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通用15篇

清明節6.89K

清明節的風俗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與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與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通用15篇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與習俗。

清明節的風俗2

全國各地都有清明節在門口屋檐下或門框上插楊柳樹枝條的風俗。而我們的家鄉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與其他地區的傳說略有不同。

說的是歷史上有個叫黃巢的紅豆子造反,也就是唐末農民起義。其人武藝高強,且比較兇殘,殺人如麻。一直夢想做皇帝,這事被皇帝知道了,便在民間悄悄他傳播,“黃巢想做皇帝,殺人不眨眼,他在清明節這天,要從姓楊的身上開刀”。黃巢的舅舅姓楊,皇帝有意讓他們自相殘殺。黃巢的舅舅,他也知道外甥的殘暴,便先躲起來。黃巢的舅舅高興地說:“躲得好,躲得妙,躲得皇帝找不到”。黃巢信以爲真,既想做皇帝,又不至於親手去殺舅舅。他來到一棵大楊柳樹旁,對着楊柳樹說,就以這棵楊柳樹來代替殺舅舅吧。於是,手起刀落,將這棵大楊柳樹給砍倒了。可是,這棵大楊柳樹倒下來的時候,同時掉下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黃巢仔細一看,竟是自己舅舅的人頭。原來,他的舅舅爲了躲避殺身之禍,已悄悄地躲進這棵大楊柳樹的樹洞裏。他總以爲能夠逃過這一劫,哪知道,外甥偏偏去砍了這棵大楊柳樹。

事情發生後,黃巢後悔不已,於是派人去找造謠的人。找啊找,找的人來到一個村莊。挨家挨戶查找,一家都不肯說出謠言是誰傳出來的。在查到一個叫穆林的人家時,穆林說是皇帝叫傳的,爲的是要防紅頭子造反,說是紅頭髮野人,見人就殺。穆林幼年失去父親,母子倆相依爲命,但穆林從小不學好,遊手好閒。其母親含辛茹苦才把他拉扯長大。有句歇後語說“穆林家媽媽——苦鬼”,可見穆林的媽媽吃了多少苦。她起早貪黑,才把穆林教育成一個孝順的孩子。來人回去向黃巢稟報後,黃巢要殺光那些不肯說出實情的人,但囑咐那人暗地裏在穆林家門口,插上楊柳枝,待第二天殺人時不殺穆林家母子倆。穆林外出回家後,看到門口插有楊柳枝,又到鄰居家看了看,鄰居家沒有,就問鄰居上午有人來你們怎麼說的,鄰居如實相告。黃連一看不好,大禍來臨,就叫左右鄰居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枝。清明節早晨,黃巢派人去殺人,按照命令不殺門口有楊柳枝的人家。到了村莊後,一看這家有,另一家也有,這個小村莊家家都有。只好回去稟報黃巢,黃巢想了想,也罷,怪就怪的是當今皇帝,與百姓無關。於是就收回殺老百姓的命令。

清明節的風俗3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春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美食古來有之。古人爲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麪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清明節的風俗4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爲清明的風非常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僅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爲:他們認爲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的風俗5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爲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徵着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爲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爲紀念和希望長壽的願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爲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着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羣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風俗6

清明節終於來到了,我聽媽媽說:“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清明節不但是一個好的節日,也是一個很好的節氣,人們可以種瓜種豆。清明一到氣溫就升高了,這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固有清明前後可以種瓜種豆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而寒食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此,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爲一了。”

除了媽媽說的呀,我還知道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可是,這個清明節真特殊啊!今天連一滴雨也沒下,是個大晴天!不過我觀察了一下,清明節快要來到的前幾天,下了毛毛細雨。雖然清明是個小長假,但是在這個小長假裏面我沒出去玩。但是我還是有收穫的,我的爸爸媽媽專門湊時間,他們今天剛好都沒有事因此就陪我去買衣服了!買了一件亮亮的底色是藍色的外衣呢!

