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1.2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起初,這本書是心理老師建議看的,之前並沒有接觸到。一開始覺得會很枯燥,後來隨着一頁頁翻閱着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說的登天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這樣一個領域又是什麼樣的,它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都得到了答案。反覆閱讀,愛不釋手。

《登天的感覺》這本書主要是由作者嶽曉鬆編寫,記錄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諮詢師一職中,所接手的的十個典型的案列,並由此指出,對於相應的案列該用怎樣的心理諮詢方法與技巧。具體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學生、同性戀、是否轉學、職業去向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邊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問題,所以讀來並不枯燥,反而隨着來訪者一步步的由哭轉爲笑,彷彿我們也遇到一樣的情境時,也隨之一起困惑苦惱,最後解開心結,一起成長。這也就是這部書開頭時,作者回答小飯館服務員阿靜的答案,心理諮詢不僅是讓人開心,更是讓人成長。也一點點去體會老教授所說的心理諮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覺良好,猶如登天的感覺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說說我讀後的感受或者說了解學習到的知識。

1、心理諮詢室大致的結構,需要放置什麼?就像作者的諮詢室一樣,在林登街5號,裏面有一張大海的油畫、乳白色的.沙發、生機勃勃的吊籃等等,能讓人心情平靜的裝飾物。這是想讓來詢者從進門開始,首先能有一個好的環境。那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我覺得我們在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學着和諮詢室佈置一樣,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開朗、平靜的事物,轉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麼是心理諮詢?它和心理治療又有什麼區別?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因爲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像婚姻愛情的失敗、考試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類的,就不再屬於心理諮詢的部分了,也就該屬於心理治療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諮詢具體是怎樣進行的?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每一個個案所用心理諮詢的方法各不相同,當來訪者進入心理諮詢室,你怎樣才能讓他消除防備,對你這樣一個陌生人開懷說出問題,並聽你的忠告。像第一個自卑女學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徵。首先讓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緒,等她冷靜下來,再進行引導。同時你可以說一些自己身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引起共鳴,拉近距離。然後針對該學生自卑的原因,像轉移比較的對象,可以由別人轉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長了,進步了,就是成功,無需太計較別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後給出具體的解決法案,這一步很重要,因爲你即使幫每一個來詢者打開了心結,但有的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一樣,像後面的同性戀等等一樣。主要運用了現實療法,根據具體困難與挫折解決問題。

4、心理諮詢的意義在哪?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來詢者解決心理問題,使其開心與成長,使自身真正感覺到“猶如登天的感覺”這句話真正的意義。當看着來詢者帶着感激,感謝你爲其解決了長久的困惑時,你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更是看到了別人在你的幫助下成長。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快樂。

5、心理諮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諮詢者不能幫助被諮詢者做決定,你只能引導,建議更好的解決問題辦法。像案列是否轉學和職業去向,你只能建議他去好好比較兩者哪種更是你想要的,坦誠和父母商量等等,堅決不能像我們生活中的直接幫朋友決定,用自己的想法影響來詢者。

總之,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對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反覆閱讀、推敲。也是心裏諮詢者入門的一本推薦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什麼書讓我一讀讀了整整兩個月,卻一直沒有放棄;什麼書讓我覺得作者毫無追求,卻又讓我領略了生活的美好;什麼書讓我的心不斷的煩躁,卻還是耐心閱讀,就是這本《瓦爾登湖》。這本書是我閱讀的第一本書,卻不是第一本閱讀完的書,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中間有過放棄,中間更是穿插讀了十來本書,但是最終我挺了過來,懷着一顆恬淡的心,在深深的夜裏、淡淡的燈光下,靜靜的讀完了這本書。書中有生活的真諦、美妙的風光、超脫的智慧,真是一本脫俗之書啊。就像有句評論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瓦爾登湖”,真是這樣,雖然我們有時不能看見。

作者梭羅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動物們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兩年後,他回到城裏,把自己兩年來的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好,參照這些才寫出了這本《瓦爾登湖》。這位40來歲的睿智作家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崇尚簡樸、熱愛自然的主題,用清新的話語來向自然致敬。

