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2017年關於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

觀後感1.7W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 ,講述的是一位有閱讀障礙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是一位三年級的國小生,由於存在閱讀障礙,他所犯的錯誤不被理解。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伊桑是無可救藥的。以下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17年關於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

2017年關於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

每個孤獨的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你可以在黑夜中看到它閃閃的發光,但是你永遠都觸碰不到它,也許,在黑夜中,你也不移地昂可以看得到它,因爲你可能會被月亮的光芒吸引住了,你也可能被路上的燈光迷花了眼,你也可能在豪華的房間內流連中,忘了天上默默發光的星星。

看了《地球上的星星》(又名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心中的小星星)後,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可能你會一昧的要求你的孩子成爲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你可能會一味的要求你的孩子成爲老師口中被稱讚的好孩子,你可能在想我自己的嚴厲是孩子學習上的動力,孩子會在未來感謝你的!

孩子會明白的,外面的競爭是很嚴厲,很殘酷的。只要你不是最優秀的孩子,你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你會在殘酷的世界中失去活下去的能力的。

但是,你現在的一昧的要求,你會讓孩子很痛苦的,你會讓孩子失去自信的,你會讓孩子揹負着過多的壓力的。

在劇中,Ishaan Awasthi (Darsheel Safary飾)是一個八歲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滿了別人並不以未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他不會默寫單詞,他的算術很爛,沒有人知道其實在他眼裏數字和字母是在跳動中的,他分不清B跟P,他會把字母和數字反過來寫,是因爲他根本不能。

而不是,父母老師眼裏的那樣的,並不是伊夏的態度問題,並不是他的調皮搗蛋的問題。

是他根本就不能,在被父母的叫罵聲中,在老師的辱罵中,他不能跟不會是同一個概念,那他爲什麼要承認自己是不能呢 伊夏開始逃避,他用反抗來掩飾他的不能,來掩飾他的自卑。

即使伊夏不能閱讀和聽寫,但是,伊夏有着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的才能——畫畫。他的世界裏,即使不能讀,不會聽,他也有着很強的畫,很豐富的想象,色彩是他的朋友,動物是他的朋友。

但是,這些對於成人世界並不那麼重要,他們對家庭作業、分數和次序更感興趣。而Ishaan在學校,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老師、同學和父母看到的是,他的缺陷,他的成績差的沒有人可以比他還差。沒有人會看到他的才能,豐富的想象,超強的動手能力,美妙的色彩感知能力,沒有人知道,或許,她們是知道的,但是,沒有人會在意,畫畫和動手能力,不能再考試中爲伊夏加哪怕那麼一點的分,所以,她們忽略了。

當伊夏他惹出的麻煩已經超出父母能承受的範圍後,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愈演愈烈。老師們的侮辱,同學們的嘲笑,甚至伊夏還要必須應對額外的與父母分離的創傷。

那個曾經調皮搗蛋的孩子,不見了。那個曾經笑容滿面的孩子,不見了。那個留意美好事物的孩子,不見了。

他變得沉默寡言,他變得惶惶不得終日,他變得無比的自卑......

一天,一位新的美術老師Ram Shankar Nikumbh(Aamir Khan飾,他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大家總知道吧)突如其來,用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着每一個學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規則,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夢想,去想象。學生們都滿懷熱忱,除了伊夏。Nikumbh很快也發現了Ishaan並不快樂,然後他開始了找尋原因。用時間、耐心和關懷,他最終幫助Ishaan找回了自己,還有快樂。

到最後,伊夏是幸運的,因爲他遇到了,Nikumbh。遇到了曾經是伊夏的Nikumbh,遇到了那個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的老師,從新從挫折中站起來了。

可是,那些沒有遇到像Nikumbh的像伊夏那樣的孩子,她們有事何其的不幸。

那個曾經被父母叫罵的伊夏裏,那個曾經被老師辱罵的伊夏裏,是不是有着你自己的影子在裏面呢

那個曾經是好孩子,年年第一的孩子的弟弟的伊夏,是不是有着你自己的影子在裏面呢

那個曾經背井離鄉身處陌生的環境中的伊夏,是不是有你自己的影子在裏面呢

那個曾經因爲哥哥的比賽無法看到久別的父母的伊夏,是不是有你自己的影子在裏面呢

我們在遠離了,那個我們在埋怨教育的不公,埋怨父母的不公,埋怨老師的偏心的時候時,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已經成爲了那時的父母,那時的老師了呢

從開始浪漫天真的童年,相繼帶來孤苦伶仃的生活、艱難的學習壓力的私立學校,最後的釋放出伊夏德思想,展示出驚人的才華。

這結局也是我們想看到的。影片中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東西太多。

影片展示的主題在於Nikumbh(美術老師)在伊夏家與父母討論的話題。最經典的一句“家長不是在撫養孩子,而是在訓練一匹賽馬”我覺的這句話可以讓有心的家長深思上一段時間了。

