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的典故15篇

歷史4.23K

歷史的典故1

謙遜的愛因斯坦

歷史的典故15篇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但他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始終保持着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讚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爲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闢的,因此他總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讚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鬥,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爲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爲自己不是什麼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歷史的典故2

典出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蘇軾·題蕭子云書》:“唐太宗評蕭子云書曰:‘行行如紆春蚓,字字若綰秋蛇。’今觀其遺蹟,信虛得名耳。”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五首之四》:“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詩云:“研將朱墨任鴉塗,‘春蚓秋蛇’認得無?”

《晉書王羲之傳》評江南樑蕭子云之書法,雖名揚江南,但其書法柔弱無力,缺豪邁之氣。字體猶如春天之蚯蚓,秋天之蛇無異。《蘇軾題蕭子云書》中有錄唐太宗觀子云遺蹟之語,與《晉書》所言,大致相同。

亦作“秋蛇春蚓”。《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秋蛇春蚓’久相雜,野騖家雞定誰美。”

亦作“春蛇秋蚓”。《明宋濂史書會要序》:“近世以來,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

“春蚓秋蛇”。原指彎彎曲曲,似蚯蚓與蛇爬行之遺蹟。後喻書法柔弱,缺乏骨力,字體拙劣,婉曲無狀,常用此語。

誤會

“春蚓秋蛇”典出李世民《晉書·王羲之傳論》,文曰:“(蕭)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蒙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蕭子云是蕭樑時代著名的書法家(按:其草書等今已不得見,惟小楷賴《閣帖》以傳,見附圖),李世民認爲他的字縈綰無狀,缺筋少骨,如同“春蚓秋蛇”。

李世民論書以骨力爲尚,嘗雲:“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歷代書法論文選》輯,120頁)而蕭梁書家多以王獻之的流美書風爲楷模,“字書工者率以纖勁清媚者爲佳”(馬宗霍《書林藻鑑》卷七引歐陽修語)。蕭子云亦不例外,他在上樑武帝《論書啓》中說:“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模子敬(王獻之),多所歷年。”雖然他也說到自己“始變子敬,專法元常(鍾繇)”,但事實上“晚節所變,乃右軍(王羲之)年少時法也”(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第十九》“梁氏祕閣”條),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審美趣味。蕭氏以柔美爲主要特徵的書法風格與李世民以骨力爲主的書學祈尚相去甚遠,遂招致李氏惡評。鬼網鬼故事_

由於李世民的這段話中已經包含了對“春蚓秋蛇”的解釋,所以,並沒有給後人的理解和運用帶來困難。宋·姜夔《續書譜·草書》:“唐太宗雲:‘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又蘇軾《東坡題跋》卷四《題蕭子云書》:“唐太宗評蕭子云書雲:‘行行如紆春蚓,字字若綰秋蛇。’今觀其遺蹟,信虛得名耳。”又《蘇軾詩集》卷十五《和孔密州五絕·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又《蘇軾詩集》卷二十九《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其一》:“秋蛇春蚓久相雜,野鶩家雞定誰美。”又明·趙宧光《寒山帚談·學力三》:“字法惡無骨。《書狀》雲:‘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此主客不分耳。”又清·宋曹《書法約言·論草書》:“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屬十數字而不斷,縈結如遊絲一片,乃不善學者之大弊也。”又清·姚配中《書學拾遺》:“凡作草,不得一概盤紆……不然則春蚓秋蛇而已。”所言率皆限定在“縈繞”和(或)“無骨”的含義上。

此外,有論者對“春蚓秋蛇”作了字面上的改動,本義不失。明·範欽《天一閣集》:“邇年陳、方、楊、馬草書視解大紳、沈文明、張汝弼尤怪誕,乃攘臂馳騖,說者以病丐偷兒、僵蛇曲蚓目之,然乎!”(《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419頁)又明·豐坊《童子學程·草書》:“近時張東海之學,纏繞無骨,備死蛇結蚓之態。”又清·王澍《論書剩語·運筆》:“解得頓挫,斯能跌蕩。指如懸槌,筆如死蚓,豈有是處?”

