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熱】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後感3.12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1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

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生存製造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的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與奴役自然,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輕輕地從正面翻轉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稱霸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這些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有一句公益廣告詞說:保護綠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在想,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麼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心中的瓦爾登湖世界太擁擠,太複雜。雜這個東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充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或許生活中本就有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雜,本就有許多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誘惑與選擇。只是它們一旦與大學校園本該有的詳和與寧靜發生衝突,我們往往就顯得很無奈甚至無所措手足。

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自己似乎也從未認認真真地端坐在書桌前,端詳一本自己真真正正愛不釋手的書。手邊放一杯清茶或者什麼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隨着書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陽光,陽光透過窗戶傾斜地照進來,於是手影同書影一塊兒跳動。---我想要的快樂其實很單純,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大學校園遠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複蕪雜。

正如我們系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說的`,你們現在誘惑太多。大學校園裏的誘惑的確不少,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墮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蝕人靈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許你認爲我說得太過,但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進了一個很不被看好的專業,成天抱着一疊磚頭似的書穿梭在校園裏,在其他人或驚異或好奇的目光下游來游去。其實我並未怎樣地喜歡或者是厭惡我的專業,只是單純地感到它帶給我的單純的感覺。蕪雜的心緒會慢慢寧靜,流逝的時間彷彿也會止步---當你沉浸在書香瀰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時候,當你用心去感觸穿越時空的偉大的時候,當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當你披着晨曦的微光書聲琅琅的時候。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一份難得的沉澱和寧靜。也許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適合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也聽到師兄師姐們說過,這個專業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這將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我還是會微笑着選擇它。

我想是的。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我敢肯定,簡單、寧靜、踏實不僅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裏真正渴望的吧。於是乎我們不難理解梭羅爲什麼要遠離塵囂獨居湖邊的小木屋過着那種原始的生活,只是因爲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寧靜,守望心中的瓦爾登湖。在寧靜中拋開繁蕪,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說我也找到了,只是沒有放棄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執着地堅持你內心的那份可貴的安靜詳和吧,不要讓雜掠奪走了它:它應該是深邃的瓦爾登湖,波瀾不興,清澈透明---而且閃爍着粼粼的波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2

七月的風,溫暖和煦。輕輕拂過瓦爾登湖,泛起些許漣漪,又與梭羅睿智的面龐撞了個滿懷。風中夾雜着野花的芬芳,麥芽的醇香,以及枝頭兩三個鳥兒發出的音符。這一切,勝似天上人間;這一切,僅屬於梭羅所有——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一間小屋,三兩來客,幾聲鳥啼,一片豆子地,幾乎便是梭羅生活的全部。他逃離現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極避世,反而在這荒僻之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極樂淨土。想起《小窗幽記》裏的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邊雲捲雲舒。”梭羅先生對這句話的詮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確實,梭羅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讚許,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現如今,我們都“走得太遠,忘了爲什麼要出發”。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現在我們的生活確實夾雜着功利。遍地開花的補習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學書籍,以及各式各樣的成功人士講座,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仔細一想,我們的生活不正如梭羅口中所說的“沉默絕望的生活”嗎?,愛他人所愛,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要擺脫這種生活,便是不做絕望的事情,愛我所愛,無問西東。

何妨想象這樣一個場面: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搭起一間小屋,不大,只容得下兩個人。閒暇時躺在金黃的麥子地上,做一個甜美的夢。日落時,可以挽着愛人的手,共賞良辰美景。在這片田野上,沒有外人闖入,那無邊的金黃便是此地寧靜的結界,彷彿那一瞬便是永恆……我想,沒有比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現實是,我們必須趕路。然而,在趕路的同時,我們何妨貪戀那一抹山色;我們何妨駐足,站在橋上看風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嘆“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盡鉛華,歌盡桃花;在浪漫的香舍麗榭拾起一片落葉,遙寄情思。

這當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羅所言“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擁有它,也不願擠坐在一個天鵝絨的墊子上。我寧願在大地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也不願坐在觀光火車的豪華車廂裏,一路呼吸着污濁的空氣上天堂。”,在梭羅的眼中,現代社會功利的污濁,將天堂的安樂稀釋如空氣。我們在嚮往安樂的同時,難免會呼吸到污濁的空氣。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濁,我們爲什麼還要扼殺心中的那一份純淨呢?我們何妨留戀心中那一抹山色,給自己留些空白,暫時停下來,觀賞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愛上一個人,或者愛上這個世界……

