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觀後感2.0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今年暑假,我終於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當年明月創作的一部歷史小說。全書共七冊,主要講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發生的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具體年代和風雲人物爲主線,以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蹟進行多方面的闡述,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學鉅著。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冊是《萬國來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曾任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稱於太保。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應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質產品衝擊國內市場,瓦剌首領也先開始了對明朝的進攻。同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獲,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守北平(北京),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力挽狂瀾,列陣北京九門外,大破瓦剌之軍。後派遣楊善說服也先,成功帶回太上皇(朱祁鎮)。最終被石亨等人所殺,結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縱觀于謙的身平事蹟,似乎也不是那麼的突出,可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人士。北京保衛戰中,他主動進攻,以二十二萬軍隊拼死保衛北京城門,斬敵數十萬,使瓦剌潰不成軍,毀於一旦。

于謙也是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可是他也證實了“只說不做事沒有用的”這個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辯家們口才極好,擅長罵陣,指東喝西,十分威風,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長槍一指,便把他們打得東倒西歪,四散奔逃。

辯論和演講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因爲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而於謙恰恰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功了。

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兒》是別開生面的,是一種創造。而我們也應該支持這種創造。

去發現更奇妙、更有趣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有一句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就多少表現了人們面對悠久的歷史和浩瀚書籍時往往會出現迷茫。如今,我也有幸讀完一本史書,當年明月著“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在這本書中,朱元璋靠着他的毅力和實力,從一個貧困潦倒的農民成爲一個至高無上,擁有無限權力的皇帝。然而,他成功的起點,就是從參加起義軍開始。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之後,由於他的上司郭子興怕他搶了自己的位置,對朱元璋越來越不信任,郭子興找了個藉口把朱元璋關在了牢房裏,不給他飯吃。幸好是朱元璋的妻子(後來的馬皇后)每天給她送飯吃,朱元璋纔沒有餓死。最後郭子興考慮再三,覺得還是不要殺他爲好,於是就把它放了出來。朱元璋也感覺到自己在這裏呆不下去了,於是便假裝申請帶兵出征。然後攻打併佔領了郭子興的老家——定遠,後來他所管轄的領域逐漸擴大,又消除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兩大障礙,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又打敗了自己的死對頭——元,並統一了中原,成爲了皇帝。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對朱元璋佩服的真是五體投地。從一個受苦受難的農民,到了一個皇帝,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當他成爲皇帝以後,他還時刻爲他的後代着想。消除了以後有可能危害後代的人,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當好皇帝。

書中的朱元璋是一個有毅力,爲後代着想的一個好皇帝。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應該做一個有毅力之人,時刻爲他人着想,不欺壓比自己弱小的人,要同情弱者,並且要善於幫助他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讀了明朝那些事1~120頁,我懂了許多事,也知道了很多道理。朱元璋爲什麼能從乞丐變成皇帝?陳友諒爲什麼會失敗?兩種對待士兵的方法,兩種不同的性格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命運。

陳友諒心狠手辣,只要是他認爲對他有一點威脅的人,統統斬掉。陳友諒從參加了起義,腦海裏就沒有了“信義”這兩個字。爲了走到最後,他殺了很多人。

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對陳友諒有知遇之恩,陳友諒殺了他;

趙普勝是個老實人,對陳友諒很尊重,把陳友諒看作兄弟看待,陳友諒殺了他;

徐壽輝把權力讓給了陳友諒,徐壽輝只想活下去,陳友諒殺了他。

陳友諒認爲,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心黑手狠才能獲取勝利,在你弱小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陳友諒爲了權勢和地位,不稀罕什麼名聲。手中的權利和武力纔是最重要的。陳友諒背叛了很多人,他們不信任陳友諒,隨時可能背叛陳友諒,但陳友諒認爲擁有最強的力量,就能控制一切!

可朱元璋不那麼認爲,朱元璋的時候行爲都和陳友諒相反。朱元璋對所有的士兵都很好,(除了貪污的)所以士兵們沒有一個人背叛他。

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時,兩個人都成了賭徒,籌碼是無數人的生命,賭來的,是無盡的`土地,無盡的金錢。

成王!

