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1

喜歡史先生是在20xx年無意中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合歡樹》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落淚了~很多年沒有這樣了,因爲一篇文章而落淚

是我深深的被作者細膩的情感所侵染,觸動。。。母親的愛,自己的傷,遺失的美,追憶的悔。。。

當時,看完這篇文章我就暗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去拜訪史鐵生老師,因爲他在北京我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想,有時間的時候我會做什麼

可是也很多時候還沒等我們做,也許上天就不會再給我們任何機會

也許,這就是人生。

像一葉扁舟,我們向前航行着,目標明確,我們風中逆流着,狂風搖曳,

像一個海上的燈燭,泯滅,明亮。閃爍,若現。

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得知了一則消息,史先生過逝,是在北京晚報上面看到的這則消息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當時看完以後心中猛然有

一個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一個進行過心靈交流的人,一個和他產生過共鳴的人,一個未了的心願,拜訪未遂,不會再有任何機會。

是的,史先生 走了,正如他曾無數次的感慨,人,生爲何?死爲何?曾幾何時因爲殘弱的身體迷茫、彷徨,曾幾何時,他在這個園子裏獨自假想,曾幾何時,母親擔心他尋死,想讓他宅家,卻又不敢,曾幾何時他搖着輪椅不言而別,母親擔心,他卻明知故作,當身殘那一刻他是想到死,在死神面前做過無數次的`掙扎。然而,最終,他還是找到了一條自己的路,他用筆,用靈魂走出了一條用腿無法走出的路。。。

直到這次,他圓夢了,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他幾十年前的心靈的解脫。史先生走了,無憾,因爲他的作品,他的靈魂深深的感動着我們。

至少他思考過,他努力過,他超越過。

離職之時,總監的一本書,竟令自己思緒紛飛,這篇日誌,對於史鐵生老師的心聲,去年就想寫,一直未提筆,今天終於了願。

靜心,安上。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2

一本經典,經得起一遍又一遍的閱讀。對於我來說,《申肖克的救贖》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的經典小說。

生活,並不是爲了生存而活着,那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想要去的地方,過上自己想要過的日子,這纔是生活。也許這一路上無比艱難,卻往往塑造出一個真正的強者。

強者自救。安迪在肖申克監獄27年裏,纔打通這條路,也從一名職場精英成爲一位我眼中的強者。最初的也是最艱苦的,通過打架去捍衛着身爲男人的尊嚴與底線。通過自己職場上的經驗積累,在金融領域的見識,幫助獄警,換取保護。通過一把小錘子,夜復一夜的挖洞,最終通過地洞逃離監獄。書中沒有詳細去描寫安迪的心裏變化,但我們卻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27年的挖洞,寂寞,孤獨,無力感總是圍繞着他,而他卻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支持他的.是他對外界的嚮往、對生活的追求,希望永不滅。安迪有顆強大的內心,安迪在監獄裏的時候,臉上時常掛着淡淡的微笑,彷彿不是置身於可怕的肖申克,而是漫步在自家的後花園,”安迪在坐牢的過程中,湯米的到來,似乎給他帶來了轉機,但是卻得而復失安迪崩潰了,掙扎過,痛苦過,最終以平常心接受這個結果,並走出困境。在最後的劇情反轉中,他逃了出去,也許面臨了無數的困難,但他最終自由了,傾盆大雨,他仰天長嘯,這是人性中對自由的渴望。強者自救,安迪已27年來的行爲詮釋了這個詞語,也成爲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一遍一遍地讀,漸漸的,感受到安迪那人性光輝的一面,他就像是個聖人,普度肖申克的獄友們。

