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高中生

讀後感4.0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高中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土中國讀後感高中生

以前聽朋友說,她讓讀博士的同學爲高中學生推薦閱讀書目,這位博士同學思量再三,推薦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聽聞這件事之後,就不自覺地發現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有對這本書的推薦。於是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但真正讀這本書源於今年新高一開學。在高一統編本的新教材中,第五單元就是《鄉土中國》的整本本書閱讀。於是我驚歎於之前這位博士同學的遠見和學識。在這種好奇和“必讀”任務的雙重驅動下,我輕輕翻開了得到衆多大家青睞的《鄉土中國》。

一打開書,還沒有讀幾段文字,一種熟悉感就撲面而來,因爲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所以對書中提到的“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意義”“城市人藐視農村人”“男女有別”等現象有着極爲強烈的心理認同,對書中的內容有了一種熟悉和親切的感覺。這種心靈的共鳴吸引我一鼓作氣讀完了整本書,有了下面的認知。

在重刊序言中,費孝通先生說這本書的來歷:“當時在大學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教材,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覺得有意義的課題。無所顧忌的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一面探索一面講,費老提出的觀點完全是討論型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同時,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整理寫就、分期連載的文章,約六萬字。

整本書讀完,感觸最多的就是書中反覆提到的中國農村是個熟人社會

在農村裏村民之間很少使用契約、合同等城市裏規範的文本,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借錢也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借條都是多餘的。等到秋收之後,穀物賣掉,再去償還債務,這樣約定俗成的借還的方式維持着鄉土社會的經濟往來,況且這種方式極少引發鄰里之間的經濟糾紛,就算是有了糾紛,經過村裏的長老調節也就能夠妥善解決。

在農村,白天往往是不關門的,這是與城市中截然相反的。在吃飯的時候,村民們經常蹲在自家門口或者街頭巷尾。於是就會有相識的鄰里在門前說着農作物的長勢啊,家長裏短啊,甚至是一些鄰里的合作呀,也是在這種情形下達成的。

鄉土社會,村民之間的熟悉程度是城市裏左鄰右舍均不認識的人所無法想象的。人們從出生開始,除了少部分人因升學、工作等原因離開,絕大部分人從生到死均在這個村莊度過,對於這些村民來說這個村莊便是它們的全世界。每個人的一生像鏡子一樣,十分的通透,別人看着你長大,你看着別人老去,對周圍每個人的性格、每家的具體情況甚至每家的親戚都瞭如指掌。可能因爲這種熟悉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心理成本,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大家相互都知根知底彼此之間做事很放心。

而在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有厚厚的牆壁相隔,人心之間還缺乏一種相知與熟悉。更何況,城市裏麪人的流動性較大,人與人之間始終隔着一層壁壘,始終保持戒備。

《文字下鄉》一節中說:“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語言都並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徵體系。”在鄉間,人與人的距離太近,口耳相傳即可滿足鄉間的交流。而在農村中,識不識字並不能對他們的生活構成太大的影響,文中說奶奶一生未識過字,卻仍被認爲是一名非常明事理的人。在我的老家,這樣的奶奶同樣也不在少數。我的奶奶一生不會寫字,不會讀書,更不懂學問;但是這一點都不耽誤她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也不妨礙她把我的叔叔大伯都教育的出人頭地。這就像文中所提到的“我要辨明的是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鄉下人有鄉下人的智慧。

輕輕的翻過書的最後一頁,一種濃濃的充實感,沉沉的厚重感,一種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滿足感涌上心頭。我想這種幸福感只有像我一樣,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人,才能深深的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