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該稍稍放緩那磨得快要生鏽的齒輪,緩一緩,慢下來,留給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些空間,一片山色。也許這很艱難,但這不可或缺。給我們自己一些時間,給這個時代一些時間,我們終會等到那一片山花爛漫,那一片雲開月明。

留戀那一抹山色。當我們生命行將結束時,閉上眼睛,看見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覆的數字和賬單,而是一片山花爛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時光裏,留戀那一抹山色;留一場故夢,把舊時光寫進夢裏,告訴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讀瓦爾登湖有感3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着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着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裏,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爲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悅、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

讀瓦爾登湖有感4

瓦爾登湖上冬去春來,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鳥雀的啼鳴,帶給我們無限的神往…… ——題記

炎炎的夏日令人厭煩,悶熱的空氣使人做事都會覺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調房裏涼快着,順手拿起了《瓦爾登湖》,讀着讀着,慢慢地心變得靜謐清涼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隨着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離開了現代文明的大城市,來到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停留在瓦爾登湖畔,享受着那種自然、真實、簡樸的生活,也一點點體會到了他對人生、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思考。

梭羅展現給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靜、很獨特。也許當生活歸結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時,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瓦爾登湖》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瓦爾登湖》畢竟是作者一個人在遠離世俗的環境下所思考的結晶,但梭羅無時無刻不在緊扣世人的常態,來仔細地剖析人們的心靈。尤其是他對閱讀的思考讓我印象深刻,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

梭羅愛讀書,因爲書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無論我們多麼讚賞演說家偶爾爆發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遠處於稍縱即逝的口頭語言的背後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書面文字。就像佈滿繁星的蒼穹隱在浮雲的背後一樣。”“書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麼私事要訴說,可是,當它們啓發並支持了讀者,這時候書對於人類的作用就大於國王和皇帝的影響。”在這裏, 梭羅給我們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目不識丁、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掙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衣食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地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也難以企及的知識和財富的圈子,這時,他纔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不可以自滿,他煞費心機,要給他的孩子以知識文化,這正是他敏銳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我們應該讀怎樣的書以及怎樣去讀書呢?大多數人對於閱讀的態度,都認爲是它是一種生存的工具。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閱讀的訓練,讀各種各樣的書,或許還可以對教科書裏的文章、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我們是否能真正領會字裏行間深刻含義呢?大多數同學會認爲只要記住要點及文章的主旨,應付考試就夠啊。

可是梭羅卻是這樣認爲的:“讀得好書,就是說,在真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這花費一個人的力氣,超過舉世公認的種種訓練。這需要一種訓練,像競技家必須經受的一樣,要不變初衷,終身努力。”啊,原來,我們要讀好的書,要讀真實的書,的確時間很寶貴,尤其是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抽出時間讀點課外書都覺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選擇閱讀的對象,還真覺得對不起自己呀!當我們拿到一本好書之後,未閱讀之前,且聽聽梭羅的建議吧,“書本是謹慎地,含蓄地寫作的,也應該謹慎地,含蓄地閱讀。許多人學會了閱讀,爲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爲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閱讀作爲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的意義來說,只有這樣才叫閱讀,決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醒的時刻,獻予閱讀纔對。”

現在我們可能都按照梭羅所說的去做了,然後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收穫了很多,真的是這樣子的嗎?《瓦爾登湖》第三章也展現了梭羅有關閱讀的許多新的認識。“別期待着你能從書中獲得多大的益處,別想着讀多少書就能有多大的學問。”詩人馬斯特馬說過:“讀書的美妙之處在於,舒適地坐着也可以馳騁自己的思想。”舒適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當翻開一張紙飄來一縷縷墨香,思緒飛揚,那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有人覺得我們與書中的世界相隔太遙遠,產生的共鳴不多。但當你靜下心來也許會不同吧。“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像它們的讀者那麼了無生趣,或許某些文字就能鍼砭時弊。倘若我們真能傾聽和理解這些,那對我們的生活將大有裨益,勝過清晨和春天,並可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書能給人帶來智慧,但前提是讀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讀幾本書就成爲聖人。當我們真正想問題時,“今天我們難以啓齒的,或許在一些書裏已經出現了。那些困擾,迷惑我們的問題,也同樣爲難過所有的智者,而每個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語和人生,盡力地去解答這些問題。再者,擁有了智慧,我們纔能有開闊的胸懷。”

以上只是我閱讀了《瓦爾登湖》第三章之後,一點點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只有不停地去閱讀,我肯定我還會發現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時刻都能在我們的心中聲聲唱!

