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古代歷史典故

歷史1.55W

古代歷史典故1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做了又一件震動朝野的事,那就是他執意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寵愛的武昭儀爲皇后。這位武昭儀後來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則天是她退位後,唐中宗給她上的尊號,也是她死後的諡號。

古代歷史典故

武則天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入宮,封爲才人(唐代一種妃嬪的稱號),賜號武媚。她稱帝后,又特地造了一個瞾字作爲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當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後,武則天等妃嬪被遣送到感業寺當尼姑。高宗李治在當太子時,就在太宗宮中見過武則天,彼此傾心。高宗即位後,有一天到感業寺拜佛,與武則天再次相見。武則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來。高宗很感動,就想找機會把她接入宮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對上不肯奉承皇帝,對下人也不知體貼,再加上沒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蕭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寵愛。當時后妃之間的爭鬥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則天來打擊蕭淑妃。她派人讓武則天留起頭髮,後來又把武則天接進宮中。高宗見了正合心意,就將武則天封爲昭儀,越來越寵愛她。

武則天從小就聰明,有智謀。當年她被徵召入宮時,母親爲她送別,哭得很傷心。武則天卻神色自若地說:我去見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兒女那樣悲傷。她母親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則天還有很好的文史知識修養,愛好文學、書法。她出衆的才華,使得只知道爲爭寵而爭鬥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見絀。高宗便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須聽取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見,因爲他們是太宗臨終時託付過後事的顧命大臣。爲此,他還親自到長孫無忌家去說明心願。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爲王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皇帝爲李治迎娶的,不能輕易廢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應當從名門望族中選擇更好的女子。武則天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木材商人,只是因爲幫助高祖李淵起兵,後來才當了工部尚書,封爲應國公。因此武則天的出身實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們的意見,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武則天代表的則是庶族地主階級。從南北朝以後,士族地主階級的勢力就在不斷跌落,庶族地主階級的勢力則在不斷上升。而唐高宗當時又想擺脫顧命大臣對他的控制,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幹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則天。

一天,屬於元老派的李入朝覲見高宗。高宗便問他:朕想立武昭儀爲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執,堅持認爲不可。他是顧命大臣,事情弄到這樣,該怎麼辦?

李回答說: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去問外人!

聽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決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廢爲庶人,打入冷宮;將武則天封爲皇后;又將那些反對此事的大臣或誅殺,或放逐,連他的舅父、顧命大臣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後,頭暈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處理朝政。武則天對政治很有興趣,而且權力慾也很強,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從此以後,武則天便參與國政。她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不久就凌駕於高宗之上。高宗心裏很不痛快,西臺侍郎上官儀便對高宗說:皇后專權,有失民心,請陛下廢黜她。高宗就讓上官儀起草廢后的詔書。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報給武則天。武則天聞訊趕來,厲聲責問高宗。高宗嚇得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在上官儀身上。不久,武則天就找了一個罪名,殺掉了上官儀。

從此以後,高宗上朝,武后垂簾並坐。不論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說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稱皇,武后稱後,朝廷內外,將他們二人並稱爲二聖。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則天先立兒子李顯爲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個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則天說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張,把皇后的父親從小小的參軍提升爲刺史,並打算再把他提升爲侍中。

武則天對此十分憤怒,立刻把中宗貶爲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爲帝。但只過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廢了,改元爲光宅,親自掌握朝政,並重用武氏家族。武則天隨便地廢立皇帝,是對封建社會男權的挑戰,也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勢力橫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開反對她。

先是徐敬業、駱賓王等人在揚州揭竿而起,他們公開提出口號:推翻武太后專權,擁護李顯復位。不幾天就聚集了十萬之衆,攻佔了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淮陰等地。爲了號召全國響應,作爲唐代著名文學家的駱賓王,還親筆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飛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稱頌。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則天責罵得非常厲害,但武則天看了以後卻讚不絕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認爲朝廷沒能任用駱賓王,實在是宰相之過。由此可見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則天派大將軍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鎮壓了徐敬業。此後又有唐宗室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但也被武則天鎮壓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將國號改爲周,自己加尊號聖神皇帝。就這樣,她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寶座的女性。

