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觀後感4.29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說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爲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爲,如果我們想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爲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說的那樣“爲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爲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爲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說保衛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爲止唯一全本用白話文記述明朝歷史的書籍,這本書的強大不只是然你能輕鬆讀懂,還能被作者幽默的語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書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關於明朝的歷史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歷史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本書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現了一位亙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並不明白,這個看似怪異的少年是一個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的人,四書五經早已讓他厭倦,科舉從政他也不在乎,17歲他就爲自己的人生確定了目標------做聖賢,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這位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干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外,大家公認聖賢也就那麼兩三個,如孔某、孟某,不過,他最終清剿了盜寇,平定叛王,勇鬥奸宦,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近乎神話的不朽傳奇。

由此看來,想要成爲聖賢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作者雖然幽默的調侃了王守仁,不過大部分都是給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須爲自己定下目標,然後意志堅定,努力實現,要說到做到。

看完整本書,我對明朝的歷史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也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僅僅一個明朝,就足以讓作者寫上7部之多,可見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朝代,沒有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統王朝能超過三百年,這要歸功於明朝做的好事了,在開國之初,滅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歸一,萬國臣服,但隨着歲月的流逝,帝國風光不再,韃靼瓦刺又是俘虜皇帝,東瀛小國也敢騷擾侵犯,雖然一次次化解危機,最後也難逃歷史的宿命。

以史爲鑑,不禁讓我想起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頹也”,國家的強盛需要一批棟樑型的人才,但凡盛世,無不是君主聖明。勵精圖治,廣開言路,臣下各司其職,建言獻計、一心爲國。

明朝那些事兒,那麼多的事,那麼多的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讀後真是感觸不少,如果多讀幾遍,每一次應該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便是讀史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幹活,宦官又被壓制,於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鬥,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鬥智鬥勇,文壇的百花爭豔,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冗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爲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爲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後便堅決不入朝爲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爲朝廷出力,爲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後小人們下臺,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爲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麼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於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爲民做事,心繫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爲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纔是正道。於是一貪不復返,後來他倒臺,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慾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只知賣官鬻爵,最後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於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說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它爲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一、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二、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三、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1.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這本書裏,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裏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爲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爲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爲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四、在書裏,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1.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五、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爲,如果我們想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1.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讀一本好書是一種享受。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整套書,作者的文筆與內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感觸頗深。

全書從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棣的雄才大略落筆,經歷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嘉靖萬曆的荒誕,到最後思宗朱由檢的壯志未酬。全書當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所謂的九五至尊,不是刀光劍影的殺戮血腥,也不是宮廷的明爭暗鬥。而是那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能臣以及用生命著作的偉人們。

當時,北方戰事持續潰敗,幾乎所有人都懼怕女真的鐵蹄。可有一個人沒有退卻,便是寧前道—袁崇煥。他在寧遠陣前高呼:“即使獨臥孤城,亦當馬革裹屍”。當他面對來勢洶洶的二十萬女真大軍,他用一萬大軍堅守着,打到城牆破裂、屍橫遍野。但是,女真大軍始終未能跨過寧遠。就連女真的皇上努爾哈赤也最終倒在寧遠城前。正所謂戰場上“生者死,求死者生,誠如是也”。袁崇煥用他的信念—即便戰鬥至最後一人,也要同歸於盡,決不後退。他笑到了最後。後來,他身陷囹圇,百姓唾棄,用“死後何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句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還牽掛百姓、心繫國家安危,哪怕百姓誤解,依然義無反顧。這便是人性的閃光,信念的力量!

又如偉人李時珍,曾三次參加鄉試想考取秀才,都名落孫山。只好繼承父業,開始他的行醫生涯。慢慢地他的醫術也越來越高。可是爲了更多人的幸福,放棄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走遍全國各地,嚐遍無數藥材植物,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終成《本草綱目》這一本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醫書。成了以一已之力挽救了無數生命的偉人——正是信念鞭策他前行!

……

人生有涯,死而不已。縱觀古今中外之集大成者,無一不是有着堅定的信念。他們或許視金錢如糞土,活視名譽如草芥,然而,在信念面前,他們卻都如信徒一般,虔誠的頂禮膜拜……

所以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放棄。在日益殘酷的現實生活中,走出屬於自己的的一片天!

