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觀後感7.55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歷史是什麼?

歷史就是那些殘臺斷瓦古廟荒冢嗎?不是,絕對不是。

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一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的和小人物的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並加入當時政治制度,人倫制度的演義,文章以通俗的小說寫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公認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講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講述至明末的276年曆史。

如果你認爲《明朝那些事兒》和其他歷史書一樣古板,嚴肅,那你就錯了,《明朝那些事兒》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讀物,也可用於茶餘飯後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學習閱讀,無事消遣之首選讀物。

沒錯,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笑了,因爲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沒錯,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還在後頭呢,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細膩要還

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所謂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對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這些句子有趣嗎?有趣的話,你就去看吧。

歷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從未發覺而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今年假期出奇的長,我也利用這段時間認認真真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說實話,我起初只是讀讀而已,但最終還是被那些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故事、場景深深地吸引了,這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歷史原來可以如此有意思。

朱元璋,無疑是明朝歷史中最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整部書裏面我最感興趣的人之一。他的生平太過波瀾壯闊,很難一一道來,但觀其一身戎馬,可以看到幾次重要的歷程。

首先,從乞丐、和尚的身份轉變爲叛軍一份子,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大轉變。這次轉變使得他從一個沒有任何目標、事業的人變成了一個具有穩定職業、與大家一起有共同目標的人。這種轉變在我看來就好像我從幼兒園走進了學校學習一樣,從一個只有玩耍到努力學習的重要過程。通過學習,我可以找到方向,有了方向,我才知道目標。

之後,朱元璋走入了第二個重要的階段,這就是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的階段。打天下無疑是最爲艱難的,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他們的爭奪是沒有對錯之分,完全是成王敗寇。最爲艱難的是他們沒有退路,輸了則無翻身之地,贏了則豪奪天下,這個賭局未免太大。我未來的人生不會這麼悲壯吧!轉念一想,眼下就是我人生的重要階段:六年級了,我也應該全力以赴,奮起拼搏,這不也是一條沒有退路的階段嗎?

讀完朱元璋,其實內心是激動的,我第一次有了一些人生的覺悟。人的成就都需要經歷奠定基礎的階段,我們無疑正處於這個時期。我想說,對比朱元璋,我們不知幸福多少倍了!當面對打仗一樣的週末,被各種補課和繁重的作業填滿時,想想父母給予我們這麼好的物質條件,學校給予我們最完善的學習環境,難道比乞丐還糟糕嗎?收起埋怨,多做題,讓我們爲期末考試夯實基礎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在這個暑假裏,《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xx年到16xx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爲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後,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爲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並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隊伍,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 在萬曆那個時代,嚴嵩鬥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鬥倒,又被張居正鬥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爲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鬥倒之後,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衆,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爲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爲對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纔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總結:

1、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2、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4、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5、相信自己的直覺。

6、一步失算,全盤皆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最近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們班很火,媽媽給我借了1~5冊,我一氣呵成,都看完了。這套書使用了全新的寫史方法,講述了明朝300年的興衰風雲。這是一本權術之爭,天道哲理,計謀兵法合爲一體的百科全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衣少食,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爲造反成員,以此爲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爲一代偉人的。

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好,講完了優點就該講缺點了,在洪武年間的幾個月裏,朱元璋在忙着幹一件事。什麼事?殺人!殺誰?戰友!殺戰友幹嘛?

好不讓他們搗亂(奪權)!要知道朱元璋把權利看的是多麼重要,甭管戰友親戚,別人的命和自己的權利相比,哪個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權利重要。這就是他的缺點——自私。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是個自私的人。關於明朝的事兒我就講到這兒了,這本書的任何一處都值得大家去閱讀,大家有時間請多看看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是那麼的精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牆倒衆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

唐時的黃巢在考試落榜後,站在長安城門前,惆悵至於,豪氣叢生,作詩一首,大大的有名——《詠菊》: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任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迷信是封建時代人們的通病,想要佔有天下,必須要佔據王氣之地,南京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紫金山縱橫南北,恰似巨龍潛伏,而石頭山則臨江陡峭,如虎盤踞,這就是南京龍蟠虎踞的來歷。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爲身是客的朱祁鎮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的家僕,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後看着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說長不說短不短。對於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世人都以爲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爲勤勞卻最爲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爲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看試手,補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當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把二百多萬字的浩蕩長卷看完時,心裏涌出一股悲涼與感動。在輝煌燦爛、國力強盛的明朝,在爾虞我詐、山河動盪的明朝,我總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經久不衰,感天動地。它擊潰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毀了閹黨,一次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它讓飄搖的明朝屹立了將近三百年;它讓無數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會迎來黎明。

