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實用】端午節日記9篇

端午節5.4K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穫的,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9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端午節日記9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以前過節都去爺爺家,今年老媽一大早就叫我起牀,我不耐煩的說今天放假幹嘛起牀那麼早?老媽說:“今天去姥爺家幫忙收麥子。”你看看窗外,一會晴一會陰,很可能有雨來了,那姥爺家麥子就完啦!我一聽,一咕嚕就從牀上起來,飛快收拾向姥爺家出發。

今天真堵,快11點我們纔到,一路上到處都曬麥子,我一腳踩上去那黃黃的、圓圓的小麥粒,差點把我滑倒!老媽負責燒飯,老爸和舅舅、姥爺去田裏配合收割機收麥子、姥姥負責把麥子攤上,說是讓它們透透氣,我和妹妹負責玩。剛開始還好玩,一會就沒意思,我就嚷着要回家,這時老爸回來了,看到我的樣子立刻把我叫去,我來帶你們做個遊戲,他邊說邊拿個罩子,原來他準備帶我們捉麻雀,看麥場上這些小可愛正聚精會神的埋頭苦吃,我都不好意思打擾它們,老爸一次次的嘗試,最後也沒逮到一隻,老媽一旁笑,可我們雖然沒成功,但我們很開心!

可能麥子剛打上來,裏面好多蟲,吸引了幾個貪婪的傢伙,姥爺說土話叫“耐耐猴”,可能這樣叫是它們的皮膚太耐的原因吧!它們挺個大肚子悠閒在那享用美味,我和妹妹在邊上叫,它都不怕我們,吃飽就跑草叢中睡覺去了。太會享受啦!

一天時間真的很快,天就快黑了,蟲兒們都在草叢裏唱歌呢!我們也要回家了,今年過了個不一樣的端午節,我就這樣依依不捨地離來了,我突然發現農村的夜晚那麼寧靜,那麼美!農民姥爺那麼的美!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我知道這個節日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端午節還有個習俗就是吃糉子或食餅筒。

一大早,我就去外婆家了,外公早就把食餅筒的餡兒準備好了,有肉絲、炒麪、豆芽……。外婆在廚房整整弄了一個上午,把包食餅筒的餡兒燒好了,燒得滿頭大汗的。我和哥哥聞到香味,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我們就自己動手包,然後我們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端午節日記 篇3

端午,會令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糉子……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除春節外最喜歡的節日。

在端午節前幾天,我迫不及待的地往外婆家趕,爭取當第一個包糉子的人。一想到長長的、寬寬的糉葉,用兩手握住,往裏一拐,做成漏斗狀,放入糯米……我就無比興奮。

端午這天,無疑是最興奮的日子。一大早,我便抓起老早就就編好的蛋袋,掛在脖子上,拾一顆淡綠色的鹹鴨蛋,空着肚子,在河邊和夥伴們搶個好位置,等待龍舟……

咱們的興趣自然不在龍舟上,來是爲了隨手摘朵薔薇,將一片片花瓣拋入水中……

沒過多久,肚子便餓了,掏出還存留着一絲溫氣的鹹鴨蛋,剝開蛋殼,小心翼翼地用手捧着,用牙齒一點一點地啃——一半是因爲捨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半是因爲太鹹了。嚥下鹹鹹的蛋清,就是粉粉的、微甜的、油光閃閃的蛋黃了。用舌尖一點一點地舔着,享受着小小的金黃色的快樂與幸福,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呷着一盅上等好酒似的。

鹹鴨蛋吃完了,人也看累了,便回家吃糉子。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糉葉,露出一角棕色的糯米,咬一口,淡淡的糉香便在嘴裏漾開……

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糉子……這些傳統節日裏,包含着小小的幸福……

端午節日記 篇4

舊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爲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爲"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爲"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年齡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爲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爲"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爲"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船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羣進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糉子,一般是小棗糉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展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天氣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七年級起,各家還將菖蒲、中國小生作文大全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爲辟邪驅瘟。爲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外形,用綵線串起來,五月七年級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糉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往。

端午節日記 篇5

端午節的早上,我早早地就起來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奶奶已經把廚房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白白嫩嫩的糯米盛滿一盆,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裏面還盛着各種各樣的料:花生、紅豆、葡萄乾、蜜棗。板子上還擺滿了竹葉和奶奶裁好的繩子。