敗寇!

在這場戰爭中,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勝利的人擁有一切,失敗的熱失去一切;這場戰爭沒有規則,沒有裁判,這些在勝負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對決戰的雙方的來言,勝利就是神!

我看到這,覺得陳友諒有點愚蠢,你不斷的欺壓,只會讓人討厭,反抗。終於有一天,你的士兵們會像野獸一樣羣起反抗!你壓住的,只是士兵們一時的恐懼,害怕。但久而久之士兵們就不會害怕了,反而會羣起而攻。你難道不怕嗎?哎,果然是性格和行爲方式決定成敗。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可讀性很強的書!

許多歷史書要麼全用古文書寫,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來像在翻譯火星文;要麼全書都嚴肅刻板,讀起來好像在嚼一塊生硬的石頭。而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時,他擺脫了這種枯燥、毫無新意的形式。而採取了幽默、風趣的寫法講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歷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沒錯,姓王,名大臣,一聽就是個惹事的主)就變成了王大膽。”“陳友諒紮營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裏洗臉,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臉水;他在河裏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他在河裏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噴。比那些老掉牙的歷史書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當年明月不僅使用正史,還敢於使用野史作爲文章參考。

假如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大多數人對明朝的`認知可以說是:只停留在電視劇裏那些胡編亂造的片斷中;或是那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只高興掃兩眼的歷史書中的隻言片語(自願花個把年頭仔細研究一套大開本歷史書的人除外)。

且全文渾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裏面的話就像是在描寫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與你在探討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好像在皇宮裏指東打西、指南拱北;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在官場上爾虞我詐;在繮土上安居樂業。全文一氣呵成,字字珠璣,讓我深深折服,欲罷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想用四個字精簡的描述:嚴謹、風趣!

不信,你讀一讀這套書,一定會入迷!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了有一段時間了。其情節一波三折,其描述引人入勝,其文風...咳,不亂吹了。

我驚豔於它幽默的文風,當我看到朱元璋簡介那段時,忍不住開懷大笑,一個活靈活現的角色映入了我眼簾。

這本書也可以算是小說吧,可它比之大秦帝國卻又截然不同。

大秦帝國戲劇化成分過高,對始皇帝、大秦政策的描述過於誇張,導致其不能很好地成爲一件供人學習的工具。

而明朝那些事兒就不一樣了,筆下多爲真實,紙上亦爲實,少量的虛寫,風趣的文筆,一段段歷史躍然紙上。

既不古板又弄虛作假,細膩的文筆,淋漓致盡的描述,有時我也希望我能做得那麼好(暫時不可能的)。

明朝那些事兒乍一看很長,令人望而卻步,可一旦讀起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一本又一本,行雲流水。

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榮不讓之勢就看完了。

這麼說吧,明朝那些事兒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書了,劇情方面張弛有度,並沒有過多的虛構。

我的許多同學也是看過此書的,乃至於語文課演講的內容都是此書。

作者在文中多次將自身的觀點與史學家觀點作對比,有時更是十分的直白。

文中關於東林黨的覆滅一段,許多人認爲是:一羣高尚的君子,輸給了一羣下三濫之人,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當年明月的筆下爲我揭示了不一樣歷史,他明確地指出,是一羣精明的.人輸給了另一羣精明的人。

後面更是給出了他查閱多方史料得出的結論。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他寫的書確實是入門者的不二之選,既能給人樹立權威不一定正確的概念,又不會誤導萌新。

什麼?你問我大神看哪種書?

