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風俗作文15篇

清明節7.81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風俗作文15篇

清明節風俗作文1

今天,我、黃瑞靈和劉彧琦放學時因幫助同學所以走得有一點晚。

我抓住了身旁的一垛草,手往上一舉,興奮地大叫:“耶,我先爬上來!”忽然我意外地發現手裏舉的不是別的,而是“清明菜”,媽媽說過“清明菜”是一種野菜,可以用來烙餅吃。

我舉起它,好像天文學家發現了新行星一樣,激動地對她們說:“快,你們來看呀!”黃瑞靈和劉彧琦異口同聲地說“怎麼啦?大驚小怪的,你手中拿的不就是一株草嗎?”我興高采烈地說:“不不不,這不是普通的野草。這是清明菜,可以烙餅吃的呀!” 她倆半信半疑地問:“這是菜嗎?駱偉銘你眼花沒有?這能吃嗎?”我又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野菜,胸有成竹地對她們說:“我敢保證我沒眼花,這確實是清明菜,可以吃的,媽媽她原來小時候就吃過的。”她倆齊說:“真的?那我們採一些回去吃吧!”

我們彎下腰生怕看掉了“清明菜”,一步一仔細地找着“哇,我這的葉子長得好寬啊!”我大叫,“這個好大呀,快來看,我又採到一個形狀像“啞鈴”一樣的清明菜”。

劉彧琦說:“採野菜真開心呀!咦!爲什麼駱偉銘的手變黃了?黃瑞靈的手沒變色,我的手變白了?”我看了看大家的手,手握拳頭託着腮部,像偵探一樣閉上眼睛思考後,我笑了一聲,“哈哈哈,這還難?我採‘大號清明菜’,手沾到泥土變黃了;黃瑞靈採‘中號清明菜’,只摘到菜的莖部,手沒變色;劉彧琦採‘小號清明菜’,很嫩的清明菜上面有很多很短很密的白毛,劉彧琦採的時候沾到了白毛,所以手變白了。”她們笑着說:“哦,原來是這樣!”

黃瑞靈說:“哎呀呀,5:30了,該回家了。”再看看成果,哇!採了小山一樣多的清明菜,沒轍!只有勞煩袋子了。

886!我先閃了!回去晚了會被罵的哦!

清明節風俗作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就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與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這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祭祖與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風俗作文3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春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說起清明,我又想起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風俗作文4

清明節是祭祀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你曾關注過這個節日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吧!

聽老人們說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找一片平坦寬闊的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盪鞦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和小夥伴都喜歡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也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人們清明時節喜愛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把春天生機勃勃地表現出來。我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緬懷,可以種一棵樹,可以放一隻風箏、湯鞦韆、植樹、拔河、踢球。讓我們在大自然中運動起來。讓我們在春天裏歡快地度過清明節。

清明節風俗作文5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都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流,又有踏青遊玩的歡聲笑語,是一個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爲期,戴柳爲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跟十月朔爲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爲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爲柳可去鬼,而稱之爲“鬼怖木”。

清明節風俗作文6

4月5日這一天,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要祭拜去世的先輩的,表達了子孫們對先輩的尊敬與思念。

清明節前幾天要準備做清明餜的草,這種草到一定時候會開出花,花謝了以後,會結出一顆顆金黃色的小果實。據說所有植物都不能結出這樣金子似的果實,唯獨這種不起眼的小草能夠結。清明餜就用這個做,是由於表示着富貴、吉祥與安寧。

做清明餜的程序非常複雜,首先把採來的青草洗淨,在用石灰水浸泡,不過石灰水是不能有石灰的殘渣的,否則吃了會了苦。泡了一個星期後,再把它撈出。撈出時是黃色的,可是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又呈現出耀眼的碧綠色,然後又放進石墩中搗碎,如有殘莖未碎,再用菜刀切碎,又混進糯米、麥大米等食物,搓成團,直到搓到青色爲止。接下來再分成小塊放到鍋上煮,煮好了又取出來搓,搓軟,晾至十二小時,幹了之後,再做成小麪餅,中間放上餡,做成包子狀,蒸熟後,就可以了。

清明節這一天早上先要吃清明餜,繼而上墳。上墳的時候要帶上肉、酒、紙錢和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獻給先輩,在上墳的路上如果身後有雜草,就要除掉。上墳時,要讓小孩先燒紙,表示讓先輩先看看自己的後代,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清明節還要放風箏。放風箏是在晚上,要選擇沒有大風大雨天氣好時,放飛風箏時,要在風箏後邊掛小燈籠,風箏飛上高空時,看起來就像一顆顆小星星。到一定高度時,就要剪斷線,任憑風箏隨風飄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會帶給自己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同樣也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久遠。

清明節風俗作文7

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去給過世的大家上墳,國家也爲此而定了節假日。本來我也想去給姥爺上墳,可媽媽說不滿12歲不能去墳地,所以很遺憾,沒有能親身經歷。下面我來採訪一下我的舅舅,看他是怎樣給我姥爺上墳的。