於是,我和奶奶把包糉子的料都端到客廳的桌子上,等着媽媽、姑姑回來一起包。媽媽、姑姑回來了坐在沙發上和奶奶開始包起了糉子,我坐在旁邊看,媽媽不太會包糉子,包的糉子上總是留一個小孔,還算可以。大概包了一個小時,糉子就包好了。

然後奶奶把糉子放到鍋裏開小火煮,一個小時後,糉子煮好了,奶奶撈了滿滿的一大碗,放到桌子上讓我們吃,我還沒吃,就聞到竹香的味道,於是我就打開電視,邊看電視邊和家人一起吃糉子,今天的電視節目是賽龍舟:湖面很寬,每條龍舟上13個人,12個人划槳,一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十二個皮膚黝黑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着,幾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終點線駛去。由於划船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水花濺着。從電視上看,其他的地方的端午節比我們這裏還有熱鬧。

我真想明年過端午節的時候,讓媽媽帶我到外地看賽龍舟。

端午節日記 篇6

到了端午節,小朋友最高興了,他們又唱又跳,一起玩耍又唱起關於端午節的歌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度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屈元。把糉子投進江中是讓魚蝦吃飽,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端流行於汗、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者足踝上,稱爲長命絲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有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吧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五千年以前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

端午節日記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合唱團的老師和同學一早就要到烏蘭恰特劇院爲內蒙古電視臺錄製節目,我和媽媽早早的就從家出發了,因爲早,路上不堵車,不一會兒就到了。正在上臺階時,就聽到我的好朋友白億達在不遠處叫我,不是吧?他居然比我來的還早!看出我們有多激動了吧!

當我們排隊進入大廳以後,看見舞臺上方的一盞盞大燈和幾臺大大小小的攝像機,我心裏像裝了十八隻水桶一樣緊張地不得了,老師安頓我們在看臺上坐好以後,節目錄制就正式開始啦。

首先上場的是一個年齡總和超過1720歲的老年合唱團,臺上的爺爺奶奶們個個精神飽滿,神采奕奕,他們用洪亮的歌聲征服了觀衆,當主持人向我們介紹其中最大的一位爺爺已經有81歲時,全場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因爲這個環節是“紅歌代代傳”,接下來就要輪我們小朋友的合唱團上場了,我的心裏更緊張了,拿着小國旗的手心裏不知不覺捏出了汗,生怕唱不好,但是,當歌曲《國家》的`伴奏樂響起時,我已經顧不上緊張了,隨着音樂很快進入了狀態,我們唱的很投入,我也早把緊張扔到了九霄雲外,隨着樂曲的終了,我們聽到臺下的陣陣掌聲,壓在我心裏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半天的錄製很快就結束了,雖然很累,但是我也挺高興,因爲能來這裏表演節目是我的一個願望,而且我也能向其他的叔叔阿姨那樣參加新紅歌唱草原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端午節日記 篇8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

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日記 篇9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賽龍舟,並且還會吃糉子,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有着特殊的意義,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五日”……端午節小孩子們都會佩帶香囊,端午節大家都會在家裏團聚,一起吃糉子,在這一天,我們都很開心,前年,奶奶還在家裏自己做糉子,我在旁邊看着,聞着極香的糯米味、攪拌着盤裏的豆沙,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吃到這美味的糉子,奶奶說:“看你饞的,等好了再吃,生的可不能吃,再等一會吧!”我聽了一臉不高興,吃不到了,“好了之後,先給你吃。”小時候,我一聽到有人大聲叫喊:“賣糉子了,一元一個,絕對是純手工,”我就吵着讓奶奶給我買,奶奶沒辦法,只好給我買我拿着糉子十分高興,不知怎麼,長大之後一聽到那個叫賣聲,我還是那麼幼稚吵着讓媽媽給我買。

我只是認爲,糉子是一種吉祥和安樂的象徵,認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端午節還要賽龍舟,說起賽龍舟我是很在行的,賽龍舟在我國南方是很流行的,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直到20xx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據說端午節是爲紀念屈原的,唐代的文秀說的正是這樣的“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節日,裏面蘊含着中華文化,讓我們一起繼承中華傳統,讓中華文化永遠發揚光大。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