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實用】端午節日記五篇

端午節9.84K

一天又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日記5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端午節日記五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今天,我媽帶我去吃糉子,糉子是用竹葉包着的,綠色的竹葉糉熱氣騰騰的。我要吃糉子了,打開竹葉,裏面是白白的糯米,香噴噴的!我咬了一口,又香又甜!我還發現了一顆大紅棗,我把棗吃了下去,太甜了!我吃了一個又一個,可是想起吃多了東西總有吐的毛病,儘管糉子好吃,也不敢再吃了。

我忘不了糉子好吃的味道!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年的端午節,我也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綠豆、肉等做餡,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糉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奶奶告訴我,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在想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經過千辛萬苦,我的糉子總算包好了。放到鍋裏煮的時候,我不停地打開蓋子,嘴裏還念着“好了沒有、好了沒有。”把家裏人逗得哈哈大笑。終於糉子出鍋了,我狼吞虎嚥的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想:我的糉子雖然難看,但太好吃了!

端午節日記 篇3

以下是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日記300字:端午糉飄香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吃糉子。我決定和媽媽一起動手,包美味的小糉子。

花生、豆子和米被媽媽摻在一起泡好了,葉子也放在開水中煮好撈出,泡涼水了。我按捺不住興奮,順着一個方向開心的攪拌起米來了。哦!對了,還有蜜棗。告訴大家,我媽媽其實也不會包糉子,她請了位阿姨當幫手。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以後就可以包糉子給爸爸媽媽吃了。

阿姨超級厲害。只見她拿起了三片葉子,就跟變戲法似的,一下就窩成漏斗狀了,抓了一把米,又在中間放了一顆棗,接着又放了些米,直到填滿爲止,只見她用手指壓緊實,又把口封好,打了個結。就這麼幾下,糉子就包好了。

長的三角糉和短的錐型糉,包法其實差不多,三角糉只是糉葉捲成漏斗的時候多轉一圈,身型因此比較細長,其實包糉子外觀不是最重要,不管什麼形狀,最要緊的是一定要包裹緊,不能讓原料漏出來。

我有模有樣的學着,可怎麼也不會弄。阿姨告訴我手不能鬆,一定要壓緊,這樣纔不會鬆散而且口感會更好。在阿姨的幫助下我終於包好了個三角形的糉子,樣子怪怪的,可我還是特開心。

聞着家家戶戶飄出的糉香味,我感受到了傳統端午節魅力。煮好的糉子如果吃不完,可以在冷卻後放到袋中放冰箱冷凍室,吃的時候拿出直接蒸或是煮熟就可以了,味道是一樣的。

端午節日記 篇4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日記 篇5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 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標籤:五篇 端午節