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心靈脩養

淺談新教改下語文教師的修養問題範文

在新課改的大潮下,身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哪些素質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才能在同行間出類拔萃,才能在學生間贏得良好的口碑呢?

淺談新教改下語文教師的修養問題範文

一、語文教師自身要對“語文”有準確深刻的理解

語文學習的本源應該是生活,語文學習的目的也應該是生活。弄懂這一點並不難,只需要從如火如荼的應試教育裏抽身出來,冷靜地思考這幾個問題:①語文課本上一篇篇的名篇佳作是從哪裏來的?②語文課堂最吸引學生的部分是什麼?③我們設立語文學科的最本質目的是什麼? 語文老師的個人魅力是什麼?回答這幾個問題並不簡單,但是發現錯誤答案卻不難,因爲答案肯定不是語文考試,也不是生字詞和語法,甚至不是背誦和閱讀寫作。這就迫使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最終筆者認爲是:趣味,美和智慧。這三者纔是語文一切魅力的本源,而這三者的來源只能是:生活,其他的都是手段和副產品。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立足於生活,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描寫生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生活中的假惡醜,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纔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否則,語文課堂就會淪落成爲記憶課堂,背誦課堂,甚至會成爲“雞肋課堂”,可有可無,地位尷尬!

二、語文教師要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深刻的認識,是一位“懂生活”的人

我相信能成爲語文教師的人,大部分專業素養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會考試不等於會生活。一位語文教師如果不懂生活,那麼他對教材的解讀一定是來自於書本。這種從書本到書本的語文課堂,一定不深刻,哪怕它貌似深刻;一定不靈活,哪怕它貌似靈活。現在的學生手中也有教參,甚至比老師的還權威,還全面。他們如果發現老師的解讀和教參的答案大同小異時,他們會作何感想n呢?另外,語文學科不僅僅講究準確性,更講究藝術性!-個對生活沒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解讀一篇深刻的文章時,會不會使文章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大打折扣?會不會把一篇本來非常優秀的作品解讀得非常平庸?會不會對作品中一些幽微卻美好q細節視而不見?更有甚者,會不會把自己對生活的錯誤理解、庸俗理解灌輸給學生?最可怕的是,一位不懂生活的語文教師,他一定看不到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土壤,他只是教條般記憶這句話,他也就只會讓學生教條般記憶這句話,根本不會引導學生從生活裏學習語文,去體會“一切即語文,語文及一切”的學問境界。這樣,就斬斷了語文學習的本源,斬斷了學生的“慧根”。這樣的語文課堂教授的是死學問,教出的學生都是教條主義和考試的犧牲品。相反,一位“懂生活”的語文教師會把語文知識化成學生成長的養料,使他們學以致用,在生活裏學習,學習是爲了更好地生活。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學生會越來越敏銳,越來越能體會文本背後的現實意義,越來越明白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的規律性。既得本,何愁末?大本大源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好辦了。

三、語文教師要廣泛閱讀,經常思考,並能對生活提出深刻而個性化的見解,做個有思想的人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名篇佳作都是作者人生智慧的結晶。一位語文教師如果平時就涉獵廣泛,並能常常思考一些社會人生的問題,那麼他必然是瞭解一個人是如何解讀人生的,是如何把這些深思熟慮化爲深刻的文字的。至少他是瞭解“思考的軌跡”的。他也必然會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獨特的認識角度。我們不能也不必要期待語文教師都是思想家,但是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是位“思想者”。這樣,在語文課堂上,他才能與學生共同探討一些問題,他才能對學生提出的個性化問題進行個性化解讀。他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學生對一些社會人生的認識處在什麼階段水平,進而又該怎樣去引導提高之。只有這樣的老師,纔是“人師”,而不僅僅是“經師”。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是教師獨霸話語權,而是平等民主的。比如說,學生在學習新高一語文第一課《林黛玉進賈府》時,必然會對紅樓夢中的人物提出各種各樣的認識,如果語文教師平時對傳統文學或者對“紅學”有自己的獨特認識,深刻思考,那麼就可以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究書中人物性格,在師生間思想的碰撞下,必然會出現一些明耀燦爛的思維之花。這些教學成果是自然生成的,是有趣味的,當然也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它啓發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一點比任何教學成果都重要。反之,如果語文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參上面的研究資料讀給大家聽,那麼,這樣的課堂除了能應付語文考試以外,還有什麼更多的價值嗎?如果教師的文化功底能涵蓋更多的課文,那麼學生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真正的語文教育了。

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博大的、深刻的、靈活的、親切的,這樣的教師不僅僅是給渴望知識的莘莘學子一捧甘泉,更是給了他們整條河流,甚至是給了他們源頭!優秀的語文教師就像一片立體的幽深秀麗的風景,你越走近他,就越覺得語文是深不可測妙趣橫生的,這片風景是那麼鮮活,那麼富有啓迪性,在這裏你甚至可以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而平庸的語文教師是一張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網,是一張可以遠觀卻無法走進的圖畫。他有知識卻旁觀人生,他有權威卻從不解答現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