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關於教育的反思

教育2.64W
關於教育的反思1

摘要:哲學人文精神教育在中職人才培養中具有教化功能,是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依託,通過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人生命和生存的意義,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是培養智慧型人才的最佳方式。

關於教育的反思

關鍵詞:哲學人文教育教學反思

目前,中職學校的學生面臨着就業壓力和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嚴峻挑戰,由於學校更多地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技術教育上,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價值觀培養,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與“科學性”,而忽略了人文的關懷作用,慶幸的是,隨着中職德育課新大綱和國家規劃新教材的出臺,給中職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轉機與導向,也對中職哲學人文精神的教育產生了幾點認識和思考。

人文教育是一個與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的概念,人文科學的教育目標是發展人性、完善人格、提供正確的價值觀或意義理論,爲社會確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的導向。[1]著名作家兼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認爲:“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特質在於尊重人的價值,人應該體現出其尊嚴,應該努力實現自身最寶貴的東西。而欲要實現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須從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生命,二是頭腦,三是靈魂。而學校正是具體實現這三重素質的地方。”他指出:學校的目標即在於智育,而智育正是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流水線式地培養專門的技能人才。現代教育在教給人知識的同時卻未能引導受教育者對生活、生命意義進行思考,教育成爲“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無聊、空虛、寂寞和無意義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生的幸福與人類文明的進步[2]

在當今職業教育崇尚學科的“有用性”,貶低“人文關懷”的氛圍下,在當今人們對哲學始終糾結在到底“有用”還是“無用”的思維定式中時,卻忽略了哲學最初產生時的意義——認識人類自己,哲學,被理解爲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正因爲它是各門具體學科的綜合概括,所以才能滲透到各個學科和人倫日用之中,哲學的意義不是像具體科學那樣,爲我們提供某種確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使我們獲得一定的改善生存狀況的力量。[3]我們通用的哲學教科書中指出:“馬克思哲學的功能有三:一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二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三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4]其中第二項功能即是與人文科學總的教育目標相一致,但在實際教學中容易被“遺忘”。

人文精神通過人文素質、人文素養表現出來,而人文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才使人文精神趨於完善。伴隨着個性的積澱和形成,人文素質、人文素養逐漸沉澱爲人文精神。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張揚個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對科學的追求和對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在哲學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爲首先將人文教育融合到生活世界中,可能的生活世界以現實生活爲基礎,同時又超越現實生活。在可能的生活世界裏,教育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原理,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重視人文關懷,即關注學生內心情感和認知發展的程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當啓發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框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義,這恰好符合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學說中“搭建腳手架”這一概念。教育是使“人之爲人”的過程,也是使人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哲學的人文教育必須迴歸於“公共生活”和“社會生活”,它總是和自然、社會整體、個人的存在相關,是人文教育的永恆。通過哲學的人文教育,使學生警醒和反思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處中的行爲是否恰當,關係是否和諧,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其次培養創新的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寬鬆、自由和開放允許學生對哲學問題大膽的設想和設問,用自己的理解去認知、體會和領悟哲學的知識,而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模式去束縛學生的思維活動。最後,人文關懷與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相互融合,在教學實踐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要做到既重視傳統人文素質教育,即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又堅持共產主義信仰教育,兩者均不能偏廢,使人文關懷與主流意識相互通融,相互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最突出的特質是“以人爲本”,將重新喚起我們對中職哲學人文教育的反思和改革,我們強化人文精神教育是要克服科學主義的範式,避免使人文教育陷入片面、抽象、狹隘的矛盾,而是在哲學人文精神的教學中,多領域、多視角、多資訊、多信息的輸入式教學,必將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活躍,思維更加豐富,精神更加充實,思想品質更加積極完善,行爲更加理性。

總之,中職哲學的人文主義教育,並非純粹的人文學科教育,而是溝通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尤其注重發掘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既教育學生正視人與自然與社會、人與歷史與世界的關係,又教育學生在掌握科學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對待科學,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當前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各種各樣專門人才,而且需要有完整人性——有道德感、獨立思考、自我反思能力的公民,也給職業教育提出了新道德建設的問題,而任何新的道德規範的建立,都不可能憑空而來,必須吸收以往的優秀文化傳統。這些傳統包括:

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文化道德傳統;

二、五四新文化以來形成的優秀道德傳統;

三、世界各民族所建立和形成的文化道德成果。中職哲學人文精神教育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把它落實到我們現有的課程教學中去,仍然是一個我們不斷探討和實踐的主題。

參考文獻:

[1]硃紅文,人文精神與人文科學[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4.

[2]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91

[3]張志偉,馮俊,李秋零,西方哲學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

[4]李秀林,王於,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7-34

關於教育的反思2

上世紀後半葉起,成人教育作爲世界各國實現其社會發展總目標的重要途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被世界教育科學聖殿接納爲一名新的“戰員”。中國的成人教育自20年前以國家設立教育科學規劃,確立成人教育研究項目爲標誌,也開始以自覺的姿態來詮釋成人教育的存在,規劃成人教育的命運。至今,成人教育研究,已經走過了初創時期,開始進入系統的學科化時期。其重要標誌就是:

其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科研建制,研究活動成爲一種由社會組織起來認識、發展成人教育的活動。

其二,建構了專門的話語表達空間,研究活動有了對話與互動的平臺。

其三,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與知識體系。

其四,各項研究作爲一種知識創新活動,研究成果作爲一種精神產品,總合進了成人教育的總體圖景之中。

然而,在實現人的終身全面發展,特別是在學習社會、和諧社會正在着力付之踐履的新時代,如果將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置於激盪中的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變革的背景下來分析,成人教育研究就到了需要進行反思與前瞻的時刻。

——反思爲在充分認同成就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意識危機。

——前瞻旨在面對問題與危機確立新的研究取向,即形成新的研究綱領與確定新的研究行動。

一、反思:成人教育研究的缺憾

成人教育研究的缺憾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管窺研究”多於全景研究”。這類研究往往僅屬基於成人教育某個領域與社會發展某個側面相對應的管窺研宄”,而失去全景意識”的研宄活動決然無法對雙方整體證明太多、引領太多。

