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15篇

觀後感2.08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百年孤獨》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百年孤獨》有感15篇

讀《百年孤獨》有感1

讀完,心裏留下點點的回味:一片土地—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掙扎輪迴、錯綜的性、情關係和因此衍生的家族;最難記得的是不同的音譯人名和同一名字下不同的人…

對拉美史沒有什麼概念,也不知深層代表着什麼,所以也沒有讀出拉美的味道。故事本身沒有太吸引人的地方,反倒是讀完後對人物關係的理順越品越有味道,家族和馬孔多生、住、壞、滅越品越有味道。

烏爾蘇拉,家族“生”“住”的,第一代開創者,除了給下一代以生命外最偉大的任務便是創造了家族物質基礎與精神傳統,但對不能把握的事也顯出了家族衛道者的無力,最諷刺的是再烏爾蘇拉人生的最後卻被後代們塗鴉式的玩弄了兩年。她盡責的愛着每個子孫,創造了家族的小生意,蓋起了家族的大房子,佈置了房子的一切,全力維繫着家庭的血脈;在不損壞家族榮譽的情況下給他們的自由空間,堅持着生活習慣,就在阿爾卡蒂奧自由派獨 裁當道時也堅持彌撒等;她致死保護着陌生人的金幣堅持着信譽。生命將近時,她隨盲,卻仍努力的去爲子孫犧牲奉獻着,在被後代塗鴉的玩弄了兩年後,生命在迴光返照似的再次努力後結束,並致死保護着家族的榮譽—沒有因困窘說出金幣的下落,最後以回到嬰兒大小的死亡方式死亡,也值得人深思的。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周遊世界,卻帶回了放蕩與混亂;一個想奪取自由,卻得到延綿的戰火與無盡的迷失。

庇拉爾·特爾內拉這個爲家族誕生了第三代子嗣的女人,卻是家族“壞”的開始,她不羈的笑聲、理不清的性關係、身上煙味、紙牌算命…都是被烏蘇拉爾拒之門外的原因,但她卻孕育了家族的第三代的生命,卻也見證了第三代的橫死。她的第一個兒子—不知身世的兒子阿爾卡蒂奧—險些釀成母 子不倫,此外,阿爾卡蒂奧還是一個在自由派下徹底的殘忍獨 裁者,後死於保守派下;第二個兒子,知其爲母的兒子奧蕾莉亞諾。何塞又一次出現了姑侄不倫的苗頭,橫死於亂軍中;好在兩次不倫都被拒絕,不然家族的滅亡會來的更早些。

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阿爾卡蒂奧之妻,這個爲50比索而奉獻自己的女人孕育了第四 代,延續着家族的“壞”。她的兩個兒子,在名字與第二代互換的情況下集成了第二代兩個祖先的事業,奧蕾莉亞諾繼承了不勞而獲與無盡的享樂;阿爾卡蒂奧,則繼承了對自由的追求與迷失。

真正的“滅”始於費爾南達,這個生活在父母給予的世界的女人,在掌控了家族的生活後,便將家族拖入了無盡的深淵。相對於烏爾蘇拉,她沒有給子女任何自由,她設計並安排着子女的一切,卻收穫了最惡毒的結果。而,佩特拉·科特斯—奧雷里亞諾第二之情 婦這個烏爾蘇拉式的人物,卻被命運拒於家族之外,以“令人不解”的方式供養這家族,但也沒有組織家族的幻滅。費爾南達的子女沒有任何自己的追求,知識她幻滅家族中的工具,梅梅的兒子與烏爾蘇拉。阿瑪蘭妲(這個名字基本代表了這個人的命運,返回馬孔多的開始,她便如烏爾蘇拉似的要重振家族與馬孔多,但接下來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爲阿瑪蘭妲,完成了對愛情的追求,只不過致死,她也不知道那是“不倫”的愛情)最終在不倫之愛中結束了家族…

讀《百年孤獨》有感2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卷首語

最近在讀一本書——《百年孤獨》。剛開始可能會被裏面的龐大的人物關係所嚇倒,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找個寂靜的地方看這本書,便會深深的被這本書裏面的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所感動。孤獨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徽記,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勇敢冒險衝動和不屈,已經已經深入到血液的孤單感,撼動人心。

尼采說,孤獨者有三種狀態:神靈、野獸和哲學家。神靈孤獨,因爲它充實自立;野獸孤獨,因爲它桀驁不遜;而哲學家既充實自立又桀驁不遜。布恩蒂亞家族裏的孤獨者,正是對尼采這番話最好的詮釋。

孤獨是我們生來便無法擺脫的宿命,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是一個孤獨者。

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再熱鬧的聚會也趕不走我們內心與生俱來的孤單感。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耐得住孤獨,成功的道路從來就不是熱鬧舒適的,在這條路上,我們只有耐住寂寞,忍住孤獨,才能讓生命大放異彩。

求學的路或是走向成功的路,他都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從來就沒有人能一直陪着我們走完這條路。失敗了,給自己加加油;成功了,給自己鼓鼓掌;摔倒了,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們從來都不會屬於誰,除了自己,所以從來就沒有人能帶你走出孤獨。

孤獨一種姿態,一種傲嬌的姿態。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連飛鳥都聞所未聞的土地。在陽光下,在人羣中,我們都要仰着頭,保護我們心中那片聖地。

