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古代歷史典故15篇

歷史1.2W

古代歷史典故1

一:吳剛伐桂

古代歷史典故15篇

擡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爲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爲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古代歷史典故2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嘆道:“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於是二人成爲人生知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着: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二、《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爲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後,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此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聶政的父親爲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還掌握了異容術。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後立即召見聶政,命聶政當衆鼓琴。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刺殺了韓王,爲父報仇。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爲“聶政刺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爲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上刑場時彈奏了此曲。

三、《平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羣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從此來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爲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雙方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開始便是兩軍決戰垓下,一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金聲、鼓聲、劍努聲、人仰馬翻聲”此起彼伏,然後一陣沉寂,之後在吶喊中勝負分曉,在此曲高昂的曲調中,傳來的不僅僅是勝利者的歡快的號角,還有失敗者非凡的氣概。

六、《夕陽蕭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認爲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爲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七、《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稱讚此曲: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還稱它是一首自《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將她贖回,而兩個年幼的兒子卻不得不留在匈奴,後人稱這段史實爲“文姬歸漢”。文姬歸漢後,悲嘆母子天各一方,畢生不得相見,便寫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曉漢、胡音樂,此曲是她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作的,曲中將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之成爲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

九、《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爲何士民衆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平凡的人,怎能瞭解我們的作爲呢?

古代歷史典故3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週同死了之後,每到七年級、十五,嶽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纔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爲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着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着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着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爲先生睡着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爲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遊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託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古代歷史典故4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做了又一件震動朝野的事,那就是他執意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寵愛的武昭儀爲皇后。這位武昭儀後來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則天是她退位後,唐中宗給她上的尊號,也是她死後的諡號。

武則天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入宮,封爲才人(唐代一種妃嬪的稱號),賜號武媚。她稱帝后,又特地造了一個瞾字作爲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當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後,武則天等妃嬪被遣送到感業寺當尼姑。高宗李治在當太子時,就在太宗宮中見過武則天,彼此傾心。高宗即位後,有一天到感業寺拜佛,與武則天再次相見。武則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來。高宗很感動,就想找機會把她接入宮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對上不肯奉承皇帝,對下人也不知體貼,再加上沒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蕭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寵愛。當時后妃之間的爭鬥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則天來打擊蕭淑妃。她派人讓武則天留起頭髮,後來又把武則天接進宮中。高宗見了正合心意,就將武則天封爲昭儀,越來越寵愛她。

武則天從小就聰明,有智謀。當年她被徵召入宮時,母親爲她送別,哭得很傷心。武則天卻神色自若地說:我去見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兒女那樣悲傷。她母親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則天還有很好的文史知識修養,愛好文學、書法。她出衆的才華,使得只知道爲爭寵而爭鬥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見絀。高宗便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須聽取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見,因爲他們是太宗臨終時託付過後事的顧命大臣。爲此,他還親自到長孫無忌家去說明心願。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爲王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皇帝爲李治迎娶的,不能輕易廢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應當從名門望族中選擇更好的女子。武則天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木材商人,只是因爲幫助高祖李淵起兵,後來才當了工部尚書,封爲應國公。因此武則天的出身實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們的意見,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武則天代表的則是庶族地主階級。從南北朝以後,士族地主階級的勢力就在不斷跌落,庶族地主階級的勢力則在不斷上升。而唐高宗當時又想擺脫顧命大臣對他的控制,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幹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則天。

一天,屬於元老派的李入朝覲見高宗。高宗便問他:朕想立武昭儀爲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執,堅持認爲不可。他是顧命大臣,事情弄到這樣,該怎麼辦?

李回答說: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去問外人!