第二,“一般思辨”多於“深度研究”。限於浮面的一般思辨性研究汗牛充棟,而真正能夠滲透其中、切入內裏的深度研究”則寥若晨星。加之這些研究又常因社會本位”意識超強而“脫離教育主體”,因求證意識”淡薄而缺乏轉化行動”,最終,沒有深度、遠離精湛的研究結果,其生命力、經久性難遁折扣大打的命運。

第三,臨摹研究”多於“原創研究”。迄今,全國已有成人教育碩士學位授予點近30個,學科建設研究悄然而起。但襲人故智、蕭規曹隨傾向依然嚴重——多爲對一般教育學科框架的臨摹與推演。原創研宄的匱乏顯然使成人教育學科建設還沒有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邏輯起點,而邏輯起點缺失,必定導致路向迷茫,路向迷茫又必定導致結果謬誤。

第四,??的研究”多於“學的研究”。綜觀衆多研究着述,教”的研究偏好遠遠勝於“學”的研究興趣。??師中心”、??學中心”、“學校中心”儼然沒有太多鬆動,學生中心”、“學習中心”,至少是??一學雙中心”理念依然處於集體無意識狀態,這種偏頗選擇的結果只能導致事倍功半。

第五,對閉研究”多於開放研究”。目前成人教育研究還更多陶醉於自身較爲狹隘的理論與實踐探討,而較少能在一個更加開放的背景下,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三大理念交叉起來進行探究。以至迄今無從捕捉其與此三大理念的緊密對接,若依然遊離對此三大理念的積極探索,忽略它們之間互動關係的主動思考,便完全可能使前者與其他類型教育之間的關係永遠難以澄清,前進方向等也許永遠只能是模糊一片。

二、反思:存在缺憾的根本原因

通過對來自研究者主觀”方面的分析,說到底,所有缺失,所有抱憾,最根本的緣故,就是因爲對成人生活世界的遠離;最深層的緣起,就是因爲對成人精神家園的漠然。

一一因爲遠離”,脫開成人,遠離其繽紛世界、無視其斑斕生活,聊以自得地大談??育”,毫無邏輯前提、無源之水般的作爲,無法使研究空間變得開闊,無法使研究事業變得生機盎然。

一一因爲漠然”,脫開成人,漠視其紛紜而鮮活的精神,澹然其靈動而閃亮的靈魂,致使研究者研宄熱情”萎頓,“研宄激情”脆弱,不可能對深入探索奉獻力量,不可能對不斷追求奉獻執着,亦不會對新的開拓奉獻毅志與堅定。

三、前瞻: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綱領

成人教育研宄以往所存在的“缺失”與狍憾”及其根源一旦被確認,那麼,攻克其缺憾的未來“良方”,即其必須重構的研究綱領也就必定昭然若揭。而新的行動綱領便是: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

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即回到事物發生的本源”,回到事物存在的本體”,回到事物演進的本位”。成人教育研究必須直面成人——直面他們最真實的社會境遇與最本真的社會生活,直面他們最真切的發展需求與最真實的人生嚮往,基此洞察、瞭解、分析和闡釋他們的教育與學習問題,從而真正形成現實生活與教育的對接,真正實現人生髮展與學習的契合。

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成人教育研究要走出庭院深深的書齋、跨越高牆巍巍的校園、擺脫相沿成習的束縛、衝破傳統戒律的藩籬,奉獻給成人教育主體以義不容辭的生存關切和深切入微的生命關懷,並將關於教育與學習活動的一切思考與行動去服務於其生命延續的不同階段,覆蓋於其生命發展的整個過程;去服務於其生命構架的所有側面,歸宿於其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

深信,執行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這一綱領——

首先,將從根本上杜絕“自中無成人”、心中無成人”的研究——僅僅抓住成人之概念”,全然忽略成人之存在”的現象,從而真正弘揚學習中心”、“學習者中心”等人本精神與人本關懷,民本精神與民本關懷,並使之切實融入成人教育實踐與發展設計之中。

其次,將爲成人教育研究什麼”、到哪裏去研究”、如何進行研究”和“爲什麼而研究”等一連串疑問找到最爲適切的答案。亦即,清除經驗重複的陋習、克服閉門造車的弊端、告別空洞、結束蒼白,真正建立起邏輯演繹的原點與基礎、土壤與空間、途徑與方法以及目標與方向。

再次,將重構成人教育研究者的職業意識”、“貴任意識”與使命意識”,重燃研宄者的猓索熱情”、追求激情”與開拓豪情”。由此,成人生活必將得到生動的詮釋,困境必將得到深刻的洞悉。

最後,將明確成人教育研究的神聖職責與崇高使命。不允許漠視成人教育主體社會境遇、社會生活之任何藉口的存在,更不能容忍忽略成人教育主體的身體、性別、智能、情感、社會以及精神等各方面存在及其發展困境、發展需求之任何行徑的出現。

總之,堅持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決然是成人教育存在與發展的靈魂所在,成人教育理論的原始動力所在,也必定是其未來一切研宄活動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與方法論首選。基於此,不失本原地構築起它的話語體系,以最終爲成人教育實踐的未來發展奉獻真正的理論智慧與巨大的邏輯力量。

四、前瞻: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行動

新綱領必然約定新行動。爲了使成人生活世界與教育世界真正膠着,爲了使成人精神家園與學習田園切實交融,前瞻成人教育研究未來,它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行動。

行動之一:解析成人羣體結構成人世界龐雜而紛繁,不同的社會角色、生活狀況構成了不同的成人羣體。成人羣體結構解析是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需要採取切實行動的第一選擇,更是深入研究成人生存境遇以及一系列教育與學習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當成人擁有教育權、學習權已爲整個國際社會所認同,並當認知發展到現今水平——成人羣體多元構成需要教育有所不同作爲的角度來分析,若仍然簡單地通過與兒童及其教育的比照,來呼喚成人一般的教育需求與強調其一般的社會意義,或仍然一味通過這種對比方式來揭示成人整體的心理、社會與教育差異,顯然已經不足以切入到成人世界構成的內裏,以更顯多樣性、更具指對性、更見真實性地發現並確認成人羣體因其不同的構成而面臨不同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以及教育與學習問題。

