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3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啓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爲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爲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爲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啓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啓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啓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爲,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許多電視劇都演的他如何智鬥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歸......然而,這些情節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纔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個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爲懷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爲心灰意冷,徹底墮落的老人。一個才子成爲一個社會的敗類,真是當時封建時期的悲劇。

唐伯虎1470年生於商賈之家,他十分聰明,悟性很高,衆人誇耀他,使他整日飲酒作樂。朋友祝枝山勸告他不要這樣。唐伯虎聽從了勸告,開始苦讀。在鄉試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稱爲應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進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財子,叫徐經,答應唐伯虎可以在他那裏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經買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狀元。並且他還在發榜前說自己一定會是今科會元。結果被告了黑狀,關進了大牢。出獄後,唐伯虎回到了家鄉,可鄉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連妻子兒女都敵視他,甚至連家門口的狗,見到他都汪汪大叫。這使他更加絕望,更加墮落。寧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請了過來,他不願幹,裝瘋裸奔,最終逃了出來。後來他可謂是徹底墮落,他墮落的同時並催垮了他的身體,1523年,他鬱鬱而終。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說不冤,也有些冤,說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問題。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禍從口出。唐伯虎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錯誤的人說了錯誤話。從此,他的人生從巔峯步入低谷,並且仕途盡毀,他正是因爲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過驕傲,枉打誑語,才落得這個下場。

當然,當時的社會也十分黑暗,考生們經常告黑狀,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話,那他絕對能像電視劇裏說的那樣,懲治奸臣,報效國家。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嗎?什麼話對什麼人該說,對什麼人不該說,如果弄不清楚,是對我們的前途有一定的影響的。總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說自己不該說的話,纔是最重要的。

悲慘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訴說他的心願: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經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景,我有自我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景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景下做出最正確的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終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往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僅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僅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僅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我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教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史書讀的不多,數來數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也密不可分,對於史書我總是帶着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容都記住,爲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苟,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說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於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臺,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侃的.語氣爲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鬥角、奸臣當道之黑暗,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臺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鬥角,終於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臺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說讀後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佈東南亞,盛世的出現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爲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於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過不斷地戰爭,終於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各國,然後戰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麼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着,農民起義、朝廷內鬥、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爲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於書中的內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後鑽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用時一個月,終於把這本頁數多達8千多頁的書籍,讀完。昨晚上,讀完以後,腦子裏真的有很多的想法,就像當年明月講的那樣,看歷史,只有2個字,悲劇。跟隨着朱元璋,從一無所有,到建立明朝,在崇禎皇帝的無數次自救計劃失敗,到最後的不甘心的自縊,那種對於國家的情懷;以及各個首輔,願意的不願意的,好的壞的,精明的和稀泥的,最後的下場,貌似都是一樣的,沒有一個好的下場,被挖墳的居多。

那一刻,突然明白:爲什麼,讀史會使人明智。因爲不管處於什麼樣的朝代,身爲人臣,總是那樣,有忠心的`,也有奸佞的,你真的會在那個歷史條件下,看到一個很大的格局,這個格局,是在你現實生活中,不會去考慮到的,也許是歷史的滄桑鉅變,也許是一路的下坡路,你會看到,很多很多的東西。

記憶最深的的東西,是最後結尾的地方,那首詩,那四個字:相信未來。就算是自己的一生,你也會經歷很多很多的東西,人生真如過山車。昨天看自己人人網,很久之前的那個動態,討厭人生的起伏不定。討厭的東西,也是會去經歷,註定的東西,真的不會逃過去的,那天,同時覺得,自己以前沒有活的那樣純粹了,以前可以一覺到天明,現在不會,會做超多的夢,心裏會壓太多的事,這就是現在的生活。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東西,會失去很多的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沒了,走着走着就散了,就不見了。以後的人生,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坦坦蕩蕩的講出:相信未來,這樣的話。