聽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決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廢爲庶人,打入冷宮;將武則天封爲皇后;又將那些反對此事的大臣或誅殺,或放逐,連他的舅父、顧命大臣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後,頭暈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處理朝政。武則天對政治很有興趣,而且權力慾也很強,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從此以後,武則天便參與國政。她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不久就凌駕於高宗之上。高宗心裏很不痛快,西臺侍郎上官儀便對高宗說:皇后專權,有失民心,請陛下廢黜她。高宗就讓上官儀起草廢后的詔書。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報給武則天。武則天聞訊趕來,厲聲責問高宗。高宗嚇得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在上官儀身上。不久,武則天就找了一個罪名,殺掉了上官儀。

從此以後,高宗上朝,武后垂簾並坐。不論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說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稱皇,武后稱後,朝廷內外,將他們二人並稱爲二聖。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則天先立兒子李顯爲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個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則天說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張,把皇后的父親從小小的參軍提升爲刺史,並打算再把他提升爲侍中。

武則天對此十分憤怒,立刻把中宗貶爲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爲帝。但只過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廢了,改元爲光宅,親自掌握朝政,並重用武氏家族。武則天隨便地廢立皇帝,是對封建社會男權的挑戰,也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勢力橫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開反對她。

先是徐敬業、駱賓王等人在揚州揭竿而起,他們公開提出口號:推翻武太后專權,擁護李顯復位。不幾天就聚集了十萬之衆,攻佔了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淮陰等地。爲了號召全國響應,作爲唐代著名文學家的駱賓王,還親筆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飛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稱頌。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則天責罵得非常厲害,但武則天看了以後卻讚不絕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認爲朝廷沒能任用駱賓王,實在是宰相之過。由此可見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則天派大將軍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鎮壓了徐敬業。此後又有唐宗室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但也被武則天鎮壓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將國號改爲周,自己加尊號聖神皇帝。就這樣,她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寶座的女性。

古代歷史典故5

一王肅與"酪奴"

北魏《洛陽伽藍記》卷三載: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爲漏,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肅,即王肅,字恭懿,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祕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爲大將軍長史,後來,王肅爲魏立下戰功,得"鎮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

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後,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

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爲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並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後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二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雲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此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三謙師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遊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淨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爲蘇東坡點茶。

蘇軾品嚐謙師的茶後,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爲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

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

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讚譽,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後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爲"點茶三昧手"。

四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裏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爲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慾望,貢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越來越"新奇"。

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爲"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後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於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爲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爲"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五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穀,七年後,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餘里。後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後入廣東羅浮山百餘歲而卒。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

古代歷史典故6

1、髀肉復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先王傳》。東漢末年,劉備在割據爭雄的混戰中失敗後,投奔到荊州刺史劉表那裏。劉表對待劉備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貼周密。一晃劉備都在荊州閒住了五年。一天,劉備和劉表在一起閒談,不一會兒劉備去廁所解手,在廁所裏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淚。回到屋時臉上還沾有淚痕。劉表見他這副模樣,忙問原因,劉備說:"沒什麼,過去我是身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肌肉很結實。自從來到你這裏後,無憂無慮,享盡清福。這些年由於不再騎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鬆。唉,人快老了,卻一點功業都沒完成,一想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長久安逸,無所作爲。

2、避實就虛

這個典故源於《孫子.虛實篇》。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的《虛實》篇中,他主要論述如何使敵虛我實,從而達到在戰鬥中以實擊虛、奪取勝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動一樣,因爲水是避開高處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應該避開敵方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地理形態變化而流動,那麼用兵打仗就應該針對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辦法。因此說用兵打仗沒有一定的規律,流水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制定奪取勝利的辦法,可稱其爲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說,日子有長有短,月亮有缺有圓,打仗用兵也是這樣。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談論問題空洞無物,迴避要害。