這種力量,叫氣節。

有一場戰爭,讓我印象深刻。

瓦刺軍挾太上皇浩浩蕩蕩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亂,讀後感《看試手,補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當於謙用他瘦弱的身軀承擔起國家興亡的重擔,我已經相信他不會輸。一個不會後退,毫不畏懼的勇士怎麼可能輸?當他果斷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戰場、殺氣騰騰地俯視着瓦刺軍時,他又怎麼可能輸?當他把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化作手中鋒利的劍刃時,他根本不可能輸!"秉持着信念的軍隊是不會畏懼任何敵人的,是不可戰勝的。"

這場戰爭,叫北京保衛戰,正如當年明月所說,在那些公式化的記載背後,隱藏着人性的光輝。于謙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力挽狂瀾的正是所有戰士的氣節。

後來于謙含冤被殺,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詩中所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一件蟒袍,一柄寶劍,"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當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掃蕩倭寇,目光是那般堅毅。夏言、徐階、張居正,忍辱負重,換來明朝的安寧昌盛。連一直受後人詬病的崇禎,也寧死不受辱,自縊而亡。

正是一個又一個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頂着天,用氣節、用信念支撐起大明江山。

這種力量,造就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屈原、荊軻、鄧世昌、江姐…從遠古到現代,中華兒女挺直腰桿,任憑雨打風吹去。

哪怕是一個無名小卒,市井小販,只要他擁有了這種力量,就不會倒下。中國人有氣節,中國就不會倒下。因爲這種力量,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偶爾從書架上掃到了了《明朝那些事兒》,好奇的翻開買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第一次發現原來歷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歷史也可以讓人捧腹大笑,然而笑過之後往往又能讓我們思考。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着耀眼正義的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他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在這本書中始終蘊含之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支持着鄭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無畏懼。這股力量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獨自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這股力量支持着王守仁在荒蕪之地開墾,歷經艱辛後幡然頓悟,創立偉大的“心學”,將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峯,並影響了無數後人。這股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深夜渡海擊寇,再強大的敵人都擋不住他與戚家軍前進的腳步,如同數百年後的紅軍一般,保家衛國。

這股力量支持着徐階韜光養晦,也許曾被無數人指責膽小、懦弱,但他筆挺的脊背昭示着他從來沒有忘記夏言的枉死和楊繼盛所受非人的折磨。這股力量支持着張居正在幾十年的權利鬥爭中,用盡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所不齒的手段,但確是爲蒼生,爲黎民,他付出了他所能奉獻的一切。我們可以稱它爲正義,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一種精神。是的,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裏閃耀光芒,並不是他們有多麼的異於常人,而是在於他們的心裏,能夠裝着百姓,一羣與他們毫無相關,素昧平生的人。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的官僚,當皇上的寵臣,享受富貴,衣錦還鄉或者只是安分得完成自己的一生,最後平淡的終老。

然而,因爲那一份責任,那一份理想,那一份正義,讓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從這一套書中,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王朝三百年間的興衰與風雨;更多的是一種領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經化作歷史,今天不斷地成爲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滅的精神才能夠經受時間的淘洗沉澱下來,影響着無數後來人爲目標,爲夢想不停歇地奮鬥。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寒假裏,我看了一套書,名曰《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

寫的是大明創業,從朱重八一個不起眼的農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繹他的傳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慘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當朝皇帝昏庸無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萬萬餓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誅元璋,寓意消滅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種玉,可以用來做鋒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後開始造反,他廣結各路英雄,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路大敵,最終改朝換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當過農民、乞丐、和尚,最後當了大皇帝。之後也幹了不少大事,廢除了丞相和錦衣衛制度。

永樂年間,出了一個人,叫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當他被皇帝賜姓爲鄭氏,又因生於和平年間,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鄭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也是朱氏集團的最後一個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極滅了後,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斷地改朝換代,也就有不斷的戰爭,搭上了無數生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着讀着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於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於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衆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後世的書,要想修好並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爲他的支持,我們如今纔會看到這不朽的鉅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爲遷都,纔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築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爭和打仗,這也註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終於,在遠征途中,那個經歷了無數風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爲,在不同的人眼裏,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爲鑑,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爲鑑,我們自己會收穫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着許許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名叫朱重八的貧困牧童成長成了一位功名顯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戶窮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給地主幹活爲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後來,因爲鬧饑荒,元政府下發了少得可憐的救濟金,但這些微薄的救濟金也被元政府裏的官員們給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餓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當了和尚。但是心中對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來,參加了對抗元的起義軍。在軍隊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逐漸的佔領了江蘇、浙江一帶,這裏成了他的大本營。他與老奸巨滑的陳友諒開戰,並最終在朱元璋最不擅長的水上打敗了陳友諒。接着又擊破了頑強的張士誠。朱元璋完全可以與元朝對立了,但他卻低調應對,直打得元朝節節敗退。建國後,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厭惡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貪污者必斬。