無論這個這個世界多麼黑暗,總會有一絲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肖申克監獄也是如此,進入肖申克,犯人們忙碌終身,被監獄同化,最終永遠成爲監獄的一份子,這就是體制化。但安迪的到來改變這一切,他人緣好,到哪都能交到朋友。他以身涉險,換來能讓朋友感到自由些的啤酒,喚醒大家心中的嚮往;他日復一日的寫信,得到外界的支持,大量的書籍擴充了監獄的圖書館,也成全了獄友們。以湯米爲例,獄友們大多學歷低,但是安迪不怕麻煩,他們有願意學習的,安迪就認真去教。安迪此舉,不單單是爲了讓大家在空閒時間裏去增加知識,他希望,在自己與書籍的幫助下,獄友們可以獲得高中文憑,以後出去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養活自己,這一做法喚醒大部分獄友們那顆嚮往外界,追求自由的心。安迪的此舉,不是改革,不是變法,不是雷陣雨般兇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乃聖人之舉也。安迪的種種付出,並沒有想過要得到回報,能夠提供“救世”的渠道,當一名老師,一名度人的聖者,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收穫,那纔是最好的安慰。種下一棵“自由”的樹,安迪的用心守護,獄友們的用心守護必然會長成一棵大樹,庇護整個肖申克監獄犯人們那顆惶惶不得終日的心。縱使在扭曲的內心,也會得到緩解。安迪在圖書館成型時,輔導一批又一批獄友們,再安然離去,雖然他看不到樹枝繁葉茂的的那天,但是他已經預料到了罷。

強者自救,聖者度人。由強者到聖者,安迪的付出,我們看得到。安迪種種舉動,像是一碗熬在時間長河上的雞湯,暖人心扉。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3

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

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

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

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4

一本書講述一段故事,《我與地壇》則講述了一個有關“母愛”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其中一個:作者雙腿癱瘓了,脾氣壞到極點,成天泡在一個名爲“地壇公園”的地方。作者的母親既擔心兒子出事,又不想限制兒子的自由,只好每天去那裏看。母親視力不好,來時輕輕的來,走時悄悄的走。

多麼感人的一個故事呀!多麼偉大的母親呀!我不由得想原來我發燒時媽媽的噓寒問暖,爲我倒熱水......世界上最樸素而又最偉大的愛不正是母親的愛嗎?這種愛是默默的,在不經意時爲你的付出,母親是除了父親外唯一一個甘心爲你付出全部的人。好好對待她吧,珍惜這濃厚而偉大的愛吧!

溫柔的、細心的、永恆的,母愛如水般劃過每個人心頭......

《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都能真切感受到史鐵生對於母親的愧對和遺憾,他的車輪碾碎過很多片紅葉,衝撞過很多次夏日裏的蟬鳴,擠壓過很多大學覆蓋的白茫一片,繞過很多春花浪漫的時光過後,終於感悟到身後母親的偉大和這些年的隱忍。母親爲什麼不能等一等,看看他出版的小說,看看他日益樂觀的精神面貌?

林夕說:誰甘心就這樣彼此無掛也無牽,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緬懷。這說的固然是愛情,然而親情也是一個理兒。

《記憶與印象》算得上是回憶錄,回顧周遭的人事物。“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以一個早已對死不再懼怕的心態,觀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往事,也講起陌生的人空白的人形比如姥爺,和完全陌生的景物比如老家豚洲。我想他是隨時做好迎接死神的準備的,才能如此透徹地悟到生命之真純和本質。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他接受了,心平氣和地坦然面對命運的不公,他還能做什麼,還能期待什麼。他不是那種自怨自艾的人,在命定的苦難裏,沉澱自己,放輕自己,一點一點去把荒蕪的精神世界構築得堅實牢靠。

地壇是爲了等他吧,爲了給他一寸兀自靜思的空地,爲了做那個長久的陪伴者,十幾年看着他從絕望的沼澤一步一步自我救贖。那縷遊蕩在園中的朗朗清風,令他如沐慈悲,遼闊而寧靜。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5

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過在《我與地壇》前止步,三個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學語文知道,美輪美奐這個詞不能用來形容文章,但是面對史鐵生構築起的《我與地壇》這座世之奇偉建築物,我由衷的讚歎“美哉輪哉,美哉奐哉”。