3、筆底生風

這個典故出自《圖畫見聞志.吳道子》。唐玄宗開元年中,裴旻因爲家中父母亡故,到吳道子那裏,請他答應到天宮在幾個牆壁上畫鬼神,憑藉這幾個鬼神賞善罰惡,幫助勸善。吳道子回答說:"我長久不動畫筆了,您若有意讓我畫幾個鬼神,就爲我舞劍一節,劍鋒犀利猶如風猛,可以通過舞劍通到陰府幽冥。"裴旻聽到這,立即脫去喪服,像平常的裝束一樣,跑馬如飛,左旋右旋,把高劍拋到雲空中,劍高數十丈,彷彿一道電光下射。之後裴旻手握劍鞘收劍回套。圍觀的人達數千人,沒有人不驚訝戰慄的。吳道子於是握筆在壁上畫圖。運筆神速有力,風聲颯然,確爲天下的壯觀一景。吳道子平生繪畫,都是從這得到的益處。

形容書法、繪畫筆勢遒勁有力。

4、賓至如歸

這個典故載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代,鄭國大夫子產隨鄭簡公出訪晉國。晉平公擺起大國君主的架子,藉口爲魯襄公逝世致哀,沒有接見。子產命令隨行人員把晉國賓館圍牆拆掉,把車馬都拉進去。晉國大夫士文伯得報,趕到賓館問子產:"因爲我們的國君要接受諸侯和屬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賓館,把圍牆築得很厚,大門也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爲了讓賓客休息好。但是現在你把它們拆毀了,讓我們如何來接待賓客呢?你拆牆的目的是什麼呢?"子產回答說"由於我們鄭國領土面積太少,又處在大國之間,隨時都要供給大國索要的貢品。這回我們國君親自帶着財寶來訪問貴國,然而卻得不到貴國國君的接見。因爲不知道被接見的時間,帶來的財寶不敢隨意地獻上,又害怕這些東西日曬夜露。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住的宮室很簡陋,又沒有可觀望的平臺,而把接待諸侯的賓館建造得又美觀又高級,諸侯來到這裏,有如同回到自己家裏的感覺。但是現在貴國國君住的宮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賓館卻像奴隸住的陋室,大門矮得連車子都進不去,四周還建起了圍牆。我們不拆除圍牆,那財寶放在哪裏呢?獻不上這些寶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過嗎?請問,貴國對我們還有什麼要求,假若能早點接受我們的財禮,我們把圍牆修好了再回去。"士文伯把子產的這些話向執政大臣趙文子作了彙報,趙文子說:"的確是這麼回事,我們羞辱了德行,用住過奴隸的房屋去接待他們,這真是罪過。"於是叫士文伯主動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晉平公儘快接見了鄭簡公,歡迎宴會也搞得很隆重,並且回贈了豐厚的禮品,然後禮貌送他們回國。不長時間,晉國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檔的賓館。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賓客到這裏來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

5、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爲越國公。楊素爲人心狠手辣,治軍嚴謹。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幹,想方設法拉攏他爲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這個消息傳出後,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爲。漢王楊諒在幷州(今山西太原)發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後,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衆,楊素兵少將弱,但他採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術,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幷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報傳到京都之後,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讚楊素戰術謀劃得當,出其不意,英勇善戰,所到之處,"霧廓雲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後,不久被進封爲楚國公。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僞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6、包藏禍心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官職名)公子圍同伍舉去鄭國訪問,同時還要迎娶鄭國貴族豐氏的女兒做夫人。鄭國人很清楚楚國派他來沒啥好意,便讓他們住在京城外。訪問儀式舉行之後,公子圍想要帶兵進城迎娶新娘。鄭國的令尹子子產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對他說:"鄭國的京城太小,容納不下你們一塊來的人,就在城外選個地方舉行婚禮得了。"公子圍一聽不太高興,說:"你們這樣做,不僅不尊重鄭國和楚國的友好關係,並且也是對我最大的委屈,鄭國還是應當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子羽聽了這話,只得直率地說:"鄭國把女子嫁到楚國,主要是想依靠楚國安定我們的家園。但眼下你卻要帶兵進入鄭國京場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鄭國的主意嗎?"伍舉從子羽的話裏分析出鄭國已有了戒備,就請求對方允許我們解除武裝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於是公子圍把豐氏的女兒從城裏迎娶了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那些雖外表和善可親,但內心卻隱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7、兵貴神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郭嘉傳》。東漢末年,混居在遼西、遼東、右北平(今遼寧)三個郡的烏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數民族)經常進犯中原,燒殺掠奪,危及當地百妖生活和社會穩定。公元207年,漢丞相曹操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北征三郡烏桓,以徹底根除北方的隱患。由於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馬和糧草輜重太多,行軍速度太慢,走了一個月,纔到達易城(今河北雄縣)。軍師郭嘉見此情況非常着急,就對曹操說:"用兵貴在行動特別迅速。我們應該趕緊把大量沉重繁雜的物資和行李卸掉,派出輕騎兵日夜兼程前進,這樣才能趁敵不備取得勝利。"曹操採用了他的意見,親自帶領幾千名精兵良將輕裝北進,終於出其不意地消滅了三郡烏桓。