古代歷史典故2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迴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爲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爲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纔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七:挨杖傷老

古代歷史典故3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裏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爲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揹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九:聞雷泣墓

古代歷史典故4

一王肅與"酪奴"

北魏《洛陽伽藍記》卷三載: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爲漏,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肅,即王肅,字恭懿,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祕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爲大將軍長史,後來,王肅爲魏立下戰功,得"鎮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

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後,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

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爲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並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後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二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雲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此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三謙師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遊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淨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爲蘇東坡點茶。

蘇軾品嚐謙師的茶後,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爲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

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

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讚譽,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後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爲"點茶三昧手"。

四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裏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爲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慾望,貢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越來越"新奇"。

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爲"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後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於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爲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爲"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五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穀,七年後,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餘里。後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後入廣東羅浮山百餘歲而卒。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

古代歷史典故5

一、李斯趙高矯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出巡途中。按照贏政的遺詔,本應是長子扶蘇繼位,但扶蘇當時正在上郡督軍,所以宰相李斯便與贏政的幼子胡亥以及宦官趙高串通一氣,毀掉了先皇的遺詔,並另擬兩份假詔,一份賜死於扶蘇,一份立胡亥繼位。

李斯矯詔,不僅令贏政大帝死不瞑目,也因後來秦二世的暴政導致了秦朝的加速滅亡。因此,這次政變是一次奪取皇位繼承權的政變。政變後,胡亥登上帝位,趙高雖然只擔任中書令,但由於他控制了胡亥,實際上掌握了朝政大權,從此,(讓|女|性|牀|上|不|滿|意,|不夠|硬|不持|久聯|系|下|圖嶶|訫幫助你)秦王朝進入了昏君與奸臣聯手禍害朝廷的時代,最終二世而亡。

二、周勃誅呂

西漢開國之君劉邦的皇后呂雉,是一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女野心家。劉邦死後,先後有三位皇帝繼位,但呂雉利用皇太后的身份,一直獨攬朝綱,甚至廢除了劉邦非姓劉不能封王的“白馬之盟”,繼而把自己的兄弟侄兒大批封王。

呂后死後,周勃,曹參等人重執“白馬盟誓”大旗,起兵誅呂,並廢除了呂后所立假惠帝子嬰,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恆爲漢文帝。周勃誅呂,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家族,還開啓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景之治”。爲之後的漢武全盛打下基礎。

三、楊廣奪位

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一直垂涎於其長兄楊勇的太子位。後來楊勇因生活奢侈漸失隋文帝的歡心,楊廣於是捏造楊勇謀反,致使隋文帝將楊勇貶爲平民,改立自己爲皇太子。

公元602年,隋文帝病重,楊廣入宮侍奉。因調戲陳夫人被隋文帝怒斥,楊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父親登上了皇位。而正是由於隋煬帝后來的橫徵暴斂,才使隋王朝的氣數早早地殆盡。

隋朝滅亡的情況與秦朝驚人的相似。這兩個朝代本來都十分強盛,大有可爲,卻都因爲推行急政、暴政而引起大規模民變。但在急政、暴政的背後則是權力的濫用,胡亥和楊廣都是要享盡天下豔福的人,但這樣的福分沒有享受幾年,就得到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爲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爲皇太子並掌握實權,旋於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皇帝位,是爲唐太宗。

此次政變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意義最爲重大的,李世民即位之後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五、陳橋兵變

趙匡胤本是後周帝國七歲小皇帝郭宗訓的殿前護從官。960年正月七年級,北方邊關突報契丹軍隊來犯。宰相範質倉促間派遣趙匡胤前往抵禦。但趙匡胤率大軍行至開封東北十公里的陳橋驛便安營紮寨。黎明時分,部下將領把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到了趙匡胤的身上,於是,趙匡胤以“皇帝”的身分返回開封,郭宗訓無奈退位。趙匡胤改國號爲宋,成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宋祖”。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一系列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舉措,並大力推進統一事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

古代歷史典故6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鬆】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爲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爲“樵”,割草爲“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爲太平犬,勿爲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裏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裏“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爲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爲”(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裏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鬆(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

曹鬆爲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裏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於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幹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遊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鬆詩集》2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