如此明晰之義,竟有誤會者。考其所誤,大致可以分爲兩類:一是以春蚓秋蛇爲遒勁,例如,明·解縉《文毅集》卷四《草書歌》:“動如綵鸞紫鳳爭翱翔,勁如秋蛇春蚓各奔忙。”二是以爲婉轉流動,例如,今人朱良志《麴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筆斷意聯,線斷脈運,可以成一靈妙的空間,可盡春蚓秋蛇之意。”(51頁)纏繞無骨的春蚓秋蛇在這裏被用作藝術美的象徵,實在令人意外。

歷史的典故3

孫權簡介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爲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爲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爲建業。黃八年級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爲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爲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爲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爲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羣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爲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爲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孫權典故—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裏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羣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爲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爲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爲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爲了快樂,不認爲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孫權典故—孫權勸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爲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爲(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爲朋友才分別。

孫權典故—孫權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着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麼抵擋它?爲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羣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於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裏面射之。時有脫羣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爲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歷史的典故4

范蠡,春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范蠡早年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國,爲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踐即位,即位後,由范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的文種攜手振興越國。輔佐勾踐臥薪嚐膽,圖強雪恥。經過10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爲強。勾踐十五年,范蠡建議勾踐發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後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於吞併吳國。 勾踐稱霸後,范蠡深知勾踐爲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決計激流勇退,就辭官歸隱 至齊國。他善於經營,竟然治產至千萬。齊人尊他爲賢人,請他爲齊相。任齊相不久,范蠡又棄官散財,移居定陶,在定陶經商又積財千萬,成了大富翁,號陶朱公。

范蠡不是吳國人,但他在無錫卻留下不少傳說。相傳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范蠡與西施隱居於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蠡園因地處蠡湖之濱而得名。在無錫還有好多地名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馬蠡港橋等。在太湖邊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着這樣兩句民謠: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歷史的典故5

20xx年9月,由中紀委、監察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浩然正氣滿乾坤——中國廉政文物精華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金鄉縣送交的“楊震卻金碑”有幸入選。此碑即爲民國十三年(1924年)金鄉縣知事唐翼猷在縣衙公堂門口左側立的“漢楊震卻金處”石碑。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東漢大儒,時稱“關西孔子”。五十歲的時侯,接受大將軍鄧騭的推薦進入官場,曾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職。他一生爲官清廉,而且經常爲國舉賢,效力國家。

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當地的讀書人王密才華出衆,就推薦他做了昌邑(今金鄉縣境)令。王密非常感激。有一次楊震調任東萊大守,正好途經昌邑,爲報知遇之恩,王密決定親赴郊外迎接恩師。一天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兩人談得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至深夜。在王密準備告辭之際,突然從懷中捧出十錠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學生略備薄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我瞭解你,才舉薦你做官,你卻不瞭解我啊!”王密沒有聽明白楊震的意思,以爲他在假意推辭,就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以前因爲我瞭解你的真才實學,才舉薦你爲孝廉,就是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揹我的初衷和對你的期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就是爲國盡忠,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只有在沒人看到的地方,才能顯現一個人的節操啊!”王密聽完之後,趕緊收起金子,羞愧萬分地走了。

“楊震卻金碑”記載的就是這一千古傳頌的歷史典故。

歷史的典故6

秦朝末年,各路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力量,這就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他們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陽,誰就在關中一帶爲王。

結果,劉邦先攻破了咸陽,控制了函谷關。

項羽因此非常生氣。他想我有四十萬大軍還沒稱王,你十萬人馬居然稱王啦!於是要找劉邦決戰。

項羽的一個遠房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聽到這消息,他連夜告訴張良,勸他趕緊離開。張良不願背叛劉邦,經張良介紹,劉邦熱情地接待了項伯,並與項伯結爲兒女親家。項伯勸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道歉,以避免這場大戰。