如果是真正的大神,我推薦你看 史記。

看史記是要有文化素養做底蘊的,至少要能看得懂他在講什麼。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暑假裏,我閒着無聊,就去新華書店買了《明朝那些事兒》來解悶。不過,沒想到,這本書竟然如此好看,雖然它是一本寫歷史的書,但是我卻覺得它比漫畫書還要好看上一百倍。

就拿第二部《萬國來朝》來說吧,它寫了自永樂皇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後,朱棣的光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中病逝。之後,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進入了動盪狀態。大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土木堡,幸虧忠臣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中被奸臣陷害而亡。這本書中還採用pk的方式來增家加讀者對此書的興趣,用幽默的筆風講述當年發生的事。

在這本書中,還寫了許多迷團,如,建文帝之謎,明仁宗之謎等。作者以獨特的想法寫出了他的推理,讓人感到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書中人物很多,有勵精圖治的'永樂皇帝朱棣,臨危不懼的楊縛,足智多謀的楊榮,奸詐狡猾的王振等。在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于謙,他聰明機智,敢於與壞人做鬥爭,面對百姓,他滿腔熱血,面對敵人,他臨危不懼。就是在刑場上,他仍然不怕,還作詩一首,這首詩就是《石灰吟》,他這種精神感動了我。我最瞧不起的是賣國賊喜寧,當他被抓時,竟然投降了敵人,還大言不慚地讓也先(也先是個蒙古首領)當皇帝,最後還是被自己的祖國的人殺了,他真讓人瞧不起,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所有背叛祖國的人,都會被祖國背叛。

《明朝那些事兒》讓我體會到歷史是很有趣的,讓我更爲我的祖國有如此精彩高興,自豪,希望大家以後更加喜愛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我愛好看的歷史,因爲對於我來說,歷史是對着席殊書屋中沉甸甸的《話說中國》說:“好,就買這本。”;歷史是翻開古文《史記》,然後逐字逐句地琢磨;歷史是在書店揹着唐宋元明清,然後在書架上一本本地找,一本本地翻。

然而,當我帶着同樣的觀念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時,我帶着複雜的心情接受了這個事實:我錯了,是徹底地錯了。

我恨歷史。

我收起笑容,嚴肅地看着《明朝那些事兒》:我徹頭徹尾地恨你,歷史。

我恨好看的歷史,因爲現在對於我來說,歷史是陰謀;歷史是一個朝代的滅亡和另一個朝代的興起;歷史是爲了權力去殺人;歷史是朝廷上的鬥智。

歷史是邪惡的。

在一個普通的早晨,媽媽在忙碌中問我:“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

我笑着回答這個媽媽問過很多遍的問題:“袁崇煥。”

是的,我喜歡袁崇煥,喜歡他的直爽,喜歡他創造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不滿於他的`死亡,不滿於在邪惡的刑場那一個個爭搶袁崇煥身上割下的肉的平民。

在《明朝那些事兒》的大結局中,我看到了袁崇煥,我滿懷驚喜地翻下去,看下去。對,這就是袁崇煥,我欣喜地看他無情地斬殺王巡撫,用尚方寶劍斬下毛文龍的首級,儘管這是一個犯了錯誤的袁崇煥,但我依然崇拜他。

很快,劇情發展到了袁崇煥的死亡,我看到了袁崇煥死亡的原因,什麼,他不是受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才死的嗎?《明朝那些事兒》推翻了它。

“崇禎是一個精通政治的人,城府很深,工於心計,這種程度的反間計是不會讓他中計的。”

我呆了。

接着看下去,原來,袁崇煥本來在牢房中不會死,是兩個大臣將他當作自己權力的犧牲品。

歷史是個魔鬼!

歷史是個邪惡的魔鬼!

《明朝那些事兒》告訴我這些。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國小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共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爲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通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因爲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只有一把才能打開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大軍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相反,你會擁有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只要有了這些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這些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史學家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到永樂奪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個貧農出生,是史上唯一一個布衣皇帝,他當過和尚,也討過飯,後來由於元朝皇帝實在是令老百姓難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個部隊準備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個部隊,他有勇有謀,爲部隊頻頻打勝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賞他了一些錢和人馬,讓他走人,朱元璋離開後,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與別人作戰,他戰勝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競爭對手,與元朝作戰,他們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當起來卻像個屠夫,他通過當時一個胡作非爲的丞相,來廢除丞相之位,但也牽扯到了很多人,他們統統被朱元璋殺掉,達上萬人。更可怕的還有,朱元璋時分恨貪污,但他給官員的`俸祿卻根本難以給他們養家餬口,他們被逼無奈,只得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糧食,但都被殺掉了,殺的官員官員們提心吊膽,整天怕鬼來敲門。