如果這是散文,那麼它已經達到了詩的文字起筆。如果這是散文詩,那麼,它卻有着像小說那樣扣人心絃的吸引人的魅力,我爲自己能再次拜讀史鐵生而悄悄慶幸了起來。

如果我的文字僅僅停留在誇獎的層面上,那麼也難以說自己在史鐵生這裏學到了什麼,難以說自己真正讀進去了《我與地壇》,之所以覺得好,最深層次的是因爲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這些則會成爲亙古不變的科學,值得人們深深把玩。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我”與地壇,敘述我的母親,二者在我看來,似乎已渾然一物,地壇像母親,母親也像地壇,這些出身的刻畫,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對,我今天便要給媽媽打個電話。

而後,在文章後半段,論及了死,論及了活,論及了爲什麼坐着要寫作。以國小的語文水平來看,邏輯性很強,但是以一個人一顆心的角度來說,寫的一點邏輯性沒有,竟全是震撼。我們眺望未來,看着那蹲守在某個時間點的死期,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會在我與地壇這段中悟出點人生方向,然後起航。

最後文章又談到了三種死亡方式,孩子老人和情侶,這種死之心態,被史鐵生仔細的勾勒和形象化,使得我開始覺得,作家成爲了一種令人生畏的`角色,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扮演這各色各樣的人,扮演着整個社會,描述着各色人等的心理,一旦與之交往,自己便一絲不掛的站在他們眼前,豈不是讓人內心感覺有些發怵嗎?

合上史鐵生,合上了一個社會,一個世界。

我盪漾在那個社會裏,久久的回味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6

春江月爲侶,月影星相隨;逆風花拂發,雪夜燈照還。我們常常以爲自己如小草般徑自生長,我們常常想奮力奔跑於家人前方,直到嘮叨聲漸漸淡出耳畔爲止。但當我們長大的時候,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一份長久無聲的陪伴正溫暖着歲月,帶來最長情的告白。

史鐵生在22歲那年失去雙腿。隨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年少輕狂的他發瘋似的離開家,去地壇的園子裏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不顧母親的勸阻和安慰。這一切,在母親去世後發生了改變,史鐵生必須堅強地生活下去,他開始寫作,開始回憶母親的種種往事。在《我與地壇》中他寫道:“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不敢問。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與我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段獨處的時間。”蒼老的母親心裏明白史鐵生的不易,對於這個不幸的孩子,她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他,在所有人都認爲他的生命可能到此結束的時候默默地支持着他。我們都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的一塊肉。”當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創傷時,誰能想到,母親內心的苦難是加倍的呢!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從她的'身上,我能看到陪伴的力量,這力量,支撐着史鐵生一生不斷奮進,支撐他帶着母親的愛寫出許多動人的文字。

史鐵生還提到了一個細節,讓我印象頗爲深刻,他說:“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無言處最能默釀情濃,我在想,史鐵生早出的背影一定總在母親的視線中拉長,那背影,定是一頭連着他的輪椅,一頭向着家的方向。不知道這位母親究竟這樣站了多少個春秋,也不知道這位母親究竟這樣盼望了兒子歸家的腳步多久,當年的史鐵生沒有想過,他也後悔沒有這樣想過。史鐵生十分感念母親無聲的陪伴,這陪伴在默然中鋪就了成長的路,滋生綿長的依賴,那些有母親陪伴的日子,成爲了他心底最沉婉的暖意。

讀完《我與地壇》,熱淚盈眶的同時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經歷,陣陣暖意同樣在我平靜的心中泛起漣漪。我從小被姥姥帶着長大,姥姥陪伴我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我的父母的總和。姥姥和文中的母親一樣,是一個開明的人,她會把陪伴傾注於日常的點點滴滴中,不強迫我幹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四五年級正是我內心個人意識萌發的時候,我開始厭倦姥姥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別忘了帶紅領巾,別忘了裝上水杯!”,我開始不願和姥姥一起出行,只是因爲她走得太慢,年少輕狂的我認爲,自己將要奔向的,是全世界。姥姥生前最喜歡賞花,每年春天她都會去城南的玉淵潭公園約上幾個好姐妹看花,小小的我總是不和她一起去,不知道因爲這個原因我們拌了多少次嘴。今年春天,我又去玉淵潭看了花,可是姥姥,已經離我們而去整整三年了,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詞“城南花已開,願君永長在。”現在我才意識到,姥姥對我意味着的,正是我苦苦追尋的全世界啊!