現通常用此典故說明打伏用兵貴在行動要特別迅速。

8、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於《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生的醫術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去診治。當緩還沒有到宮裏的時候,躺在病牀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爲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麼樣?"不久,緩到了宮裏來爲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檢查了病情,最後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9、鞭長莫及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國國君楚莊王因左司馬申舟去齊國路經宋國被殺,一氣之下,發兵攻打宋國。宋國被楚國軍隊圍困了半年,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便向晉國求援。晉國國君晉景公認爲,晉國實力較雄厚,不出兵怕世人恥笑,便打算出兵救宋。但是大夫伯宗卻不同意出兵。他對晉景公說:"我們決不能派救兵去幫宋國打楚國,古語說得好,'馬鞭子雖長,也不能抽打馬肚子,不能去攻擊它。楚國現在正是強盛的時期,我們和它相爭只能有害無益。即使像江河湖泊都能夠容納污濁之水,山林草叢可以隱藏猛獸毒蛇,就是一塊美玉有時也難免有斑點,那麼做國君豈不能容忍一時的屈辱呢?"晉景公經過伯宗的開導,認爲他說的很有道理,就不派兵救宋了。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們在做某件事時,由於受客觀因素所限,力量達不到(要求)。

10、伯牙鼓琴

本典故見《呂氏春秋.本味》,另外在《列子.湯間》、《說苑.尊賢》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記載。春秋時,伯牙善於鼓琴,而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在鼓琴時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據琴音便能心領神會。伯牙鼓琴時,如志在高山,鍾子期就說:"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便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後來,鍾子期死去,伯牙就破琴絕弦,不再鼓琴。

後來,人們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等來比喻知音、知己,也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古代歷史典故7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藉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瞭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爲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檐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談寫他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但是,晉靈公並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爲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競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願去殺害正直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於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釋義:“非”,不是。“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過失?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就是說自己知道好的東西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纔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爲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爲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爲爲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後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爲有用的人才。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龍伯高,就算學習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鵠不成尚類鶩(就好像你雕刻一個天鵝,沒雕刻成功,最後也還能雕刻出一個類似鴨子的模樣出來)。而寧願她們不要學習杜季良,不是因爲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爲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爲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爲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爲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爲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一首歌詠菊花的詩。黃巢年輕時,到京城長安應考,沒有考上。他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決心。

唐朝晚年,特別是唐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尋歡作樂。朝廷政治黑暗,民間賦稅繁重。貴族、官僚霸佔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卻沒有地種,只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葉過活,官吏卻照舊向他們催逼賦稅。廣大農民已經沒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東地區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868年,又發生了龐勳領導的桂林守軍的起義。

鮑元875年,濮州(在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領導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新練)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佔了曹州(今山東曹縣)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黃巢是冤句(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的家鄉正是王仙芝起義軍佔領的地區。黃巢精通武藝,讀過經書,販過私鹽,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他本來就想推翻唐朝,這時看到王仙芝起義,就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並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王仙芝、黃巢在山東、河南一帶,到處攻打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派兵去鎮壓,可是老是吃敗仗。於是有些官員提議,把王仙芝招降過去。

王仙芝官迷心竅,準備接受招安。這事給黃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憤怒地說:“當初我們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國害民的壞人掃清。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卻想去做官,你怎麼對得起這些弟兄!”