這是一本書寫生活真諦的書。作者作爲一個名人,卻選擇了出世的生活,擺脫人情世故的羈絆,獨居到瓦爾登湖邊的樹林中重新開始嶄新的生活。雖然是獨居,但是書中體味的卻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中,人們很難靜下來去細細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應該堅守怎樣的道德與原則。而梭羅靜了下來,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特別是細緻的觀察着周圍的一切。那到底什麼是生活的真諦呢?梭羅認爲,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外,還有一種生活,就是可以讓身心更加愉悅的簡樸生活。物質富足的生活帶有很大的誘惑性,豪華的別墅、高級的轎車、美麗的衣服、耀眼的珠寶等等,都是人們在孜孜以求的、無限嚮往的生活。而梭羅在這樣的環境中,卻選擇了帶着一把斧頭,去瓦爾登湖建造屬於自己的一所小木屋。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與大自然的交流中,去體味樹林與湖水春夏秋冬的變化,去聆聽鳥兒美妙的鳴叫,去觀察螞蟻大戰、鳥兒飛翔、魚兒潛游。這樣的生活肯定不能帶來物質的富足,卻是可以帶來精神的愉悅。有誰不會遇到這樣的感嘆,追來追去最終卻是一場空,攢來攢去最終也花不着,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化作一抔黃土,與清風爲伴。

這是一本書寫美妙風光的書。《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書中大量的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在時令交替的過程中,四季風光變化的美妙。如果我們能夠靜靜的走進瓦爾登湖,漫步在林間小道,我們肯定也能夠感受到梭羅的恬靜:白天羣山蔥鬱,曲徑幽深,湖光靜寂,帶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意境;午夜孤雲獨去,月澄無影,樹木佇立,彷彿是“月出皎兮,楊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螢飛舞,昆蟲吟唱,鳥鳴啾啾,和着“微風吹解帶,山月聽彈琴”的古韻,多美的境地,給人以無限地遐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天天體味這種感覺,但是如果有時間,你可以帶着一本書,靜靜在走在南邊山脈的慢坡上,累了坐下來,打開一本書,肯定更能領略書中的文字。

這是一本書寫超脫智慧的書。在文章的摘錄部分,我沒有摘抄什麼美妙的描寫性語言,而是摘抄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是對信仰、心路、時間等真理的描寫,這些描寫都穿插在景物描寫和生活描寫的過程中,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以讓我們思考很長的時間。這些話不一定多麼複雜,但是卻很深刻,需要細細的思考纔可以領會。並且他的一些智慧已經超出了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程度,能脫離開現實社會去探求內在的真理。梭羅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用兩年的時間去體味、觀察這個真實的世界,他是用心而不僅僅是眼睛來觀察這個社會,這更能感知到超凡脫俗的智慧。

我們可能覺得,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永遠都不會擁有那樣一間美麗的木屋,可是我想,我們可以在心裏擁有一個美麗的湖泊,並可以用湖水不斷洗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的塵埃。

《瓦爾登湖》讀後感3

160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畔。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漁獵,耕耘,沉思,寫作,記錄着大自然從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生活方式,還原着生活的原始狀態。

790多日,梭羅筆下也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

輕叩一部經典,細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聆聽那來自瓦爾登湖畔,彈奏着的梵歌。梭羅的文字是樸素的,他的思維又是獨特的。他與孤獨爲伴,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

腦中浮現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那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一張小小的牀,一個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這些簡單的陳設,僅僅憑藉着對自然的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

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在一點一點安靜。

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爲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他想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梭羅的陋室銘寫道:‘人們來到這裏,充實了小屋,不需要多餘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他還說:“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衆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天的現狀。他在瓦爾登湖關懷着全人類。

我想,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爲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文明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4

一直以爲梭羅應該是遠離塵世的,在讀了其身世介紹後,卻發現誤解甚多,梭羅並非是一直遠離世俗,隱居山林的,相反,觀其一生,應該是積極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想往哲學,更願意“一刻不停地探測,尋找着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

他在中學教古典名著、科學和自然史,常帶學生旅行、戶外野餐,讓學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這一點讓人羨慕,今天我們爲了“安全”,是緊緊地把學生禁錮在學校這個真空罐頭裏的。

他關注社會,一直拒絕交付人頭稅,並寫了文章《消極反抗》,認爲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極抵抗的權利。文章影響巨大,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他hai反對蓄奴制度,幫助南方的黑奴,寫過《馬省的奴隸制》,爲因反抗奴隸制而被害的約翰、布朗召開追悼會。高中語文課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羅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藉以來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着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如此熱血的梭羅,卻能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高聳入雲的白松來做建築材料,並在美國的獨立日那一天住進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湖濱的山林裏,觀察、傾聽、感受、沉思長達兩年多一點的時間。

在《瓦爾登湖》裏,梭羅有這麼一句話:“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去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似的,因爲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懇,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