當今中國的成人世界,其構成極其複雜。若要真正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未來的成人教育研究就必須首先解析、梳理成人羣體結構之縱橫,瞭解、熟稔不同的成人羣體及其特質,並關注他們的演進與變化。不失動態意識地先行解析、釐清成人羣體的構成,是實踐成人教育研宄新綱領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門檻,其意義全然在於促使富有人本、民本精神的光芒充分張揚它的透射能力,富有責任、使命意識的關懷充分顯示它的切入能力,從而能夠真正細緻入微地發現不同成人羣體的不同社會境遇與生活境遇,以及不同成人羣體的不同需要與不同追求。

行動之二:關懷成人生存境遇

成人羣體的實際生存狀態表明,其境遇同各種社會元素及其變遷之間有着極爲廣泛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既可能是一般的聯繫,也可能是特定的聯繫;既可能是直接的聯繫,也可能是間接的聯繫。據此,可以舉例、設問,並與成人教育鏈接起來形成如下追問:

科學技術進步、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制度更新、職業環境嬗變、生態環境透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數字化等等,從總體上說,它們正在使成人世界面臨怎樣一種科技境遇、經濟境遇、文化境遇、生態境遇,正在使其生成怎樣一種特定的期盼,孕育怎樣一種特定的追求,而所有這一切又正在賦予成人教育怎樣一種崇高的使命?它們正在使不同的勞動者羣體處於怎樣一種特定的就業境遇、創業境遇、職業境遇、發展境遇,正在使之萌生怎樣一種特定的期待,醞釀怎樣一種特定的希冀,而所有這一切又正在規定着成人教育應當擔負起怎樣一種特定的責任?

社會轉型、經濟變革、文化更新、價值觀念更迭、城市版圖擴張、居住方式改變、社區建設加速、老齡社會來臨、代際關係嬗變等,它們又正在間接或直接地對各種成人羣體的城市、社區、鄰里、家庭生活以及勞動、文化、精神生活等境遇發生什麼樣的影響,並導致其在職業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人際關係以及自我發展的意義與價值範疇中正在期待怎樣一種新的前景,守望怎樣一種新的未來,而所有這些熱望與憧憬又正在規定着成人教育必須承擔起怎樣一種艱鉅的任務。

總之,給予深切入微的生存關照與生命關懷,必定使得成人羣體特別是轉型時代的平民羣體、邊緣羣體、弱勢羣體,其社會境遇、社會生活能夠得到生動的詮釋,其生存困境、發展需求能夠得到真切的表白,其精神追求、心靈嚮往能夠得到深刻的洞察,也必定使得對於其教育與學習問題的探索和演繹,能夠真正確立起切實的邏輯起點與邏輯空間。

行動之三:解讀成人學習行爲放眼成人學習需求,可見它們主要生成於如下四大空間:

1.社會變遷空間——任何成年羣體及其每個成員在社會變遷條件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發生飛速而深刻變化的時代,謀求“智力”上與精神”上的不斷裝備,增進應變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將成爲永續的學習需求。

2.社會角色空間——任何成人羣體的任何成員,都在社會舞臺上扮演多種角色。而履行不同的角色任務又必將引發不同的學習需求:作爲勞動者,必在職業世界變幻中確立特定的學習需求;作爲國家公民,必爲履行職責與義務而形成學習需求;作爲家庭主要成員,必爲勝任父母角色而發現學習需求;作爲社會中堅,必爲應對紛繁的社會生活而萌生學習需求;甚至到了老年,還有一個如何迴應晚年生活變化的問題。至於一生中人生角色可能發生的不斷轉換,又必定形成新的角色任務,而其又必定孕育出新的學習需求。

3.終身發展空間——任何個體進入成年及其不同階段,由於就業、結婚、生育、晉職、轉業、離職等,都有可能使原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和生活模式與新的生存境遇或新的發展要求產生巨大的差距,而這些差距恰恰又成了繁衍學習需求的巨大空間。

4.人生經歷空間——人,需要走過具有普遍特徵的發展階段,但又會有其特定的人生經歷。這些特殊的人生經歷或者說人生變故,如職場變化、職業中斷、婚姻解體、意外事故、罹患絕症等等,同樣會演化成一個個奇特的需求空間,演變成一個個難以預想的學習需求。

來自不同方面的學習需求固然可能發生重合,但紛繁需求必然來自多元空間,多元空間必定產生紛繁需求,這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而成人教育的偉大實踐恰恰從一開始就源於不同成人羣體、不同成年個體的學習需求,並且可以預見,它的未來發展必將更加仰賴於此。故而,對於成人學習需求及其變化的關注,不僅是解讀成人學習行爲這一行動的核心任務,更是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的重要體現。

行動之四:構建教育支持系統成人教育研究於此呼之欲出的再一項重要的新行動,就是堅持以堅定的人本、民本之魂,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去設計與建設如下四大教育支持系統:

^其一,堅強的理論支持系統。最具先行啓動意義的三條路徑選擇不恧爲經驗提升、學科跨越與國際比較。具體的思考與設想是:

——當下所應特別堅守的是:將成人教育置於人與自然、社會共同和諧、持續發展背景下研究的原貝IJ;將成人教育置於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思想指導下研究的原則;成人教育與社會變革、發展俱進,與個體成熟、發展共進研究的原則。

——必須放棄簡單演繹教育學概念的做法,而更多地深入到哲學、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乃至有關自然科學等廣泛涉及成人世界研究的學術領域,以寬闊的學科視角去洞察、詮釋鮮活的成人生活田園,以多樣的研究途徑去探尋成人教育實踐及其學科發展的方法和話語。

——既重本土情感的理論暢想,又具國際視野的學術對話;既專心致志於本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又濃彩筆墨於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新世紀的成人教育實踐必定能夠尋找到更加明確的路向,構建出無可替代的話語體系。

其二,和諧的環境支持系統。構建堅強的法律支持系統、政府指導與協調以及社會參與並互動的組織支持系統、勞動與教育或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時間支持系統、時空充分利用且媒體廣泛參與的輿論支持系統、學有所獲或學有所成的評價支持系統等,建設出一個四處洋溢和諧氣氛的宏觀生存環境。