清早,舅舅5:30就起牀準備去上墳,因爲聽說今年是閏月的年份,就應該上墳添土,而且還是趕在太陽出來以前,越早越好,所以舅舅拿着鐵鍬,提着紙錢,還有姥娘炒的幾樣小菜、香、香菸、酒,花炮,出發了。大約10幾分鐘就到了墳地。他先到墳地的東北角拜北斗,據說那是土地神,會保全家平安的。然後,響過炮以後,就到姥爺的墳前,聽到這我問舅舅:"爲什麼還得響炮?"舅舅回答:"那是提示你姥爺,舅舅給他送吃的來了。"他把小菜供奉在墳前,點燃3支香,插在土裏。接下來他把紙錢和香菸全部拿出來用火燒了,舅舅說:"只有把紙錢全部燒完了,姥爺才能在另一個世界用得上。"然後又把酒灑在墳前,這就是他上墳的全過程了。

大大家都對老人很孝敬,就在清明節去墳地敬敬孝心。我想:這一定是成|人對老人回報的愛。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學習對父母回報愛,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揮"

清明節風俗作文8

昨天是清明節,天清氣朗,我去外公老家掃墓。路上車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裝了很多錢。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個林子裏,下了車,大家便開始勞動,外公燒香倒酒,一個衣着時尚的奶奶爬上墳頭,鋤着雜草,而哥哥拿着棍子和我打架。

接着,要燒錢了。錢都是假錢,有一百萬的,有一萬億的。姐姐拿着一疊錢,喊道,發工資嘍,發工資嘍。爸爸說,這些錢是給鬼用的,不是給人用的。我們紛紛把錢投到火裏面,菸灰卷着向上竄,外公笑着說,現在燒了這麼多錢,你們二位(公公婆婆)可別爭錢呀。

森林裏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人頭在墳頭間移動着,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扛着一個耙子,掃着葉子,有個大媽在墓碑前倒酒,一對叔叔阿姨在一個沒有墓碑的小土墳前點香。

我爬上一個墳頭,拿着一根棍子當做槍來射擊。爆竹聲中,濃煙騰起,嫩綠的枝葉間香灰到處流竄,大家紛紛移動。

下午,我回到老家嗎,去奶奶的墳前祭拜。

爸爸燒的錢很少,外公燒了一大摞,面額是幾百萬幾百億的,而爸爸只燒了幾疊,等我們仔細一看,面額居然是兩塊的。外公打的爆竹響了幾分鐘,而爸爸的爆竹几秒鐘就打完了。

姐姐和我都笑爸爸小氣。爸爸辯解道:“不要講我小氣,我也給奶奶也送了一套別墅,還有洗衣機,太陽能……”

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回了家。我覺得,清明節,真好玩。

清明節風俗作文9

初春時節的細雨,伴隨着清明節靜靜地下着。天空低沉着,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心裏是無盡的悲傷。伴着林裏的鳥叫,本是清麗的風景卻給自己又增添一份惆悵。這個清明,註定我的憂傷。

祖母走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屋裏仍是有那股如往年一般的清香。春風依舊,可卻已物是人非。老屋現在已經不住,到處都堆滿垃圾。望着望着,眼淚就下來。還記得在這裏,我們孩子的歡笑聲還在,地方雖然小又簡陋,但是卻有股野趣。在大大的房子裏,反而如在城市裏般,還少城裏的熱鬧。記得年年我們幾個孩子總是坐在電視機前,等着祖母給我們搬來椅子,大家坐在前面吃着清明饃饃。在山上掃墓時,放着鞭炮,孩子們喜歡裝着害怕,一個個搶着往祖母懷裏鑽。

今年大家格外的沉默,一個個不吵也不鬧,安靜地走到祖母的墓前,一個個都閉着眼睛,跟祖母講着自己心裏的話。總是覺得祖母還在,還在聲聲念念着叫我不要挑食,叫我吃飯。那些時候還是浮在眼前,走不開。可人已經走…只是希望祖母在天上,不會再受病痛的折磨。鞭炮放響,心裏的痛一陣陣襲來,這個清明過得好悲傷。每次夢迴,夢見祖母,淚浸溼枕頭。

鄉村裏的清新撲面而來。村裏的人過來看一眼,幫忙墊黃紙道:“走都走,還是別太傷心。”擡頭,望着天空,讓眼淚回到眼眶中,靜下心來,好好體會這鄉村景色。

草沾溼身體,樹木從頭到尾透着一股蒼老又是一種新生。天空其實還是明亮的,純淨的沒有一絲雜質。純藍的感覺突然有股明媚。或許,我們該好好地去觀看世界,好好珍惜站在這裏的一分一秒。