路雖遠,勇敢前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談我中華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歷史的銀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今天,我要談一點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他寫成這部書至少用了三年時間。這部書寫了什麼?主要是明朝那些風雲人物的所想所說所做,沒有貫穿整本書的主人公。他在說歷史的時候,帶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幽默、風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傷,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一種詼諧——雖然我感覺有時候他是裝出來的,這是表面的;卻把悲傷這種東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裏。

看完幾部《明朝那些事兒》,不僅讓人心潮起伏。我們既可以從大處思索國家的命運問題,也可以從小處讚歎一些歷史人物的可貴品質:隱忍、勇敢、善良......還可以譴責一些亂臣賊子的殘暴、恐懼、暴怒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勇敢”在歷史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說,就是在關鍵時刻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說呢,就是具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好了,這次我們要談的主人公是于謙。還是像我說的那樣,這本書並沒有統領全書的主人公,于謙只是這次事件的主人公,雖然只有這一件事,但從這件事裏,我們可以得出來很多東西。

先讓我們回顧歷史:在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中,土木堡之戰也算比較有名的一次戰役了,那場戰役,導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線士兵,讓整個大明王朝如同一個孩子般暴露在敵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輕輕一碰,大明王朝就將崩潰。危難之際,多數人建議南遷,放棄首都涿郡(今北京),從當時的整個局面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後來證明,當時要是實施了這個方法,恐怕歷史就要改變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結束了。危難之際,一個人的怒吼,將偏離軌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軌。“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于謙喊出了這個勇敢的聲音,拯救大明王朝這個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這是一條不歸路,輸了,整個王朝就完了,他也就有可能遺臭萬年。但是,儘管如此,他身爲一介文官,他還是站了出來。

“于謙,你有多少把握?”“沒有多少。”“你能取勝嗎?”“不知道。”“那你爲什麼還是站了出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一段並不是什麼歷史著名對話,奧不對,準確的說,根本就不存在這段對話。但是,我相信,這段對話,肯定是于謙內心的表白。這就是勇敢。

我們雖然無法像于謙那樣偉大,但是,我們一定要欣賞于謙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當我們遇到困難,我們絕不能逃避,我們要學會面對。“戰鬥一定會到來,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永遠都不會到達我們期盼的明天!”我見過很多人,當困難來臨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後退;但是也有些人,他們會前進。當內心的懦弱襲來時,他們會揮起意志的鐵錘將其擊碎,大步向前,最終會戰勝困難。這就是勇敢!

勇敢,不是口頭上說說說就完事的,真正的勇敢是行動起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在去年的聖誕節,我收到了一份心愛的禮物。它——就是媽媽送我的一套《明朝那些事兒》。

這套書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用了大量筆墨。

得到禮物後,我用了不少時間把它的第一部大致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是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爲造反成員,以此爲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爲一代偉人的。

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雖然,朱元璋他有着過人的軍事才能,但是他也在考慮子孫後代的問題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朱元璋是殘暴的,它登基以後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黑。所有開國功臣,包括開國六公爵和四個手握免死鐵券的老臣,另外兩張鐵券的主人。常遇春開國之初,即暴病。當朱元璋看到他時,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撐着向他行禮。同他一起奮戰的老臣,更是寥寥無幾。

此外,朱元璋對他的官員存在極大的不信任,許多官員含冤而死。並且,他還廢除了丞相,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而在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範圍的官員因貪污被殺,是很不正常的。

應該說,朱元璋的某些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出現了問題。官員貪污的主要原因,固然是他們自己的不法行爲。但是,官員待遇過低以及他的肅貪手法過於急躁,也是導致官員貪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肅貪行爲雖然可敬,但是效果不佳。這是因爲他過分看重了刑罰的力量,而很少注意到從各方面加強制度上的完善。一味的猛打、猛殺,雖然在他統治的時期,貪污現象很少。但他死後,明朝的貪污現象,卻十分嚴重。