其三,有力的運作支持系統。打造財力、物力、人力三足鼎立的成人教育運作支持系統勢在必行。因爲,以時下微不足道的集資途徑、差強人意的教學設施、戰鬥力脆弱的人員隊伍,是無論如何難以真正支撐起我國近十億成年人口之教育大業的。

其四,科學而藝術的教學支持系統。“戰人教育學”在國際社會被定義爲是1門幫助成人進行學習的科學與藝術”。對於這個教學支持系統,此時此刻的想象與訴求就是:

其靈魂必須實現“以教爲中心”轉向“以學爲中心”;

其目的必須實現唯學歷、唯文憑”轉向“促進人的終身全面發展”;

其目標必須實現唯知識、唯技能”轉向重態度、重素質”;

其起點必須實現“以既成的知識框架爲出發點”轉向“以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爲出發點”;

其方法必須實現“以教師講授爲唯一”轉向“多種方法兼容幷蓄”;

其手段必須實現“以書本、教師信息傳播爲唯一”轉向“多種信息傳播途徑綜合利用”;

其時間必須實現“以定時製爲主”轉向“以彈性製爲主”;

其空間必須實現“以學校爲唯一”轉向“以社會爲課堂”;

其評價必須實現“以教師爲唯一判官”轉向數師、學生、夥伴與組織的共同評價”

其功能必須實現“囿於知識、技能的教”轉向對於成人學習者學習過程乃至生命旅程更大範疇的激勵、促進、諮詢、幫助與引導”。

反思與前瞻,其力量是偉大的,其意義是非凡的,因爲它使我們在清醒中爲成人教育未來確定了新的研究綱領——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抉擇了新的研究行動——解析成人羣體結構、關懷成人生存境遇、解讀成人學習行爲、構建教育支持系統。深信,新的綱領與新的行動必定使未來的成人教育研究越過坎坷而迎來更高的騰飛,戰勝挫折而迎來更大的輝煌。

關於教育的反思3

“交通安全”是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有着積極的社會意義。因此,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採用豐富的生活資料和互動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使學生從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加深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如會: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教育迴歸生活

生活是教育之源,只有鮮活的生活實際,學生纔會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的進行交流,纔能有強烈的創作慾望,進而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來,教學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如課前的小調查,使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參與課堂,使教育與生活緊密的聯繫了起來。再如課上展示的交通事故錄像,及一些違章圖片是學生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更是觸目驚心的,加深了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出示的課件資料即交通事故相關資料學生觀看後有點觸目驚心,對於這樣的資料,讓學生直接接觸有點血淋淋的感覺,因此,本課件在教學中儘管有點作用,但弊大於利,畢竟,面對的是國小生。

總之,安全教學要力求以豐富的生活場景、真實的案例透析、自由的創作空間爲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讓他們真正的體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全社會的交通安全盡一份力量!

關於教育的反思4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規教育旨在促使幼兒瞭解、接受、遵守幼兒園集體生活所需的各種行爲規則,養成相應的習慣,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舉足輕重。毋庸置疑,常規教育在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當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關於常規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過程中,爲了適應規則,幼兒必須放棄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麼時候做什麼”是一條幼兒園常規,但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並不總是能夠與教師的要求保持一致。當常規教育需要犧牲幼兒的主體性、創造力、想象力時,這種代價是否過於高昂了?對於教師而言,他們會因爲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規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事務中,相應地會減少對幼兒和教學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現今的常規教育中,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會失去很多。

目前常規教育主要採取“防範式”,即教師處處防備幼兒,生怕幼兒做“錯”什麼。教師通常採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讓幼兒自主地活動,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這樣一來,常規教育陷入了難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導致幼兒缺乏對行爲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這種常規教育對幼兒的主體性教育的內容抽空了,使得“培養幼兒的主體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二、常規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規訓練當作開展一切教育教學的前奏。

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要等到幼兒全部安靜下來纔開始活動,希望通過這種強化使幼兒形成自控並自覺安靜地等待教師“上課”。不難自出,教師是在常規訓練上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在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下功夫,常規在這裏不僅被當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於個體利益之上,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於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

2、將常規視爲對幼兒日常行爲規範的要求。

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隨時能聽見教師說出的“不能亂丟玩具”、“不能亂扔垃圾”、“不許大聲說話”等限制性話語,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許”、“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語,說明了在教師心目中,“常規就是限制幼兒的不良行爲,常規教育就是管”。將常規視爲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爲指引的作用,使幼兒的實踐缺乏目標感而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引起幼兒,尤其是大班幼兒的反感、挫敗感。

3、注重強調規則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規則,意味着替別人着想,同時要限制自己不合規範的行爲,在班級生活中,當個人的想法或需要與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相沖突時,按要求得放棄個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體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如幼兒園班級生活中“洗手時不要把水灑在別人身上”、“看到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規則。教師強調規則的利他性,使幼兒認爲規則總是有利於別人的需要規則而自己則不需要,於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而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規教育大多是這樣完成的:教師一般是首先介紹常規,接着是不斷地提要求,在幼兒園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提醒、督促,對違反常規的行爲進行懲罰。對於幼兒來說,這種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師有意地強調出來的,是在說明常規“是什麼”及“怎麼做”的問題。這種常規教育與幼兒以無意學習爲主的規律相違背,而且只能引發這樣的效果:常規同知識一樣,只是需要幼兒接受即“能說出”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幼兒去理解它、實現它即“能做到”的東西。幼兒會想:“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規則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當幼兒覺得常規與我無關時,任何說教都將難以真正奏效,對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消極的。

三、常規教育新的嘗試

1、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爲常規教育的'重點。

常規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終極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園常規教育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對規則的看法。規則作爲社會和集體組織對個體的行爲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的,是外在於幼兒的客體。但是在常規教育中,規則應被看成是幼兒主體品質的組成部分,因爲真正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反映了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對於教師而言,只有將規則視爲幼兒主體的一種品質,把它當成是幼兒內在的、在幼兒積極的自我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常規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規則意識。