第二天,劉邦帶着一百多人親自去鴻門向項羽陪禮道歉。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在酒宴上除掉劉邦。宴會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約定項羽一舉杯,就立即動手。

在宴會上,劉邦對項羽態度謙卑,處處陪着小心。那項羽是個直性於,被劉邦哄得漸漸高興起來,根本不再想殺他了。所以對范增的幾次示意,都沒有反應。

范增眼看沒按計劃進行,就把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找出來說:“項王太仁慈了。你快進去借舞劍爲名,趁機殺了劉邦。”

項莊回來便到宴會上敬酒,並請求讓他舞劍助興。只見劍光閃閃,項莊越舞越靠近劉邦。項伯擔心出事,對項羽說:“一人獨舞,興致不高,讓我和他對舞吧!”項伯也拔劍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體擋着劉邦,使項莊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張良看到這種情況,趕忙出去對劉邦的武將樊噲說:“現在項莊舞劍,他的用意就是要殺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噲一聽,立即拿起武器,闖到宴會上。

在張良、樊噲的保護下,劉邦終於藉機離開宴會,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後來張良說的“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沛”本是地名,劉邦曾在那裏作過官,所以沛公指劉邦。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行動或言語隱約針對某一個人。

歷史的典故7

化干戈爲玉帛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後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爲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爲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裏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爲律,身爲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爲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於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還把地域劃定爲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爲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着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衆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裏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子產放生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爲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楊布打狗

從前,在一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一片山地過日子。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一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一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詩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楊布穿着一身白色乾淨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楊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後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着頭皮頂着大雨,被淋得落湯雞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們是經常在一起討論詩詞、評議字畫的好朋友,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溼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裏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又談論了一會兒詩詞,評議了一會兒前人的字畫。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楊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溼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裏,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辭朋友回家。

雨後的山間小道雖然是溼的,但由於路面上小石子鋪得多,沒有淤積的爛泥。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彎彎曲曲的山路還是明晰可辨。晚風輕輕吹着,從山間送來一陣陣新枝嫩葉的清香。要不是天愈來愈黑下來了,楊布還真有點兒雨後漫遊山崗的雅興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門口了,還沉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裏。這時,楊布家的狗卻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地裏猛衝出來對他汪汪直叫。須臾,那狗又突然後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楊布被自家的狗這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嚇了一跳,十分惱火,他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一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眼,連我都不認識了!於是順手在門邊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條狗。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立即從屋裏出來,一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一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並且說:你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這麼晚了,又換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楊布不說什麼了,冷靜地思考了一會兒,覺得哥哥楊朱講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復了原先的快樂。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歷史的典故8

南轅北轍:選對方向,夢想就實現了一半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釋義】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歷史典故】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樑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魏王,勸阻伐趙。

魏王見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問他:“你有什麼急事嗎?難道出了什麼大事?”季樑沒有從正面回答魏王,他嚴肅地說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見了一個怪人,他做的怪事我從未聽說過,特來稟報大王,請求大王指教。”

魏王聽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樑快點說。季樑很嚴肅地說:“我在外出辦事的路上,看見一個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問他到哪裏去,他說到楚國去。可楚國在南邊啊。我見他走的方向不對,便對他說:‘到楚國應往南走,你怎麼往北去呢?’他卻回答說:‘那不要緊,我的馬是上等的馬。有這樣的好馬,還擔心到不了楚國嗎?’聽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訴他:‘即使你的馬是上等的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卻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那是枉費力氣呀!’那人聽了我的話,仍不覺悟,反而還對我說:‘我的馬好,路費也多。如此的好條件,還發愁到不了楚國嗎?’我見他如此糊塗,感到驚訝,也很氣憤,就對他大聲喊道:‘你的費用多也不管用,這條路並不通向楚國!’那人又指着給他駕車的人,有點故意炫耀地又對我說:‘您看看,我的這個駕車人也是一等的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發愁到不了楚國。’說完這話,他高聲命令那馭手揚鞭催馬,仍然朝北邊方向奔馳而去。”