我希望讓更多的農民叔叔們都記住這個節日,讓我們的糧食越來越充足。

清明節的風俗7

4月5日這天,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要祭拜去世的先輩的,表達了子孫們對先輩的尊敬與思念。

清明節前幾天要準備做清明餜的草,這種草到一定時候會開出花,花謝了以後,會結出一顆顆金黃色的小果實。據說所有植物都不能結出這樣金子似的果實,唯獨這種不起眼的小草能夠結。清明餜就用這個做,是因爲表示着富貴、吉祥與安寧。

做清明餜的程序非常複雜,首先把採來的青草洗淨,在用石灰水浸泡,不過石灰水是不能有石灰的殘渣的,否則吃了會了苦。泡了一個星期後,再把它撈出。撈出時是黃色的,可是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又呈現出耀眼的碧綠色,然後又放進石墩中搗碎,如有殘莖未碎,再用菜刀切碎,又混進糯米、麥大米等食物,搓成團,直到搓到青色爲止。然後分成小塊放到鍋上煮,煮好又取出來搓,搓軟,晾至十二小時,幹了之後,再做成小麪餅,中間放上餡,做成包子狀,蒸熟後,就可以了。

清明節這天早上先要吃清明餜,繼而上墳。上墳的時候要帶上肉、酒、紙錢和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獻給先輩,在上墳的路上如果身後有雜草,就要除掉。上墳時,要讓小孩先燒紙,表示讓先輩先看看自己的後代,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清明節還要放風箏。放風箏是在晚上,要選擇沒有大風大雨天氣好時,放飛風箏時,要在風箏後邊掛小燈籠,風箏飛上高空時,看起來就像一顆顆小星星。到一定高度時,就要剪斷線,任憑風箏隨風飄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會帶給自己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同樣也顯示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久遠。

清明節的風俗8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的風俗9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 108 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 墓祭 "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拜祭講輩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爲: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 …… 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衆人可食取祭品。最後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再離開。

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 ; 有的稱 " 前三後三 "; 有的在清明前後逢 " 單 " 日舉行 ; 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

掃墓當日出發時間也不是越早越好,古代曆法中,最好是在 5-7 點,即卯時。現在通常不需要這麼早,根據自己情況即可,但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對於我國傳統的節日,南昌市民會怎麼做呢?下面跟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祭祀掃墓

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茶葉茶水祭祖

祭祖是清明節的主題,一般在清明當日或 " 前三後四 ",在江西一些地方,流傳至今的茶葉祭祖習俗則顯得獨特而雅緻。人們在祭祀的時候會在故人墳前灑上一些茶葉,以表示先人的恩情如茶葉的清香存於後人心中。

食貢麪糰製成 " 魚肉 " 供奉先人

與茶葉祭祀有着異曲同工之效的,是在贛縣流傳的用麪糰製作成 " 魚肉 " 祭祀先人的習俗。製成的祭品名叫 " 食貢 ",與一些地方大魚大肉祭祀的鋪張相比,食貢以其 " 素 " 而顯得與衆不同。用麪糰製作成的食貢十分多樣,有鯉魚、雞、鴨等不同造型,外觀惟妙惟肖,堪稱藝術品。

爲耕牛慶生傳遞傳統美德

江西清明習俗中反映的傳統美德還有感恩。在江西,除了追念先祖親人外,爲耕牛過生日便是 " 感恩 " 元素最鮮明的體現。在古代吉安地區,重視農耕的社會環境中,爲耕牛慶生是清明的重要習俗之一。

放風箏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 " 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蹴鞠踏青

原來清明第一天家裏是不能生火做飯的,那麼大家就用蹴鞠,踏青等運動讓我們可以暖起來。

美食習俗

芥菜糰子——南昌特色

在南昌,大家最先想到的清明節美食一定是一個青色的菜糰子,這個糰子在江南地區一帶都有,一般叫 " 清明果 " 或 " 艾米果 "。清明果,是一種清明節令食品,只有這個季節才能採到做清明果的艾葉。依餡料不同分爲甜、鹹兩種。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菜餡清明果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爲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爲鹹清明果。

不過南昌人在清明時節常吃的青色糰子不是艾草做的,很多是芥菜做的,芥菜糰子,應該算是南昌的特色了,芥菜糰子一般分 2 種,包餡的和不包餡的。

吃螺螄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有 " 清明螺,抵只鵝 " 的說法。不過咱南昌人吃螺螄可沒那麼多講究,南昌人最喜歡的就是各種街邊小攤,二室一廳大排檔,啤酒燒烤,螺螄更是不能少的下酒菜!過了清明節,南昌的天氣越來越熱,一份辣螺螄,一碗啤酒,索泡擠牙膏的景象預示着夏天來啦!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雖然饊子不是南昌特色,但是南昌的街頭小巷也可以買到哦,一般出沒於炒貨店啊,秤斤的蛋糕店啊或者是路邊挑着擔子賣的。饊子是油炸的,很脆,買來完整的一份總喜歡一口咬開看它變得七零八碎,不過饊子現在也不僅僅是清明美食了,像紅薯片一樣,成了大家日常零食。

