸藥是由麝香、高麗蔘、鹿茸等名貴藥物製成的蜜丸,將其放入肚臍內, 確實功效顯着,用後可使人膚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膚勝雪,雙眸似星,但該藥之毒卻會經久滯留積蓄在任督二脈內,令女人終生無法懷孕。皇宮藥劑師上官嫵曾教 趙飛燕用羊花煮湯洗滌,可是已無法挽救。飛燕合德,悔不當初。

有關歷史典故13

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爲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有關歷史典故1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歷史典故15

趙飛燕體態極其輕盈,每當她纖腰款擺、迎風飛舞時,就好像要乘風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雲英紫裙來到太液池邊,再笙歌鼓樂中翩翩起舞,突然間狂風大 作,像風箏一樣飄起來。於是成帝趕緊叫樂師們拉住趙飛燕的裙襬,免得他被風吹走。待風停時,發現趙飛燕的雲英紫裙竟被抓得皺皺的,從此宮女們盛行穿摺疊出 褶皺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其後漢成帝爲防止趙飛燕被風吹走,還修建了一座七寶避風臺供她跳舞使用。

標籤:彙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