很多年以後,我們會懷念這樣孤獨的自己,懷着夢想,驕傲的前進。

讀《百年孤獨》有感3

我常戴着沉默的耳機,我也沉默,就好像整個世界都沉默。

我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我欣賞所有通透的靈魂。

我禮遇孤獨。

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從帶着孤獨呱呱墜地,到逐漸與這個世界建立更廣泛更深層次的聯繫,去認識孤獨、去逃脫孤獨、去享受孤獨,最終帶着孤獨而去。誕生伊始,我們用“哇哇大哭”對來自陌生孤獨的深深恐懼做出迴應;到稍微熟悉了一些,待在母親的襁褓裏“嗷嗷待哺”,一個“小把戲”就能把我們逗笑;然後又長大了些,我們與玩具、與卡通書、與動畫片爲伴,我們試着與孤獨相抗,去擺脫,甚至妄圖去戰勝孤獨,卻不知道如蚍蜉撼樹、螳臂當車般不知量力;再長大一些,我們發明了更多的花樣,逃脫孤獨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錦衣美食、美景佳人,甚至黨派政治、戰爭、宗教倫理也是我們抗拒孤獨的產物;再長大一些,我們終於明白孤獨是無法戰勝的,試着與孤獨達成最後的諒解,簽下不失尊嚴的“投降書”。

段評:勤於積累,學以致用,詞語的巧妙運用爲文章錦上添花。有意識的使用具有誇張效果的詞句,起到了一定的強調效果,引發讀者想象和共鳴。

《百年孤獨》的“百年”,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從第一代布恩迪亞到第七代布恩迪亞之間,這個家族長達一個世紀的歷史。

《百年孤獨》的“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和布恩迪亞家族以外的人的孤獨,也就是所有人的孤獨。

從宏大的隱喻來講,由第一代布恩迪亞開拓、創建,在第七代布恩迪亞被螞蟻吃掉時被颶風從世界上抹除的小鎮“馬孔多”,就是整個的人類文明社會。

這個社會也有由生到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代布恩迪亞都在“個人的奮鬥”和“歷史的進程”的交互作用下上演着一出出、一幕幕。這一出出、一幕幕隨時在發生,又隨時在消亡。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發生如何?不如何。

消亡如何?不如何。

有誰在意嗎?只有“個人的奮鬥”會在意,甚至當風雲撥清之後,“個人的奮鬥”也不覺得在意。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懷念的父親帶他去見識的“冰塊”,而不是三十二場失敗的武裝起義,與十七個女人生下的十七個兒子,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正在發生的一次槍決。上校衰敗的餘生,在鑄造小金魚、融化小金魚的循環往復和徒勞中變得稀薄,稀薄到消失於家人的視線、稀薄到生命悄無聲息的湮滅、稀薄到第六代的布恩迪亞詢問馬孔多居民的時候,他們已經遺忘了上校和他的家族。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段評:語言簡潔,描寫細膩生動。

在孤獨面前,生命變成一場揹負着洶涌情慾和罪惡感的漫無盡期的放逐,一道一道疼痛的傷痕,手在黑暗中凝固成孤獨的姿勢,生命像鳥一樣遷徙。

烏爾蘇拉是阿爾卡蒂奧的妻子,她活了一百一十五歲,死的時候只有胎兒大小,一百多年的壽命,她卻不覺得自己曾經活過。她爲布恩迪亞家族奉獻了一生,以至於徹底瞎了以後還不願承認自己的無用,“她暗中記下東西的位置、人們的聲音,繼續憑記憶‘觀看’患白內障後看不到的事物”,“沒有人覺察到她的失明”。在馬孔多那場長達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還沒停的時候,年幼的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和阿瑪蘭妲總是把烏爾蘇拉“當作一個陳舊的玩偶在角落裏拖來拖去,給她披上花布條,往她臉上塗滿油煙和胭脂,掛上蜥蜴和蟾蜍乾屍、念珠和阿拉伯人的古舊項鍊”。雨停之後,烏爾蘇拉才發現這一切,她難過地哭了一場,可她明明大喊着自己活着,孩子們卻說着祖母死了,祖母死了。她還能做什麼呢,也許哭就是她所能做的最瘋狂的舉動了吧,。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都經歷過一個有一個的孤獨時刻,就像我們所有活在世上的人一樣。其實在閱讀過程中,這些孤獨大都沒那麼起眼,但也有那麼些個時刻,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慄樹下風吹雨淋好多年、奧雷里亞諾上校在小金魚的重複熔鑄中終其一生、烏爾蘇拉瞎眼多年卻一直不被發現、蕾梅黛絲不流世俗隨風飛去、麗貝卡幽居暗室幾十年化作乾屍、阿瑪蘭妲經歷兩次深刻愛情卻終生不嫁、桑德索菲亞爲家族操持一生卻又從來不被注意到、費爾南達爲了家族名譽努力奮鬥最終只能眼睜睜看着巨大的宅子破敗、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喪妻喪子又不得不獨自面對家族的百年曆史……仔細想想,孤獨蝕骨。

馬爾克斯說:“只是覺得人的內心苦楚無法言說,人的很多舉措無可奈何,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那什麼是孤寂,我想起的不是孤單和路長,也不是那些沒有燈光的夜晚一個人的悲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在我的理解裏,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周國平說:“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那麼如果你經常感到孤獨的話,不要見怪,整個城市也不過是幾百萬個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你曳着長髮向黑暗中游去,落了一池清明與水秀。