這大概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在你慢慢接受現實的同時,你心裏不再像以前那樣的純粹,讀書,是讓你永遠記着,前方有光。氣數這個東西,不是誰能夠決定的,堅持內心想要的,堅持理想,是件很難很難的事,但至少,要相信,堅持下去的時候,未來依然美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不懂,朱元璋打天下的辛苦,以及大面積罷免官員的心理,和罷免宰相,大面積罷免官員,每年的休息日還少的可憐;朱棣拼死拼活的打天下,遷都北京;每一位皇帝,都有自身的亮點;還有言官,那種吵得不得了的,無窮力量。很榮幸,能夠讀到你—《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作爲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門書,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書裏。但是,每每讀過,總是感覺意猶未盡——對很多人和事的描寫,過於簡略。

我想看歷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這與馬未都的歷史不可能還原,以及作者強調歷史規律,有些相似——歷史的真相,是很難追溯的,但歷史的道理,是永恆存在的.。天下事無新鮮事,發生過的還會再發生。

這套書寫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殺人的時候,作者總會寫道:“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就這八個字,其實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經展現眼前。其實這種極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歲日長,越覺得中庸之難;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態,則更是難上加難。

朱允炆是個好人,也是個悲劇。所謂好人,大概和心軟之類的連在一起,但心軟似乎也不等於與人爲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沒有和當年與朱元璋對話時說的那樣:先禮勸諸王,不聽則懲罰他們;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並且絲毫不手軟。我想,朱允炆是輸在了年幼,輸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這位皇帝,更適合當一個與世無爭的王爺。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選擇,會選出最適合的物種——也許有些時候有些運氣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自然比溫室花朵朱允炆有戰鬥力的多。作者對於朱棣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朱棣有兩張面孔,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慈。我想,這種處事方式,似乎十分現代——以自我爲中心,有利於自己的,合作;不利於自己的,消滅。從這一點來看,朱棣其實很真實。再反過來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經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衆,似乎越來越高尚——而這種高尚,傾向於虛假。

從萬曆中期之後,內容偏向於無聊。並不是作者寫的不好,而是歷史偏向於無聊——邊境憂患成爲常態,卻再沒有充滿想象力而又左右戰局的大將;朝中也沒有嘗試改變的變革能臣。整個帝國,似乎除了黨爭,就是黨爭。像極了一出永遠沒有結局的爛戲,劇情整日不變,只是上臺的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爲什麼朱元璋、朱棣這樣的早期君王,設計的制衡機制,遠不如美國那樣有效呢?爲什麼後來,帝權、相權、宦權總是此消彼長,卻很難爲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於頂層,而在於底層——明朝的普通民衆,是和朝廷沒有關係的,只是一羣螻蟻,無論上層如何變,底層變化是不大的;但美國,人民的權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還是可以影響政局的(比如通過選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着我。

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裏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爲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爲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迄今爲止,只有這本書讓我反覆啃讀了將三遍,書中包含着風雲變幻的歷史更變,包含着有關權力的激勵角逐和對人心裏的細微思考等。當年明月一個普通的公務員花了幾年漫長時間,潛心寫下了這本讓人收穫非益的鉅作。

下面寫一些關於每次讀後的感想

感想一:當把一個人逼到無路可走時,什麼仁義道德、什麼真情可貴、什麼報效國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實現一切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任何的牽絆都應該剷除包括身邊最親的人。

感想二:士爲知己者死。當遇到那個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爲了回報對方,通常可以爲止去犧牲自己的一切榮華,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讀了多少書,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經有着怎麼樣的崢嶸和凌雲壯志,有時候爲了生計,你不得不變成二皮臉、不得不丟掉良知爲虎作倀。

感想四:正義這個東西其實是存在的,存在在每個普通民衆的心裏,可是正義基本上到來的都會比較晚,都會來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個正義者的.屍體腐化的時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爲民旗幟的、喊着爲名口號的不過是爲自己的利益贏得勝利的籌碼。漸漸的在安逸享樂裏丟掉了這個籌碼,爲人所不齒、爲民所恨最終被民所滅。