魏王聽罷這個故事,不禁笑道:“這個趕路人也太糊塗了!世上哪有這麼愚蠢的人,他該朝南走纔是楚國的方向啊!”季樑聽了這話,知道魏王還沒有明白他講這件事的目的。於是他嚴肅而又懇切地說:“大王說得對。那個趕路人方向錯了,他的馬越好,路費越多,駕車人技術越高,他離楚國就越遠。大王您認爲是這樣吧?現在,您想成爲霸主,取信於天下,可您想依賴國家大,兵強馬壯,去攻佔別國來擴充領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爲,您越是這樣做,離您想成就大業的實際願望就越遠!這就像那個趕路人啊。我說得若不對,請大王恕罪。”魏王聽了,連連點頭,放棄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成長心語】

季樑爲了打動魏王,用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旨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我們爲實現而奮鬥的過程中,方向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選對了方向,你的夢想也就實現了一半。沿着正確的方向走下去,夢想纔會變成現實。

歷史的典故9

亦作墨縗從戎。絰(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凶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於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爲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通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歷史的典故10

支撐房屋的大梁,比喻肩負國家重任的人才。語出《後漢書·陳球傳》:“公爲國棟樑,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

東漢靈帝時,宦官曹節專權,大臣陳球與尚書劉納密謀,想殺掉宦官曹節。司徒劉郃(hé)的哥哥曾是朝廷中的大臣,因參與大將軍竇武誅殺宦官,行動失敗而被處死,所以陳球認爲聯絡劉郃一起行動是有一定基礎的。

劉郃雖然位居司徒的要職,對宦官也很仇恨,但鑑於以往的教訓,他總是猶豫不決。劉納見狀,不客氣地質問說:“您作爲國家棟梁,當國家危急之時,您都不管,那還用您幹什麼呢?”在劉納質問下,劉郃終於答應了。

事情還在準備之中,消息卻已走漏。原來陳球有一個妾,妾的父親程璜與曹節有往來,所以陳球的行動,就被程璜透露出去了。曹節得知消息,迅速採取行動,馬上以謀反罪將陳球、劉納等處死,並將劉郃罷官。

劉納質問時所說的“棟樑”一詞,至今還經常使用,而且詞義也沒什麼變化。

歷史的典故11

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爲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爲“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爲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爲“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3 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爲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察御史,於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於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遊慈恩寺後至李家飲灑。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一首於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屬陝西,即梁州境)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遊曲江及慈恩寺,醒後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兩人遙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後人形容知友夢魂相交,常引此佳話。(典見《本事詩》)

4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爲喻,說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爲奇。後以“塗抹”爲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爲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爲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6 雞肋糜人

三國魏楊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爲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漢中,劉備據平陽堅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還軍。適逢軍將問軍中口令,遂隨口雲:“雞肋”。衆官屬莫知所謂,獨楊修已解其意,整裝待發。問之,則曰:“夫雞肋,棄之爲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後因以“雞肋糜人”喻雖嫌乏味卻又不忍捨棄之物。唐羅隱詩:“雞肋曹公怒,豬肝仲叔慚”,即直詠其事;宋蘇轍詩:“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羊毛尚黽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注引《九州春秋》、《後漢書?楊震傳》)

7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置鎖無人。惆悵之餘,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後不復再見的悵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賢均有《崔護謁漿》雜劇演此事,明清傳奇中亦有《題門記》、《人面桃花》等劇,皆本此。(典見《本事詩》、《唐詩紀事》及《全唐詩話》等)