有人輕輕打亮了一束光,微微照亮臉龐,躊躇着,心存感激。

後來萬丈迷津,你義無反顧地遁於黑暗之中,甚至萬劫不復。

我說,匪夷所思。

我想,不足爲奇。

讀《百年孤獨》有感4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面,我被作者筆下虛實交錯、曲折離奇、色彩斑斕的壯闊畫卷所吸引了。在教書的空餘時間,我斷斷續續讀完了這部“再現拉丁美洲

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讀得不深,姑妄言之吧。

一般談及《百年孤獨》,肯定不能不談的三個方面就是史詩、魔幻、孤獨三個方面。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吧。

雖爲魔幻,但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真實的社會歷史現實。《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鎮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布恩迪亞家族的苦難歷史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作者在書中對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積極的探索,書中種種魔幻的情節看似荒誕,其實就是拉丁美洲苦難現實的反映。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作者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書中的“魔幻”情節雖然已經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但卻是在拉丁美洲大陸(比如哥倫比亞)確實發生過的。作者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的百年曆史時,把歷史和現實架構成循環往復的情節:馬孔多從最初的開發、內戰、香蕉熱、罷工、死亡等,又回到初建時的貧困落後和與世隔絕,最終被風吹得無影無蹤。這一百年,從零開始又回覆到零,增加的只是人民的苦難。這說明拉丁美洲的百年,並沒有改變貧困、落後、愚昧的困境,人民只能在無助的循環中繼續尋找適合自己民族的道路。

讀《百年孤獨》有感5

我自己的閱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並不是不懂得愛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爲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愛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慾淹沒一切的漩渦裏,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麼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隻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麼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說不懂得愛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麼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彷彿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裏”。

在閱讀之後,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愛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意義上,也僅僅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世紀瀰漫着的孤獨感是可以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爲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說才成爲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愛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後來馬爾克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打開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說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讀《百年孤獨》有感6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蒂亞家族?漫漫百年,整整七代,孕育了精力永遠旺盛的烏爾蘇拉,熱愛科學的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蒂亞,勇敢堅強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蒂亞上校,美貌絕倫的蕾梅黛絲,身體強壯的阿爾卡迪奧,意志堅定的阿瑪蘭妲求知慾旺盛的奧雷里亞諾……這個完美的家族卻遭受着上帝的詛咒,陷落在深不見底的孤獨的泥淖裏,點點下沉。這個龐大的家族,無論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最後都必然走向孤獨,正如一開始羊皮捲上就寫好的文字,一場註定的悲劇。當那個豬尾巴的孩子剛掉落塵世,便是時候結束了——上帝之手伸來橙色光球裹挾着颶風,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一切都被抹去,但讀時卻感到並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地方,一切似乎理所當然。

回想着看這本書時跳動着的一幕幕,卻不記得自己看時有特別興奮或特別悲痛的心情,文字像水一樣在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牀上看着牆上的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牀,也沒有在等待些什麼,我在幹嘛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涌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關於這本書到底要傳達的真諦?我卻一點也說不準,只能清晰地感知到這是個宏大的命題。說是一本寫人類精神姿態的書也好,說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也罷,我雖能瞭解這家族百年浸淫着的孤獨感,但始終沒有共鳴感,也許是我世事閱歷太淺了,有過寂寞無聊卻不知孤獨滋味。有人說“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和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這種孤獨滋味或許應當以一生生命爲味蕾才能淺唱的吧!

讀完這本書,到卻有種命運的淡淡薄薄的淒涼感。看拉美文學有一點最頭痛——百年家族代代傳襲着相似的名姓,似乎也同時承襲了上一代的命運和永無拜託的孤獨。大地上在一遍一遍地重演着輪迴的人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做了拆拆了做的小金魚也好,一遍遍縫着自己的殮衣也好,禁錮在羊皮卷中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可終究逃不出淪落的命運,無力的掙扎。我看着這幾代人的命運從手中滑落,就像在看一部快進的文明史紀錄片。心情平靜如止水,任何興衰更替也掀不起一朵漣漪,可平靜之下,那種對命運的無奈,卻讓我的心皺縮不已。

孤獨,人類這尾巴。可對這轟轟烈烈的百年家族而言——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讀《百年孤獨》有感7

十五歲的寒假,坐在火爐邊,捧着一本《百年孤獨》,第一次進入馬爾克斯的神祕造夢術。我並沒有被後來在很多地方被反覆誇讚的開頭所驚豔,也沒有被那些圈圈圓圓,繞來繞去的名字觸發焦躁的神經,記住各個名字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並沒有爲難到我。從始至終,我都沉浸在馬孔多的幻夢中。在那之後的好幾年間,我也沒有想明白是什麼讓我着迷,但那是真真切切的着迷,捨不得放下。