陪伴,或許是同奶奶一起縫製一件衣裳,或許是同媽媽一起聊聊家常,或許是同爸爸一起看看球賽,或許是一句祝福的話語,或許是一段耐心的傾聽。我們在慢慢長大,他們在慢慢變老,也許他們期待的,只是我們的一份簡單的陪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宅家之際,抓緊時間和家人共度一段難得的時光。“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就是我從《我與地壇》中悟出來的道理。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7

讀完《我與地壇》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同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座廢棄的故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宗。作者從體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緒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鐵生思考了生和死。死是必然的歸宿。但我們感到累了,

上帝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要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滄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故園依舊是故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狀的自己。

他不僅思考自己的選擇,還在考慮自己親人所承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開始並沒有考慮到母親所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嗚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頑強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在頑強的與病魔抗爭,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該慶幸我的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能去除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其實這幸福,未嘗不得取決於自己,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邁出去腳步?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8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是作者文章中的最後一句話。

作者青年時喪失了雙腿,天天在園中尋求慰藉。卻沒有想過,那個在背後默默付出一切的人。每次在事情發生後,我們都會明白過來自己在哪裏做的不好,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就像作者,即使小說獲獎了,又能怎樣呢?那個最疼愛他,最希望他好的母親已經病逝了,她爲作者付出了許多,卻無力享受。況且作者在擁有母親的時候還不懂得珍惜,只知道對發脾氣,摔家裏的東西。母親對“我”的關心“我”卻只當做兒戲,不予重視,殊不知,這關心的背後是一個母親對“我”的殷殷期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對父母的勸誡左耳進右耳出,不當回事。這可是一個當父母的`對孩子的期望呀!就這樣被我們忽視。有多少人,對父母發過脾氣,在父母的面前大呼小叫!又有多少人在父母面前不尊敬長輩!

醒悟吧!做爲孩子的我們,應當做一個孝順、懂事的人,而不是沒禮貌,不學無術的逆子。現在醒悟還來得及,好好愛你們的父母吧!不要讓他們對你失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9

記得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大意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如果一個人在身體上有比別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我想史鐵生就是一個有着特殊芬芳的蘋果。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而在他最低迷的歲月裏,地壇這個荒蕪的古園成爲了他最大的精神寄託。在人生巨大的挫折面前,有些人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而史鐵生在長久的思考過死亡這個問題之後,選擇了勇敢的面對。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回想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屬“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我們都是由母親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她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我們身在她們給的愛其中時,不見得會真切的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是一句貨真價實的寫實。史鐵生也是在等到母親去世後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而這些心情,都不是當時那個一心躲在地壇中想要逃避世界的兒子所能體會到的。這位偉大而痛苦的母親,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在面對一個自己幾近瘋狂幾近崩潰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人世間最大的無奈就在於,你最想做的的事情,是當初自己最不屑一顧的事情。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知道兒子不再封閉自己不再怨恨世界,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連在一起,體現的是她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追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勇氣與執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10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說也亦是如此,因爲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着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準確的來說應當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着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敘述着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說着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訴說着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裏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理解了,平靜了,構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爲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着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纔會動人。

對於史鐵生而言,地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在文章的開頭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覺得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鐵生看來,他與地壇的相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結果,於是這麼多年來他便再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地壇了。而讀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覺得那片荒蕪的園地就是他的心靈的棲所,在作者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裏,他便搖着輪椅來到地壇,在那裏久坐。