古代歷史典故7

一:吳剛伐桂

擡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爲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爲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古代歷史典故8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週同死了之後,每到七年級、十五,嶽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纔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爲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着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着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着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爲先生睡着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爲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遊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託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古代歷史典故9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爲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選入宮中,着爲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爲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爲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爲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爲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着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纔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裏,便喜出望外,當即選場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豔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爲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明皇攜着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敘的就是這段歷史。

古代歷史典故10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 有吳氏四兄弟 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爲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爲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爲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爲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閤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云: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四:勸姑孝祖

古代歷史典故11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爲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裏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爲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爲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爲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

她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爲主人優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後花園燒香跪地,爲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願爲國爲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說:“你能爲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塗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後,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後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併,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計,一女二聘殺國賊。 那麼貂嬋怎麼叫“閉月”呢? 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爲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爲“閉月”了。

古代歷史典故12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嘆道:“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於是二人成爲人生知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着: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二、《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爲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後,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此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聶政的父親爲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還掌握了異容術。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後立即召見聶政,命聶政當衆鼓琴。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刺殺了韓王,爲父報仇。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爲“聶政刺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爲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上刑場時彈奏了此曲。

三、《平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羣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從此來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爲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雙方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開始便是兩軍決戰垓下,一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金聲、鼓聲、劍努聲、人仰馬翻聲”此起彼伏,然後一陣沉寂,之後在吶喊中勝負分曉,在此曲高昂的曲調中,傳來的不僅僅是勝利者的歡快的號角,還有失敗者非凡的氣概。

六、《夕陽蕭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認爲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爲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七、《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稱讚此曲: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還稱它是一首自《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將她贖回,而兩個年幼的兒子卻不得不留在匈奴,後人稱這段史實爲“文姬歸漢”。文姬歸漢後,悲嘆母子天各一方,畢生不得相見,便寫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曉漢、胡音樂,此曲是她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作的,曲中將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之成爲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

九、《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爲何士民衆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平凡的人,怎能瞭解我們的作爲呢?

古代歷史典故13

【黃帝上天】

參見九流部·神仙“乘龍”。唐李賀《苦望調嘯引》:“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鹹相隨。”

【歌帝力】

參見文明部·歌舞“擊壤歌”。宋黃庭堅《次韻寅庵四首》之一:“閒與老農歌帝力,年豐村落罷追骨。”

【獻堯蓂】

《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又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美,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美,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萁莢,一曰歷莢。”O歌頌帝德。唐司空曙《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大官陳禹王,司歷獻堯真。”另參見天文部·時令“莫全落”、植物部·草本“真莢”。

【奏虞韶】

《尚書·虞書·益稷》:“《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安國傳:“《韶》,舜樂名;言蕭,見細器之備。”O稱頌帝王。唐黃頗《風不鳴條》:“太平無一事,天外奏虞韶。”另參見文明部·禮樂“簫韶曲”。

【舜詠】

《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O詠帝王爲政聖明,或指古雅之樂。唐袁朗《賦飲馬長城窟》:“湯徵隨北怨,舜詠起《南風》。”另參見天文部·氣象“舜風”、文明部·禮樂“舜樂”、文明部·禮樂“舜琴”、文明部·詩詞“南風篇”、文明部·歌舞“舜歌”、政事部·治理“整舜弦”。

【開三面網】

參見器用部·其他“祝網”。唐竇鞏《唐州東途作》:“天子欲開三面網,莫將弓箭射官軍。”

【垂裳】

參見人物部·聖賢“垂衣”。唐李隆基《送張說巡邊》:“端拱復垂裳,長懷御遠方。”

【周公吐哺】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日:‘往矣!於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O喻殷勤禮待賢士,或喻爲政事而操心忙碌。三國魏曹操《短取行卜”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另參見人體部·頭面“三握髮”、器用部·飲食“三哺”、政事部·議政“吐握”。

【武王夢】

參見地理部·土石“傅野”。O喻帝王賞識人才。唐徐夤《東歸題屋壁》:“見說武王天上夢,無情曾與傅巖通。”

【定鼎】

參見器用部·器皿“周鼎”。唐沈佳期《龍門應制》:“先王定鼎河山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楚襄王】