看到這句話,我想是否就可以跟當前流行的語言“生活不僅僅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相關,又聯想到林語堂說的蘇東坡了。

據林語堂考證,蘇東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時,詩作多表現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羈。他既參加家庭同樂的西湖遊,也喜歡同官衙僚屬的.挾妓遊湖。前者他唱出“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這裏是寫家庭宴會的吃食,後者他亦有“遊舫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這句應該在讚美官妓的豔麗了。但他於人生了解太透徹,不願把生活完全消耗與美酒婦人上,他與梭羅有相同的看法,喜歡與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巒親密接觸。

熙寧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蘇東坡不去參加重陽節宴會,獨自去拜訪西湖孤山兩位僧人,晚上,獨坐舟中,凝望山頂,寫下七律《會客有美堂周邠長官與數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藹藹君詩似嶺雲,從來不許醉紅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見輕橈破浪紋。頗憶呼盧袁彥道,難邀罵座灌將軍。晚風落日元無主,不惜清涼與子分。”

詩首聯大意應該是:你寫的詩就像那山嶺上漂浮的白雲那樣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來扶。這裏應該是對長官的一點奉承吧,詩寫得多,酒量又大,不會醉倒在女子的紅裙下。

頷聯大意應該是:你們歡飲時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見那小巧的船槳劃過一道道波紋。這句感覺“野”和“破”最得意趣。

頸聯大意應該是:我也想象你們熱鬧的宴會,讓我想到當年呼盧高手袁彥道,宴會上應該難以見到敢於當面怒罵權貴的灌夫了。宴會上當然會有賭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諷刺意,畢竟是有話必說的蘇子瞻。

尾聯大意應該是:攀到山頂看到落日,徐徐吹來的晚風,我也不惜把這美景、清涼與你們分享一二。這句讓我有點懷疑他是在舟中呢?還是在山中呢?還是想象呢?

由此詩可以想見蘇東坡應該是“愛熱鬧,也愛獨處”的人,他會在別人觥籌交錯之時,要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恐怕這也是東坡後來歷經多重磨難,最終也能找到心靈慰藉的原因吧,梭羅說“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實質感覺應該指不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詩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則其詩不期於高遠,而自高遠矣”,詩如此,人亦然。

《瓦爾登湖》讀後感5

1845年7月4日,梭羅爲一項試驗移居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自耕自足兩年有餘的時間裏,他體會到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簡樸而又原始。在他離開之後,就將兩年來的感悟寫成了這本傳世的佳作《瓦爾登湖》。

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愛與瑰麗,更能從嘈雜的現實生活中解放靈魂,感受心靈的寧靜與欣慰。就好像一絲清泉傾瀉而下,冰冰涼打在頭上便撩得你一個激靈,輕輕柔沁入皮膚觸碰你每寸神經,最後匯聚到脊髓之中成爲你身體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讀過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寫道: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這首《梭羅這人有腦子》,生動地表現出梭羅所傾注在文字中的自熱之愛,唯美的筆法真實地勾勒出大自然的靈動,帶着強大的衝擊力撲面而來,使人毫無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審視周圍,嗅到野芳發而幽香,見到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而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達到坐忘。

於是,梭羅的智慧與老子的哲學其驚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們都認爲一切都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質生活應該降到最低,自給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詩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靜、恬淡、寂寞、無爲。由此可見,這二者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書中梭羅看到了他的同鄉們,不幸繼承了農舍、房屋、穀倉、牛羣、以及農具,繼承了這些得來容易擺脫難的東西。他疑惑是誰使他們成了土地的奴隸,疑惑他們爲什麼一出生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墳墓。他們不得不度過別人的一生,推着所有這些東西往前,儘自己所能過得好一些。

而在現實中,我們也遇到了多少可憐的、不朽的人啊。他們幾乎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們是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更是金錢的奴隸。西班牙《世界報》上有這樣對中國房價的評論“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爲中年人,爲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可見,儘管時代浮躁奴隸層出,但是如果人始終在一種錯誤下勞作,那麼很快就會成爲後繼者開墾荒原時不得不清理的阻礙,而他的大部分也終將會被犁入泥土成爲肥料。對於我們,二十歲的.經年裏放大了什麼,什麼又是這個年齡段所不該承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內心真實親切的期盼?僅僅由於無知和錯誤,被生活中人爲的煩惱和過於粗重的勞作擠得滿滿的,以致無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實。難道是我們的手指因過度勞作也變得太笨拙、顫抖得太厲害而做不到這一點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大學本應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階段,沒有大學聯考的殘酷競爭,沒有老闆的苛刻要求。我們理應能夠順從我們的渴望,不要急着給自己戴上考研、出國的枷鎖,去追逐理想,去鑽研學術,去賞玩山水。更何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當夕陽西沉時,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漿果;在溫和的黃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零亂地散佈着破碎的森林。聽聽梟鳥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鳥雀發出尖厲的嘯聲。銜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黃金時代裏,有多少山林水澤的精靈曾經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羅的心之所棲,是世界上唯一的瓦爾登湖。而我們,只要同樣拋去繁雜,此身所在,便是瓦爾登天堂。