2、將幼兒被動接受常規化爲主動。

我們知道,規則不但有利他性,還有利己性,規則是互惠的,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幼兒體驗規則對自己的意義,主動建構規則互惠性的認識。幼兒可以通過比較自己遵守某一規則前後的差異,發現規則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驗規則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經理的。例如“謙讓”的規則,會讓幼兒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順利做事,爭執不下會耽誤時間,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便。又如“助人”,在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

3、將幼兒常規要求內化爲幼兒對規則的需要。

靠強制手段使幼兒遵從規則,並不能真正地養成幼兒的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求教師不能把規則當成一種強加在幼兒身上的外部要求,總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兒,而是將規則還原成幼兒主體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並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爲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教育行爲由一味的限制轉變爲積極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兒對規則的主動建構,幫助幼兒體驗到規則或紀律爲自己帶來的樂趣。如果教師多說“你能做到……你會……”或者“如果你能……我們都會爲你感到高興”,那麼,幼兒在班級生活中懷着的不再是一顆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滿腔自信地去活動,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說出“我能……我會……我可以……我需要……”等話語,他們會將自己對規則的直觀感受表達出來,積極體驗他們對規則的需要,他們的規則意識會積極地生長。

關於教育的反思5

【摘要】爲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國家對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其中高中數學新課標具有綜合編排的體系、富有一定彈性的教材結構、注重從實際問題引入等特點,更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更適合一線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標;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8.25【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1326-3587(20xx)01-0054-01

如何科學、合理、正確地使用好新教材,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是每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高中數學新課標的很多特點更適合實施素質教育與問題發現和探索創新。傳統數學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問題:數學教學“不自然”,強加於人;缺乏問題意識;重結果,輕過程;重解題技能技巧,輕普適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機械模仿多,獨立思考少;“講邏輯而不講思想”。爲了避開以上問題,現在的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分幾個模塊,有必修與選修,具有人性化的設計,有利於因材施教和探索創新,它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爲宗旨,具有許多適合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

一、體現現代教學觀念編排的知識體系,便於數學教學與國際接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對主要創新點,即設置“觀察”、“思考”、“探究”等欄目,以問題引導學習,從而加強了“問題性”;使用“先行組織者”等手段,加強類比、特殊化、推廣等邏輯思考方法的引導,以加強“思想性”;強調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繫以及數學應用,以加強“聯繫性”……教師對此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爲這些做法使教材的呈現方式面貌一新,在改進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也有利於我們展開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二、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數學學習從教室引向了社會,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羣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完善。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學一線的教師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這些特徵,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數學課改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基礎與創新;數學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數學化與情境化(直觀與邏輯、形象與抽象等);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過程與結果;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書本知識與數學應用。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的一點思考:

1、科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預習中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高中數學新教材是一個綜合編排的知識體系,知識編排順序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而一個善於提前閱讀教材、自我探索知識的學生,通過閱讀,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逐步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前預習、閱讀教材,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新教材的這一特徵,每節課都會拿出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閱讀教材,讓其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

(1)設置出適合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着問題和強烈的求知慾去閱讀。

(2)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觀點。

(3)對於有爭議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嘗試在小組中得出答案,即使錯了,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

在課堂閱讀的同時,我積極鼓勵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超前預習、閱讀教材,相互討論,實現了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原來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成績也有了飛速的提高。

2、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願望,進而轉化爲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3、拋棄“高分低能”,講求知識與能力並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是數學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背誦條文,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它排斥學生的思考與個性發展,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而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程度,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

4、利用“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它是我國教材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也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於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也是最容易被教師遺忘的角落。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這一部分內容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學生的寒暑假,鼓勵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學習計劃,並安排課時進行交流,論證計劃的可實施性。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走向社會。

課程改革爲從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構建了良好的平臺,也爲師生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啓示。因此我們應該把改革深入到我們教學工作的實際中,真正做到通過課程改革引發實際教育教學中思想、觀念、方法等的改變,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貫徹於教學過程中,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關於教育的反思6

眨眼間,我已經走上教師崗位兩年了,並在今年的七月,送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批同學。親歷了這些同學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進步,我感到無比欣慰。但在欣慰之餘,還是有一些遺憾,因爲,有一個同學,我始終沒能讓他改變。這個愛搗蛋的男生,據說剛進國中,便被七年級的老師定性爲“差”生。當我八年級開始教他的時候,我也經常爲他感到頭疼。

後來,在一本書中看到,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鎮一在與小朋友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家長教育小朋友說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小朋友進步最快。因爲家長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着小朋友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小朋友學說話,說得再差,再遲,我們會說“貴人遲語”,家長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時鼓勵、讚賞;小朋友學走路,摔跤再多,家長從不會訕笑他,只會再堅持不懈地協助他。結果,每一個正常的小朋友都學會了說話走路。這個事例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啓示:作爲教育者,我們不應總是責怪同學又做錯了什麼或沒能力做成什麼,而應告訴他們又做對了什麼或有能力做成什麼,因爲賞識更有助於協助他們勝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個男生小沈,我決定,要把賞識教育貫徹在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用我的鼓勵,讚賞,順利改造小沈。

我開始努力去尋找小沈的優點。一次,他的同座跟我說:“老師,小沈記電話號碼可厲害了,我們班那麼多同學的電話號碼,他一會就記住了。”後來,我專門找小沈聊天,對他說:“同學們都覺得你很聰明,記憶力好,你瞧,你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只要你學習上點心,成果肯定會很好。”看得出來,小沈聽了我的話還是挺高興的。後來,在班會的每週小結上,我照例要褒揚一些本週表示好的,雖然小沈還是時有被任課老師點名批評的情況,但比以前要少一些了,所以我又專門把他提出來褒揚。在上我的課時,假如有一階段我發現他也能在下面回答我的提問,我會立即裝作無心得說一句:“小沈同學腦子轉得挺快的啊,答得很好。”當然,假如他爲班級做了一件好事,哪怕只是在我的要求下協助同學打掃衛生,我也會在全班進行褒揚。可是,就是這樣,他還是未能改變他的調皮和落後的成果。

