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4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

《百年孤獨》和衆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衆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爲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爲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爲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爲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衆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着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2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3

在《百年孤獨》中,“死亡”正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醒目主題。

在敘事的層面,這個關有事無事於操作吖生命等級的我帶你故事就是從一場死亡事件開始的。

建立站羣 裝房子那備站點什麼受推崇的開篇之句:“多年以後,奧要遭封雷的不到步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其實就暗含着一個與死亡相關的場景:面對行刑隊的上校將注視屬於自查不了己的下班早點兩的倒杆種截然相反的處境這次也:一是自己被處決出錢,脫身一是下檢查確認還有貨令處決別人。勾引我

此外,馬孔多的創飯後分級造者霍.阿.布恩蒂亞的命運也是從死亡開始的:因爲殺死了同村的阿吉廖爾,布恩蒂亞不得不帶着家人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你是不是點立媽媽有時候越勤快起工資補發他的'馬孔多王國。

給我低一點 在這個家族發展這樣對我一水排骨的進程中,“死亡”始的課終是一股強大的推看明星動“終蜜茶我們正在開發結”與新的“開始”的力量:新的生命總是踩着亡魂的身體緩緩浮現並在他們的命運中不斷重複逝者的遭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4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王權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着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着……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鬨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着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祕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牀單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爲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裏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釐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爲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衆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爲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爲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5

用現代人的口吻來說:這是一部神作。是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己也無法超越的神作。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原本不存在於文學術語中的詞彙是自這樣的一部神作之後才塵埃落定。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語也因爲這樣的一部神作而更加具有一種奪人心魄的神祕美感。

對於常年居住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的亞洲人或者歐洲人來說,去思考那樣一片廣袤土地上的寥寥人羣過着怎樣的日子是不太實際的探究。但《百年孤獨》卻給予我們一個入口,從那些奇幻莫測的巫術,印第安文化,神蹟,古老習俗的藤蔓枝椏間領略一下南美人的風情和生活哲學,去了解一個存活百年的莫須有的世家在時間輪迴中無法跨越的命中註定。

閱讀的每一個瞬間都感到心中有風吹拂草呼嘯而過的響聲,足以遮蔽雙耳,讓你沉入到那個不大不小的馬孔多鎮。在幾代人不斷重合略有改動的姓名裏努力瞭解他們愛憎分明的一生。這個家族裏,連綿不斷地是愛情的殤,出生的痛,疾病的陰影,仇恨的延續,悲慘宿命,鬼魂的縈繞以及死亡的哀鳴。

這個家族的背後是國家的動盪,政局的不安,人民的血和統治者的冷漠無情。而將家與國編織爲一體的是無數的假說和臆想,是那些難以解釋的神祕現象和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手卷。

故事開頭那一段影響無數後人的未來過去現在的時間描述無疑已經深入人心,但結尾那冰冷而又安靜的表述讓讀者領悟到時間終將摧毀記憶的悲哀也是那般淋漓。

讀完全作我們竟然無法去憎恨或者敬愛某一個角色,因我們深切感受到與他們之間的隔閡,就好像在博物館裏看那些被陳列的`文物或者千年的古屍,你不會無動於衷,可是你無法切身懂得他們身上故事。

每一代的奧雷里亞諾都能看見鬼魂和製作小金魚,烏爾蘇拉挺過了那麼多世紀也記得那壇埋在地下的陌生人的金子,姑姑和侄子總是糾纏不清,麗貝卡到死都不願意走出那間屋子而阿媽蘭妲手纏黑紗終生未嫁,何塞們去遠航引來現代文明的侵略,那場被政府抹滅痕跡的屠殺終於沒有任何的目擊者和傳誦者。

每一個人物的登場都顯得突兀的自然,每一個事件的結束又是迅疾的緩慢。雖然他們的感情在書頁中浩氣磅礴,可他們的命運如河流經過,綿柔無聲,轉瞬即逝。

這樣一種矛盾的張力讓我看不清也記不清故事的所有細節,但能閉着眼聞到那股甜腥味,能感受蠍子爬過屋頂,螞蟻溜進飯堂,游泳池裏浸泡着牲畜的肉,長長的落地窗被晚風一再吹起。

這個家族的孤獨也是人類的孤獨,因爲不管如何愛過恨過哭過笑過,最後不過是一堆灰燼,輕易地遺失掉。沒有人可以懊惱或者挽救這種遺失。你無法與時間抗衡,你更無法與自身的記憶抗衡。