就讓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決定不給它寫結尾,在青春尚未結束的如今,不願意寫下這個句號……

讀瓦爾登湖有感5

讀了亨利。戴維。梭羅寫的《瓦爾登湖》,其中有這樣一段:"奴隸主拿出奴隸爲她創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給奴隸。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爲名,僱傭窮人去他的廚房幹活。但是她們爲何不自己去廚房幹活呢?這纔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處吹噓說,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業,也許你該拿出十分之九纔對,否則社會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財富。究竟財富所有者的慷慨,還是主持正義者的疏漏。"

雖然索羅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關於他這方面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首先他說的奴隸爲奴隸主創造的十分之一的價值。咱研究一下,這個十分的價值是奴隸創造的嗎?我努力能創造十分的價值,他怎麼還能去做奴隸呢。

所以說這個十分的價值裏邊只有奴隸的十分之一,纔是公平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學到經濟常識有一個概念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奪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質疑,這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能帶領100個年收入1萬的.人。最終獲得年收入10萬的利潤。而這個領導者獲得100萬的利潤。那麼我覺得,這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好人,這個剩餘價值是他應得的,是公平的。因爲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萬的價值是相等的。只有這樣纔是公平的。

行善並不意味着。領導者也要進廚房。他進廚房就是對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費。如果都去廚房的話,誰發工資和養活他們。

所以,他這個都進廚房的觀點,我認爲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個人都在廚房。或者是隻掙夠自己吃喝。並不能給社會帶利益。也不能帶領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會的發展,靠誰?

我希望社會多一些能給他人帶利益,能讓他人過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隻能自給自足,甚至靠國家補貼,還去恥笑那些爲社會和他人帶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維就是這樣,要窮大家一起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帶着大家都富起。但是這個有能力的人賺的多的話,就會成爲一個壞人。就會被這些人去唾罵。

我實在是搞不清他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導致貧窮的根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6

“你必須活在當下,乘着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恆。”

——題記

在我意識到生命中只有一種東西屬於自己,其他都虛妄的時候,當我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無足輕重的事情讓我感到厭倦的時候,我遇見了梭羅,遇見了他的瓦爾登湖。

打開這本書,只見瓦爾湖湖水不盡的漣漪在書的海洋裏盪漾,成排的松樹、楓樹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從字裏行間淡淡地飄來,微醺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所以你的心必須沉下來,要用一種樸素淡薄的心態去迎接它。

“我喜歡獨處,我從未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了”,其實,孤獨並非就是將自己封鎖,與世隔絕,而是丟棄所有的浮躁、煩雜。因爲孤獨靜處讓人得以安頓心靈,從而去思考人生,也許這就是梭羅選擇到瓦爾登湖旁隱居的原因。在梭羅看來,寧靜是靠近孤獨的最好方法,因爲孤獨幫助你思考,引導你去認識自己。也只有寧靜孤獨下來,人才會思考自己。

現在,我們生活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有許多人過着奔波勞碌,憂心如焚的日子,內心感到空虛。其實我們生活不必如此。“讓我們該起牀時起牀,該休息時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憂的心態——下定決心地過好一天”,別被如此湍急的漩渦吞沒,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羅說過:“我寧願獨坐在南瓜上,也不願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選擇,不願與別人爭奪,摒棄世俗。擁有一顆簡單而滿足的心,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好,但卻對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滿足,如果一個人嚮往簡樸的生活,哪裏都是“瓦爾登湖”,這樣我們也會活得更加幸福和滿足,我們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完美。”在喧鬧的都市裏,保持一份心靈的純淨,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讓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濟,濾淨自己思想雜質,使生命變得更爲深邃、純淨和美好。

評:梭羅有一顆孤獨而芬芳的靈魂,他選擇隱居,未必是讓我們每個人都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而是靜下心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梭羅也啓發了我們,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窩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帶來真正喜悅的事情。那麼張同學,在這種樸素淡薄的心態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歲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幾筆?