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我陷入了深思,想來想去,不是賞識教育的問題,而是我的理解和運用走入了歧途。

一、賞識不等同於簡單的褒揚。一直以來,我把對小沈的賞識教育簡單的等同於褒揚。其實,賞識應是教師基於對同學的能力,性格充沛瞭解的基礎上,對同學自己由衷的讚賞,哪怕它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也能讓同學真心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欣賞,使同學在增強自信的同時,自覺自願地去追求更好的表示,因而能給同學予更大激勵。而褒揚,往往只是基於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優點而發出的肯定,它可以是“對事不對人”,也可以是針對同學先天所具備的優勢而提出的。因此,同學被褒揚後,它的激勵作用也可能就到此爲止,不能延續下去,拓展到其他方面;或者,同學對自身的某一方面優勢洋洋自得,陶醉於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中,而不能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做更大的努力,甚至對這種褒揚習以爲常,覺得理所當然。細想我對小沈的賞識教育,其實正走入了這種膚淺的褒揚誤區。其實,小沈是個開朗樂觀的男孩,很有幽默感,也有正義感,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強。但我沒有用心去發掘他的這些性格、能力優勢與潛力,讓自身真心去欣賞他,而是僅僅抓住一件事或他的聰明來給與褒揚,這樣,他僅僅是知道了某件事自身做對了,自身有些小聰明,卻沒能進一步地去發展自身,完善自身。

二、賞識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而不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不記得是誰說過一句話: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撫慰、感染和交融。賞識教育只有緣自教師對同學發自內心的愛,那麼他的賞識才是心靈對心靈的撫慰、感染,才幹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交融。假如缺乏愛的滋潤,僅僅被當作一種改造同學的教育手段,那麼,它會被同學看作是一種虛僞,遭到同學的漠視甚至是牴觸。在對小沈的賞識教育中,我的賞識又有多少是緣自對這個所謂的“差”生的愛呢?恐怕更多的是爲了改造好他,爲班級解決掉一個包袱吧。同學也許在某方面的知識掌握上不如教師,但他們在情感體驗上決不遜於大人,甚至比大人還要敏銳。一旦他覺察到老師的褒揚背後的這種功利性的意圖,哪還有什麼熱情去做進一步的“自我改造”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沒有了愛,哪又有親,沒有了親,教師爲教育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三、賞識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鍥而不捨。教育也許是人類所發明出的最爲艱鉅,也最講究智慧的一項工程。它容不得一絲的馬虎,容不下一絲的急躁。剛開始對小沈進行賞識教育的時候,我是滿腔熱忱,一有機會就對小沈進行褒揚,鼓勵。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小沈並沒有出現我所期待的變化,我難免有點泄氣。後來,當小沈因爲做錯事,被同學告到我這來時,我沒有冷靜下來細想原因,而是當着全班的面,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通,並在其後的兩天故意冷淡他,心想,讓他好好反省吧。這樣的情形反覆幾次後,後面無論我再怎麼努力,小沈也都無動於衷了。如今想來,缺乏耐心,正是導致我失敗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在賞識教育中,教師對困難生的教育一開始熱情較高,鼓勵、協助。但當付出一定勞動而得不到回報時,就開始失望、懷疑同學的能力,對同學漠視,挖苦、諷刺,既挫傷了同學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又會使同學對老師發生牴觸甚至敵視情緒,即使後面老師再耐下心來,恐怕也無濟於事。所以作爲老師,對同學的教育要有耐心、並要有作耐久戰的心理準備。

四、賞識教育也離不開批評與懲辦。在我過去的賞識教育中,我把賞識與批評懲辦割裂開了。一段時間內,我集中於對小沈的優點的褒揚,對他的缺點缺乏經常是有意的忽視,或是以“提醒”代替批評。其實這樣助長了他的盲目自大和改進自我的惰性。一個人的生長,既需要褒揚帶來的自信,也需要批評懲辦帶來的自省、自強。“知恥而後勇,知缺乏而後進”,褒揚與批評懲辦,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在愛的熱情下,發自內心的欣賞你的同學,尋找他的閃光點,讓他感知到你對他的欣賞。當他做對事時,給予真心的褒揚,當他做錯事時,給與嚴厲的批評與懲辦。這,纔是真正的賞識教育。

關於教育的反思7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1、2、3、5班的英語教學 及三 (3) 班中隊輔導員,在教學中我嚴格遵從教學的五個環節,課前認真備課,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因材施教,努力實施課堂改革,積極探索國小英語快樂課堂,國小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是搞好國小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

本學期英語教學中我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各種英語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例如自編英語小故事,安排課後讀英語小故事,看英語動畫片等,讓學生多接受生活中常用的英語,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的實用性!同時在課堂上我尋找一切機會增加學生口語鍛鍊的機會。說道底英語還是一門語言課,因此能說會說纔是真正的重點,因此我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與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上。主要通過學生跟讀、師生對話、學生相互情景對話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口語鍛鍊,糾正學生的發音,使學生真正領悟英語的精髓,而不是單純的學 “ 啞巴英語 ” 。從素質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他們的生活不在僅限於課堂上,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樂趣,更有興趣學習了。

另外,我根據教學大綱擬出了重點句型和詞彙,並分發給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去有意識地記憶知識點。同時擬定了每個模塊的作業及作業要求並要求家長對學生聽讀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判,使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達到知識的掌握。在開學做好總體教學準備的

前提下,我們注重每一課的教學準備,例如在作業佈置時總會有預習新課對新課文進行聽並試讀,在早讀時,教師也會帶領學生讀一讀新課文,使學生對新課有一定的瞭解,()學習時感覺更容易;我們都認真備課,利用教研活動說教材,共同確立每個模塊的教學重難點以及要採用的活動課設計方案,集全體教師的智慧科學設計每節課,使課堂能更有效。

當然,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們的工作能夠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發展。作爲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擁有着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我將本着爲學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們的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得到提高。

關於教育的反思8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流、師生合作的過程。教師到底應當怎麼教,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開心的學習並取得進步呢?