國小時候也作爲乖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過一些小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被我當睡前故事的《駱駝祥子》,和老師堅持讓買的《魯賓遜漂流記》。但它們沒有留下什麼印記。我那時怎麼能體會到祥子的無奈和魯濱遜的浪漫呢?現在應該是能體會了,卻在打開小說世界的大門之後,不願看了。因爲我終於知道,口味有許多種,而我已經找到我喜歡的那幾種。正因爲書太多了,所以在看大名鼎鼎的《生死場》,《狂人日記》時體味不出其間厲害,才能放心大膽地承認,真的不喜歡,先放棄好了。就連作爲生物專業的自己,第二次鼓起勁翻開《物種起源》從序言開始就難以繼續之後,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好了。然後鬆一口氣般地,把書還到圖書館。

如果我現在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有什麼美好的回憶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課桌上成堆的資料下,貓着腰忘情地閱讀了。一想起那場景,就連高中的教室都不那麼沉悶了,彷彿窗外平行射入的每日都一樣的天光,都在悄悄跳舞。我清楚地記得我買下它的那一天。中午放學去小吃攤吃午飯的時候路過一家教輔書店,也會在門口擺一些暢銷書。我本漫不經心地經過,卻被暗紅色的封面吸引,猛地停下回身拿起摸了又摸。一般來說,因爲網上更便宜,我不會在實體店買書,但在我剛看完《百年孤獨》之後,毫不猶豫地買下《霍亂》。那本書後來封皮都被翻到磨損,我那麼愛它舊舊的樣子,我那麼愛它讓性子急躁的我一看就平靜下來的神奇魔法。爲了追求故事體驗的完整性,我會強迫地以從頭至尾的順序閱讀小說,決不因爲好奇而跳躍。這個習慣從我還不懂的欣賞故事情節的時候就養成了。可是,在讀完一遍之後再讀,我發現,《霍亂》的任何一頁翻開,都可以順利地往下讀,彷彿一個隨時都能進入的幻境,甚至在沒人時我會忍不住念出聲來,它近乎是詩了。後來知道馬爾克斯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對西班牙詩集倒背如流,也就不奇怪了。但還必須要感謝工作紮實負責的翻譯,這一點真是救了命了。

我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爲什麼被《百年》和《霍亂》勾住。後來好像知道一些了,在我讀了《活着爲了講述》之後。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得益於一個苦惱不知怎樣爲我挑選生日禮物而把我對馬爾克斯的迷戀當成靶點的摯友,每年生日我都會收到馬爾克斯的小說,這些書漸漸把封皮內部列出的“主要作品”湊起來。《活着爲了講述》一直沒有看,是因爲覺得不是講故事的書,想先看他講故事。當然,事實上,《講述》不是一本小說,但的確是在講故事,而且,不知多少人會慶幸馬爾克斯自己寫了這樣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這將勝卻他人執筆爲他作傳的千言萬語。

在看《講述》之前,我從未好奇過《百年》,《霍亂》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但《講述》中對他早年故事創作的緣由回憶,無疑是對包括我在內的衆多讀者的福利。他如何受到上校外公的影響,如何追溯父母年輕時相愛的旅程,如何將街坊真實發生的讓他心驚的兇殺案落到紙上才終肯釋懷。對於講故事的擅長,也許是天賦,但沒有哥倫比亞動盪的環境,沒有他從小生長於其間的龐大家族,沒有家裏家外機敏包容的衆多女性,沒有和他一同奮鬥在艱難的新聞業的一衆同仁,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爲之着迷的馬爾克斯。

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樣,《講述》也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是什麼樣的力量呢?是真誠的力量,是執着的力量,是樂觀的力量。真誠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基礎,他回憶作家生涯萌芽階段面臨的困頓,苦澀,卻也伴隨精彩的經歷。認真描述伴隨他事業發展的每一個夥伴,這讓關於他的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執着是他對新聞和寫作的執着溫柔而堅定地敲打着讀者的心。樂觀,則是他年輕時期面對種種困境的強大心態。這種心態在回首時可以總結爲樂觀,其實在當時或許也不是刻意的告訴自己要樂觀面對什麼,而是因爲心裏有一件除它不做的事情(當作家),所以物質,甚至家人的理解,都不那麼重要了,即使沒有,也不構成不開心的原因。我想這同樣是一本,年輕時和年老時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書,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

《聰訓齋語》中談到讀書時的一段話,我深以爲然。“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爲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後來我每每遇“拂意之事”,想到這段話,會好受一些。雖然我讀書少,知道的古人拂意之事少,但道理絕對是這個道理,於是心便放寬了。而《講述》的整個內容,有一個方面,就是馬爾克斯,以及他的家庭經歷的“拂意之事”。對他的家庭來說,這個“拂意”是貧窮,對他本人來說,比貧窮更甚的,是年輕的他在朝着作家這條路踏過去的重重未知和阻礙。這阻礙有家人的不理解,他對自己能否成事的懷疑,以及創作過程中本身的糾結。但他絕不是爲了講述這其中的不順,因爲在這個“故事”的結尾,他在朝着更好的前途邁進,是以一個上升的曲調結尾,彷彿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童話是爲了讓小朋友相信生活的美好的話,那他的故事就是我初見生活面貌之後的現實主義童話。

故事的結局,他成功了,這不是以他終於在不惑之年能憑版稅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爲標誌,也不是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爲標誌,甚至也不是以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讓衆多信徒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爲標誌,這隻以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在做那件非它不做的事爲標誌。這讓你不認爲只因爲他最終獲得的這些成就他纔是他。他就是他。