讀瓦爾登湖有感7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着,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曬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着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着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着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爲《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裏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着飛着,蜻蜓不見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着,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裏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裏,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溼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裏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爲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着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着公雞的叫聲, 看着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爲了寫這部小說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着,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8

很多的言情小說中,女主角談論過你,很多的作者評價過你,也從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那兒聽說過你。

當我把你拿在手中,懷着無比膜拜的心情,激動地翻開你。徐徐讀來,平靜安寧便在心底氤氳開來。

這是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所著。書中涉及了經濟、農場、木屋、禽獸、動物、自然、聲音、孤獨等很多內容。像我這樣的淺薄之人來寫你,也只能寫出一丁點皮毛,一丁點碎玉。我看完之後,合上書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說的女主所說的,沒覺得好,有點讀不懂。但有些句子卻讓我摘記下來。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開多少東西。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個早晨的降臨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請,使我的生活變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樣的樸素,也可以說,同樣純潔無暇。

我們一定要學會覺醒,並保持清醒。

人類毫無疑問有能力靠自覺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認爲這是世間最鼓舞人心的事實。

可是我們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螞蟻一樣。

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徹事物的奧祕。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

晨風永遠吹拂,創造性的詩篇永不中斷,但能夠聽見這種樂音的耳朵卻不多。我發現孤獨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我們得益於太陽的光和熱,也該配以相應的信任於寬宏的胸懷。

我喜歡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歡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與宇宙的創造者攜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敵國,我的目標任然是一樣的,手段也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書中還可信手採擷。

葦岸評這部作品:是瑰偉的富於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從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卻讀出了清閒散淡之意。清淺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閒適散淡在於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於作者所生活的所選取的環境——瓦爾登湖,在於文辭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這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坐在一個小湖的岸邊,大約在康克德村南面約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勢比村子略高一點,就在市鎮與林肯之間的一大片森林中間,在我們唯一聞名於世的戰場“康克德戰場”南面約2英里處,但我所處的地方是在林中極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別處一樣林木蔥鬱的對岸,就成了我最遠的地平線,在頭一個星期不管什麼時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個高高懸掛在山邊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當太陽升起時,我看見它脫下了夜晚的霧衣,湖上輕柔的漣漪或波平如鏡的湖面也逐漸地在各處顯露出來,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各個方向隱入森林,像一次夜間祕密集會散場那樣。正是這露水白天還披在樹上,像在山腰那樣,比通常停留的時間更長……以下還有細膩的描寫。

梭羅畢業於哈弗大學,愛好測量,需求甚少,從未婚配,孤獨一生,淡泊寡慾,這就決定了他的性情,也決定了他得筆墨的基調,也決定了他超凡出塵的大家風範。

時光清淺,靜水深流,像《瓦爾登湖》這樣的一書在手,便是現世無擾,歲月靜好。

讀瓦爾登湖有感9

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他認爲他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裏,沐浴着溫暖的陽光,漫步在鋪滿松針的小徑,閒看着銀色鱒魚遊弋在清澈湖水裏;秋日裏,嗅聞着野果的芬芳,獨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興致勃勃的觀看着螞蟻們忙來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風裏,欣賞着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生命季節裏;炎炎烈日下,撫摸着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仰望着它們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他在這裏觀察、傾聽、感受、沉思、並且夢想,夢想着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我念着他的名字,輕輕撫摩《瓦爾登湖》,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

我驚歎!

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獨自居住,就是爲了證明給世人,“生活用‘減法’,思想用‘加法’”。梭羅,他的心靜如水,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的樸素淡泊的.心境觸動了我的心靈。

“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實的幸福”的爭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裏,我們遮住了本應明亮的雙眼,喧囂嘈雜挑起了人們多餘的慾望。紅燈綠酒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眼花繚亂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們啊,早已不能清靜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車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車而煩躁的喇叭聲。城市裏的人們是在不斷前行,還是在自顧自地演戲?