黃巢越講越氣憤,忍不住拔出拳頭,朝王仙芝臉上狠狠打了一拳。黃巢不願再跟從王仙芝,他帶領一支軍隊,開始單獨作戰。

兩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當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員求降。唐朝官員見他已沒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他留下的隊伍也趕去投奔黃巢了。

兩支起義軍重新會合後,大家推黃巢爲黃王,號“沖天大將軍”。黃巢開始設置官職,管理起義軍內部的事務。從此,起義軍纔算有了初步的組織。

黃巢帶領起義軍,準備去攻打洛陽。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增援洛陽。黃巢見唐軍兵力強大,就渡過淮河,向唐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福州、廣州。

黃巢到了廣州,沒想到那裏發生瘟疫。起義軍將領勸黃巢離開南方,舉行北伐。於是,黃巢休整了一下隊伍,又帶兵北上。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把各地的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很快渡過了長江,隨後又渡過了淮河。

鮑元880年十二月,黃巢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黃巢進城以後,由於起義軍紀律嚴明,洛陽城裏商店照常營業,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樣。

黃巢又下令向潼關進軍。他的前鋒部隊很快到達了關外。起義軍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會兒,黃巢來了,起義軍高聲大喊,好像晴天霹靂。駐守關外的唐軍看到這聲勢,嚇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關左面有個山谷,谷中有條小路直通關後。起義軍通過這條小路,繞到關後,前後夾攻,一下子攻破了潼關。

潼關一破,整個長安亂成一團。唐僖宗騎了一匹快馬,由幾百個士兵保衛着,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

當天下午,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羣。

黃巢部下的大將尚讓,對歡迎的人說:“黃王起兵,都是爲了百姓。我們決不像唐朝皇帝那樣,不把你們當人看待。大家安居樂業,放心好了。”人們聽了,都很感動。起義軍對罪大惡極的官僚,捉到就殺,但看到路旁的窮人,卻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們。

就在這年年底,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長安成了起義軍的天下,黃巢也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願望。

新政權建立了,但黃巢控制的地方卻非常小,只有長安及其附近的幾小塊地方。原來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全給敵人佔領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就糾集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這一小塊地方,日子一長,糧食都吃光了。就在起義軍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刻,黃巢手下的一個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

這時,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的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李克用帶領沙陀騎兵,和唐軍一道作戰,擊敗了起義軍。

黃巢見形勢不利,撤出了長安。一路上,他作戰又老是失利,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兵敗自殺了。

這次大起義歷時十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黃梁夢-竹籃打水一夢枕黃梁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說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古代歷史典故8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爲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裏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爲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爲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爲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

她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爲主人優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後花園燒香跪地,爲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願爲國爲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說:“你能爲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塗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後,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後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併,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計,一女二聘殺國賊。 那麼貂嬋怎麼叫“閉月”呢? 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爲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爲“閉月”了。

古代歷史典故9

《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爲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爲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爲《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爲何士民衆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平凡的人,怎能瞭解我們的作爲呢?