是還孩子個童年,還是像賽馬一樣的訓練。在這個社會上,一定要出人頭地嘛,簡簡單單不好嘛!在這個社會上真摯的天真、浪漫,社會的演變抹殺了一切。

是什麼,我想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的,看看這部片子吧!你們會收穫很多的。

2017年關於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

根據老師的推薦,我在家裏觀看了一部印度兒童影片《地球上的星星》。這部影片很感人,讓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名9歲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雖然學習很差,但是他的畫畫得非常好,想象力豐富。上課時,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因爲他總喜歡觀察池塘裏的小魚、樹上的小鳥、地上的.小水坑他覺得這比上課有意思多了。可是伊桑的成績太差,老師覺得他已經沒救了,經常罰他站在門外,不讓他聽課。而同學們呢,也天天嘲笑他。爸爸實在沒有辦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到寄宿學校後,伊桑難過極了,一句話也不說,除了他的同位沒人願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術老師拉姆來了,他發現伊桑有繪畫的天才。拉姆老師從字母開始教伊桑,伊桑的學習慢慢有了進步,也有了自信。後來,伊桑在繪畫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當老師同學看到他畫的那麼好時,他們都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當我看着伊桑拿着獎狀,向拉姆老師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伊桑很幸運,因爲他遇到了一位真正關心他、瞭解他的好老師——拉姆。拉姆老師用很多有趣的方法幫助伊桑學習讀寫。他們在沙堆裏用手指寫字母、用彩色的橡皮泥捏成字母,拉姆老師還帶着伊桑到操場上,在臺階上跳來跳去地練習計算,就這樣,伊桑慢慢地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我一邊看,一邊想:拉姆老師用這種方法教學,太有趣了!

我不由想到了我的老師。說實話,有些課,我一上就想睡覺,真希望能早點下課;但也有一些課,老師上得妙趣橫生。如果世界上多幾位像拉姆一樣的好老師,把每一節課都上得生動有趣,讓同學們天天都開開心心,該多好呀!

這部影片給了我很大教育:一、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點,有些只是成績不好罷了,他或許在其它方面有特長,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請不要戴着有色眼鏡看我們,更不能用顯微鏡去看我們的缺點,那不是刺激我們幼小的心靈嗎?拉姆的與衆不同在於他教育小孩主張用愛去感化教育他們,他認爲每個孩子都是落入人間的晨星,要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不能用成績去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爸爸、媽媽們要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這樣孩子會得到鼓勵和幫助。二、爸爸、媽媽你們也有過成績不好的經歷,爲何要爲難我們呢?我們何嘗不知那怎麼也學不會的感受呢?有了問題,不要什麼不做就只會埋怨,埋怨有用嗎?找到原因,選擇合適的方法,我們是會改變的,爸爸、媽媽們應該相信這一點。還給我們一片藍天,帶走你們給我們的烏雲,讓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我們都是一顆會發光的星星,我多麼希望老師和爸爸媽媽能關心、愛護、幫助每一個孩子,讓我們都能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2017年關於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

常常聽身邊的同事在抱怨這個孩子沒法教了,我對他的一片心意他怎麼就不理解呢?觀賞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後,讓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是對身邊的報怨者恰如其分的詮釋。

影片小主人公伊夏——一位行爲特別卻充滿奇思妙想的八歲小男孩,在他的眼中,萬事萬物似乎都存在着靈動與閃爍的光芒。可在老師們的眼中,他卻是一個帶來無窮無盡麻煩與困擾的“問題兒童”。在家裏,有着一對充滿着無限期待與渴望的父母和一位出類拔萃的哥哥,而對於存在着的一切問題的“The last straw” (爆發的極限)未到來之前,亦或是小伊夏未曾遇到生命中的那個“影響一生的人”之前,於望子成龍的小伊夏父母來說,又怎能接受“兒子是智障兒”的所謂的 “事實”呢?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接受孩子的殘疾。對於小伊夏父母來說,轉學至離家甚遠的寄宿學校實屬無奈之舉,然而,正如這現實一般,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轉折點,而被送往寄宿學校的小伊夏似乎“成就”了這個轉折點——遇到了年輕的美術老師尼克,一位同樣特別且心中藏着相似故事的老師。

從尼克老師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 “真教育”。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師針對小伊夏所採取的一系列教育行爲值得我反思的幾點是:

1、每個孩子都是特別且相異的,認識到每個孩子發展的獨特個性;

每個孩子是不同且獨特的。我時常在想,人的出生與發展卻是怎樣的一種“神奇景象”:它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天分,所謂的“天賦決定論”僅僅是那些遺傳帶給我們的與生俱來的改變,卻不能影響我們今後個人的發展,更不能影響未來的我們究竟是“怎樣的我們”。

教育發展的真實目的(亦或是“真教育”)在於讓每一個孩子能在“自由的心靈”上成長。尼克老師認識到小伊夏的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問題,並適時地予以矯正和恢復,使得小伊夏最終得以重回“正常孩子”的羣體之中。從尼克老師與小伊夏有關教育行爲的互動中,我看到了所謂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2、教育不應該以扼殺孩子天性作爲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教育成就” 長期的應試教育環境以及精英選拔的制度使得“考學”(或“讀書”)成爲了孩子進入社會並在社會中良好生存的“通行證”。社會大環境給予具有良好學歷的人以美好生活和願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似乎都成就了社會被排斥和被邊緣的羣體。因而,家長爲了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而採取的教育行爲,似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行爲取向雖成就了“小魚”卻失去了“大魚”:前者是功利視角下的一份穩定的工作,後者卻是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自我實現。

3、教育過程中家長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決定了其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亦或是關注孩子成長中細節,釋放孩子的天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是爸爸媽媽以及老師甚至是社會大環境精心栽培的花朵。而如今,在我們被充滿競爭與功利的現實世界所疲憊時,常常聽家長對孩子說:“我什麼都不用你幹,你還學不好,你到底想幹什麼?”能不能別用懷疑亦或是批判的眼神來看待他們?能不能別用責備的口吻來怒罵他們?能不能別用剛愎自用的氣焰來打壓他們?殊不知,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未來我們能留下的唯一的希望。給了他們沉重的使命和任務,就無須再增加他們成長的包袱,須知,輕裝簡行。

孩子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看着他們從出生時皺巴巴小巧可愛的樣子,到一點一滴茁壯成長的身影,無不充滿對未來的希冀。教育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耐心和關心的,良好的結果是需要良好的方法來輔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