讀《百年孤獨》有感8

前些日,從同事那借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這是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爲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往往在死前纔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悔恨,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梅黛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爲男人的玩物;她理解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着寬大的袍子在家裏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着白色的牀單飄向天空。白色的牀單也許象徵着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烏爾蘇拉給我的印象深刻,她極力的挽救着自己的家族,艱辛的勞作,兒女,孫輩,她看着他們成長,卻都如她所說,長了鬍子就變了樣,她幫麗貝卡改掉吃土的癖好,想盡辦法除去何塞.阿爾卡蒂奧屍體上的火藥味,她所解救的每一個人,她甚至總結過家裏人的命運,叫奧雷里亞諾的都離羣索居,卻頭腦出衆;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則感情衝動而有闖蕩精神,卻都打上了悲劇的印記。烏爾蘇拉臨死前,才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情。正是因爲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都缺乏愛的能力,所以只能在自己封閉的堡壘中不斷地重複與循環。最終,一陣大風吹過,一切都消失得乾乾淨淨。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是美麗的,置身於孤單之中,你會把全身心放鬆,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清新與寧靜,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輕輕的音樂,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個世界都沉睡了。而此刻,心跳的旋律,成了來在塵世之外的天籟之音,如此脫俗,如此寧靜。

就像盧梭說的那樣“孤獨的生活是愉快的,因爲他是自由的。”也許孤獨是好事。因爲:孤獨讓人懂得了理解;孤獨讓人懂得了追求;孤獨讓人懂得了珍惜……

讀《百年孤獨》有感9

相信不少朋友都聽說過《百年孤獨》這本書,該書是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著作的長篇小說,主要通過對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以及小鎮馬孔多的興衰感應了拉丁美洲風雲變幻的歷史。網友對這本書有怎樣的感受呢?一起來看看吧!

老實說,我是先看完《霍亂時期的愛情》後,纔開始看這部馬爾克斯的成名作的。相比於《霍亂》對高中時代的我的衝擊,對我人生觀以及愛情觀的重塑,《百年孤獨》倒沒有什麼神奇得讓我內心一震,身體發抖的驚喜。假如沒有《霍亂》在前的鋪墊,我是萬萬不可能靜下心來看完這本略顯枯燥的書籍,一是人名是這麼的多,前後的跨度又這麼長。這如《禁色》之書,讓我下着性子看完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一樣,因此沒有前者的共鳴,我無法直視其中那震驚時代的靈魂。

在《百年孤獨》裏,我記不清這麼多長的名字,只記得第一代族長因爲精神失常,被拴在樹上幾十年而死,有一個橫穿整本書的吉普賽祭祀,讓幼年時的上校看見了冰,還有第一代族長夫人,掌管家族分內的事情,逐漸失去權力,被家裏淡化存在,直到漠視。

我記憶之中,尚存的,僅記得第一代家族的事蹟,後面的倒有些忘記了。

馬爾克斯是一個擅長寫情愛的作家,這本書跨越南美洲近兩百年的歷史,我覺得都是感情在其中的,他是一個偉大的感情描寫者,但他不是一個好的寫愛情的作家。他寫的愛情,是在於自己對愛情的理解,他寫的幾乎總是兩情相悅,然後受了磨難,既而分開,他遠遠低估了人類對自身愉悅與感情之間的權衡,更高估了人與人之間的忠貞,他對六十年後再見,仍能舊情復燃的羅曼蒂克深信不疑,這是他在《百年孤獨》與《霍亂》

中處處表露出來的作家個性。

對於感情上的感知,他沒有王家衛那樣看得透測。

在網上有一個流傳得很廣的都市傳說:在你二十歲後遇見的人們心裏,各自早有所愛。因此以後的人們即使見到另一個愛人,也心有不純。王家衛在電影裏最愛表現出一個讓我震驚不已的事實:幾乎每個人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所愛的人。這種思想在《墮落天使》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藏着一次主動離開的後手,並非只是聽對方訴說怨言,提出離開。

而馬爾克斯卻不同,在《霍亂》中,他寫兩個白髮蒼蒼的兩個人在掛着黃旗的船上再續前緣,在《百年孤獨》裏,他寫每個失去所愛之人的人都孤獨過日,終生不婚。

上校的妹妹因爲鋼琴師死後,於是終生不嫁,上校因爲妻子死後,於是孤獨終老。這是一種與人的本能相悖的現象。人會一點一點地刪除痛苦,接受新歡,這是通過了歷史與現實雙重考驗的優異成績者。而能堅持不渝的,除了腦子有問題的藝術家,便只有過分偏執的完美主義哲學家。

馬爾克斯在成名後,曾拜訪過自己還是青年時代的女神——嘉寶。但這時的嘉寶已經年歲垂老,看上去普普通通,還是一個晚年悲慘的老婦人,一切風情都碾碎在歲月之輪下。我懷疑,馬爾克斯因寫《霍亂》,不無與此有關。

在外國影史上有部經典的《時光倒流七十年》電影,這部電影的原小說作者是看見了女演員亞當茉萊的照片,頓時一見鍾情,於是創作了這本想象出奇的魔幻小說。裏面說到男主角也是對女演員一見鍾情,於是想方設法想穿越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去見自己的愛人。根據一個教授的意見,他靠想回到了過去,就是在牀上“想”,然後如願以償。我去查過那位女演員的'照片,流傳下來的很少,不出意外的,我也一瞬間的心動了,像作家說的那樣“看着這幅照片,我不知不覺的愛上了她。”我在這件事情上,與馬爾克斯產生共鳴,年輕時代遇見的披花印月是所有男人無法繞過去的坎。