感想六: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後再失去,如果報仇就讓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後,再一件件讓他失去,讓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堅持者和站在權力頂峯的人往往是孤獨的,往往最後都是比較悽慘的下場。這麼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頂着你,讓你如芒針氈。

感想八:成大事者,親情不重要、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法律約束、沒有道德監督,他眼睛裏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誘惑,也許是更多的金錢、更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爲了這個誘惑爲自己犧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變的,不要小看女人。因爲女人惡毒起來可以滅絕一切,當然除了女人還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監。

感想十:爲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去努力死而無憾。也許世界上沒有人會懂,但是歷史的河流終會洗去獻身者身上的塵埃,讓偉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總會對過去的歷史心生好奇。比如當我第一次從某本扁上發現附錄上的“歷史大事表”時,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們中國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後到夏商周、春秋秦漢……元、明、清。也明白了每個王朝的建立者與歷史上許多激烈的戰鬥與對外國侵略者的反抗。每個朝代的.盛衰同時一目瞭然。

瞭解歷史的皮毛還不夠,興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個朝代。之後我又去買了《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鑑》等書籍,但還覺得不夠細緻,於是,我的書櫃裏又多了一位給我講解歷史的老師《明朝那麼事》。

這一套書詳細講了明朝的創立到終結這段歷史。尤其詳細講了每一場激烈的戰役,讓人總有身臨其境之感。且語言風趣幽默,並非單純枯燥地說書。並且將人物內心想法與人性鬥爭的複雜刻畫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場場酣暢淋漓的鬥爭,高潮迭起,令人慾罷不能!

於是,我就這麼帶着勁地讀了下去。讀着讀着,我不禁開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詐,陳友諒殺徐壽輝之前,說了句“你在亂世是怎麼活下去的?”這就暗喻了在亂世上,只會出奸雄。他們無情無義,在關鍵時刻誰都敢殺。我又感慨人性之殘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對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許多人被殺後還滅族?一個也不放過。我還感慨現實的無奈:朱元璋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這是因爲他領導人民打下一座城後,人民需要土地與糧食,而隊伍又需要經費,沒辦法,他只能把地“租”給農民們,自己來收租金。於是,他便成了一名實實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時沒有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進了這種現象。

唉,這就是被歷史車輪匆匆碾過的大明朝。環顧中國整個古代史,有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雖說有明君開國,但終究是毀於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現,破壞了原始的共產制度,繼而演變成了奴隸制、封建制與資本主義制度,成了個越變越大的瘤。同時還有一個規律,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再強盛的帝國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就是時間的力量。回顧歷史,就是吸取前車之鑑,展望更好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讀都有新的感悟,也對書中的人物更深一層的瞭解,對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一些認識。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當年明月這名字和書名進行照應,是對發生在明朝歷史事件的概括。當晚上仰望天空時,是否會想起明朝那些事兒?

一切的開始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一個男嬰,根據當時的傳統,名字都是要帶數字的,爲好記名字,於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房間是一件冬涼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過的。他曾經也想過好好讀書,但殘酷的現實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爲了生活,他只好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當時朱重八的夢想是有一個屬與自己的家,有一位賢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鄉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認爲自己統治下的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給錢,過節有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就連什麼都不幹也要收錢。

1344年,災難終於降臨了,首先是黃河氾濫了,之後山東冒出幾十萬難民,國家情況十分危險。元政府讓沿着黃河的居民去修理黃河,渾不知元朝的統治就要結束了。

在當時農民的口號中,最出名的當屬“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在修河堤時,從泥沙中撈出的石像中得來的。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無所依靠,自己的家人們已經全部死於饑荒,在絕望中,他選擇了一份危險的職業,參軍。朱元璋當時的夢想是加油打仗,並獲得天下。