請讓這股憂傷,隨着清明的過去隨風消逝吧。

朦朧中,似乎有種“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覺。祖母,走好。

清明節風俗作文10

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爲傳統文化,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爲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是作爲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成爲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爲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清明節風俗作文1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風俗作文12

上下五千年,悠悠吳文化。清明節即將來臨,一年一度的吳文化節就要開幕了,讓大家又想起吳地先祖——泰伯的豐功偉績。遙想當年泰伯爲了順從父親傳位給弟弟季歷,從而再把王位傳給孫子姬昌的旨意,三讓天下的故事被人們傳爲美談。當年泰伯出亡後,與弟弟仲雍結伴到了陝西西部,建立起了吳文化的雛形——句吳。泰伯出亡後不久,其父病逝,他爲盡孝道,回國奔喪。這時季歷提出要讓位予泰伯。泰伯堅決不受,季歷不依。泰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又回到荊蠻吳部落中,爲了表示義無反顧之心,他帶着族人遠走高飛,來到了我的家鄉——無錫,興修水利,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給江南這片蠻夷之地帶來了文明的種子。後來,季歷又派人讓泰伯回北方當王,泰伯用對犯人的刑罰對自己施了一遍,笑着對來人說:“一個犯人怎能當王呢?”泰伯如此三讓天下,連被稱爲聖人的孔子讀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驚呼。在他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幾乎不可逾越的境界。

想想泰伯三讓天下的美德,再想想大家現在連排隊買飯都要插隊;公交車上,有人連個座位都不肯讓給身邊的老婆婆……現在,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想想泰伯當時可不是讓早吃一頓飯、一個座位……是天下啊!你們這樣做,想想泰伯當時的行爲,你們心安理得嗎?想想泰伯當年爲了江南水鄉的建設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才換來了後來幾千年的繁榮昌盛啊!吳文化是祖先們自古傳承下來的,作爲吳文化的接班人,大家應該刻苦學習,把吳文化發揚光大!

又是清明,大家循着歷代鴻山人的足跡,來到泰伯目前,緬懷先賢的聖德,,作爲新一代鴻山人,進一步堅定了認真學習的決心。大家將把這悠悠吳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清明節風俗作文13

清明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爲它不僅代表着我們可以在這一天,祭奠我們已經過世的親人,替他們掃墓。也代表着我們可以出遊踏青了。

在我的家鄉快到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做清明果了。說到清明果,在不同的地方也分很多種,有的地方的清明果是圓形的也叫“青團”。像我們這裏的清明果是餃子形的,我們都叫它清明果。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我們除了吃清明果祭拜祖先外,還有着很多特別的意義。

正如詩中所說:清明雨紛紛,此時清明節還未到,便雷雨陣陣了,此不爲“清明雨上”嗎?

清明果這東西大部分中國人都吃過,大部分的清明果形如餃子,外皮大多數用清明草(鼠鞠草)做成,據說清明果是祭奠祖輩的,製作清明果時還隱隱有一些清香,令人陶醉!說到製作清明果,那講究可多着呢。先用清明草、糯米、大米捻成粉後再做成皮,之後再加以裝飾,再包裹進去各種各樣的餡。

掃墓這個節日習俗,可謂充滿了悲歡離合,也充滿了對祖先的敬佩之情。掃墓,顧名思義,便是去祖輩的墳上祭拜老祖宗或親朋好友,這掃墓的經歷,我也有一次呢!這是幾年前的清明節,學習放假,便於老爸同行去老家去掃墓。回到老家,雨,也是紛紛地下着。帶上香、白紙、雨傘,便上路了。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樹木的存活率也高,這,正是老天賜予人類補償的機會,一個植樹的機會。組織起來,帶上幾棵樹苗,鐵鏟,水桶等材料,便可去植樹了,植樹方法也要學習對的那種。

清明,令人意味深長的名風名俗並不止這些,期待,今年“雨上的清明”。

清明節風俗作文14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着密切的關係,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的期間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的大臣都各奔東西,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讓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又回去做了君主,他對以前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了封,唯獨忘了介子推,晉文公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不願出來,晉文公就放了把火,本以爲介子推會出來,可沒想到介子推寧死都不願出來,介子推死前寫了一首血詩,晉文公看了後悔莫及。所以把這一天定爲“寒食節”,老百姓這一天不能點火,在這一天祭拜自己死去的親人。

至今我們都稱這一天爲清明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出來祭祖掃墓,帶一些紙錢、紙房子、紙汽車來燒給自己已經死去的親人,還要帶一些水果寒食擺在墳墓前祭奠,祭奠後自己再吃下。另外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出來踏青:放風箏、插柳,所以在這春光明媚、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天空中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風箏,家家插柳,因爲介子推死的時候抱着柳樹。清明節這一天不僅有祭奠親人的悲傷之情,還有踏青玩耍的歡悅之情。

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讓我們在清明節時一起出來踏青吧!

清明節風俗作文15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標籤:清明節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