一、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每個學生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

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精心設計,活化課堂教學

認真鑽研和領會課本知識內容,掌握課本知識結構。在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意識的調整教學策略,加強學生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每一堂課的課堂設計,重視知識的有機聯繫,重視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和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運用各種課外課程資源拓展補充知識,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後評價,使學生既能獲得學習的樂趣,又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在近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做到四個基本點:設情景激發點,讓學生都想學;設思維展開點,讓學生都會學;設認知停止點,讓學生都學會;設心理交流點,讓學生都樂會。其實,每當茶餘飯後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還在進一步不斷反思??

關於教育的反思9

爲一名英語教師,我認爲我身上的擔子很重。對於新教材心裏沒底,又面臨新課程改革。 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

下面簡單地回顧一下這一年以來所做的一些英語教學工作。

一、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鼓勵他們大膽使用英語。

3、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發現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二、創造寬鬆、和諧的氣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英語學習。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停留在創設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的精神,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爲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

2、鼓勵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並背誦,使自己聽的見自己的聲音,漸漸做到流利,順暢。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

3、對於底子薄的或性格內向的同學,降低他們的學習標準,當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都要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到有成就感。

差生上課時注意往往不夠集中,我就將教材化難爲易,化多爲少,精講多練,課堂上儘量創造愉快的氛圍。差生由於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我儘量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們;叫他們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當差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常笑容地說:“very good”,他們往往因得到這兩個激動,這樣差生開口的習慣慢慢的養成。一學期下來,差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消除了畏懼心理,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並加以改正。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爲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係,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就對老師的這門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學這門課。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於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願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這樣,師生才能關係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三、記憶方法

學習語言就是要開口多說,多記, 多背,只要功夫到家了,學習英語的困難就迎刃而解了。英語瑣碎的知識點太多,每天都有新的知識點增加,這就需要學生多記,多背。這往往是學生最頭疼的一件事。因此談談自己記憶單詞,句型的方法,僅供參考。

1、根據發音脫口而出單詞,多朗讀,重複多次,背會的東西容易忘,應隔三插五的再鞏固。

2、背誦一個小對話,背會了用自己的話把它複述出來,這樣增加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3. 把記不住的單詞寫在小紙片上,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看看,長期堅持,一定有成效。

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

評價可以使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於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改進的成績,給予口頭評價、書面評價並鼓勵他們大膽的去說。學生考完試後,讓學生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爭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問題。讓學生相互之間相互評價,找出優缺點,互相促進學習。

一年的教學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愛心。但是理論與實際相差太大,運用到實際大相徑庭,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己要積極進取,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取其精華,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更新觀念,願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關於教育的反思10

常規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規教育在讓幼兒社會化的同時,其自身的教育目的也發生了異化,導致了幼兒主體性及創造性的喪失,割裂了幼兒完整的生活。解放兒童,培育精神自由而自制的人才是常規教育的本真意圖。

對於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班級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作爲班級一員,孩子要遵守這個組織的種種規則,接受集體的管理與控制。但是約束與管理並不是把幼兒管死,要有一個“收”與“放”的平衡,即在追求常規教育下又不失兒童自由的發展。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現存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合理性進行重新審視,還常規教育正源。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展現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藉助各種管理技術與道具,實現對兒童的管理與控制,將幼兒的生活侷限在預定的生活軌道上。

1.常規教育常用的手段

場景1

“會說話”的教師手勢

吃完早飯後,老師們忙着擦桌子收拾碗筷,無暇“正式”顧及孩子們。此時是孩子們相對輕鬆快樂的時間,他們有的在熱情高昂地交談着,有的相互推搡嬉戲着,有的手舞足蹈沉醉在扮演動畫片的角色中……一時間,嬉笑聲、打鬧聲、桌椅搬動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實在是熱鬧非凡。收拾完畢,教師掃視了一下全班,然後舉起雙手拍起來:××|×××|××|×××|……孩子們看到教師拍手也一邊拍着手,一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場景2

有“魔力”的兒歌

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後回到教室裏。他們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態各異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着。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裏邊“悠閒”地忙着自己的事,有時還竊竊私語着。此時的教室裏又“開鍋”了。教師看了看盥洗室裏的孩子,瞅了一眼牆上的鐘表,邊拍着手邊念道“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背起來。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放起來……”孩子們一聽到兒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師做着動作念起兒歌來。

這些是在幼兒園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場景。教師的手勢、幼兒的兒歌都被賦予了特殊的任務——約束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鈴聲、音樂、手勢及兒歌都是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手段。它們的出現,連同它所帶有的規限一同被兒童毫無疑問地接受,成爲幼兒班級生活的“指揮棒”。

2.幼兒無奈的生活

場景1

在教學活動後的過渡活動中,丫丫跑到教師面前問:“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還沒等老師回答,程程跑過來伸着頭說:“畫畫唄,每週這個時間不都是這樣的呀,你怎麼還不懂呀?”

場景2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在老師一番“苦口婆心”強調吃飯的紀律後,孩子們都低着頭吧唧吧唧地吃着各自的飯。突然,莎莎叫到:“老師,宇宇不吃胡蘿蔔,還把米飯弄到桌子上了。”老師看了一眼不說話的宇宇,然後說道:“宇宇,你把胡蘿蔔吃掉,一會兒我檢查!小心點,別把米飯掉到桌子上。剛剛講過又忘了。莎莎你也快點吃!”宇宇沉默着並“艱難”地吃着他討厭的胡蘿蔔。

在幼兒園中,以上的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場景一中的丫丫在常規教育的“高壓”下變得失去了自我,過分地依賴教師,而從具有“高智商”的程程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生活的程序化與模式化。場景二中莎莎的告狀顯然與飯前教師“金科玉律”式的常規教育有關,而教師不分青紅皁白強求宇宇吃胡蘿蔔,這正是常規教育要求共性特點的顯現。宇宇在教師帶有恐嚇式的要求下,不情願地服從了老師的命令。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問題

1.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的異化

一提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維護正常的保教工作,因爲這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應是爲了促進孩子的發展,使孩子從一個夢遊者、一個不自由的、被決定的、有依賴性的、被動的人改造成爲一個覺醒的、有意識的、能動的、獨立的人,即我們常規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成爲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現實中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卻被異化了。它被異化爲防範並限制幼兒的行爲,異化爲爲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便利。教師實施常規教育的過程成