僅僅一個多月,全國竟斬了數十萬人。雖然裏面大部分罪證確鑿,但也有不少是被誣陷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人。讀了這本書,它令我記憶猶新的並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書使用白話,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語言平實,敘事生動,讓我不知不覺地一口氣就看完了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幹活,宦官又被壓制,於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鬥,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鬥智鬥勇,文壇的百花爭豔,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冗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爲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爲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後便堅決不入朝爲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爲朝廷出力,爲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後小人們下臺,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爲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麼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於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爲民做事,心繫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爲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纔是正道。於是一貪不復返,後來他倒臺,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慾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只知賣官鬻爵,最後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於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說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它爲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觸到的《明朝那些事兒》系列,首先,這套書對於我來說實在太不尋常了,它和我之前看過的史書很不一樣。私以爲記載王朝興衰更迭的丹青史冊必定是嚴謹、冷峻而高貴的,而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將嚴肅的歷史講給大家聽,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感。對於這套書的功過我先不做評判,不過如果一本書能夠引發大衆對於歷史的興趣,進而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反思歷史,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優點,很顯然,《明朝那些事兒》做到了。那麼,我就從我個人出發,談一談我對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覺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裝首輔、戀母清官。現在看來根本完全錯亂的制度居然能維持276年之久,小農經濟爲基礎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頑強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識到了依法治國的必要性,這遠比我在任何法制節目中的感觸深的多。明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厚黑學百科全書。什麼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體系可以作教化和預防之用,若想國家長治久安,完善並被嚴格執行的法律體系必不可少。人總會多多少少存在些弱點,有些弱點甚至不爲本人所察覺,卻總是在身臨其境時體現的淋漓盡致。當然這並不是因爲人性本惡,只是利益太過誘人。馬克思說:“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絞死的危險”。剝皮實草的極刑尚不足以嚇退貪心的官,足以見明朝貪腐之積重難返,依靠道德維繫的社會之鬆散虛僞。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段子。乾隆皇帝和華盛頓總統於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總覺得他是一個離我們甚遠的古人,而後者卻感覺並不遙遠,他的許多思想觀念直到今天依然影響着後世。的確如此,從明清開始,我們自以爲傲並讓我們立於世界之巔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經落後於這個世界太遠。而當一種制度達到極盛之時,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瓦解。要麼失去革新的能力,開始僵化;要麼因過度活躍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個繁盛已久的龐大帝國,即便是苟延殘喘,也是萬難從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輝煌,正是阻礙它變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難理解新文化運動時知識分子的激進,悠遠而閒適的古老中國,同時帶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頑固的沉痾,但在舊制度已無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轉型時,這一切卻又成爲了太沉重的負擔。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古之人誠不欺我。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一、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二、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三、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1.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這本書裏,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裏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爲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爲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爲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四、在書裏,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1.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五、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爲,如果我們想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1.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這本書讓我陶醉。《明朝那些事兒》給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本書是一本歷史書,它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到明末276年的歷史。它幽默風趣,十分令人陶醉。

讀到“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衝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時,我十分佩服朱棣,身爲一國之主,他非但沒有在後方休息,而是在前衝殺,揮舞馬刀殺敵:他十分神機妙算,將部隊統領得十分有序,沒有自亂陣腳,慌慌張張,而是兵分三路,三而夾擊,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朱棣真是一個勇猛如虎,神機妙算的皇帝。

又翻看了幾頁,又讀到了這一段“一個瓦剌士兵發現盤膝而坐的朱祈鎮,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脫下身上穿着的貴重衣物,出乎這位士兵意料的是,這個盤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祈鎮這位皇帝給鎮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後,他臨危不懼,哪怕用刀來逼她,他都不理不睬,無視那個人,被俘虜後,他卻仍然風度翩翩,風流瀟灑,展示出大明皇帝的尊嚴。我十分佩服朱祈鎮這位皇帝的臨危不懼,勇敢萬分。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遠古時期的戰爭,奸詐,狡猾,智慧,勇氣。這讓我懂得了一個個歷史事件,讓我更加成長,更加聰明。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在上學時,閱讀課上許多同學都看一本書,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我開始以爲沒什麼意思,可開始讀的時候我才感受到這本書所存在的魅力!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到1644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的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筆名叫“當年明月”,原名“石悅”。他是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心靈歷史開創者,擔任國內多家電視臺文史類節目主講人,他以詼諧幽默的筆調將明朝的巨大畫卷向我們展開,讓我們徹徹底底的喜歡上了明史!

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的感觸好多,我以前的想法也改變了許多,我以前以爲明朝時那麼無聊沒想到這麼有意思!從朱元璋、朱棣到袁崇煥都那麼令我向往!我以前以爲崇禎很昏庸,但歷史上他卻那麼勵精圖治……

我很喜歡《明朝那些事兒》,因爲它讓我懂得了歷史的道理……

標籤:有感 明朝 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