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有人忘記了生存的價值,而更多的人,則是在迷茫的度過空虛的時間。我們在漂泊,卻始終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在何處?我被那滿天的塵埃困惑了。

還記得那次的數學競賽,爲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爲了不讓老師失望,也爲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每天晚上,我都強睜着疲憊的雙眼鏖戰在孤燈下,每個週末,我都強打着那顆憔悴虛弱的心抗拒着窗外無限的春光,終於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軀殼換來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的優秀成績;爲了成爲同齡人中那個“榜樣”,我錯過了很多次原本該屬於我的那些幼稚而快樂的遊戲;爲了能讓父母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我努力的扮演着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發現自己已走過了14個春秋。笑過,哭過,失敗過,得意過……卻從未靜下過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心靈的家園。

茫然間,窗外的一陣清風喚醒了我,隱隱吹動着《瓦爾登湖》,一陣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聲嘆息,爲自己,也爲了那些迷茫的人們。

“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若我們能有這份平靜,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和慾望,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我輕輕的合上了《瓦爾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又是一個難得清閒的週末,信步走入書店,來到書架前,俯下身來,希望可以挑選到一本讓自己滿意的書籍。

目光正掃過排排各形各色的書,忽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一本封面暗黃又略顯沉淡的文集,插圖是一池略顯灰暗的湖水,旁長盡了蒼綠色的樹木,不過,依舊是一種類似於巴黎聖母院風格的米黃色,赫然寫了四個字:瓦爾登湖。上方則是一行藝術的英文,顯得有些龍飛鳳舞,卻不失優雅,下方則是一行小字:"(美)梭羅—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書。"我心裏暗暗讚歎道,外表優雅,不知內容如何,匆匆翻開書,閱讀起來。

看了許久,書裏講的是作者隱居於瓦爾登湖長達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間,講述了附近的優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紹瓦爾登湖的書籍,實際上則是作者對於世間紛擾的一種無聲抗議,和一種避諱。他隱居於自然當中,享受清新與寧靜。使他脫胎換骨,重塑之身。——這種脫胎換骨不同於當年孫悟空被困在煉丹爐裏後經三昧真火磨練後涅槃重生後的脫胎換骨,他更是一種抒情緩和的,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淨化,縱使作者擁有的一種田園式樂觀的心態,絲毫不受世塵所影響,領悟了人生真諦,而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塵莫及的,心靈不衝淨,不滿足。我們還是會困在單一的死角出不來的。我所喜歡的一個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簡單說明:"有一天,梵志拿了兩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兩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說:"兩手皆空,更放下什麼?"

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拾卻。到了沒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種捨棄,想有所獲得,就必須有所放棄。 書中這樣一句也寫得好:"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們往往可以有一種美妙的猜想,或許他正在湖邊,站在綿軟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雲,他正跪下,親吻一束剛剛綻放出來的紫色雛菊,四周的青樟樹隨風飄蕩連成一片,這或許就是梭羅對人生的一種不消極,憐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便是最安寧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動,它便是淙淙的流水,當我們高興時,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們激動抒情時,它便是汪洋大海長江滾動,可不管怎樣,終將是如水一般的一種形態,總有它的獨特,一種靜謐,或一種浩瀚。

我們要憐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萬象,緩和、靜謐,或許它可以柔軟到可以隨便一觸便失了形,同時也可以擁有剛烈到這天下無一物可擊散的一面,卻也可以用有滋潤萬物的能力,同時卻也可毀滅這世間的能力,這便是水的善變,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剛的境界。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懷着一顆如水一般的心態,放空自己,讓純淨、潔淨填補內心,讓善良剛毅武裝心情,怕是到哪裏都一樣的,只不沾染世俗塵埃。心如水一般見明,不論是瓦爾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釋然了。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一湖水,周圍密集的綠色植被,這一連串的景象都會讓你心如清澈的鏡面,去審視周圍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會立馬想到之景象描寫的詞彙。這也是當初借《瓦爾登湖》一書時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頁去感受這湖水帶來的優美文字時,發現裏面的描寫並不侷限於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過景物引伸出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見解。