我讀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殘忍、武斷,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比如人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就成不了大業,任何事都要忍辱負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爲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對別人不利,更加對自己不利。我還學到了人做事要經過頭腦,而朱元璋有時候似乎經常頭腦一發熱就稀裏糊塗得殺了人,他雖然是在殺那些惡人,但他也殺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員,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腦海裏只有一句話:違我者,斬!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決定做一個堅強、冷靜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兩本書,《明朝那些事兒》(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這兩本書裏最喜歡的一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壹)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壹)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堅苦卓絕的開國過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於他的.果敢和謀斷,更在於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社會局勢的清醒認識。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靠着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pk陳友諒,誰堪問鼎天下?戰太平、太湖大決戰。臥榻之側埋惡虎,剷除張士誠。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名將乘勝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靖難之役。高潮迭起,欲罷不能。

也許,我們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這麼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們有什麼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的人說,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說,正因爲現實太殘酷,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爲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在支撐着我們一路走下去。

做每一件事,我們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會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會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會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開始看這洋洋灑灑的八本鉅著的時候,心裏倒是忐忑,作爲上班族不知何時能夠看完,擔心翻了幾面就索然無味,反反覆覆,停停走走間,聽+看,翻完了這本書所呈現的明朝光怪陸離的風景。

回想那些看書的聽書的時間,心情是起伏的,彷彿瞬間飛回幾百年前,心脈都和那個時代緊緊相貼,糾結、悱惻、釋然、肅敬……歷史本身的豐富性和厚重感給了講故事的人以發揮的空間,同時本着嚴謹的史學態度也覺得身上擔重千鈞,字裏行間,首先是對作者嚴謹考據學術精神的敬佩,在此表達作爲普通讀者的敬意,畢竟胡說之書太多,在各種平臺充斥的戲說架空之類的文字間,想尋得一點點踏實的文字是何等不易。

上次購得了心心念唸的王仲犖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精裝厚厚的一本,看了前言,已經被作者十幾年集書一本,俯首研著的態度所感動,先生已故去,這本著作在很多讀者心中都佔據着沉甸甸的分量,我想,真正好的歷史類書籍還是要作者將自己研學的精神秉性融於這看起來鉛字冷硬的字裏行間,在看似不動聲色間看花飛花落花滿天,獨自憑欄,歷史是寂寞的,歷史書更是要一個人靜下心來讀。默默咀嚼這份細膩抑或粗粒的質感,像樹木在自然界去感受陽光雨露。

一個朝代的事情畢竟太龐雜,感覺真是說來話長。如果按照時間順序,難免是流水賬,無非是某年某月某日新皇帝登基,某年某月某日皇帝薨,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歷史大事,某年某月一個重要的人物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明朝那些事兒》裏,很多原先被教科書釘成釘子的'人設被連根拔起,文人的風骨武將的膽怯,歷史的長袍過處到處都是塵土。

做一個合格的說故事的人,不是一開始就給這個故事定性,這是一個HE還是BE,而是忠實於故事本身,不越矩,不添油加醋,能錦上添花那是更好。當然還是能看出作者在寫故事時候的愛憎與情緒的,但不影響這本書本身的作爲好看歷史書的本質吸引力,抖一抖雖然有灰塵,但瑕不掩瑜。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最近在讀史書,《明朝的那些事兒》曾在網絡紅紅火火,這兩天在看朱元璋卷。作者的寫法,其實我並不是很感冒,閱讀的感覺像是雞肋。對人物只能有個骨架,並不豐滿。爲了惡補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所以也就讀了下去。

