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楓橋夜泊》有感

觀後感3.99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楓橋夜泊》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楓橋夜泊》有感

讀《楓橋夜泊》有感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七絕,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一首傳世之作。他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髑Ч擰

作者運用凝練的白描筆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種景物――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出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又點逗出四種具體的實物――城、寺、船、鐘聲,構成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這些景,最終統歸於一個“愁”字。全詩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爲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着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本來是很平常的一座橋、一行樹、一條水,經過詩人用極其洗練白描筆法的題詠,便成爲流傳古今的勝蹟。高超的語言功力,賦予了無情的自然景物以有情的生命。

讀《楓橋夜泊》有感2

江南的江水之上煙色蒼茫。夕日黯淡,無言地頹墜,孤獨地,寂寞地投入夜的懷抱。

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懷才不遇,雖志氣昂然,但終究逃不過落榜。十年的寒窗苦讀,雖有他的懸樑刺股,還是容不下他的一角席次。

黃昏下,烏篷船載着張繼,划向江心,與紅楓相伴。月光慘淡地映在江面,秋冷雁高包容了落第書生的落魄。在這樣的夜裏,他無心欣賞,看着自己如風中殘燈般的人生,在風緊夜深裏,握吊着這樣的慘變。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疾盡燈花又一宵。

烏鴉的喑啞叫聲漸漸將一輪皎潔掩蓋,朦朧的江面之上凝結出了霜露,一縷縷,一絲絲地將烏篷船染白,漸漸模糊於江面,將楓橋留戀。江南水鄉特有的漁火在風波中還息息點燃着如墨的浪漫,吟唱着對這方水土之上漁者的讚歌。但是,城樓之上隱隱的笙歌,遠方徹夜的飄縹漁火,於他都是毫無關聯,這夢似的人生轉了幾個圈,只留下他一個人。

漸漸甦醒的長安城將獨醒的落第書生的愁情鋪張。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隨着剛泛魚肚白的天逃出,躍過楓林之後在江面欲墜,繼而跳過未眠的篷船。聲聲的鐘聲模糊了烏啼的喑啞,在破曉之後化作一個新起點。這一漾漾的搖曳,又憑誰意,讓不成夢的人出餘繞愁思。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拿出筆沾着殘墨寫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筆已歇而意難平,悽悽不思量。

儘管一千二百年過去,長長的榜單也早已不再耀眼。而真真切切留下名字的唯有他,張繼——一位落第書生。

就因爲這樣一個落榜後的夜晚,他偶然遇到搖曳的鐘聲,思想與浪漫迸發出驚人的火花,真英雄何所遇,他留給我們的是這樣不一樣的美。

讀《楓橋夜泊》有感3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七絕,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一首傳世之作。他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傳千古。

作者運用凝練的白描筆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種景物——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出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又點逗出四種具體的實物——城、寺、船、鐘聲,構成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這些景,最終統歸於一個“愁”字。全詩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爲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着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本來是很平常的一座橋、一行樹、一條水,經過詩人用極其洗練白描筆法的題詠,便成爲流傳古今的勝蹟。高超的語言功力,賦予了無情的自然景物以有情的生命。

讀《楓橋夜泊》有感4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香港草根歌后謝安琪的年度之歌裏有一句歌詞"誰又妄想一曲一世,讓人忠心到底",我不知道別人,反正因爲這首《楓橋夜泊》,我一輩子都是張繼的粉絲。

"月落烏啼霜滿"句,讓人彷彿看見上弦月早早升起、半夜便已沉落。天宇間只餘一片從灰到黑的各色的光影在舞動。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爲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很多人認爲"霜滿天"的描寫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但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有"空裏流霜不覺飛"句,據我自己曾經在新疆巴音布魯克夜遊的感受,"霜滿天"是非常寫實的,只有這樣漫天的流霜營造出來的意境當中蘊含的意義,才能最精準傳達出詩人的感受:身外茫茫夜氣中瀰漫着的滿天霜華,帶着侵皮蝕骨的冰寒向詩人包圍而來,一如詩人正在經歷的'現實處境。

從"江楓漁火對愁眠"句中,我們看到: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江楓"在這裏並不僅僅是一種景物,"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情感內涵以及它給予人的聯想是豐富複雜的,這一刻,透過"江楓",我們看到了詩人看到的和體驗到的。而霧氣茫茫的江面,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惹眼,反過來襯得夜色愈加深沉詭祕,彷彿危機四伏的戰場,流霜的寒意像殺氣一般襲人,星星點點的漁火不足以照亮這駭人的黑暗。

這兩句的佈景密度之大簡直讓人歎爲觀止,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月白、烏(鴉)黑、霜(另一種近乎透明的)白、江(水)綠、楓(葉)紅、漁火金黃……如此豐富的顏色互相映襯、堆疊出的畫面,我猜,即便是梵高親臨現場,也只能折服於造物的神奇與偉力!

而張揚着如此熱烈生命活力色彩的背景聲音,卻是烏鴉的啼叫與夜半鐘聲,這活潑熱辣的色彩被這悽清的聲音一襯,頓時像那還未開盡卻被時間急劇封印的鮮活生命,凝固成最美的標本,彰顯的,唯有死亡的氣息而已!

殘月西沉,烏啼悽哀,霜霧漫天,不得不說,尤其直接的是"烏啼"——兇險、不祥、不利的預兆。這一切,僅僅只想表達"愁"?未免顯得用力過猛了些,再聯想到此詩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我不由得認爲,詩的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所要傳達的是一種由死亡引發的恐懼並因此生髮的悲慟!怪不得時人評價張繼詩風爲"比興幽深".

從"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中,如果僅僅想到"楓"與"火"在我們腦海中留下的最直接、最強烈的印象——如火如荼的熱烈生命力,顯然是不夠的,它不由讓我想到了盛唐氣象。然而夜色下的楓葉不但看不出那種如火的紅,倒像乾涸的血跡,浮游於漆黑江面的星星漁火則讓人想起荒冢墳塋的點點鬼火。

而這時,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上,簡直就是爲這樣的畫面配上了最佳背景和音響。隱藏在這音樂美感之下的是與死亡相關的俗世指向,城外、寺廟這樣的地方,正是活人送別死人儀式中通常會有的塵世場所。

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將情、景、人三者匯到了一起,這喪鐘難道不是爲曾經的繁華盛世(開元盛世)而鳴嗎?而船上的羇旅之人,目睹這一切,感受這一切,記下這一切,或許當中所蘊含的死亡意象,是在成詩之後才意識到的吧!

標籤:夜泊 楓橋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