馬爾克斯在採訪中認爲《百年孤獨》中的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爲他們缺乏感情。我倒不覺得如此,我覺得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爲他的感情過於豐富。

上校的妻子死後,他與多個女子有染,生下了十七個臉上有印記的兒子。他參軍報國歸來後,面對着滿城的香蕉與火車軌道,天上下着工業化的酸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打造着手中將完未完的小金魚,像極了那個生活在南美洲,名字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用不同語言稱呼的馬爾克斯。

讀《百年孤獨》有感10

《百年孤獨》這本書我第一次聽說是在高三的時候,那時候我有個同學說他想看這本書。我當時也挺搞笑的,畢竟沒有聽說過這本書,一個只知道讀書和看小說的讀書少的糙漢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視了一通才知道原來是本著作。從此對這本書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點想去讀的慾望都沒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剛好帶了這本書,出於好奇,然後我就跟他借了書,看了大概一個多月,看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隱居的家庭變成家族,後來又滅亡的故事。這個家族由於後來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發展遵照着書中一位預言家的預言,最終這個家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宣告失敗,整個家族的最後一個生命都沒有存活下來。——這是我看完一年之後的記憶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簡介: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讀後感·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然後我覺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沒有讀出來這裏面的各種暗含的東西。

然後講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片段吧:

1、恩,這個應該不是片段,而是整本書。就是這本書吧,它裏面的人物關係以及名字的重複率已經達到了一種我十分頭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記外國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較差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關係圖輔助閱讀。

2、就是書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絲(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喜歡用手指摳牆上的灰土下來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後來好像有個女孩子出生了也叫這個名字,就是爲了紀念她。

3、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也就是第一個叫何塞的人),他因爲沉迷鍊金最後精神失常被綁到樹上,但是一直過了幾十年纔去世。作爲一名愛乾淨的讀者,我對此非常不能苟同。

4、還有就是最後一幕,描述這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最後一代被預言命中,最後淪落爲螞蟻的食物,這個家族的歷史結束在那一刻。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記不清了。恩,綜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讀者哈哈哈。

不過我有個朋友和我說,《百年孤獨》這本書,在一個人不同的年紀會讀出不一樣的感悟。或許,22歲的我讀出來的是無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種詭異以及混亂的場面,未來32歲的我可以讀出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吧。

然後我剛纔網卡的時候搜索了一下別人寫的書評,深感自己丟人不學無術!

讀《百年孤獨》有感11

這本書,我第一次拿起是在20xx年9月,看了1/5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放下了。20xx年7月再次拿起它,只用了幾個晚就看完了,看的我痛苦流淚,久久不忍放下,這次是讀進去了。

1.關於百年的變化發展

“這列無辜的黃色火車註定要爲馬孔多帶來無數疑竇與明證,無數甜蜜與不幸,無數變化、災難與懷念。”這句話我很喜歡。

這本書前一半,就有些無聊和難懂,重複的幾代人重複的名字,有着不同的發展但性格又很相似。而讀到一半時,隨着這列無辜的黃色火車駛來,隨着香蕉種植園的發展,一切的變化使得本地人眼花繚亂,也才讓我真的讀進去了。

而這也和我生活的時代相似,每早起來充斥着無限的變化,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隨着發展也充滿着無限焦慮,技術的發展正在某些領域向我們展示它令人驚喜-或者說令人戰慄的能力。就好似看到20xx年5月27日大國手柯潔敗給機器時,柯潔起身離席,走到現場宣傳板後哭了起來。很多時侯,我都不知道從哪裏哭起。

2.關於百年孤獨的祕密

製造小金魚,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後期生活,重複製作,做好了,再把它融化,再更加精細地做好,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和日程安排,不緊不慢按照自己的速度重複着。我想我是理解這種無聊的製造小金魚的生活,雖然上校經歷過很多,即使發動了幾十場戰爭,但在某一時刻,我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將會是重複製作小金魚的過程。靜下來看,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會是這樣的,一百年還是幾百年,這將是不變的祕密。

“奧雷里亞諾第二忙着應付各種需要處理的瑣事,直到一個下午坐在搖椅上望着早至的暮色,想起佩特拉科特斯卻毫不動情,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奧雷里亞諾第二是書中最富有活力和能量的人物,但孤獨與衰老這一刻或早或晚依舊都會感受到。

3.關於百年的性與愛

“很長時間後,她看見最後一隻黃蝴蝶在風扇扇葉間撞的粉碎,便認定是馬烏里肖巴比倫已死的明證。然而她沒有放棄。她繼續想念他,這期間她們騎在騾背上艱辛地跨越了幻象叢生的荒原,奧雷里亞諾第二在尋找世上最美的女子時曾經在此迷路,又沿着印第安人的道路翻過山脈進入那個陰風慘慘的城市,那裏的石板路上回響着三十二座教堂的喪鐘齊鳴。