朱元璋如此的精明,在這些問題上,他確實是缺乏遠見的。這些暴行,也爲明朝的子孫留下了禍根。

最後,我想說有些事後,我們要學會去信任別人,所有的事情,不是用暴力就可以解決的,要想一想用其他的方法可不可以解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今天,媽媽帶了一套書回家,我一看是一套歷史書,還是厚厚的七本,它們的書名叫《明朝那些事兒》。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歷史書,還這麼多,又這麼厚,什麼時候纔看的完啊?媽媽還強力推薦:“看過這套書的人都說寫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細細讀!”我只好應着媽媽的要求,心不甘情不願的捧起了書。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隨着作者來到了1344年。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通過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從創建到滅亡經過了三百年。這本書對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對戰爭、政治、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等用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進行了細細的描述。

在書中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鬆,臨危受命敢當大任的名將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國的老將鄧子龍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稱爲“海青天”的海瑞,百姓們爲了能見“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磨破了十幾雙鞋,徒步趕到京城。海瑞兩袖清風,廉潔公正,想到的事就義無返顧的去做。最後他因爲直言犯上,被罷官。抄家時家裏只有幾件補滿補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爲百姓着想,不屈服於的好官。

這套書作者寫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簡單、易懂、語言幽默,情節生動。作者還時不時的調侃幾句。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麼好玩、好看,真可謂是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許多書,但我最喜歡的要數《明朝那些事兒》貳了。

這本書的語言通俗、精彩、生動。有幾百個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現越南)。‘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三楊”中的楊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謙。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了。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他母親嫁給一個叫羅性的人。羅性十分孤傲,強行給楊士奇改姓羅。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羅性看在眼裏,他恢復了他的楊姓。自從之後,羅性對楊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也發奮努力學習,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平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我特別喜歡。當年,如果沒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隊打過來,大明王朝將自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如有丟失者,立斬!德勝門是最爲重要的門戶,因爲它在北京城的北面,並且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是:“大軍開戰之日,衆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說就是:“不勝,就死!”。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和爲自己的親人報仇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大部隊。挽救了大明朝。

這本書生動無比,也給了我許多有益的知識。讀完這本書,回老家過年時就問倒很多人,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保證能知識大增,考一題,對一題,永遠不愁考明朝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前幾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是我讀過的史書中比較特別的一本,它的語言流暢、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給人一種輕輕鬆鬆讀歷史的感覺。

第一部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戰太平、太湖大決戰;臥榻之側埋惡虎,剷除張士誠;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奇特的靖難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謂是高潮迭起、欲罷不能。讀了之後我們知道朱重八是個身無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討飯,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勇氣、智慧、堅定和非凡的軍事天才,還有身旁的諸多能人(如徐達、常遇春、劉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國度——大明。後來的朱允炆又太過仁慈,從而丟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爲一個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一個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正因爲這個,才使他造反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取到了皇位。

看完後我很感慨:它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只要這樣,才能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才能使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去戰勝一切困難,並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其他缺點也是一樣。原來愛情是因爲得不到而變得更加悽美。初次相識的喜悅,讓你覺得似乎找到了知音!參加別人的婚禮,不再激動。畢業典禮時,我在手機上發現了一封簡訊,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時傳來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去開過機。愛情雖美,卻不是生活的全部: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的愛情微乎其微;

這本書開頭首要報告的是自幼是農夫身世的朱元璋由於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僧人,後被人誣陷說他要叛逆,被迫投靠了其時的叛逆步隊。逐步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氣徐徐顯示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餘比他強的叛逆步隊,後又顛末與元的數十年的交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天子,同一了中國。

中間又報告了朱元璋的改良和明朝的政法。箇中,朱元璋成立明朝後便操作胡淮庸這個“導火索”,清掃了丞相制度。又締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利歸於君主,然則他錯了,後頭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貌寢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閹人,一個個財迷心竅的奸臣,雖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尚有獨守正道的孤膽好漢。讀完了這本書,回過甚來想想,才發明本身從書中看到了許多幾何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情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好處”起:兄弟相互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好處”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服氣的人就是鐵鉉。他不外是一個詩人,然則在面臨朱棣的叛逆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去了前列,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教育着他們與朱棣睜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平凡通的詩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平凡的詩人,就可以在國度危難時自告奮勇,這聲名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我們擁有信心做好的前提下,我們將尋找更便捷的路走下去,使我們的人生越來越順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最近,我看了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石悅),這本書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說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小說的筆法,對明朝的十七個皇帝、王公權貴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一個全景描述,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的筆墨最多。還加入了21世紀最流行的字眼,連朱元璋也時不時說說“股份”這樣的金融詞彙。裏面還有精彩的古代宮廷爾虞我詐,權謀之術、戰爭之術、詭詐之術、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閹黨的徐階、土木堡事變後力挽狂瀾的于謙、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裏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啓(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裏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彷彿這些畫面都出現在腦海裏,雖然明朝最後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當年明月將《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幽默風趣、詼諧、有時令人心情舒暢,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牆倒衆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