讀罷,感觸良多,結合最近讀的《曾國潘》,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朱重八——朱元璋,幼年放牛,少年做和尚,後時勢造英雄當上了皇帝!最記得朱元璋的名言——要麼不做,做了就做絕!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稱帝后的朱元璋把建明的功臣一一剃了頭,名將——劉基、李善長、藍玉等一一都在他的屠刀下喪命;胡惟庸案牽連上萬人,一一殺盡;空印案牽連上三萬官員,一律殺無赦;官不論多少一律殺無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正在明朝,當官成了高危職業。官員們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門口舉行儀式,抱抱妻兒,交待後事,然後訣別而去,散朝的時候,家人在門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會慶祝一番——今天又多活了一回!恐怖!悲哀!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及《大誥》,《大誥》屬判例法。爲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番心思,規定如果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大誥》此書,則罪輕一等,如果則罪重一等,如此家中人人放一本,以防身。爲防官員,他設立錦衣衛。錦衣衛有特殊的權力,只效忠於朱元璋一人,逮捕人不受任何阻攔,重權在握,大臣家中一旦出現錦衣衛,就意味着一去不復返!

朱元璋爲穩固帝業,肅清了周邊的一切威脅,濫殺了無數無辜,也可以說濫殺了無數社會的.精英。社會底層的農民也許是最遠離官場是非,分得了田地,因此認真耕作起來,因此漸漸農業出現了繁榮之景!

記得羅傑斯給女兒的箴言:多學習歷史,因爲歷史會重演!朱元璋從一個寒門子弟成就霸業,最後把一路成就他霸業的功臣一一剷除,這樣的歷史在中國真的一再重演!人性,可怕可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上文說到讀書,結果第一本要讀得《平凡的世界》沒借到,索性讀了熱門的《明朝那些事兒》,早就知道新浪網上炒的火熱的這本書卻一直不屑一讀,今天發現目光太短淺,大家好纔是真的好,所以說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於只借到了2,所以我只好從朱棣開始瞭解明朝的那些事兒,原來對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當道,現在倒是有些立體感了,原來諾大的北京城就是從朱棣開始興建的,明朝的產物“東廠”是因爲辦公地點設在東華門而改稱“東廠”,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裏現在還有一個東廠衚衕,嘿嘿,歷史真的就在腳下,誰想到當年一個特務 機構的辦公地點現在遍地是黃金啊。

另外書中還提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猛的發現奧運開幕式上也呈現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吹噓咱歷史上曾多麼輝煌,是說咱中國人多麼厚道,當年那麼強都沒搶鄰居地盤,舉着“探訪好朋友、問候好鄰居、結識好夥伴”的大旗和這些小國友好交流、和平相處,順帶做點生意,最終是要與那個“和”字呼應,好厲害的導演,咋那麼深邃呢?

書中還提到一人讓我很欽佩的一人---楊溥,不是因爲他的才高八斗而是一種精神。當皇帝以勾結太子爲名將它關入大牢,面對做不穿的牢底以及隨時砍頭的危險他卻用不停讀書的方式度過這牢中難熬的日日夜夜,十年後皇上得知他在牢中不停地讀書後重用此人,後成爲一代名臣。我曾想若是我們在圖書館不停地看它十年書,是不是我們一定會功成名就?沒準,只是有誰能做到呢?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學習與興趣的結合,可以讓愛玩的人學習,還可以是書呆子找到樂趣,世界就是那麼神奇。單獨對待某件事物事物,也許你會覺得它很無聊,但是當許多事物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它很有趣了。

歷史是一個充滿色彩的故事,但是卻被人們用文字描寫的如此單調,也許也只有史學家纔會去看了。那豈不是可惜!

歷史是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演員,有動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臺,就有人承包,恐龍滅絕後,人類就承包了這個舞臺。億億萬萬個人都在臺上出演過,有的人被歷史記住,他的光榮事蹟也唄刻在了歷史長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這急流漫無目的漂浮着的無根草,被沖刷掉,被無情的忘記,但他們也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臺上的一個演員,歷史的參與者,至少,他們活過。

這天,我終於一個與歷史色彩媲美的書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本運用小說手法寫出來的史書。書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讀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讀完這麼多的書,只因爲我感興趣。

也許,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多麼詳細的瞭解,但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書寫的不好,就沒人會去欣賞,只有好書纔會被人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