“爲什麼一桶水很快就會變臭,而凍成冰以後就會永遠保持新鮮?人們常說,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間的不同”特別喜歡這句話,這類的句子在整本書中佔據大多數。

其實,一本描寫景物的書,可以將景物切入到類式上句話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並不僅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謂的寫景,就是一個虛託,托出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意願。

用一年多的時間居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無憂的.生活也許或帶來不同凡響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裏,始終堅信一種獨立和個性的宣揚,所以他這段經歷,可以說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體驗,出於對世態不滿,或對當時政府各繁瑣事情的抗議。這種抗議和發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只是在順應大勢。

全書共有18章,雖然圍繞瓦爾登湖來寫,可文章常常將你帶到另一個境界中,對人類,對社會,對環境的哲理。“如果我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說,世界就還是那麼大”,這種思想境界不僅與身體侷限的思考,讓我不由聯想到的是一個人該如何將自己與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動物都在這片土壤中生長,而這片土壤是爲了整個生靈而築,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捕殺和砍伐,在書中作者是嚴厲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獵人是怎樣殘殺動物的經歷,也可以看到某某莊主爲獲利亂砍亂伐,甚而作者用了極其嚴厲的詛咒來發泄不滿。瓦爾登湖隨着環境破壞漸漸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時,感慨這本書的存活。

多少年來,人們對環境意識薄弱所造成的影響,至今已無法彌補。就像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消耗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我們稱之爲盡責”盡責與彌補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犯錯在先,另一個是預防及時。錯誤所留下的痕跡無法磨滅,但人又無法避免或完美達成。

一切進步都是在悔恨與過失中結晶總結,所以對於曾經犯下的錯,只有靠彌補。思維跳躍在地平線上,湖水波濤翻滾,人的思想也一樣,瓦爾登湖置身於地球與天空中,共享着人類和宇宙的顏色,在藍、綠間轉化,又融合。

陽光不再僅僅是照耀光芒的發光體,就像瓦爾登湖的水,他的美麗永遠存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閉上眼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和絲絲愜語的震動,因爲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鏡照耀進陽光,也照耀進最純潔的物體。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風在呼嘯中吹過,颳走了塵埃,使那些在朦朧中的人們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靜靜的坐在書桌前,聽着風聲看着著作讀着梭羅的內心世界。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在康科德幽靜的村莊裏。他質樸醇厚,收到過系統的教育。他在他的的哈佛班級十週紀念問卷調查中寫:“我做過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製造商、玻璃紙製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這已大體概括了他一生的工作。

我想他這樣做是爲了體驗不同工作的不同感受吧。在他看來現在社會下的人已喪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謂“人”只是部分地存在於所有的個人之中,個人站在社會派給他的崗位上,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一個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栽種植物的人很少會感覺到他的職務的真正尊嚴,他只看見他用來量穀子用的籮筐與大車,此外一無所視。於是就降爲一個農民(而不是“人”在農場上)。商人從不認爲生意也有一種理想的`價值,靈魂被金錢所奴役。侓師成了一本法典、機師成了一架機器、水手成了一根繩子。

我們是學生,學習是註定的,爲的是未來的美好生活。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學習來改變未來。但是也不能因爲學習而改變原來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這樣說明自己:“我在我內心發現,我有一種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說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還有一種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就像我們一樣,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時,不應該忘記我們原來的生活。

在家中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應該關心孝敬他們而不是冷漠的埋頭苦學。在社會中我們是一個公民,應該爲社會建設出一份力,而不是一味的享受權利。

風停了,塵埃依舊,唯一改變的是那顆清澈澄明的心。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也許只有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靈性的字才能在筆下像流水一樣靜靜地流淌;也許只有當生活從喧囂中歸於平靜,從忙碌中歸於沉思,月光才能灑下最美的光芒;也許只有當生命歸於寧靜,棲息在透明的瓦爾登湖湖畔,佈滿傷痕的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的那個孤單的靈魂,只有他,在簡單的生活中將思想和字靜靜地打磨。

《瓦爾登湖》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它是一本簡明輕快的書,因爲它不晦澀,它只是一曲靈魂的高歌。從間清晨的一陣陣微風到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隨着季節變幻的鄉村田野;從水天一色下的鷗鳥到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從垂在小灌木枝頭飽滿的漿果到耕作於湖畔放眼遠眺的靈魂。這裏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他心靈寧靜和溫暖的港灣。

正如他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泓瓦爾登湖"這種寧靜和溫暖是多麼讓人嚮往啊,每個人或許都願意像他一樣,平靜地居住於瓦爾登湖的湖畔,安靜地老去。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爲我們對生活還抱有太多地所求,這些"所求"使我們的靈魂不堪重負,無法拋下一切。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需杜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你是否也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面對這不再簡單的世界?