朱元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鬥爭,先後打敗了徐壽輝,張士誠和最爲可怕的陳友諒。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後1368年在南京稱帝,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在最危險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堅持:讓朱元璋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依舊獲得勝利。冷靜:讓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我讀了這本書後,朱元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在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萬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於明孝陵。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最近突發奇想,想要讀讀野史,經同伴們推薦,找到了一本描寫明史的書《明朝的那些事兒》,竟讀出些韻味兒來,同是明史,讀過許多,卻唯有這次最有感受,記憶最深。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讀了一冊,講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奪權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這一段,當然,它也是明朝幾百年歷史中最輝煌,最值得一看的一部分了,朱元璋出生在一個世代貧民的家庭,一出生,剛剛四歲便去給地主家放牛,日夜風餐露宿。於是,當他十七歲時,起義軍來攻破了他們的村子後,朱元璋就加入了起義軍。在軍中,他總是一馬當先,勇猛無比,並且自學過一些字,思考長遠,因此很快便建立起了威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實力,攻打元朝。一開始,軍隊威力有限,一次次被其他起義軍和元政府打得落花流水,可朱元璋並不放棄,他不斷地堅持着,努力着,積累着寶貴的經驗,終於,在1368年,經過了十六年的艱苦奮鬥後,他推翻了元政府,成立了明朝。 讀完文章後,我不禁疑問:“爲何當初比朱元璋強大的人不少,卻唯有他有當皇帝的資本和機遇?”,我懷着問題再讀,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比朱元璋勇猛智慧的人不少,可只有朱元璋的手下將領多達100個,其他君主的將領也不過10個罷了。在朱元璋手下雲集的,可不是等閒之輩,其中,有才高八斗的劉基,周德興,湯和,李善長;更有勇猛又不乏智慧的馮勝,藍玉,徐達。所以說,朱元璋是從“用人”取勝的。這和漢高祖劉邦十分地相似。他是一個勇謀都不精通的人,但卻有着別樣的眼光。猛將韓信,在別的將領看來就是一名有勇無謀的'小兵,但在劉邦手裏,就是舉世出名的大將;謀士張良,在別人眼裏只是一名白衣術士,在劉邦看來,卻是決斷千里的智者。正是他們的遠見和善任之才,才能稱雄天下。 何爲善任?有任,就有發現美得眼睛。朱元璋的兒子朱文正,是個誇誇其談,驕傲自大的人,別人都看不起他,唯有朱元璋將守要塞洪都的任務交給了他。果然,他一反常態,變得十分冷靜,指揮將領以兩萬兵力抵擋住了六十萬大軍,堅持了半年,直至朱元璋趕來。可見,朱元璋不顧朱文正的缺點,發現了他外表下隱藏的堅強。“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得眼睛。”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戰爭中,生活中,唯有發現優點,發現美妙,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中國是有着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東方大國,如此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河畔,都有一些在歷史中永不磨滅的閃光足跡,也正是這樣,註定要被後人傳頌。

歷史是什麼樣的,我個人覺得,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對於青少年來說,《明朝那些事兒》一定不會陌生。衆所周知,這是一本講述明朝的史書,可它偏偏又不一樣,爲何?歷史,歷史,何爲歷史,曾經過去的歲月點點滴滴,被後人所道來,各朝的史官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史記》、《明史底稿》、《清聖祖實錄》等等,但是,作爲青少年的你,一定會捧着那厚厚的史書去““死嚼”””嗎?是否身邊時刻有一本《古漢語詞典》,但《明朝那些事兒》是與衆不同的,它對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偉大和傳奇,在書中沒有什麼““之乎者,所以然”這些枯燥的文言文,沒有像歷史教科書的大白話,更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相反,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每一個文字都閃耀着無盡的`光芒,蹦蹦跳跳的,都擁有着它存在的意義,這本書有着不一樣的史家幽默,渾然天成,抑或來說,這是一本接地氣的史學奇文。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當年明月對書中的每個人都做了全面的評價,有愛有恨,他用當代人多鍾愛的語言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功過不混淆,從不一概而論。在書中,我不會像學教科書一樣,機械的讀,機械的背,相反,我會去享受,是自由的,我讀自己喜愛的,沒有人可以管得着我,我是自由的,慢慢走進一個個人物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愛恨情仇。當然這本書爲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瞭解到,傳說中的東廠和西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九千歲魏忠賢的真實身份,他如何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的······這一個個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本書做了很好的回答。