棗糕甜甜蜜蜜

棗糕在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棗糕又叫 " 子推餅 ",來源是爲了紀念介子推,不過像饊子一樣,雖然這不是南昌特色,但是棗糕這樣點心早已融入了南昌人的飲食習慣裏,清明節出去踏青的時候吃兩塊甜蜜蜜的棗糕也是不錯的 ~

清明掃墓禁忌

一、孕婦避免掃墓

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這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從別的方面來說,清明時節是非常擁擠的,爲了胎兒的安全,並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掃墓的目都是爲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三、忌穿大紅大紫

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相信大家也不會穿這樣的衣服去參加此類活動的。不過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四、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清明的時候作爲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黴運。

五、身體不佳,時運不濟者避免掃墓

一個身體正處於生病狀態,或是虛弱狀態的,或者最近運氣不佳,諸事不順的人最好不要去參加掃墓活動,因爲此類人正處於總體運勢低迷的狀態,極易招致晦氣,說的難聽點就是邪靈上身,因爲陰晦之物最喜氣運低迷的人,這種人缺乏人氣,容易侵犯。

六、墳頭長草必需修整

墳墓上長植物的,必需要清除,萬萬不可使其長出氣候。這一點最重要不過,要知道,所謂掃墓,就是讓你清掃不利於墓地的東西,墳頭的草木會對家族的成員造成傷害,包括了氣運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七、發不遮額忌買鞋

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髮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髮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爲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八、忌嬉罵,非議先人

掃墓完畢後,有人帶着孩子去的,可能剛開始還算肅穆,一結束就開始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了。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墳地畢竟是陰靈沉睡之所,嬉笑怒罵會滋擾陰靈,是大不敬,可能會招致報復,非議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爲,屆時麻煩上身就怪不得誰了。

清明節的風俗10

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到我會我們老家祭拜祖先。

我們老家在舞陽農村,走在路上,綠油油的麥田就像大海一樣廣闊。麥田裏有許多墳頭,爸爸說每個墳裏都埋葬着逝去大家。來到我家的老墳地,這有一片墳頭,爺爺指着一行五個說:“這個最近的是我的爸爸媽媽,挨着的是我的爺爺奶奶,在過去的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啦!越往後,離我們的年代就越久。”我們燃放鞭炮,在每個墳前都燒了紙錢,奶奶還放了一些供品,對祖先說了一些追憶的話。

最後爺爺又帶我來到一個很大的'墳前,這還立了一個很高的墓碑。爺爺告訴我這是我們於家的祖先,早在幾百年前的明朝,他來到這裏後,我們於家就開始繁衍生息下來。

清明節的風俗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爲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着誰?

清明節的風俗12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然後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的風俗13

春天到了,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這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吃完早餐後我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齊到鄉下掃墓。

一路上,我看見一座又一座的山上長着許多香蔥頭樹,葉子紅中帶綠,十分漂亮。近處,小草從地裏鑽出來了,嫩嫩的,像給田野鋪了一層厚厚的地毯,充滿了生機。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這一朵,那一簇地灑在田埂上,翠綠的麥苗整齊地立在田埂旁。

遠處是金黃的油菜花兒開得正旺,勤勞的小蜜蜂,一會兒飛到這兒,然而一會兒飛到那兒的採蜜。大自然可真是美麗啊!

清明節的風俗14

1、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1.1、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1.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1.3、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2、清明節要忌諱什麼

2.1、不能黃昏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2、不能給墳墓照相。不利家運,也容易做鬼夢。

2.3、不能在墳墓周圍的大樹下照相。民間有這樣容易帶鬼回家的說法。

2.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爲往往會引來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2.5、不能將墳頭的花花草草樹枝樹苗帶回家。

2.6、祭祀剩下的香燭不能帶回家。

2.7、祭祀食品除了肉類,一般到了最後要麼就放墳墓前,要麼就給孩子吃了,總之不帶回家。

2.8、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爲。

2.9、不對他人的墳墓進行不友善的點評。

3、清明節的由來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的農事諺語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2、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3、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4、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5、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7、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8、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清明節掃墓禁忌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裏,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爲拜山。北方通稱爲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裏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爲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提醒朋友們這就是風水。

清明節的風俗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着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着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爲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