了對幼兒行爲控制的過程,教師充當着至高無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會的代言人。他們全然不顧幼兒切身的需要與感受,把幼兒當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樹苗。他們努力創設能夠控制幼兒言行的外部環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兒童的言行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幼兒整齊劃一的行爲、良好的班級制度、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場景中教師的“手勢”、創編的兒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常規爲教師工作便利之目的是班級制度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個外在價值表明受制度與常規約束之外的主體對之的需要。但是過高的估計制度及常規的外在價值,就會貶低其內在價值(即一種滿足幼兒的需要,爲幼兒的自我發展服務的價值)。若常規教育以管理爲目的,以成就教師的“方圓”(順利開展活動)爲目的,只能使常規教育由指導人健康發展的“燈塔”異化爲扼殺人的“劊子手”。高控制的常規教育只能導致兒童靈動式心靈的壓抑與封閉,造成盧梭所謂的“既是奴隸又是暴君”——還不會說話就在支配人,還不會行動就在服從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管理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現在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有點偏了呢?

2.幼兒主體性的喪失與創造性的扼殺

場景中丫丫的話:“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 (教師是主心骨,你不發話,我就不知道該幹嘛了。)宇宇默默地服從教師的命令以犧牲自己“胃口”。

這些幼兒園老師都聽膩了的話、見慣了的事,往往把原因歸爲“這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膽子太小了”,但是從來沒有認真地想過其中的意蘊,其實這正是幼兒主體性喪失的體現。

教師將幼兒視爲需要成人照顧和關心的不成熟的個體,但是過多、過細、過嚴的規則及常規將需要活潑成長空間的幼兒牢牢地拴在樊籠之中;常規將一切活動都程序化、規範化,像柵欄一樣不能使幼兒越“雷池”半步。在教師的腦海中,幼兒要聽老師的話,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沒有爲什麼。在幼兒的印象中,教師是權威人物,到什麼時候幹什麼,老師早已替我們安排好了,我們不用多想。教師的高控制管理和“包辦式”的照料使幼兒高度服從教師的意志,這種服從使得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沒有自主性的幼兒就會更多地依賴於教師的安排,這導致了教師採用高控制的管理方式,於是形成了不良循環。“尊重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逐漸成爲一句口號。

幼兒主體性的喪失意味着其創造性的沒落。幼兒擅長想象與聯想,擅長“跑題”,遇到問題總愛問個爲什麼;兒童的思維是衝動的、即興的,往往被眼前感性的東西所吸引並自我陶醉其中;兒童的思維是詩性的邏輯、音樂的邏輯、想象的邏輯、內心自由的邏輯、審美和藝術的邏輯。而常規教育要求幼兒遵守紀律,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要求幼兒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到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吃飯不說話、走路不準跑、坐要放好手……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常規教育的要求,達到教師所期望的規定。這種程序化、模式化、一致化的生活方式與幼兒天生具有的“野性”是完全不相符的。在教師的控制下,幼兒變得唯唯諾諾。在常規的束縛下,幼兒靈動的詩性思維變成了僵硬的規範的邏輯。幼兒的創造力就在這規範化的班級制度與教師一致化要求下被扼殺。正如劉晶波所感言:“在這種教育事實中談論提高幼兒的素質、尋找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性的途徑無異於空中築樓。”

3.幼兒生活的異化

幼兒生活的異化是指隨着兒童主體的喪失,兒童處於被訓練、被塑造的客體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義。兒童生活的異化就在於常規教育的規範化、科學化與標準化,線性的生活方式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簡化爲“守規矩”、“聽話”式的單調生活。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幼兒學會了“解讀”教師的言行舉止,懂得了僞裝與迎合。他們過早地脫下兒童天真爛漫的“外衣”,不情願地戴上成人成熟而圓滑的“面具”。但是這“面具”只是在教師的面前發揮作用,在教師控制和常規的“漏洞”處,幼兒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義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讀生活的方式,有着發自內心的振奮與激動,此時他們才真正屬於自己。這樣,兒童完整的生活被割裂爲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他們要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時地變換自己的言行,以求得“主我”與“客我”的平衡。制度化生活將兒童從生活世界抽離出來的同時,兒童的生活發生了異化,快樂的童年在慢慢地消失。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在教育的世界中一個最根本的衝突就在於自由與控制之間的矛盾。”常規教育是夾在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兩難問題。在自由與秩序之間,教師是傾向選擇秩序以求得班級表面上的安靜。爲了達到此目的,往往將常規教育“科學化”、“標準化”,以致使“異化”,常規教育成了限制兒童自由發展的“條框”。我們應該還常規教育的本來“面貌”: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內心的自由,讓其成爲自己的主人。

20世紀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避免抑制孩子們自發活動,避免蠻橫地強加各種任務,加重孩子的負擔。”這說明真正促進幼兒自由發展的常規教育對其而言不是外鑠的、強加的“附屬品”,而是幼兒發自內心的需要,是在幼兒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爲強烈。當幼兒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時,他會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與約束力並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協商、調解建立規則。此時,一切外在的規則與紀律對其而言都是多餘的。“你別弄我的,我也不弄你的,我們各玩個的”;“你給我看看你的玩具,我也讓你看看我的”。這種“自我中心化”、“幼稚性”的規則正是兒童內心需求的“原始”規則。當成人爲幼兒提供規則時必須考慮哪些規則是應該轉化爲幼兒的內在需求,哪些規則是不需要的,必須祛除的。讓規則在幼兒的生活中生成,讓規則在幼兒的體驗中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將精力從過多地控制兒童轉向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有“準備的環境”;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與兒童對話,有敏銳的眼睛發現兒童的需求,有靈活的頭腦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與修改,讓其體驗到規則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領悟到遵守規則帶來的自由與和諧。

“當一個人成爲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活動準則時,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稱他爲守紀律的人。”我們所要培養的及社會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夠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規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兒童,引導兒童建立規則意識,培養能夠做自己主人的人。

標籤:反思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