本書有一種魔力的語言,帶人們走進不平凡的時代,你是自願去了解的,它只是的嚮導,你的老師,幫助你做客觀公正的評價,真正豐富你的“閱歷”,讓你不由自主地說,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作者用他那不一樣的語言教會了我如何對一個人有公正而全面的評價,也教會了我應用怎樣的一種態度和良好的心態去學習歷史,更教會了我如何去寫有吸引力的文章,去激活那有生命力的文字!

爲什麼《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着迷?

因爲————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裏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爲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裏,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爲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裏,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擁有了這本書,當時並不知道這本書在史書界已經掀起了一陣熱潮,於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開始了與一段歷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這段歷史並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澀,在作者筆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彷彿被重新賦予了生命,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講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義的道路,如何運籌帷幄、決戰羣雄,登上皇位後又是如何排除異己,力保大明江山……在這條主線的牽引下,與之有關的人物逐一登場亮相,權臣或隱士,忠貞或奸佞,那些過往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讓後世的我們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嘆。

合上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獨特風格:詼諧的.語言,客觀的評價,豐富的背景介紹和心理描寫,讓那些距離我們數百年的歷史人物如此血肉豐滿的出現在我們眼前,透過作者的視線,我們彷彿真的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看到昏暗燭光下的朱元璋在緊縮眉頭,聽到黑暗中的饞臣在竊竊私語,一轉身,聲聲震耳欲聾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從那座宏偉遙遠的朝堂上遠遠傳來……於是,我們一路跟隨作者的腳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興衰榮辱。

作者說,他從小就喜歡讀歷史,但很多史書艱深晦澀,沒有一定的史學積澱很難讀懂,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當代人對歷史缺乏興趣,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寫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歷史書,他是這麼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書引經據典,一氣呵成,雖採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增加其可讀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據,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這段歷史的瞭解和喜愛。書中作者總是簡明客觀的對人物進行評價,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讓每個人讀完之後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歷史,或愛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雖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但卻永存於後世的心中,對於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種欣慰。

好書就是能讓人看完之後,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燈光下看完這本書,重重的呼一口氣,把自己從那段歷史中拉回現實,可目光望向窗外無盡的夜幕時,怎的又彷彿聽到了那段歷史的低低詠唱。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明朝,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峯的倒數第二個階段,頂峯是清王朝。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中有着不同影響,儘管都是壞的。

《明朝那些事兒》以朱元璋爲主線,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講述朱元璋由一個貧農中的貧農,一步一步晉級爲當時中國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後的明朝結束。

其實我認爲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麼會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呢,不然怎麼會由一個貧農當上大地主呢。最開始朱元璋是沒打算參加農民起義的,一個世世代代爲農民的後代怎麼會去農民起義呢,有什麼比一個安穩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個以剝削農民的社會,那個餓死他家人的社會,不起義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了。就這樣被逼梁山了。不過歷史是有他自己選擇的結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選擇的那個。這個集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於一身的人,歷史是屬於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峯,他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個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規劃好了,盡職盡責,但到最後,似乎表明沒有最規範的制度,他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子子孫孫的經營下破滅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鮮明,話語也很賦有哲理。如: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不僅歷史這樣,我們每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在許多方面,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一旦失去,便無法挽回,需要我們賭一賭,搏一搏。有時我們講認真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或者有時候覺得機會很多,總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大學聯考一樣,機會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與後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義。第一次永遠是第一次,而後的是不能比的。

這本書不像其他的書要麼主要是自己的觀點,要麼純粹講歷史。這本書以幽默的口吻講,有時給一些賦有哲理的話,顯而易見,這本書更能吸引讀者吧。一本書不從商業價值來說,被寫出來的使命就是讓人看,沒人看那就不值得寫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值得我們一看,雖然書很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看。多讀點書終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