參見人事部·情感“朝雲暮雨”。唐儲光羲《雜詩二首》之二:“鄙哉楚襄王,獨好陽雲臺。”

【買駿骨】

參見器用部·珍寶“死骨千金”。唐杜甫《贈崔十三評事公輔》:“燕王買駿骨,渭老得熊羆。”

【勾踐】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念復吳仇,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目臥則攻之以費,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火苦志,懸阻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來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過以來,臥棉嘗膽。”O喻 敗後刻苦自礪,奮發用強,報仇雪恥。唐劉駕《姑蘇助_;“勾踐飲膽日。吳酒正滿壞。防參見地進郊。水 抱冰”。器用部。日用“握火丶槽用份份用9臥爵”、人事都,行止”臥薪嚐膽”、人事部·志田昭陽——。

【封五樹鬆】

鄉見植物部·木本“大夫松”。北周庾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字文內史》。“水奠三州石,山封五樹鬆——

【秦王構石】

參見九流部·神仙“驅石”、唐李嬌《橋》:“秦王空構石,仙島遠難依。”

【項王雙瞳】

參見人體部·頭面“重瞳”、O指項羽。唐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項工氣蓋世,紫電明雙瞳。”

【赤龍子】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日:‘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爲兩,徑開。行數裏,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樞日:‘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姐子何爲見殺?'姐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故哭。”'O喻指帝王。唐李賀《公莫舞歌》:“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龍子。”另參見動物部·鱗介“漢高偶試”、動物部·鱗介“斬蛇”。

【拜韓信】

參見人物部·將相“登壇”。唐王涯《從軍詞三首》之一:“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分我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工患之。爲高組,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日:‘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壩0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爲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O指從別人那裏分享一分利益。唐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另參見器用部·飲食“杯羹”。

【長揖隆準公】

參見人事部·狂放“長揖”。唐李白《樑甫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劉邦)。”

【三章令】

參見政事部·治理“法三章”。唐楊炯《奉和上元田宴應詔》:“漢後三章令凋王五伐兵。”

【漢祖有歌】

參見文明部·歌舞“大風歌”。唐元模《法曲》:“漢祖過沛亦有歌,秦王破陣非無作。”

【尺布之謠】

參見器用部·飲食‘“鬥粟”。唐李白《上留田行》:“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

【茂陵求】

參見人物部·人傑“茂陵書生”。唐杜甫《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之一:“竟無宣室召,徒有茂陵求。”

【金屋貯阿嬌】

參見器用部·宮室“黃金屋”。O喻另有新歡。南朝陳沈炯《八音詩》:“金屋貯阿嬌,樓閣起迢迢。”

【愛子虛】

參見文明部·文章“子虛”。唐溫庭測送襄州李中丞赴從事》:“漢庭文采有相如,天子通宵愛子虛。”

【英雄惟使君】

參見器用部·日用“失署”。清舒位《臥龍崗作》之一:“其間王者有世名,天下英雄惟使君。”

【三顧】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日:‘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O詠帝王愛才求賢。唐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另參見器用部·宮室“臣廬”、人物部·將相“臥龍”、人物部·聖賢“諸葛才雄”、政事部·議政“茅室三顧”、人事部·雅逸“南陽臥”。

【長安日】

參見地理部·城建“日下”。唐杜獻建都十二韻》:“願枉長安日,光輝照北原。”【長安日】參見地理部·天體“日下”。唐張說《幽州新歲作》:“遙遙西向長安日,願上南山壽一杯。”

【射潮】

《宋史·河渠七·東南諸水下》:“砌江通大海,日受兩潮。樑開平中,錢武肅王(謬)始築捍海塘,在候潮門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強弩數以射潮頭。”口喻勇武之舉。來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之五:“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另參見地理部·水流“射濤”。武備部·兵器“潮頭弩”。

【望帝】

參見動物部·飛禽“杜宇”。唐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九重天子】

參見器用部·宮室“九重門”。唐溫庭筠《會昌丙寅豐歲歌》;“九重天子調天下,春綠將軍到西野。”