我便在腦海中浮想,想象着那個頹然的史鐵生,他的輪椅停在一棵蒼黑的古柏樹下,秋風颯颯,伴着那個孤寂的黑色背影,整個場景似乎充滿着世紀末的氣息。最初的那段日子裏,史鐵生正經受着靈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我生存的意義。雙腿就這樣忽的一下沒了,不可是身體,似乎連心靈也沒勇氣前行了。

誰經歷了這般挫折,短時間怕也難得想個明白,想個透徹。而那個人煙稀少的園子,則彷彿供給了一個絕佳的場所,寧靜卻還不至於荒涼衰敗,身處於大自然中,凝聽風聲和鳥鳴,調理紛亂的思緒,簡直再好可是。在那座地壇裏,他就像在自家的後花園裏一樣自在,儘管那是個公共場所,但我卻覺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盤,因爲沒有人能向他一樣熟知地壇裏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鐵生的輪椅車印日復一日的碾過同一條路徑,他呆在那裏,看着那些遠在他出此刻這個世界上時就已經存在的古樹上的樹葉發芽,變得蔥綠,泛黃,最終凋零,又重新發芽。日復一日的共處,讓史鐵生最終把自我的靈魂與這座地壇相連,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這座地壇,讓史鐵生真正認清了自我的靈魂。

於是乎我開始羨慕史鐵生能“擁有”一座地壇,大概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這樣一個“地壇”,在那裏,我們能夠寄託一份喜悅,或者埋下過往的憂傷。史鐵生與地壇的那份牽連,也許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是上天給他的一份補償。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賜吧,於是他纔會在紙上寫下這樣的話,不知爲何,每每誦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爲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我的命運。我甚至此刻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爲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11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

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爲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

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

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爲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週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爲我買回參考書……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

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髮,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爲,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

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12

那是一節語文課,老師給我們推薦了《我與地壇》這本書。當我第一時間看完這本書後,心中不由得萬分感慨,這書,真是不一樣啊!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21歲時雙腿癱瘓,在人最有活力的時候,患了嚴重的腎病。他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別人勸他去拜佛,去算卦,他不去;但他又是一個“信命”的人。因爲他的觀點是:一個人只有一條“命中註定”的路。不過,他“信命”不代表不會和命運抵抗。在幾次悲觀地欲自殺而未果後,他總算覺悟道:無差別不世界。隨後,在一身重病下寫出了《我與地壇》這本記錄了他整個辛酸生活的鉅著。

《我與地壇》中講述了作者在雙腿殘廢下,又找不到工作與去路,兩重絕望之際,“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散文集的十幾年裏,就再也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它。作者從這滄桑古老的園子中得到了人生的啓迪。

我把史鐵生和自己比較了一下,只是一下,就放棄了。因爲越看,雲與泥的'差距就越遠。史鐵生在生命本該最精彩的時候重病纏身,最後仍不放棄希望,我在生活中只要碰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史鐵生雙腿殘疾,仍然堅持寫作,我呢,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史鐵生在困境中能夠自悟出人生哲理,自我安慰,而我只會愈來愈消極,事情搞砸了就怨這怨那。

從今以後,我要學習史鐵生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並“破後而立”的精神,懂得不被世上的“不公平”所困惑、影響,並且能夠在逆境中尋求機遇,衝出困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篇13

母親,“我”的母親是個多麼偉大的人啊。她慈愛無私、細心、堅忍。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他對母親的愛,懷念;以及母親對他的愛,寫得淋漓盡致。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雖然“我”的雙腿癱瘓了,但母親並沒有放棄“我”,而是更加關注關心“我”。面對“我”剛開始接受不了癱瘓的殘酷現實,使得悲痛絕望的'心情。仍然堅信,有一天“我”會拋開這些煩惱,再次對生活充滿嚮往,讓生活的小帆再次揚起來。這讓我聯想到了,作者寫得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思念》,文中的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她並沒有告訴兒子,而是不斷鼓勵他去看菊花,讓他拋開這些煩惱,來學習菊花傲霜鬥寒的精神。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一句話,提到的仍然是“我”和妹妹。

願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天堂幸福,爲她現在的兒子驕傲。

標籤:讀書筆記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