《瓦爾登湖》讀後感6

一: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經有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寫了一篇自己看完《瓦爾登湖》後、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了幾個月“瓦爾登湖”式生活的經歷:

首先—努力工作同時省吃儉用,準備了幾個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錢;

其次—在城郊結合部住了一個非常便宜的房子,開始自己所謂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然後—在享受了家庭睡覺睡到自然醒、不用趕着時間打卡上班的日子後,感到無事可做的空虛,於是把自己喜歡的武俠小說看個遍……

接着—接着就感覺空虛、寂寞、無聊,每天無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攤逛來逛去……

最後—最後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經逃離的—文明社會,並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這篇文章的結尾我記得是這樣的:

說他回到曾經的'學校,準備複習考研,在宿舍裏上鋪的一個學弟在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他問這位學弟看的什麼書,學弟告訴他:看的是《瓦爾登湖》。然後他開心地笑了起來……

那種笑似乎笑這個學弟和自己過去幼稚一樣。

二:看到這裏,我也笑了

看到這裏,我也笑了,爲這種所謂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羅要是看到了也會笑了,因爲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樣的生活;

梭羅走進森林,不是爲了逃避現在的文明生活,而是爲了更好的生活;

梭羅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懶,而是讓自己變得閒適,梭羅在森林裏並沒有感到空虛、寂寞、無聊,相反梭羅在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卻是比在人羣中的生活更加豐富、豐盛、精彩……

至於“那些獲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的人,得到的只不過是可恥和無益的悠閒,而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他卻沒有學到。”

而我們這位年輕人純粹是爲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又沒有“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自然會覺得空虛、寂寞、無聊、度日如年,最後灰溜溜的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所以,我懷疑這位年輕人到底有沒有把《瓦爾登湖》這本書讀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裏那位教授一樣,只是自以爲是的讀懂了這本書。

再往大一點說:今天國人的“悠閒和休息”可以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好一樣,但國人有了這麼多的“悠閒和休息”而能“結成碩果”的又有幾個?是不是相反,反而覺得更加地無聊、寂寞、糾結、不知所措……

而《瓦爾登湖》這本書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過“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結成碩果”的一本書。

三: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於你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說什麼是當下人眼裏成功的生活?

開豪車、住豪宅、美女相伴、掌聲鮮花閃光燈……這是不是一種成功生活,是!但“人們稱讚並視爲成功的那種生活,其實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我們爲什麼要誇大一種生活,而去貶低別的生活呢?”

因爲“從一個圓心向外能夠畫出多少半徑,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們不需要採用、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羅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羅在書裏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採用我的生活方式,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因爲還沒等他學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爲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現代許多人追求所謂流行、時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爲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萬變的呀)。我希望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維希望每個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並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親、母親、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裏告訴我們的不是要我們去東施效顰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們要勇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7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羅提到了他農場,又被農場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沒有任何的憤懣不滿,反而有當了一次富人的寬慰。他的慷慨打動了我,這不是經濟上的慷慨,這是精神上寬廣與包容,這是理解力的開闊與幽遠。我因這一個小片段受到了洗禮。不做斤斤計較的人,不苛刻,對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與包容。與人爲善,心有餘香。

作爲一個公平主義愛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權利受到侵害而變得戾氣,在維權時,憤怒而得理不饒人。現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寬容用鐵骨錚錚裝扮,有點可笑。

喜歡梭羅書中的這句話,“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對它具有的權利無可爭辯”,這句話來自英國的詩人庫柏。我也要拿這句話來提溜起我的境界來。

二、關於讀書

“那件袍子上沒有積下任何灰塵;自從那神明被揭示以來,也沒有任何歲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諭。他們在人類精神的星空永遠熠熠閃光,穿透時光和蒼穹,這種光芒,不會有絲毫的衰減和暗淡。