【埋璧】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家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日:‘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壁見於羣望日:‘當壁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壁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人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皙皆遠之。平王弱,抱而人,再拜,皆伏紐。”O詠太子。唐溫庭挪莊恪太子輓歌詞》:“惟像埋壁地,菸草近丹墀。”另參見器用部·珍寶“拜壁”。

古代歷史典故14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爲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讚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二:孝傳五世

古代歷史典故15

1、髀肉復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先王傳》。東漢末年,劉備在割據爭雄的混戰中失敗後,投奔到荊州刺史劉表那裏。劉表對待劉備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貼周密。一晃劉備都在荊州閒住了五年。一天,劉備和劉表在一起閒談,不一會兒劉備去廁所解手,在廁所裏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淚。回到屋時臉上還沾有淚痕。劉表見他這副模樣,忙問原因,劉備說:"沒什麼,過去我是身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肌肉很結實。自從來到你這裏後,無憂無慮,享盡清福。這些年由於不再騎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鬆。唉,人快老了,卻一點功業都沒完成,一想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長久安逸,無所作爲。

2、避實就虛

這個典故源於《孫子.虛實篇》。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的《虛實》篇中,他主要論述如何使敵虛我實,從而達到在戰鬥中以實擊虛、奪取勝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動一樣,因爲水是避開高處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應該避開敵方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地理形態變化而流動,那麼用兵打仗就應該針對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辦法。因此說用兵打仗沒有一定的規律,流水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制定奪取勝利的辦法,可稱其爲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說,日子有長有短,月亮有缺有圓,打仗用兵也是這樣。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談論問題空洞無物,迴避要害。

3、筆底生風

這個典故出自《圖畫見聞志.吳道子》。唐玄宗開元年中,裴旻因爲家中父母亡故,到吳道子那裏,請他答應到天宮在幾個牆壁上畫鬼神,憑藉這幾個鬼神賞善罰惡,幫助勸善。吳道子回答說:"我長久不動畫筆了,您若有意讓我畫幾個鬼神,就爲我舞劍一節,劍鋒犀利猶如風猛,可以通過舞劍通到陰府幽冥。"裴旻聽到這,立即脫去喪服,像平常的裝束一樣,跑馬如飛,左旋右旋,把高劍拋到雲空中,劍高數十丈,彷彿一道電光下射。之後裴旻手握劍鞘收劍回套。圍觀的人達數千人,沒有人不驚訝戰慄的。吳道子於是握筆在壁上畫圖。運筆神速有力,風聲颯然,確爲天下的壯觀一景。吳道子平生繪畫,都是從這得到的益處。

形容書法、繪畫筆勢遒勁有力。

4、賓至如歸

這個典故載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代,鄭國大夫子產隨鄭簡公出訪晉國。晉平公擺起大國君主的架子,藉口爲魯襄公逝世致哀,沒有接見。子產命令隨行人員把晉國賓館圍牆拆掉,把車馬都拉進去。晉國大夫士文伯得報,趕到賓館問子產:"因爲我們的國君要接受諸侯和屬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賓館,把圍牆築得很厚,大門也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爲了讓賓客休息好。但是現在你把它們拆毀了,讓我們如何來接待賓客呢?你拆牆的目的是什麼呢?"子產回答說"由於我們鄭國領土面積太少,又處在大國之間,隨時都要供給大國索要的貢品。這回我們國君親自帶着財寶來訪問貴國,然而卻得不到貴國國君的接見。因爲不知道被接見的時間,帶來的財寶不敢隨意地獻上,又害怕這些東西日曬夜露。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住的宮室很簡陋,又沒有可觀望的平臺,而把接待諸侯的賓館建造得又美觀又高級,諸侯來到這裏,有如同回到自己家裏的感覺。但是現在貴國國君住的宮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賓館卻像奴隸住的陋室,大門矮得連車子都進不去,四周還建起了圍牆。我們不拆除圍牆,那財寶放在哪裏呢?獻不上這些寶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過嗎?請問,貴國對我們還有什麼要求,假若能早點接受我們的財禮,我們把圍牆修好了再回去。"士文伯把子產的這些話向執政大臣趙文子作了彙報,趙文子說:"的確是這麼回事,我們羞辱了德行,用住過奴隸的房屋去接待他們,這真是罪過。"於是叫士文伯主動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晉平公儘快接見了鄭簡公,歡迎宴會也搞得很隆重,並且回贈了豐厚的禮品,然後禮貌送他們回國。不長時間,晉國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檔的賓館。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賓客到這裏來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