8 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雲:“退之以文爲詩,子瞻以詩爲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意爲蘇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同時的晁無咎卻說:“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傑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南宋詩論家嚴羽要求作詩“須是本色,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說。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行。後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後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9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翃爲淄青節度使侯希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許堯佐《柳氏傳》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爲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翃寄柳氏詞的詞調爲“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爲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x女這類的人物。(典見《本事詩》、《柳氏傳》、《唐詩紀事》、《全唐詩話》)

10 吊柳會

柳永初名三變,以填詞名世,與兄弟三複、三接號爲“柳氏三絕”。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爲偎紅依翠的豔詞,歌臺舞榭常演唱其詞,歌妓舞姬,均愛慕其才華,但爲時論所不許。後改名柳永,中進士第,官任屯田員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終客死襄陽,埋骨異鄉。相傳他死時家無餘財,身後蕭條,靠昔日仰慕他的x女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後事。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羣妓相約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均奔集墓地,相沿成習。鄉間稱之爲吊柳七或吊柳會。《古今小說?衆名姬春風吊柳七》及清王士禎《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爲吊柳屯田”,均敘此事。(典見《獨醒雜誌》、《方輿勝覽》等)

歷史的典故12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號介軒。明初濟寧府知府。浙江寧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應試,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欽命他爲濟寧府知府。

當時濟寧因戰爭破壞,人少地荒,城殘村敗,前任官員雖有恢復治理之舉,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後,與農民訂立墾田法約,按土地等級和規定時間徵收賦稅,如果稅吏不遵守這些規定就受責罰,使墾荒者越來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復墾收糧。濟寧城牆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築。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衆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事正忙,萬餘築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裏。克勤爲此事憂憤不食,嘆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爲!”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築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衆歡呼而散。是年五穀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爲官爲人,廉潔正直。任職三年,月俸有餘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着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年。居室簡陋,牆垣傾頹處,購葦蓆蔽風。室中無他物,只有書冊雜陳其間。與人交往從不受人一物。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一同鄉任鄰郡縣令,贈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當即拒絕,並與之斷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獎他治理有功,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復還濟寧府任職。後來,受到下屬官員呈遞奏章誣陷,被貶到江浦服勞役。

臨走時送行人衆,出東門時百姓脫了他一隻靴子,放在城門洞木柵欄內,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牽連遭處死。直到幾年後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頒詔天下爲他平反昭雪。濟寧百姓爲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特地集資在漁山書院塑像紀念。

【濟寧傳說故事】

(一)黃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裏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蹟。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裏。

據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穀,親嘗百草爲人治病,被擁戴爲中原部落聯盟領袖,稱爲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後遷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着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後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雲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着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說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說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二)少昊的傳說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採桑養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着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採桑。

這窮桑樹爲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皇娥非常喜愛這樹,常爲它澆水、施肥。採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爲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說:“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並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後來由友誼萌發了愛情。一年之後,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戶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着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於這裏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裏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少昊給它取名爲窮桑邑,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後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說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於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願嫁他。老三顏徵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後,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嘆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隻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裏,按時爲孩子哺乳。同時,一隻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爲孩子打扇。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說顏氏徵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後,心裏十分悲痛,於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裏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爲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說:“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說着,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裏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髒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麼也夠不到水面,於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說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後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後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莊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後人爲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爲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爲智源溪。

歷史的典故13

【釋義】

適:適應;履:鞋。因爲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迎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的生搬硬套。

春秋時期,楚靈王率領十萬雄兵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想一鼓作氣,繼續征伐徐國,便委派弟弟棄疾全權處理國中朝政,自己則帶領大軍向徐國進發。楚靈王萬萬沒想到,弟弟棄疾會生謀反之心。棄疾手下有個謀士朝吳,朝吳慫恿他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這句話說得正合棄疾心意!棄疾當即佈置一番,殺死了楚靈王的兒子,立另一個兒子子午爲國君。外出征討的楚靈王得知後,心寒無比,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棄疾聞知楚靈王已死,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爲王,他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歷史的典故14