“年輕時花上一些日子和寶貴的時間去學習一種古代的語言,哪怕只是一些單詞,也是值得的,因爲他們是從老百姓平凡的語言中提煉出來的,成了永恆的激發和激勵。農夫記住並重復他聽到的幾個拉丁詞語,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樂樂聽到我讀莊子的一詞半句,也是大有好處的。這個暑假,和孩子一起讀莊,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再開啓。他和我讀過秋水,熟知河伯與北海若。他問我,如果河伯沒有順流而東行,會遇到北海若(這樣的老師嗎)?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嗎?一個太好的問題了。可能會遇到,一定會遇到。就像媽媽關注了那麼久的渡渡鳥,終於成了知行生,涓涓細流匯入媽媽哲學的大海。就像媽媽早已知道莊子穿越時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開篇章,終將在知行生的課堂中,日讀一段,堅持打樁。就像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一直被推薦,從未被閱讀;但媽媽已經開始翻起它,因爲它的文字口齒生香。口齒生香的文字摘錄不完,先把那些啓示和心中的對話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類最崇高的思想記錄嗎?他們是唯一不朽的神諭,爲最現代的探詢提供了答案”

老師讓我們打樁,也源於此吧。

“好好讀書,以真正的精神讀真正的書,是一項崇高的活動,會比被它同時代的習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更需要讀者竭盡心力。讀書需要的訓練是運動員經受的那種訓練,幾乎畢生要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讀書不能隨意,讀書是需要訓練的。訓練的是專注投入與持續。

“文字是最珍貴的紀念物。”

“當目不識丁的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爭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與世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的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難以企及的知識和才賦的圈子,這時他纔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於是他不遺餘力的要使子女獲得知識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這方面的不足,從而證明了他的明智;就這樣他成了一個家族的締造者。”

進入了媽媽哲學的知行生體系,我們無需財富與商人相當,已提前感受了知識與才賦的欠缺,何以解匱,唯有學習,這是家學之源。

“閱讀作爲一種高尚的智力活動,他們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無所知,然而從高級意義上說,只有這纔是閱讀,而不是那種像奢侈品一樣使我們寧靜,允許我們較爲高尚的官能處於休眠狀態的閱讀;是我們必須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機敏最清醒的時光貢獻給他們的,纔是閱讀。”

“我認爲在識字以後,我們應該閱讀最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永遠重複最基本的東西和單音節詞,畢生停留在四五年級,坐在最低年級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8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品讀了《瓦爾登湖》這本名著,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爲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物質生活確實很誘人,有了錢財便好象可以爲所欲爲,有華麗的別墅,有高級的私家車,有豐盛的飯菜,有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等等,於是人們都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着財富,有了可觀的錢財後還想得到的更多,永無止境,直到他老之將至之時,他纔會意識到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充當的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整日以打漁爲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夠吃一天的魚便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天一個有錢人見到他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便過去批評漁夫好吃懶做,有錢人說:“你怎麼不去搞水產養殖?過幾年那可以賺多少錢啊!”漁夫說:“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有錢人說:“這樣的話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漁了!”漁夫問:“不出海打漁了那我每天干什麼?”有錢人顯得很驕傲的說:“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閒的曬太陽了!”漁夫說:“我現在不就在很悠閒的曬太陽麼?”有錢人語塞。

一般而言,我認爲能願意這樣過隱逸生活的.只能是東方人,而且現在我甚至懷疑現在的東方還有沒有這樣的隱士存在,彷彿這樣的人物只能活在遙遠的古代,時常的我就這樣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願意過那種山林生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羣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讓人心醉!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古代那些隱士大多是在官場不得志的士大夫,尋常百姓哪會有這份閒心,家有老小,能夠拋開他們由着自己的性情去遊歷江湖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要想過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還真是不切實際的,《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衛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來自己的心跡?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的一個小湖泊,因爲梭羅的存在而充滿着神祕色彩,梭羅在瓦爾登湖隱居了兩年又兩個月,對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甚至有時他會懷疑叢林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多年的摯友,他儼然成爲自然的一部分。它們的呼吸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在樹幹上留下清密的年輪,在人的心上建立起自由的國度。