此家族都有極強的性愛能力和衝動,纔會發生後續所有的故事、傳奇以及悲劇。如果年輕的時侯,問我會不會因爲性,奮不顧身愛上一個人,我想不會的人大概不會體會人生真正的美好吧。就像奧雷里亞諾第二,爲了美好的女子千山萬里也再所不辭,也奮身不顧,但自然也不會想過這條千山萬里的路,終究會被日常的生活瑣碎,性格的不和磨平,誰會記得初心呢?除非是悲劇發生的時刻。

如果再問我會不會因爲性,奮不顧身愛上一個人,我想我依舊會;我想再問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和奧雷里亞諾,他們也依舊會。正如他們的曾曾祖父母,即使百年來這家人都在擔心豬尾巴的孩子出生,但任何人任何事都阻擋不了,性和愛的內心選擇,而大概只有生活能。

請相信,一本好書,暫時沒讀懂放下,也只是天時地利的原因,隨着自己的發展,它終究在莫個時間點等着與你再次相遇。

讀《百年孤獨》有感12

烈日照在蒙塵的巴旦樹上的嗡響,午休的昏厭中響起的火車汽笛,撥開爬滿這棟房子的蔓藤條,我推開了奧雷里亞諾封塵已久的大門,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像一場無聲電影以迅雷不及掩耳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他,以及他的父親,在那個遙遠的下午…

如果真的像敘述普通小說一樣講述這本著作的話,我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因爲這是一個主旨深邃冗長且沒有多少波瀾的故事,在整個主線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思想的侵蝕,再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任何作品與之所處時代的陰影都是密不可分的,在賦予了它拉丁美洲歷史反抗的背景的同時誕生了一個家族。但如果只是這樣,經典將不再是永恆的經典,我們會發現很多細節都明明白白地折射着人類生活的發展過程,暗含着某個成長哲理。

“多年之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最值得懷戀與思索的一句話(也就是它的開頭),短短的一句話,卻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層面,而這一切就像是一場預言,在人還未出生時就已被規劃好的,是梅爾加德斯用他超乎尋常的眼光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消亡,並記在羊皮古捲上等待他們自己去破譯自己的命運。愛默生認爲:“我們應當假設某種預定的諧和計謀中必然要有被未來應驗的遠見。”我不說愛默生的“預定諧和有多適用於這個家族,至少梅爾加德斯有這樣的智慧,而我們也需這樣的智慧,而我們也需這樣未卜先知的能力,清楚地知道做一件事的後果,承擔的風險以及自己努力會挽回怎樣的回報。

海明威說:“必須面對永恆的東西,或者面對缺乏永恆的狀況。”布恩迪亞家族就是不滿足於純粹的生存,有無法達到完美的境地,才選擇了獨樹一幟的生活方式,譬如捆綁自我,封閉自我,沉淪自我,在反抗孤獨的同時又暗暗接受着孤獨所持有的高傲感,布恩迪亞家族就是這樣的一個矛盾體。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才能衡量出來。”馬爾克斯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矛盾點。

可是,“孤獨”究竟是什麼?

生命的神祕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懷哲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式“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人們可以給予彼此鼓勵與寬慰,可人類最終將孤身前往自己的歸宿,就如同來時的隻身一人。

孤獨的本身就具有它的意義。孤獨是在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找不到一個真正理解你的內心,而是產生的情感。這種孤獨是從自身而言的,是帶着一定的疏離感的。就像《百年孤獨》裏的麗貝卡,那個將自己包裹在高傲的厚殼裏,孤老終身的女人,她沒有奧雷里亞諾上校那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但我卻從她的身上找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直以爲自己自命不凡,不願和同學們深交,很多人都說我是一條泥鰍,圓滑,通宵事故,處理事情遊刃有餘卻不平易近人。而當我在書中找到了自己可能的未來時,我也明白該該變了,就如馬爾克斯所說“等他們睜眼,看到的已成現實。”我希望現實是我能放下高冷的架子,真誠地交朋友。

《百年孤獨》告訴了我另一個真理——別讓時光停在過去。如果一直在爲自己過去因習慣而養成改不掉的藉口,那麼人便被空氣裏瀰漫着惰性所感染,最終令一切衰朽,停滯的熾烈塵埃所降服。過去只能用來懷戀而不能成爲今日的複製品。

馬孔多的夏日一去不復返了,這座鏡子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我靜默地合上了這本經典之作——《百年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13

很多人可能認爲《百年孤獨》人物關係混亂,難以讀懂,但實際上,這是一本值得多次讀,反覆讀的名著。

第一次讀時,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書中有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特點——時間、空間上的混亂。例如:書中第一段“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佈石頭的河牀流去,河裏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第二次讀時,就能明白其實整個布迪恩亞家族就像一個車輪,不斷的前進,不斷的重複,不斷的磨損,最終走向覆滅。他們族中人不斷重複前人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羊皮卷中的祕密,暗示着他們重複的命運,重演着相同的悲劇。第三次讀時,就可看到書中各件事中和他們各個人身上的悲劇色彩。例如:他們家族初到馬孔多時,馬孔多鳥語花香,充滿活力;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帶來的每對黃鸝鳥在被放生在馬孔多後,都毫不留情地飛離。這不僅僅是指馬孔多的逐步消亡,更多的是指布迪恩亞這個家族的改變,從新生般的活力四射到老去般的暮氣沉沉,最終無可抑制的走向覆滅。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最美的姑娘——梅梅(雷納塔),她的結局頗具奇幻色彩,書中寫她和白牀單一起飛向了天空。就我的理解而言,有兩種可能,一是加西亞真的給了梅梅一個奇幻的結局,她因過於美麗,在曬牀單時,被上帝帶走,和白牀單一同飛離。二是暗指她死了,美人早消。白牀單就暗示死亡。無論是哪種可能,這樣的描寫都是美麗的,爲她的離去渲上了一種神祕美麗的奇幻色彩。美麗而單純的她走了,和潔白的牀單一起飛向天空,這又給書多添上了一抹感傷。