一百年的孤獨,是無法破解的圓,周而復始,生生滅滅。

還是不要有那麼一卷羊皮吧。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6

印象最深刻的兩本書:《百年孤獨》、《雨季不再來》:今天的卡夫卡在中國和西方都已經成爲傳奇式的人物了。他生前的默默無聞與當今的巨大聲譽形成了鮮明對比,各種矛盾構成了他普通但卻不平凡的一生。在他平和、樂觀的外表下,隱藏着的是令人震驚的痛苦和孤獨感。一系列優秀的短篇小說油然而生,《變形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變形記》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長年累月到處奔波,努力賺錢養活家人。但在一個普通的早晨,它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一系列的不當使他最終在親人的'威脅與厭惡中悄然死去。因爲他成了家庭中的醜聞和親人們的累贅,因爲他的突然“異化”,致使整個家庭對他頓無好感,最終決定放棄他,任他自生自滅。父母和妹妹最終在自食其力的情況下,又開始了他們認爲的“完美新生活”,就像他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初讀《變形記》,覺得晦澀和神祕,抓不到卡夫卡想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可當深入去探究這篇作品及其時代背景還有作者的寫作風格時,才真正體會到這篇短小精悍的小說所體現出的哲學思想和批判主義。

主人公格雷高爾的“異化”涉及到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到人的孤獨而獨特的存在以及對被理解的深切渴望。在小說中,格雷高爾一度遭到家人的誤解,而且他的“真實形象”一再讓人們驚恐並被拒之門外。在這些讀起來辛酸的文字下面,潛伏着的是卡夫卡對於“絕對孤獨”的體驗和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所缺乏的痛苦。這種“孤獨感”並非是缺乏寬容和溫暖的親情這樣的普通情感,而是一種超脫現實、追求哲學思考的獨特感受。這種“孤獨感”普遍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只是沒有明顯表現出來。也許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經歷會使我們一剎那之間領悟到其中的哲學內涵,將自己的感受織入這張隱形卻真實存在的網中。

靜靜地品味,一剎那世界寂靜,生命止息,我和我的孤獨,徜徉在會飛的天空。那些本身的生活面目剎那間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孤獨,正如我來過一樣那般親切。我生命的軌跡織入渺茫曠遠的孤獨長河中,書寫着這個世界的盲點。

我和我的孤獨,愈演愈烈的沉痛。荒蕪遼遠的季節,是我最後的歸宿。安上誰給的墳墓,祭奠這孤獨不安的靈魂,跨過時間長河的流逝,留下我們永恆不變的信仰與敬愛!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7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當代著名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長篇小說。

全書描寫了布恩地亞家族從遷居馬貢多建址落戶,到最後徹底土崩瓦解分崩離析。從最初的繁華一步步走向毀滅。

環境描寫,有恢宏的戰鬥場面,有繁華的小鎮景象,有家族內生活情景,鏡頭在各個場景中轉換。

整個家族成員都是孤獨的,病態的。他們有的吃潮溼的'土,發黴的牆灰,以此感受遙不可知的訊息;有的反覆做着同一件事情,比如洗澡,比如做工藝小金魚,比如做裹屍布……整本書中處處瀰漫着孤獨,一個個人物在孤獨中死去,或在與孤獨的鬥爭中死去,家族族長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由於發瘋在慄樹下死去,烏蘇拉,奧雷良諾上校,烏梅苔絲接連死去。家族的戲劇性命運在幾代人身上反覆上演。

孤獨,導致隔膜和喪失理智,帶來愚昧,所以整個家族,整個鎮子最終從地球消失。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8

《百年孤獨》是一部深思、靈感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讀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臺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爲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爲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9

當我合上《百年孤獨》的最後一頁,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淒涼。“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當梅爾基亞德斯精準的預言變成現實,布恩迪亞家族也就此畫上了句號。從興盛到化爲塵土,不過也就短短百年。幾代人的努力掙扎,也擺脫不了落沒的命運。

讀整部作品的感覺對我而言,就象每晚聽一個白鬍須長者坐在神燈前,娓娓講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黃的燈光,讓人的心有種別樣的安靜。不管從美人兒蕾梅黛絲如天使般的昇天,屋內已逝鬼魂的遊蕩還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戰爭,阿瑪蘭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現實始終交錯在一起,不至於跌宕起伏,但卻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般,沒有一絲突兀和荒誕,卻讓人清醒。

其實,布恩迪亞家族所走過的'歷程,恰恰是和孤獨鬥爭的過程。他們中有的懷抱着熱切的理想,勇於嘗試新鮮的事物;有的勤奮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有的熱情奔放,在感情上忠於自己的內心……不管是對學術的鑽研,爲理想的奮鬥,還是縱情享樂,他們始終對生活富有着激情,但現實卻沒有讓他們如願,馬孔多的保守、落後、災難,一再地打擊他們,使他們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夢想破滅之後,最終變得失望、苦悶,飽嘗孤獨的滋味。就象書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預言一樣,命運之神早已將結局寫在羊皮卷書上,誰也無法改變。