《節儉》這一章講的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生活的開始,梭羅用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向人們證實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必定都是物質財富上最爲睏乏而精神財富上最爲富有的人。他反對奢侈的生活,強調除了所謂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質都會成爲精神的累贅,因而必定阻礙人類的崇高向上。他仔細地用分釐計算自己的生活成本,無所欲求地將生活最大的簡單化卻同時又將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雙手在原始的荒野上灑下汗水,收穫自由。在瓦爾登湖,他是一個隱客,在他想去的時候便去了,兩年後,他又成爲了一個文明生活中的過客,在他想回來的時候便又回來了。在梭羅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僅僅是爲了體驗一種逃避現實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時光在思緒中自由遊走,無限地擴展着生命的長度,這是一個非凡的隱士,任何人都可以成爲他卻又永遠都不能真正成爲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樹,你可以看他、擁抱他、愛他,而他卻只會不斷地迸發自己的枝條,永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向上性,當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經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平靜,不會因爲風的到來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變就是多了許多碧綠蒼黝的葉子。他最親密的朋友是山林裏的山川草木,樹林間的鳥語花香,我們不難發現,他與世界唯一聯繫着的是扎進塗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枝葉,他會在自然的風中狂舞卻只能在人類的世界裏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書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後可以和梭羅一樣生活,可梭羅並不願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樣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儘量不同的人,每個人都可以非常謹慎地找到並追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一定能夠在計算好的期間抵達我們的港口,但我們會保持正確的航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僅僅會避免他人對自己的.束縛,更重要的是內心有堅定的方向,不爲世俗所拖累。他認爲成爲一個獨行的人可以隨時做好出發的準備而避免在另一個同伴身上浪費時間。

人們認爲梭羅的行爲是自私的,他沒有爲城市裏貧困的人家做過一次慈善,而梭羅解釋道:”沒有任何氣味比走了味的行善更難聞的了。“他的善行,是在一個生命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施以援手,善行的方式完全是在很多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你可以爲路邊一株奄奄一息的小草送上甘冽的清泉,可以爲牧羊人守候一天的羊羣,沒有必要爲了表現慈善而一定要爲城裏的某個貧困家庭進行資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的本質並非發自人內心的同情,而是一種爲了博取關注的必要的虛榮,梭羅希望每個人可以救起溺水的人後,繫上鞋帶走開繼續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向世界宣揚自己的善行。正如他所言”不要做濟世的助理,而要努力成爲世界上一個傑出的人。“人生在世,不必爲了救濟他人而活,而真正的爲自己而活。若果你手頭富足,就可以成爲一顆慷慨的棗樹;如果你手頭沒有能夠施捨的,就像柏樹一樣做個自由的人吧!慈善家總是用一種悲傷的稱之爲”同情“的氣氛將人類社會包圍起來,可我們真正需要的確實對抗生活的勇氣,而不是絕望。若果善舉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不是建立在一種持久地對社會的貢獻之上,那麼慈善就只會催生更多的懶惰和迂腐,貧困的”虛榮“如野草般滋生,長滿了社會底層的原野,人性的墮落與感覺的麻木,只能被消極虛僞的慈善所填滿。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貌: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愛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刻。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這兩年多的時刻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就應親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禮貌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好處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職責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取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剩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就應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好處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啓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務必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最後行動”。堅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啓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不單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簡單,追尋生活真諦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只要跟梭羅一樣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祝福未來。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作爲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環境中的一員,有幸選擇了《瓦爾登湖》作爲本月的自選閱讀書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與躁動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靜。《瓦爾登湖》描寫的是作者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在瓦爾登湖畔獨居的所見、所聞、所思的一系列區別於其他文學作品的獨特風格。是對大自然鉅細靡遺的描摹和引申。從四個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的再現於讀者面前。同時,也看到了譯者極高的語言翻譯能力,爲這部書籍的整體內容增添了新的亮點,下面是我讀這本書後的一些體會:

一、作者的寧靜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迴歸自然地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瓦爾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處看是綠色的.,但在遠處看則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夠將它與其他的白冰或者某個在四分之一英里開外的湖泊的綠冰區分開來。書中涉及了多達上千種的動物與植物,但讀者並沒有感到枯燥無味,而是充滿了閱讀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並沒有在兩年的獨居生活中將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與環境的和諧與寧靜分開。他充分的體現了寧靜給他帶來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出了批判,同時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隱身獨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議。在瓦爾登湖期間,作者看到了兩三株矮小的楓葉已經變紅,在湖的對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頂點,緊鄰着湖水……它們的顏色、形態乃至變化的姿態訴說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獨居的那些日子裏,每次望向屋外的瓦爾登湖時:我總覺得它像是山峯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遠遠高於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時分,我看見這湖漸漸脫掉夜間的霧衣。細紋盪漾或波平如鏡的湖面慢慢的露出來,鬼魂般的迷霧則悄然從四面八方退入樹林,彷彿他們的祕密聚會終於散場。而朝露則懸掛在枝葉上久久不肯離去,羣山兩側也溼漉漉的滿是露水……在書中,梭羅“無微不至”的描述兩年多的湖畔獨居生活,目的在於通過這次親力親爲的實驗向讀者證明,其實生活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住豪華的邸宅,穿昂貴的服裝或者吃豐盛的大餐,照樣能夠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夠快快樂樂的活着。因此,信念與經驗讓我們深深的相信,只要樸素地、明智地生活,在這世間謀生並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樂的一種娛樂。在這裏作者充分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他寫道:每天鋤草或讀書寫作過後,時間還沒有正午,我通常會到湖裏洗澡,和濱鷸在淺灣裏共遊,洗去身上因勞動而染上的灰塵,或者撫平因學習而造成的皺紋,這樣下午才能感到絕對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爾登湖》雖然是作者在郊外獨居時所寫,但是,他並沒有侷限於日常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羅不反對一些新鮮的社會現象,但他特別擔憂客觀條件的改善無法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甚至會導致人們忘記生活的意義,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就像他講的那樣: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意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願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遙離去。正是這些散見於全書的對美國現實的批判,給《瓦爾登湖》染上了濃厚美國色彩。

最後,我將看到的是作者積極地在體驗一種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如果一個人有信仰,那麼他走到哪裏都會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沒有信仰,無論他處在哪些人中,他都會繼續過着渾渾噩噩的日子。“合作”,無論是何種意義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這本書給了讀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並且自然體會到心靈的純淨和精神的昇華。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衆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着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爲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斂財富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

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本書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爲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我的牀頭放着一盞燈,叫《瓦爾登湖》

那年夏天,盧梭提着一把斧頭,隻身踏進了瓦爾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數個禮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從此在這裏獨自棲居了兩年零兩個月。他身體力行,做了一個人類生態的實驗,並以先知的智慧寫下詩意盎然的《瓦爾登湖》,給世界留下了一部“綠色的聖經”。在這個熙熙攘攘、喧囂浮躁的當今時代,在這個利慾薰心、匆匆忙忙的現代社會,捧着《瓦爾登湖》細細徜徉在盧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駝峯上的沙漠行者看見了綠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憊飛翔的海燕看見了島嶼,實在是一種享受和啓迪。

米黃的書籍一頁頁地翻過,我彷彿是那來到盧梭木屋裏避雨的釣魚者,坐在火爐旁和他對話,每一次傾聽都會讓我受益匪淺。我模糊的眼睛彷彿擦過了晶瑩剔透的雪末兒,瞥見了被人類社會隱藏的真理之光。當我們陶醉於擁有高樓大廈的豪宅時,卻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遠離了我們;當我們操勞忙碌地在險境迭生的職場奮力向上爬時,卻不知道人類原來還可以從容甚至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我們不惜掏破汗水浸溼的錢袋爲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買單時,卻不知道有種簡樸的生活可以帶來更多的.愉快和充實的精神世界。很多人爲物質財富而奮鬥,卻以物質享受爲終點,彷彿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做創造財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質的減法:他們從不知道,生活深層的價值在於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豐富。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瓦爾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觸!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也便擁有了詩意。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容納大自然的美輪美奐,哪怕只是一種清新美好的感覺,我們的生活都會更加寧靜和愉快。捧着這本書,瓦爾登湖便浮現在我的腦海:湖上的潛水鳥浮出水面,肆無忌憚地大笑;鱸魚不時在湖面濺起水花,泛起陣陣漣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樹上互相追逐;土撥鼠在地窖裏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蒼翠欲滴的岸邊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種寧靜而愉快的心情,體會着盧梭坐在湖邊時是多麼寬廣詩意的心境。他取之於大自然,生活於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類的問題的困擾,卻生活得滿足和充實。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勞動,卻沒有農民們換取金錢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誠地享受着神聖而詩意的情懷。有時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東西,擁有太多的物質慾望,生活就會不負重但,更不可能有詩意從容的生活。

“簡樸、簡樸、簡樸。”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銘,然而他並不是主張清貧樂道,無所追求,相反,他主張一種精神充實、內心豐富的深廣的生活,“簡樸”的意義就在於讓渡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過精神生活,提高生命價值。“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否定財富。我們並不是非得買把斧頭闖進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們原有的生活裏,學習盧梭生活的態度,在簡樸中創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價值的富足。其實擁有清澈的心境比多餘的手中的佔有更加重要,其實給自己一個寧靜沉思的角落比無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爲在不爲慾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長和選擇,因爲只有失去了寧靜常常導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們的先人留下了無數智慧,我們身邊的人們有很多可供我們學習的經驗,甚至我們賴以生活的大地也蘊藏着答案,但是隻有恬靜、開闊的心境,只有簡樸冷靜的心態,才能更靈動的接受智慧的啓蒙和迷津中的頓悟。