曾子的歷史典故

有一天曾子要出門,他的夫人也要出門買菜,家中無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鬧着要跟母親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個辦法,她哄孩子,說道,你要是乖乖在家聽話,等我們回來,我就給你殺豬做豬肉吃。

於是孩子很聽話的坐在家裏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沒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後對小夥伴說:“我媽媽今天回來給我殺豬做豬肉吃。”傍晚的時候,母親回來了,他趕緊迎接上去,喊着:“快點做豬肉,我快餓死了,殺豬殺豬。”

曾子的老婆笑着說:“咱家就這一頭豬,還要長膘呢,他抵得上咱家兩個月的口糧了,怎麼能隨便殺了呢?”曾子的兒子一聽哇哇大哭起來。曾子出來之後看見孩子在哭,於是問出了什麼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說了一遍,曾子聽完後默默的回到家裏,到廚房拿了一把刀直奔豬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幹嘛要去豬圈,於是跑過去。沒想到曾子正要殺豬,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節的,你殺豬了,日子怎麼過。”

曾子嚴肅地說:“言而有信不僅僅是對別人說的,對自己更要這樣,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心悅誠服。”曾子老婆慚愧的低下頭,兩人把豬殺了,宴請了鄉鄰。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典故

曾子的品行和名聲在外被人廣爲流傳 ,當時處於亂世時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攬人才的心思,於是魯國君主便請人前去請曾子到魯國。

曾子家境清貧,經常穿着麻布舊衣服,自己在田裏耕地,魯國國君知道之後就派人對他說:“你所居住的附近區域就當做你的封地吧,然後你在這裏收租金,就可以買好點的衣服,過好一點的生活了。”曾子沒有接受,魯國國君不放棄,又派人去了好幾次。國君派出的特使勸他:“這不是你自己求來的,這是國君贈予你的,你爲什麼不願意接受呢?”

曾子搖搖頭:“接受別人的饋贈但是又沒有什麼回報,如果不接受又會對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讓別人覺得傲慢,雖然你們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覺虧欠。”來使心悅誠服的離開了。孔子後來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很是敬佩,覺得曾子保全了氣節。

這件事情體現出曾子無功不受祿,他要靠自己的實力吃飯。魯國君主給了他一片封地,雖然是爲了幫助他修飾儀容,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讓曾子不敢接受。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饋贈都會有虧欠之心,過分的拒絕也會讓親友之間的感情受損傷,如果接受了,又會讓自己的品行有損傷。不過親友之間多是情誼,這和君主對自己的饋贈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接受親友饋贈還有可能不談報答,但是用城鎮想贈送,真的沒有辦法接受。

曾子拜母噬指的典故

曾子小時候家裏窮,只能靠上山打柴貼補家用,他的母親給別人做針線活,父親種地,一家三口清貧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快到數九了。外面狂風凜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沒有發現多少糧食,米缸已經空了,他把家裏的玉米做了一碗麪糊糊,給牀上躺着的母親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鍋水囫圇喝了下去。

但是刷鍋水怎麼能填飽肚子,爲了不讓母親聽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傷心擔憂,他騙母親說要出去砍柴,想躲起來。但是母親不讓他去,外面風那麼大,上山砍柴會有危險。

曾子安慰母親說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風現在變小了。咱們家沒有過冬的柴火了,趁現在天氣還好,我去多打一點,然後結冰就不用出去了。”於是拿着砍刀,搓搓凍瘡的手,出門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覺得一陣心疼,他擔心是不是母親出了什麼事情,便趕緊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來是家裏來了一位遠房親戚,母親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禮數。於是情急之下咬爛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後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後,他跪在母親牀前說道:“娘,您以後想兒子就輕輕地咬一下手指,兒子就能感受到了,別用力咬了,兒子會心疼的。”周圍人知道了,都讚歎他的孝行。

歷史的典故15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說,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爲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後方。於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餘,倉皇準備迎戰。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着馬衝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衝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爲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數個回合後,文丑感嘆對方實力太過強大,於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裏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後來讀者認爲,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