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我們是怎樣到聲音的》聽課感受

讀後感2.12W

20××年6月18日,在我校聽了一節樑天元老師講授的一節科學課,感悟頗多。

《我們是怎樣到聲音的》聽課感受

一、課堂教學始終在學生的迫切希望中進行。

樑老師從複習舊知識導入,聲音是振動產生的;產生聲音的方法很多;聲音有高有低、有強有弱;聲音靠空氣傳播等;既喚起學生之前學過的有關聲音的科學知識,又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聲音我們是怎樣聽到的。對啊!怎麼聽到的,耳朵唄!大多數學生認爲露在頭部兩側的耳廓就是耳朵,學生也不以爲然,也很少思考過耳朵內部的結構,他們也鮮有見過耳朵的內部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在頭部的位置。因此認識耳朵的結構的環節在學生的期待中出現。先出示一個頭部的耳朵模型,對於這個耳朵模型的處理,樑老師不是迫不及待的向學生介紹,而是讓學生看模型去發現,實踐證明樑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很恰當的,學生紛紛仔細觀察這個模型,搜索着自己的發現。有的學生說到耳蝸很像蝸牛,這可能是“耳蝸”這個名稱到底,有的學生甚至根據模型推理猜測人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

二、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認識。

樑老師在讓學生自己認識了耳朵內部的結構後,他安排學生猜測這些結構的作用時,提供學生一張記錄單,在記錄單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緣由認識對耳朵的`功能進行猜測,這些猜測對實驗前有很好的揭示作用。有利於後面活動的開展,也爲後面的活動奠定教學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引導學生自我發現。

在製作耳朵模型的實驗中,教師利用不同的力量敲擊音叉,學生髮現“耳膜”會振動後,學生們也很想探究,於是學生們激情高昂,自主合作,自主交流,自我發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該課的教學,我們看到,科學教學是一件非常愉快也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式去探究、去觀察和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科學教學,就能讓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有聲有色,流光溢彩。

標籤: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