唐時的黃巢在考試落榜後,站在長安城門前,惆悵至於,豪氣叢生,作詩一首,大大的有名——《詠菊》: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任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迷信是封建時代人們的通病,想要佔有天下,必須要佔據王氣之地,南京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紫金山縱橫南北,恰似巨龍潛伏,而石頭山則臨江陡峭,如虎盤踞,這就是南京龍蟠虎踞的來歷。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爲身是客的朱祁鎮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的家僕,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後看着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說長不說短不短。對於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世人都以爲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爲勤勞卻最爲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爲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聽說,人的一生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自己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無能爲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發現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會無能爲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的時候。

《明朝那些事兒》中,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最勤政的崇禎,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第三次長大的含義。“最後”這個詞,是多麼的悲涼。最後一位皇帝,就是亡國之君。正是因爲亡國之君,一個王朝纔會覆滅。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萬曆沉迷丹藥;嘉靖久不上朝;天啓專研木工;偏偏崇禎最爲勤政,卻無奈是亡國之君。

崇禎“盡到了一個皇帝的義務,卻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利”。從登基起,他便每天勤於政務,殺奸宦,抗遼金,平叛亂,他一直在爲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盡全力着。他是一個極爲精明的政治家,優秀的帝王,否則,怎能剛登基便打敗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怎能一次次延長着這衰微王朝的壽命?

想一想崇禎當年的處境,就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悲涼。山河破敗,內憂外患,氣數已盡……但是,他卻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樣隱居山林,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樣遊遍祖國、寄情山水,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員一樣小富即安,他只能去努力爭取,去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哪怕,他明知敗局已定!

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傳奇朝代,朱元璋軍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國,朱棣征戰四方、豪氣沖天,張居正十年首輔、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對於崇禎這位屢戰屢敗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雖然失敗,卻敢於直面最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勇士!雖敗猶榮!

而今,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我們,最缺乏的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奮力拼搏、不怕失敗的勇氣吧!

90後的我們,出生在新中國最好的時代,生活上的衣食無憂,學習上的順風順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讓我們習慣了去享受成功,習慣了去迎接勝利,也習慣了去選擇風險低、回報高的速成道路,卻少了一份“縱然可能無能爲力,可我偏要努力爭取”的倔強和堅持。讀後感入職至今,感觸最深的時刻,是在入職集訓時集體挑戰的“生命動力環”項目。70多名新員工,在教官的指揮下,圍坐成一個圓圈,每個人都全力向後拽緊繩子,本來柔軟的麻繩瞬間成爲了鋼鐵般堅硬的“大鐵環”,大家齊心協力同時按照上下左右的節奏同步擺動,開啓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團隊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當頭,“生命動力環”訓練時做到100次的時候,大家就已經胳膊痠痛、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了,大家也很“穩妥”地爲自己設定了800次的目標。

然而,真正挑戰的時候,在教官和左老師的鼓勵下,大家縱然心理沒底,卻仍然“努力爭取了”一次,最終達成了200次這個震撼了在場所有人的最終目標。

知其不可而爲之,做好失敗準備偏偏又抵達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動了。決定挑戰200次目標那一刻,無論成敗如何,所有人就已經成爲了真正的勇士!思緒飄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頁,讀到篇尾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將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今後獨一無二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起初看標題,以爲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羣衆的評論依然那麼火熱。於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閱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鑑》、《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代化,加入個人心裏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後,心裏很是感慨,想寫點什麼,卻不知從何說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後,心情爲之澎湃,對裏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 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讓我頂禮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嘆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徵逝去時說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標籤:有感 明朝 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