《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爲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爲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爲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爲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於是二人成爲人生知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着: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峯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平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羣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從此來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爲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爲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古代歷史典故10

一、李斯趙高矯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出巡途中。按照贏政的遺詔,本應是長子扶蘇繼位,但扶蘇當時正在上郡督軍,所以宰相李斯便與贏政的幼子胡亥以及宦官趙高串通一氣,毀掉了先皇的遺詔,並另擬兩份假詔,一份賜死於扶蘇,一份立胡亥繼位。

李斯矯詔,不僅令贏政大帝死不瞑目,也因後來秦二世的暴政導致了秦朝的加速滅亡。因此,這次政變是一次奪取皇位繼承權的政變。政變後,胡亥登上帝位,趙高雖然只擔任中書令,但由於他控制了胡亥,實際上掌握了朝政大權,從此,(讓|女|性|牀|上|不|滿|意,|不夠|硬|不持|久聯|系|下|圖嶶|訫幫助你)秦王朝進入了昏君與奸臣聯手禍害朝廷的時代,最終二世而亡。

二、周勃誅呂

西漢開國之君劉邦的皇后呂雉,是一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女野心家。劉邦死後,先後有三位皇帝繼位,但呂雉利用皇太后的身份,一直獨攬朝綱,甚至廢除了劉邦非姓劉不能封王的“白馬之盟”,繼而把自己的兄弟侄兒大批封王。

呂后死後,周勃,曹參等人重執“白馬盟誓”大旗,起兵誅呂,並廢除了呂后所立假惠帝子嬰,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恆爲漢文帝。周勃誅呂,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家族,還開啓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景之治”。爲之後的漢武全盛打下基礎。

三、楊廣奪位

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一直垂涎於其長兄楊勇的太子位。後來楊勇因生活奢侈漸失隋文帝的歡心,楊廣於是捏造楊勇謀反,致使隋文帝將楊勇貶爲平民,改立自己爲皇太子。

公元602年,隋文帝病重,楊廣入宮侍奉。因調戲陳夫人被隋文帝怒斥,楊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父親登上了皇位。而正是由於隋煬帝后來的橫徵暴斂,才使隋王朝的氣數早早地殆盡。

隋朝滅亡的情況與秦朝驚人的相似。這兩個朝代本來都十分強盛,大有可爲,卻都因爲推行急政、暴政而引起大規模民變。但在急政、暴政的背後則是權力的濫用,胡亥和楊廣都是要享盡天下豔福的人,但這樣的福分沒有享受幾年,就得到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爲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爲皇太子並掌握實權,旋於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皇帝位,是爲唐太宗。

此次政變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意義最爲重大的,李世民即位之後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五、陳橋兵變

趙匡胤本是後周帝國七歲小皇帝郭宗訓的殿前護從官。960年正月七年級,北方邊關突報契丹軍隊來犯。宰相範質倉促間派遣趙匡胤前往抵禦。但趙匡胤率大軍行至開封東北十公里的陳橋驛便安營紮寨。黎明時分,部下將領把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到了趙匡胤的身上,於是,趙匡胤以“皇帝”的身分返回開封,郭宗訓無奈退位。趙匡胤改國號爲宋,成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宋祖”。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一系列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舉措,並大力推進統一事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

古代歷史典故11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錯,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帝即位以後,把他提升爲御史大夫。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治療羊角瘋的醫院人人關注是 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 王劉濞(音bì),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採銅,跟漢皇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爲一個獨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準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女性陰道炎和肥胖有關?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爲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你當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閒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着?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竟是爲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他打着“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歷史上稱爲“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嚇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爲太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他勸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候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爲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矇在鼓裏,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佈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羣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爲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裏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裏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

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爲了造反已經準備了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髮兵,哪裏是爲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後,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國裏徵收租稅,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古代歷史典故12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牀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爲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爲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爲“陳孝門”。

後人有詩讚曰;

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三:兄弟爭孝

古代歷史典故13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爲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着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嚐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着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爲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遊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裏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沉魚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

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爲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衆叛親離,無心國事,爲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古代歷史典故14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裏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爲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揹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九:聞雷泣墓

古代歷史典故15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鬆】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爲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爲“樵”,割草爲“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爲太平犬,勿爲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裏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裏“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爲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爲”(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裏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鬆(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

曹鬆爲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裏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於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幹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遊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鬆詩集》2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