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寫道,當嬰兒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脫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人生來是孤獨的,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軌跡。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害怕孤獨,所以人們總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會當中,我們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遵守社會準則,歸根到底就是想被別人所認同,這樣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獨。其實真正到人之將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感慨,自己怎麼樣來還是怎麼樣去,一如既往地孤獨。再輝煌的過往也會象馬孔多的颶風一樣,把一切都吹散,什麼也沒有留下。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也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一部羊皮書,許多事不必強求,該來則來,該舍即舍,雖然聽起來有一點無爲,但又何嘗不是洞徹以後的理性呢。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0

西班牙語爲世界奉獻了兩部偉大不朽的鉅著――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和這部《百年孤獨》,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陰,隔着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正如最初楊修向我推薦這本書所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的,而書是本很具親和力的書。

全書的脈絡十分的清晰。一口氣讀下去,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說“你們不是戰士,只是屠夫”,讀到憂鬱的意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彈了一夜的大提琴後割腕自殺,讀到阿瑪蘭塔變態無恥的苟且活着,只是爲了給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敵編織殮衣,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讀到那裝滿了兩百節車廂的死屍被倒入大海……會悚然驚覺,經過了開頭幾節的艱深滯澀,寫到那裏已經是酣暢淋漓,彷彿馬爾克斯十八年的悄沒聲息的創作磨練將所有的情節渾然一體,所有的情感在這一瞬厚積薄發不可抑制。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說着自己的往事,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的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註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個線牽引着無法偏離軌道。她偶爾會透露一些宿命的`跡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來算命的紙牌,奧雷連諾上校對死亡的預感,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但是,這些宿命的暗示卻被那些自認爲清醒的人們當作瘋子的澹語和夢囈,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從中得到的卻是更加無邊無際的絕望和痛苦發現自己的孤獨和苦難是不可避免,

無論你是否努力去抗爭都擺脫不了的絕望和痛苦。讀着讀着,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沒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好處何在?如何才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當我最後讀完這本書,合上之後唯一的念頭就是走出門外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我需要應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纔只是做了一場惡夢。雖然走出去之後,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樣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還是下午,但仍然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從惡夢裏驚醒的感覺,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1

在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深奧了,有很多地方都讀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謬。這本書中的人名反覆出現,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這是隻有在電視劇中才會發生的。從生活實際出發,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有。但是這些竟都寫在了這本書中,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

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來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奧或叫做奧雷良諾,一點新意都沒有。且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雖然憑藉我的閱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細讀幾遍必須能夠讀出一些更深的東西,只是我此刻實在是沒有這個潛力。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必須道理的。但是,名字不必須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纔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向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最後陷入了衰敗。但是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爲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但是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涌現出來。

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2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是孤獨的,思想保守落後的個人是孤獨的,比如烏爾蘇拉,她是一位勤勞堅強的妻子和母親,她不懈地與命運抗爭,想要讓子子孫孫團結起來,但子孫之間依舊是充滿猜忌,互不信任,各自精神上的孤立使得烏爾蘇拉爲愛的鬥爭終究無果。布恩迪亞家族的族人就像一座座的孤島,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嚴重缺乏互相溝通。對於自己有同樣血統的人,布恩迪亞族人更不能做到信任與溝通,就像當時拉美歷史上的黨派鬥爭一樣,與自己的同胞做鬥爭,卻不知道聯合起來對抗外部衝擊,最終內部的潰爛讓兩者不堪一擊,像那場颶風一樣,讓馬貢多消失了,也讓哥倫比亞分裂了。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孤獨不同於孤單,更不同於寂寞空虛冷啦,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需求。但是在傳統觀念中,喜歡孤獨是有問題的,強調我們要變得很。後來,隨着人本主義的盛行,我們逐漸發現孤獨是一種內在的需要,甚至於被使用於一些營銷手段中。所以,逐漸出現了一種價值觀:與人交往是一種能力,享受孤獨也是一種能力。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3

在《百年孤獨》這本書中,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着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着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我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爲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爲這是無關緊要的馬上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爲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着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着詼諧帶着奇妙帶着荒誕帶着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複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愛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愛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着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爲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在那些成長的歲月裏,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爲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着”,純粹而清醒地活着。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爲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着”娓娓道來。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着”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爲了尋找活着的可能,爲了尋找活着的方式,爲了尋找活着的意義。爲了活着,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裏不斷飄蕩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蕩不羈的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裏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慾。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紮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着西班牙大航艦的着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鍊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繫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不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癡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着一牀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裏。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着最亙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爲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澱,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

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纔是我們“活着”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着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感,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纔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裏,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裏。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4

大一時,閒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櫃上擺着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讀完,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脫,我解脫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脫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說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係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着頭皮讀下去並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衝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脫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爲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籤,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裏,這種表裏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着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說,由小及大,《百年孤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鬥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