在越越緊密的鋼筋叢林中,心靈的羅盤仍應固執地指向寧靜和自然。只有這樣,你的靈魂纔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迴歸自然,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靈最好地歸宿!而在今天,我們卻無法想象它已經成爲遙不可及的幻想!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了幾乎隨心而動的舒適,水泥柏油路面光潔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卻在忙亂地紮根;室內牆紙五彩繽紛、夢幻動人而室外卻一片昏暗佈滿陰霾。昏暗遮住了我們看清世界的雙眼;調味劑麻痹了我們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覺;日復一日的工作指揮着我們的身體,如同機器一樣周而復始,生鏽了便會送往醫院修理,修理不了便會送往殯儀館,最後只留下一個精緻的小盒包裝自己。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應該渴望的生活!我們渴望迴歸自然,歸於塵土!

但社會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就算你的堅定地放下一切迴歸自然,又上哪兒去尋找這一塊淨土?要知道,瓦爾登湖只有一個,而人類卻有幾十億!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做一個在都市裏隱居者。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卻甚至連這都做不到,這是人類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卻又一次次將自己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幻想歸於終將遙不可及,只能欺騙一下自己貧乏的內心。我們終究是不屬於瓦爾登湖的,不像梭羅,他是瓦爾登湖的孩子,只有瓦爾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這片淨土。

曾經那瓦爾登湖的清泉,清澈、寧靜、歡暢,一滴滴匯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滯。絕不是一滴滴尿液,匯成一股洪流,將它染黃!我只知道,當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染上了人類的色彩,迷途的靈魂終將會永遠找不到方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說起《瓦爾登湖》,其實早在高中的時候就有閱讀過。在高中繁忙的,三點一線的生活之下,書中美好風光和淳樸的田園生活實在是令我向往。現在大學重新翻閱這本書,仍給我心靈的滋潤。它仍然具有哲學的成分,但並不像《蘇菲的世界》一樣晦澀難懂,他給我們啓示的,是生活的哲學。

許多人錯誤的認爲,梭羅他隱居了。不,他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體驗了一番農村的淳樸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是有了相當規模的了。他“逃離”到了距離城市16公里外的郊區,親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這真的是足夠的鄉村化了,因爲在我們老家,家家戶戶現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們攜手或者自己親手搭建的。我也曾經參與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羅筆下的小木屋是多麼的具有平民化氣息的。

令人嚮往的,無非是他筆下的生活了。湖泊,樹木,還有淳樸的村民們。湖畔的風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筆墨的,我的老家門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讀到作者描寫湖的段句時,總能夠讓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羅的屋子設施極其不完善,區塊功能的分類也很不健全,不明顯,現在國內的農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從不會上鎖,也沒有門栓,甚至向大衆開放。有人“到訪”他的家時,屋內的設施及食物可是隨意的使用和攝取。設想民風不淳樸他會有如此嘗試?當然與梭羅“逃離”的'哲學也有一定的關係,他並沒有刻意的去保護他的財產,別的動物進來亂搗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與現在大學的感慨也一樣,那裏的生活太美好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保持潔淨呀。這樣說貌似我上升的有點快了。但是對於農村出身的我,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城市與農村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農村人民內心的純潔正在被一點點的蠶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農村本是我們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爾登”越來越少了。我還是留念我小時候的農村。那裏的生活可謂是筆下的一大特點,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樸的生活讓人們不虛標,懂得知足。最主要還是品味生活的過程,感受上天的饋贈。反觀現在有時間就聚會泡吧來宣泄工作上早出晚歸的壓力,一瞬狂歡,便跌落低谷,之後又再覓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來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樸的多。

標籤:瓦爾登湖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