“大隱隱於市”。讀過《瓦爾登湖》,我想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不論有關緋聞、炒作、安全、道德或娛樂的信息如何橫流,不論社會上生存生活的壓力如何表現,我都會努力保持簡樸的生活態度,都會懷着瓦爾登湖般寬廣安寧的心境,都會不懈堅持自己的追求。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輕輕翻開厚重的書頁,我彷彿已置身於山郊野外,水畔林邊。閉上眼睛,可以聆聽飛鳥的輕語,體悟山泉的清涼;放鬆心神,能夠漫步山路的穩健,品味大自然的氣息。

1845年的春天,梭羅爲這個平凡的年代又添上嶄新的一筆。梭羅帶着他借來的一把斧頭,於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自此梭羅依山傍水,凡事自力更生。在這兩年又兩個月的別樣生活中,梭羅大到體會山林溪流於春夏秋冬中四季的變化,小到觀察水魚之爭、螞蟻之戰,有時也會被潛水鳥或松鼠偶爾捉弄。不得不豔羨梭羅,領略世外風光,傾聽萬物之聲。有形象的評價,《瓦爾登湖》不是一本能規定頁數或抽時間能讀的書,也許因爲其中蘊含了梭羅所有的真摯感情吧,在梭羅眼中,即便是死物也可以活靈活現。它語言平淡樸實,超然世俗,甚至有些許枯燥了——就像小時候寫過的流水賬般熟悉,當然包括各種開銷。一切如同梭羅自己所說:“一個人若生活的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這本書需要人抱着一顆寧靜的心來品讀,這也正是作者有大智慧的體現吧。

歸隱山林的梭羅,如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東晉隱士陶淵明一般,二人遙遠的`歷史軌跡,就這樣相遇在一起。不得不豔羨梭羅,與山林爲伴,泉溪爲友,滿足於現實世界,馳騁在精神世界。對大自然如此近距離的觀察,使其筆下的《瓦爾登湖》的辭藻,與其說其生動,不如說其清新;與其說其深遠,不如說其雋永。也許只有真正認爲大自然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思想家才能寫出這樣深邃的文章吧?梭羅時時刻刻用“我”這樣的第一人稱的特點,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而相對不可避免的,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我也體會到梭羅筆下不斷旁敲側擊的工業化社會的貪婪本性。當然,這絕不是禮讚,在其中,更多的我能感受到梭羅筆墨中的憐憫之情——憐憫那些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愚昧之人。

梭羅說過:“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雖然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東方的中國巨龍還在沉睡,甚至其人民還在勤勞農耕,按時向清王朝交稅,但遠在美洲的美國已經由農業時代開始向工業時代轉型,工商業迅速發展。不過由於經濟增長過於迅速,金錢成爲了人們最渴望的東西——哪怕現在也是如此。社會開始一步步變得烏煙瘴氣,即使是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沒有當初被“魔鬼哥倫布”發現時的純真了。香輪寶騎,瓊臺玉宇,背後都是自然資源的大量消失乃至枯竭。

而對常人來說,比起其更有名的多的師父艾默生,他梭羅是誰?不過是無名小卒罷了,更別枉談當時的梭羅了。年紀輕輕,長相不算俊逸倒也不算醜陋;身材不魁偉卻也不瘦削,如同農民漁夫的身材;哪怕有着列夫·托爾斯泰般的鬍子,看似愚笨的眼裏也不能射出銳利的光芒來洞察一切,只能露出譏諷的意味。這樣一個放在人堆裏難以找到的平凡人,如何能自大地脫離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時代?又怎麼敢違背勢不可擋的工業時代的來臨?不過是跳樑小醜罷了。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梭羅的確把他的觀點付諸於行動上了。

在結語中,他說:“我不要愛,不要金錢,也不要名譽,我只要真理。”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就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和艾默生一起追求超驗主義的他,還有嚮往桃花源的陶淵明,一定會擅長與大自然交朋友吧。鄙棄官場世俗的陶淵明在大自然中,感悟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田居樂趣,享受到“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的飲酒豪適。而深知要回歸本心,親近自然的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深深意識到“生活的詩意而神聖,清醒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