一直喜歡《百年孤獨》,一次又一次地讀,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讀這本經典。

讀《百年孤獨》有感14

《百年孤獨》是一部衆所周知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1967年一經出版,便引起世界轟動。到目前爲止,《百年孤獨》已經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已超過5000萬冊。作者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憑藉這一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於我而言是一部晦澀難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說本身故事有些無厘頭、荒誕以外,還有就是它是外國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對我來說實在是混亂不清,又長,又是由於一個家族的幾代人,所以有幾個人都叫同一個名字。再加上小說支線衆多、人物關係複雜,所以給我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這本小說與一般我們所接觸到的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變換,又或者說,我覺得這本書又彷彿沒有主角似的。整本書所述的故事繁多而複雜,但主線主要是針對一個家族七代人近百年來的興衰來描寫的。也可以說,主體是分爲七個大故事的(但其實並不簡單),這七個故事總是沒頭沒尾的開始又結束,好不容易我們看到這個家族發展到這一代,開始有越來越興旺的勢頭時,但到了下一代卻急轉直下。敘事荒誕卻又總覺得發生在現實,這個家族讓我有一種很強的宿命感,關於布恩迪亞家族,在書中,這個家族的命運早就被人寫在羊皮捲上。那個羊皮卷對整個故事有很強的映射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這個家族關係很好的吉普賽人魔法師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歷史。但是,由於那個羊皮卷是有梵文寫的,所以需要破譯。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於破譯這個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譯出來也沒有用,因爲破譯這件事也被寫在羊皮捲上,也就是說,羊皮捲上所記載的事,總會發生,而且無法挽回。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強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書中的羊皮捲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書中有一個馬孔多的小鎮,整本書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被構建的小鎮上,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創建的,也隨着最後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於故事的複雜性,我在這就不具體的講述每一代發生的事情了。但講幾個對我來說很不一樣的細節。比如人名,爲什麼我會這麼的強調名字呢?除了它的確讓人認不清誰是誰、搞不清誰與誰的輩分關係之外,很多名字會反覆出現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這類似的性格特徵以及相似的命運。這彷彿暗示了一個家族帶着輪迴的似的向着歷史前進,正如書中的一句話:“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另一個細節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說,自己的兒子絕不能叫奧雷里亞諾或阿爾卡蒂奧,女兒不能叫雷梅黛絲。說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識對命運的反抗,也試圖有所改變。

《百年孤獨》是一部可以多讀幾遍的書,書的內容豐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經看過書評,說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感觸,的確,我們人類不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在抗爭與重複中推進歷史的嗎?

讀《百年孤獨》有感15

Cien anos de soledad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感覺在讀一些生活瑣事,這些事情快速發生快速發展快速結尾。就我的感受,像一部黑白影片濃縮了一個家族百年的歷史,用這些一件件發生在家族成員身上的故事來表現家族的百年,百年的經過,有貧窮有榮光有豐饒有輝煌有墮落有奇遇有平淡有墮落有無跡。

被人敬仰的這本書,的確有其值得敬仰之處。以上及以下也全是本人的見解,不代表大衆點評。

不管怎樣,讀過這本書的人,大都有前面枯燥乏味之感,而我正覺得這是偉大之處。通過這本書前面的演繹,包含了跨世紀,科學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渴望知識的精神,這些偉大的精神都藏在那些瑣碎細小甚至令人反感的生活裏。孤獨,渴望,反對,順從,這些種種都隱藏在百年家族的歷史裏。

一輩又一輩人,他們叛逆,她們溫柔,他們熱情,所有的一切,甚至讀者以爲的偉大以爲的不朽,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消失不見,無影無蹤。

一個女人,見證了家族的榮衰,也最終離去,偉大的開創者也在夜壺的籠罩下離去。偉大的功績,偉大的創新,都有一個平凡甚至不堪的終結。

在我看來,讀書的過程連綿不斷,《百年孤獨》和現在的青春勵志文學的區別在於,前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有所感悟,後者在力求每字每句都是能讓人喝的雞湯。然而讀完整本書後,後者強加給讀者的感悟並不能記得多少,而前者讓讀者在讀完之後,串聯起整本書的脈絡,從中收穫自己的感悟。

這種感悟會一直不停地更新,隨着年齡,隨着閱歷,每每品味,每每獲益。這就是我讀百年的感受,目前,我的感悟是不管再偉大的人做再偉大的事,都將灰飛煙滅,所以,大可不必在意現世人的眼光,因爲,你,就是孤獨,沒有誰再能替你品味人生。做自己想做的,因爲,也許你的百年,在別人的眼裏什麼都不是,如果是什麼的話,那就是孤獨,是空洞。

標籤:百年孤獨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