5、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爲越國公。楊素爲人心狠手辣,治軍嚴謹。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幹,想方設法拉攏他爲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這個消息傳出後,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爲。漢王楊諒在幷州(今山西太原)發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後,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衆,楊素兵少將弱,但他採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術,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幷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報傳到京都之後,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讚楊素戰術謀劃得當,出其不意,英勇善戰,所到之處,"霧廓雲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後,不久被進封爲楚國公。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僞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6、包藏禍心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官職名)公子圍同伍舉去鄭國訪問,同時還要迎娶鄭國貴族豐氏的女兒做夫人。鄭國人很清楚楚國派他來沒啥好意,便讓他們住在京城外。訪問儀式舉行之後,公子圍想要帶兵進城迎娶新娘。鄭國的令尹子子產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對他說:"鄭國的京城太小,容納不下你們一塊來的人,就在城外選個地方舉行婚禮得了。"公子圍一聽不太高興,說:"你們這樣做,不僅不尊重鄭國和楚國的友好關係,並且也是對我最大的委屈,鄭國還是應當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子羽聽了這話,只得直率地說:"鄭國把女子嫁到楚國,主要是想依靠楚國安定我們的家園。但眼下你卻要帶兵進入鄭國京場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鄭國的主意嗎?"伍舉從子羽的話裏分析出鄭國已有了戒備,就請求對方允許我們解除武裝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於是公子圍把豐氏的女兒從城裏迎娶了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那些雖外表和善可親,但內心卻隱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7、兵貴神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郭嘉傳》。東漢末年,混居在遼西、遼東、右北平(今遼寧)三個郡的烏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數民族)經常進犯中原,燒殺掠奪,危及當地百妖生活和社會穩定。公元207年,漢丞相曹操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北征三郡烏桓,以徹底根除北方的隱患。由於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馬和糧草輜重太多,行軍速度太慢,走了一個月,纔到達易城(今河北雄縣)。軍師郭嘉見此情況非常着急,就對曹操說:"用兵貴在行動特別迅速。我們應該趕緊把大量沉重繁雜的物資和行李卸掉,派出輕騎兵日夜兼程前進,這樣才能趁敵不備取得勝利。"曹操採用了他的意見,親自帶領幾千名精兵良將輕裝北進,終於出其不意地消滅了三郡烏桓。

現通常用此典故說明打伏用兵貴在行動要特別迅速。

8、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於《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生的醫術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去診治。當緩還沒有到宮裏的時候,躺在病牀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爲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麼樣?"不久,緩到了宮裏來爲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檢查了病情,最後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9、鞭長莫及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國國君楚莊王因左司馬申舟去齊國路經宋國被殺,一氣之下,發兵攻打宋國。宋國被楚國軍隊圍困了半年,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便向晉國求援。晉國國君晉景公認爲,晉國實力較雄厚,不出兵怕世人恥笑,便打算出兵救宋。但是大夫伯宗卻不同意出兵。他對晉景公說:"我們決不能派救兵去幫宋國打楚國,古語說得好,'馬鞭子雖長,也不能抽打馬肚子,不能去攻擊它。楚國現在正是強盛的時期,我們和它相爭只能有害無益。即使像江河湖泊都能夠容納污濁之水,山林草叢可以隱藏猛獸毒蛇,就是一塊美玉有時也難免有斑點,那麼做國君豈不能容忍一時的屈辱呢?"晉景公經過伯宗的開導,認爲他說的很有道理,就不派兵救宋了。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們在做某件事時,由於受客觀因素所限,力量達不到(要求)。

10、伯牙鼓琴

本典故見《呂氏春秋.本味》,另外在《列子.湯間》、《說苑.尊賢》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記載。春秋時,伯牙善於鼓琴,而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在鼓琴時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據琴音便能心領神會。伯牙鼓琴時,如志在高山,鍾子期就說:"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便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後來,鍾子期死去,伯牙就破琴絕弦,不再鼓琴。

後來,人們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等來比喻知音、知己,也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